曹甸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一声杜鹃 021-2-11第6页 可怕的生存状态驱散了人们之间的温暖,甚至是父子之情。这 样“我”不仅要面对透骨的严寒还要面对冷漠和孤独的煎熬,正如 后文讲到姑妈孤独的生存与孤独的死亡,“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 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此处可适当扩展) 生命冷峻、沉重甚至残酷 我们常说“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你认为作者是否 同意这样的观点?为什么? 在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的无所不在而且是贯穿一生的寒冷。 分析引到文章的叙述结构: 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将来的我 作者以三十岁的“我”展开叙述,叙述自己受到寒风的吹彻, 然后回忆十四岁的我在那孤独的旅程中所遭受的痛苦煎熬,那么未 来的我呢?作品是如何展示的? 通过姑妈的经历,可以说姑妈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正 如作者在《冯四》中说的那样“一个人一出世,他的全部未来便明 明白白摆在村里。当你十五岁或二十岁的时候,那些三十岁、五十 岁、七十岁的人便展示了你的全部未来:而当你八十岁时,那些四 十岁、二十岁、十七岁的人们又演绎着你的全部过去。你不可能活 出另一种样子一一比他们更好或更差劲。” 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受寒风吹彻,无法逃避。 4、面对寒风吹彻我们能怎么样呢? 也许我们是生活在大城市的灿烂阳光下,无法体会那遥远 地方艰难的生存处境,也很难理解那种弱小而又卑微的个体在残酷 的生命历程中不由自主和无可奈何,但我们必须直面这样的凄冷和 悲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对生命的感悟也不可能相同, 面对这样的困顿与孤独无助,也许我们需要一点温暖,只是,这温 暖来自哪里?那就是我们自己! 5、品味文章的语言(学生自己寻找并品味) 交流:例:“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 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 6、总结:主题、结构、语言 四)作业:阅读刘亮程作品 推荐作品:《风把人刮歪》、《对一朵花微笑》、《走向虫子》 《人蓄共居的村庄》、《永远欠一顿饭》 6
曹甸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 一声杜鹃 2021-2-11 第 6 页 6 可怕的生存状态驱散了人们之间的温暖,甚至是父子之情。这 样“我”不仅要面对透骨的严寒还要面对冷漠和孤独的煎熬,正如 后文讲到姑妈孤独的生存与孤独的死亡,“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 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此处可适当扩展) 生命冷峻、沉重甚至残酷 3、我们常说“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你认为作者是否 同意这样的观点?为什么? 在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的无所不在而且是贯穿一生的寒冷。 分析引到文章的叙述结构: 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将来的我 作者以三十岁的“我”展开叙述,叙述自己受到寒风的吹彻, 然后回忆十四岁的我在那孤独的旅程中所遭受的痛苦煎熬,那么未 来的我呢?作品是如何展示的? 通过姑妈的经历,可以说姑妈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正 如作者在《冯四》中说的那样“一个人一出世,他的全部未来便明 明白白摆在村里。当你十五岁或二十岁的时候,那些三十岁、五十 岁、七十岁的人便展示了你的全部未来;而当你八十岁时,那些四 十岁、二十岁、十七岁的人们又演绎着你的全部过去。你不可能活 出另一种样子——比他们更好或更差劲。” 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受寒风吹彻,无法逃避。 4、面对寒风吹彻我们能怎么样呢? 也许我们是生活在大城市的灿烂阳光下,无法体会那遥远 地方艰难的生存处境,也很难理解那种弱小而又卑微的个体在残酷 的生命历程中不由自主和无可奈何,但我们必须直面这样的凄冷和 悲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对生命的感悟也不可能相同, 面对这样的困顿与孤独无助,也许我们需要一点温暖,只是,这温 暖来自哪里?那就是我们自己! 5、品味文章的语言(学生自己寻找并品味) 交流:例:“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 天……” “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 …… 6、总结:主题、结构、语言 四)作业:阅读刘亮程作品。 推荐作品:《风把人刮歪》、《对一朵花微笑》、《走向虫子》、 《人蓄共居的村庄》、《永远欠一顿饭》
曹甸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一声杜鹃 2021-2-11第7页 是什么让我们感动 课 课时1-1 授课日期 春意挂上了树梢 1、让学生了解此文中作者通过对自然和对社会的观察、体验所蕴涵的情感 教学目标2、学习此文中夹叙夹议,对比强烈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此文中“物”与“志”的复杂关系, 教学难点 预习要求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生活动方式 导入新课 请同学朗读课题,谈谈第一眼看到课题的感受。 可能大家想到的是朱自清笔下生气勃勃的春景,心中溢满的是盎 然的春意。) 当你读完全文,你又有了怎样的感受? (让人感到压抑) 分析课文 么让人感到压抑? 明确:文中描写到了叫花子、拉琴的瞎子、被人间遗弃的人们。 把描写这些人物的段落(第4、5、7、15)找出来,并朗读。 2、文中还描写了什么人?由此带出人的活动写人们的活动按时花还没有开,人们唤不到花香 间的先后,在文中找出分别选取了哪几个场景来描写人物的活动?分②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 别有什么活动 干了③天空有了朦胧的春意 明确:以“汪林”为代表的有钱人 的云彩④暖风如轻纱文章开 把描写这些人物的段落(第2、3、9、10、11、12、13)找头描写春天的景色白天的中 出来,并朗读 央大街 注意细节:“她又换一套衣服”“香烟的烟缕在门外打了一下①外国女人的脚从长筒套 旋卷才消灭。”一一小资情调 鞋里显现出来②人们在街上 3、为什么写这两类人? 笑着打招呼逛街③马车夫的 明确:形成对比,表达了对穷苦人民的同情 脱下了大毡靴④冻伤腿的乞 4、作者描写的到底是什么时代呢?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丐在乞讨⑤瞎人拉手风琴乞 萧红(1911.6.2-1942.1.22),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讨院内汪林又换了一身衣服, 悄吟,黑龙江呼兰人。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抽着烟晚上的中央大街①中 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央大街充满音乐流浪人的,日 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本舞场的外国饭店的②在风 几经颠沛。1932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雪中寂寞的大街又号叫起来了
曹甸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 一声杜鹃 2021-2-11 第 7 页 7 课 题 是什么让我们感动 ——春意挂上了树梢 课 时 1-1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此文中作者通过对自然和对社会的观察、体验所蕴涵的情感 2、 学习此文中夹叙夹议,对比强烈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此文中“物”与 “志”的复杂关系。 教学难点 预习要求 教 师 活 动 内 容 、方 式 学生活动方式 备 注 一、 导入新课 请同学朗读课题,谈谈第一眼看到课题的感受。 (可能大家想到的是朱自清笔下生气勃勃的春景,心中溢满的是盎 然的春意。) 当你读完全文,你又有了怎样的感受? (让人感到压抑) 二、分析课文 1、 为什么让人感到压抑? 明确:文中描写到了叫花子、拉琴的瞎子、被人间遗弃的人们。 把描写这些人物的段落(第 4、5、7、15)找出来,并朗读。 2、 文中还描写了什么人?由此带出人的活动,写人们的活动,按时 间的先后,在文中找出分别选取了哪几个场景来描写人物的活动?分 别有什么活动? 明确:以“汪林”为代表的有钱人。 把描写这些人物的段落(第 2、3、9、10、11、12、13)找 出来,并朗读。 注意细节:“她又换一套衣服”“香烟的烟缕在门外打了一下 旋卷才消灭。”——小资情调 3、 为什么写这两类人? 明确:形成对比,表达了对穷苦人民的同情。 4、 作者描写的到底是什么时代呢?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萧红(1911.6.2—1942.1.22),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 悄吟,黑龙江呼兰人。幼年丧母,1928 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 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 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 年离家出走, 几经颠沛。1932 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 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 ② 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 干了③ 天空有了朦胧的春意 的云彩④ 暖风如轻纱文章开 头描写春天的景色,白天的中 央大街 ① 外国女人的脚从长筒套 鞋里显现出来② 人们在街上 笑着打招呼,逛街③ 马车夫的 脱下了大毡靴④ 冻伤腿的乞 丐在乞讨⑤ 瞎人拉手风琴乞 讨院内汪林又换了一身衣服, 抽着烟晚上的中央大街① 中 央大街充满音乐:流浪人的,日 本舞场的,外国饭店的② 在风 雪中寂寞的大街又号叫起来了
曹甸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一声杜鹃 2021-2-11第8页 传反满抗日活动。19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③各色各样的人跑满了街④ 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年轻的人排在商店的窗子前跟 名萧红,萤声文坛。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着音乐唱歌和姑娘们一道说 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笑⑤街道的转角也是人哀哭 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的老人孩子母亲们三个场景 说《呼兰河传》。1942年,历尽坎坷之后在香港病故,时年31岁。中的人们其实可以归为两类, 鲁迅对其赞誉:她是我们女作家中最有希望的一位,她可能这两类人的活动形成鲜明的对 取丁玲的地位而代之,就像丁玲取代冰心一样 比:外国人和一些衣食无忧的 肖凤先生说她的散文“或是抒发她对个人身世的自怜自爱与中国人逛逛街,晒晒太阳,唱 感慨,或是抒发她对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悲悯与同情,或是抒着欢快的歌,尽情享受春光 发她对理想境界的憧憬和追求。她的经历是坎坷的,她的感受是敏生活在最底层的不幸者则在阳 锐和细腻的,她的心地是善良的,她把这些都化为朴素而充满感情光里乞讨、哀哭 的文字,用来震撼读者的心灵 其散文多以哈尔滨为背景,这是一个有特色的大都市,异国风 情的建筑在星光灯光中安然讲述着这个城市沉重而光荣的历史。沙 俄的、日本的炮火都曾在这里轰然炸响。此文同样如此。 5、既然作者对穷苦人民充满了同情,又如何理解第八小节?此节 属何种表现手法? 明确:议论—一画龙点睛,蕴涵作者情感 一解:充满同情,但又无力挽救,因此化为愤懑。看似冷酷 实际是对人世间不公平的鞭挞和指责。愤世嫉俗的味道 解:汪林没说出口而由作者代她说的心里话 6、找出还有此种用法的小节,然后分析理解 明确:第六节,通过一个反问,两个感叹,表现了世人特别是富者 的冷漠心态。 第十七节,“街树蹿着芽”是自然事实,夜里人们看不见“树 枝上嫩绿的芽子”是社会事实。的确,没有人间春意的春天算不上 严格的春天。作者故意用歧疑的手法,抒发了对“春意”下不平等 的嘲讽,呼吁驱除人间萧杀的秋意和残酷的冬意,让真正的人间春 意挂满树梢 、分析题目 不同的人可能会作出相异的甚 1、题目是浪漫的,内容却颇沉重,存在着“文不对题”的矛盾吗?|至截然相反的回答 春意本该是浪漫的无奈现实是残酷的”只要一看那个瞎人为着拉琴明确在汪林看来正当自己 而扭歪的头就觉得很残忍,是谁煞了春意的风景? 闭起眼睛,陶醉于”春的梦,春的 谜春的暖力”中听着”春在歌 2、文中确实写到“春意挂上了树梢”了吗? 唱”时,却从背后传来了”大爷, 明确:写到了,可以第一节为例 大奶奶……帮帮吧! 分析“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 的不和谐音”手风琴在隔道唱 “浮”:有轻曼感,写出了春天融融的暖意,流露了作者对春天到来起来这也不是春天的调”瞎人
曹甸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 一声杜鹃 2021-2-11 第 8 页 8 传反满抗日活动。 1933 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 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 名萧红),萤声文坛。1936 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 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l940 年与端 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 说《呼兰河传》。 1942 年,历尽坎坷之后在香港病故,时年 31 岁。 鲁迅对其赞誉:她是我们女作家中最有希望的一位,她可能 取丁玲的地位而代之,就像丁玲取代冰心一样。 肖凤先生说她的散文“或是抒发她对个人身世的自怜自爱与 感慨,或是抒发她对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悲悯与同情,或是抒 发她对理想境界的憧憬和追求。她的经历是坎坷的,她的感受是敏 锐和细腻的,她的心地是善良的,她把这些都化为朴素而充满感情 的文字,用来震撼读者的心灵”。 其散文多以哈尔滨为背景,这是一个有特色的大都市,异国风 情的建筑在星光灯光中安然讲述着这个城市沉重而光荣的历史。沙 俄的、日本的炮火都曾在这里轰然炸响。此文同样如此。 5、 既然作者对穷苦人民充满了同情,又如何理解第八小节?此节 属何种表现手法? 明确:议论——画龙点睛,蕴涵作者情感 一解:充满同情,但又无力挽救,因此化为愤懑。看似冷酷, 实际是对人世间不公平的鞭挞和指责。愤世嫉俗的味道。 二解:汪林没说出口而由作者代她说的心里话。 6、找出还有此种用法的小节,然后分析理解。 明确:第六节,通过一个反问,两个感叹,表现了世人特别是富者 的冷漠心态。 第十七节,“街树蹿着芽”是自然事实,夜里人们看不见“树 枝上嫩绿的芽子”是社会事实。的确,没有人间春意的春天算不上 严格的春天。作者故意用歧疑的手法,抒发了对“春意”下不平等 的嘲讽,呼吁驱除人间萧杀的秋意和残酷的冬意,让真正的人间春 意挂满树梢。 三、分析题目 1、题目是浪漫的,内容却颇沉重,存在着“文不对题”的矛盾吗? 春意本该是浪漫的,无奈现实是残酷的:”只要一看那个瞎人为着拉琴 而扭歪的头,就觉得很残忍,是谁煞了春意的风景? 明确:不矛盾 2、文中确实写到“春意挂上了树梢”了吗? 明确:写到了,可以第一节为例。 分析“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 “浮”:有轻曼感,写出了春天融融的暖意,流露了作者对春天到来 ③ 各色各样的人跑满了街④ 年轻的人排在商店的窗子前跟 着音乐唱歌,和姑娘们一道说 笑⑤ 街道的转角也是人,哀哭 的,老人,孩子,母亲们三个场景 中的人们其实可以归为两类, 这两类人的活动形成鲜明的对 比:外国人和一些衣食无忧的 中国人逛逛街,晒晒太阳,唱 着欢快的歌,尽情享受春光; 生活在最底层的不幸者则在阳 光里乞讨、哀哭。 不同的人可能会作出相异的甚 至截然相反的回答. 明确:在汪林看来,正当自己 闭起眼睛,陶醉于”春的梦,春的 谜,春的暖力”中听着”春在歌 唱”时,却从背后传来了”大爷, 大奶奶……帮帮吧!……”这样 的不和谐音.”手风琴在隔道唱 起来,这也不是春天的调”,瞎人
曹甸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一声杜鹃 2021-2-11第9页 的欣喜之情。 扭歪着头卖艺讨钱唱出的调, 通感,化无形为有形,从视觉角度写触觉感知的暖风,使风的形‖太煞春意的风景了,这也是可 象生动起来。 以推测到汪林小姐的真实感 总结:抽取文中部分内容概括为题,也是文学作品命名的常用手法,受,这边是追于基本生计的乞 因此,从这角度说,并不文不对题。 讨、卖艺,那边是夜夜笙歌舞 3、题目和文章主题相矛盾,有何作用 婆娑;这边”墙根,转角,都发现 明确:题目充满诗意、十分浪漫,看了内容后,结果却出乎意料,着哀哭,老头子,孩子,母亲 这就造成了“期待落空”,而也正是这种“期待落空”让读者获得了们…哀哭着是永久被人间遗 全新的审美体验。所以,也许是作者有意为之,匠心独运收到了一弃的人们那边还望的见那边 种隐微的反讽效果 快乐的人群还听的见那边快 四、举例总结写作特色 乐的声音”这地方还是真正的 1、夹叙夹议,笔墨含情 人间春天吗?真正的春意应当 线索分明,对比强烈 注满每个人的心,不是偏向于 3、反复强化,前后照应 极少数的人不正是”那边”的 4、语随情变,感染力强 穷奢极欲、纸醉金迷太煞了人 类本应有的平等幸福的春意 萧红用饱含忧虑的笔触 抒写了”春意”下的不平等呼 吁着真正的人间春意挂满树
曹甸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 一声杜鹃 2021-2-11 第 9 页 9 的欣喜之情。 通感,化无形为有形,从视觉角度写触觉感知的暖风,使风的形 象生动起来。 总结:抽取文中部分内容概括为题,也是文学作品命名的常用手法, 因此,从这角度说,并不文不对题。 3、题目和文章主题相矛盾,有何作用? 明确:题目充满诗意、十分浪漫,看了内容后,结果却出乎意料, 这就造成了“期待落空”,而也正是这种“期待落空”让读者获得了 全新的审美体验。所以,也许是作者有意为之,匠心独运收到了一 种隐微的反讽效果。 四、举例总结写作特色 1、 夹叙夹议,笔墨含情 2、 线索分明,对比强烈 3、 反复强化,前后照应 4、 语随情变,感染力强 扭歪着头卖艺讨钱唱出的调, 太煞春意的风景了,这也是可 以推测到汪林小姐的真实感 受,这边是迫于基本生计的乞 讨、卖艺,那边是夜夜笙歌,舞影 婆娑;这边”墙根,转角,都发现 着哀哭 , 老头子 , 孩 子 , 母 亲 们……哀哭着是永久被人间遗 弃的人们!那边,还望的见那边 快乐的人群.还听的见那边快 乐的声音.”这地方还是真正的 人间春天吗?真正的春意应当 注满每个人的心,不是偏向于 极少数的人.不正是”那边”的 穷奢极欲、纸醉金迷,太煞了人 类本应有的平等幸福的春意 吗? 萧红用饱含忧虑的笔触 抒写了”春意”下的不平等,呼 吁着真正的人间春意挂满树 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