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方法论探讨 五年前,我有感于关于地权分配问题研究的弊病,指出“史 学界对该课题的研究多偏重于经济史层面,近年来勃然兴起的 社会史研究又较少顾及农村土地问题”,试图在对这一问题的研 究中建立经济史与社会史方法内在统一的经济社会史方法论体 系①。在此方法论基础上,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地权分配·农家 经济·村落社区一19001945年的山东农村》,作为一项区域 经济社会史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力求突破传统经济史学静态生 产关系述描的偏狭视野,从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国家与社会的 互动关系角度,分析了地权分配在农村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中的 地位、作用,并对农家经济、村落社区等相关因素进行了尽可能 周详的历史分析。”②然而,经过几年来的进一步思考,我发现 所谓经济社会史方法论体系仍然是一种机械论的概念框架,并 未实现经济史和社会史方法的有机融合和内在统一,以致造成 农家经济和村落社区“两张皮”,俨然是互无联系的两块自在实 ①参阅拙文:(寻求经济史和社会史的奥合一近代中国农村土地分配研究 方法论探析》.《江海学刊》1997年第6期。 ②拙善:《地权分配·农家经济·村落社区一1900一1945年的山东衣村》,齐 鲁书杜2000年版
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体,未能达到对地权分配实态进行全方位透视的学术目的。 实际上,地权分配关涉经济史学、社会史学之外更为广阔的 学术领域,我们不能说文化史、思想史、法制史乃至政治史等所 谓的史学领域可以将地权分配完全摒弃于分析视野之外。要想 对地权分配进行全方位透析,必须进一步拓宽视野,进行整体社 会史的研究,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接近历史真实。我现在进行的 江南乡村地权的研究,正是要通过地权分配这一有着全息意义 的社会历史范畴,来透视近代江南①乡村社会历史变迁的深层 内蕴。然而,接近历史真实谈何容易,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隐 藏着众多可怕的陷阱,而挖掘陷阱的不是别人,正是历史学者自 身。问题在于,历史学者未意识到陷阱的存在,则是陷阱产生的 根源,结果只能是学者们掉进陷阱而不能自拔。而进行不间断 的学术省思,找出陷阱之所在,才能绕过去,以最大限度地减少 史学研究投入中的成本,并实现对历史真实的趋近。以我绵薄 之学力,窃以为就目前进行的这一研究课题而言,有两大“陷阱 需要清理,一是近代中国乡村史的“概念化”书写,使历史成为被 建构的,而“建构的历史”离“真实的历史”相去甚远,可以说,历 史的“概念化”书写与历史学“再现过去”的最根本要求背道而 驰;二是学科本位的狭窄视野遮蔽了人们的眼光,使历史被碎割 ①历史时期的江南区划,固然有一个客观的演变过程,但不同学者的区城界 定仍有很大悬殊,如钱杭、承戴将江南的区域范晖确定为“长江中下游地 区、准河地区和赣江流城,如按现在的常(市)级行政区划,涉及江苏、断江 安撒,江西,上海四省一市”(《十七世纪江南社会生活》,浙江人民出阪社 1%年版,第1页)。而大部分学者,如黄宗智、美树志、莉石吉、陈学文、范 金民、美彬,段本格、李伯重等学者则将其界定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对此 李伯重有较为系统的专论(《筒论“江南地区“的界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 究)0年第4期)。我同意后一种意见,故将研究区域确定为有着特定生 态条件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并适当与华北及其他地区做比较分析
第一章方法论探讨 3 化为所谓的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法制史、军 事史等等专门领域,历史成了历史学者展现其工匠技艺的场所, 而社会历史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则被搁置一旁。 第一节建构历史抑或再现历史 一质疑近代中国乡村史的“概念化”书写 美国研究近代中国史的历史学家柯文曾对战后美国近代中 国史研究中的范式转换做过深人的剖析,提出以“中国中心观 为主导范式来再现真实的中国历史①。他又通过对义和团运动 的研究,从老课题中阐发新意,提出区分三种历史,即人所创造 的历史、历史学家书写的历史及被神话的历史②。柯文的本意在 于,历史学家书写的历史可以矫正被神话的历史中的虚假成分, 以期趋近于人所创造的真实历史,但又与真实的历史有一定的 距离然而,历史学家所书写的历史(文本)中就没有神话的成分 吗?在近代中国乡村史的研究中,神话的力量主要不是来自非 理性的狂热,而是来自历史学者概念化的逻辑推演。就是说,在 这一领域中,不管是以建构模式见长的西方史家,还是以实证资 料取胜的中日史家,都程度不同地围绕某些基本概念来进行他 们的历史学文本的书写,故我将这种现象称为“概念化”书写。 在近代中国乡村史的“概念化”书写中,我们看到了“丰富多 彩”的乡村生活景观。以经济决定论为主流范式的研究者,其笔 ①参阅[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一 “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 书局1991年短。 ②参阅[美]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江苏人民出 版社2000年版
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下的近代中国农村呈现一派危机景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 僚资本的压迫使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故只有以彻底改变旧 的土地制度为革命的根本任务,才能摆脱危机。与这种危机论 相关的景观就是土地占有的高度集中、残酷的阶级压迫、帝国主 义的入侵与乡村经济的破产。近年来流行的现代化范式,所呈 现的乡村景观更是花样繁多,如在停滞论(珀金斯)、陷阱论(伊 懋)、过密化论(黄宗智)等理论中,近代中国乡村社会处于 种结构性或制度性的不发展状态。而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增 长论(马若孟、布兰德、罗斯基)研究中,近代中国农民却有着相 对自由的经济选择和较为广泛的经济机会,生活水平不仅没有 下降,反而有所提高。在制度经济学的框架中,近代中国乡村产 权是排他的,甚至在前近代时期,市场经济已经孕育出不断生长 的现代因素(赵冈、张五常、许倬云),姑且称作产权论。而权力 共同倬论(秦晖)所展示给我们的则是共同体对个体小农的权力 压迫①。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多元 ①以上分别参见[美]珀金斯《中国的农业发展:1368一1968》,上海译文出版社 l984年版:Matn;The Patter of the Chinese Past,Stanford,Calif::Sno University Pres,19乃: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 196年版:《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1年版 [美]马若孟:《中国的农民经济,1890-1949;河北、山东》,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加]布兰德、[美]桑德斯:(超越马尔萨斯和李嘉图:20世纪前 期中国农村的经济增长、士地集中和收人分配),慈鸿飞泽,载上海中山学 社主办《近代中国》第9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年板;TcsC. Califomia Prea,1989:[美]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联经出版事 业公司184年版;张五常:《私有产权与分成租细》,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 迁一产权学禄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板社 19州年版;[美]许绰云:《汉代农业》,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案晖、苏 文:《田园诗与狂想曲一关中模式与前近代杜会的再认识》,中央编译出 版社I9%年版
第一章方法论探讨 化的研究格局对于学术进步有其现实的合理性。然而,众说纷 纭.莫衷一是,又使读者无所适从:这是真历史吗?我们是要建 构历史,还是要再现历史?如果大家不否认历史学者的首要任 务是最大限度地再现历史真实,那么,这种概念化的史书写究 竞是在再现历史真实的合理轨道内,还是偏离了其根本的方向? 只有对此做深人的学术史消理,才能最终倒答这·-问题。就近 代中国乡村史的研究现状看,虽有学科整合之趋势,但目前学科 本位理念仍居主导地位,且学界前辈和同行的作主要集中在 经济史、社会史、法制史三个领域,故清理工作亦应分别在此三 领域渐次展开。 一经济史:革命与现代化范式的两难 在我国史学界,可以说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史大论 战以后,革命史学曾成为近代中国史编史学的主流范式,革命成 为近代史的中心事件。而近年来兴起的现代化范式却从对立的 另一极做出了对中国革命的否定性解释,革命被边缘化了。对 土地革命、土地改革的研究就充分显露了革命与现代化范式的 两难境地。在革命史学的解释体系中,土地改革的积极意义被 凸显,如韩丁(William Hinton)的名著《翻身》,将土地改革描绘成 世代受经济盘剥和文化压迫的农民翻身求解放的史诗性事件。 而Edward Friedman、Paul Pickowicz和Mark Selden所著《中国的乡 村,社会主义的国家》(Chinese Village,Socialist State)-书,其结 论则是土地改革及其后的集体化不但没有解放农民,给贫苦农 民以权力,反而将乡村中的权力交给了地痞和懒汉,即是说,带 命并不意味着被压迫者对压迫阶级的胜利,而是使中国社会的 不良分子得以掌权,且使潜存于中国文化中的恶劣习性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