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 国历史文货 第六章 多元走向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陋
第 六 章 多元走向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串 国历史文 第一节多元走向的文化 一、儒学的衰微与玄学的兴起 西汉末年,儒学便开始与谶纬神学相结合。到东汉时期,儒 学谶纬化已经被统治阶级正式官方化。从此,儒学变得越来越荒 诞、烦琐,几乎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泥潭。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对 人民野蛮的掠夺,进一步暴露了儒家仁义道德说教的虚伪和反动。 特别是在黄巾大起义的沉重打击下,东汉王朝迅速瓦解,儒学也 日益衰微。儒学的衰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学的失 落;二是儒家的道德学说受到了全面挑战,君臣、父子的理论 受到严厉的责难。 儒学的衰微,使它已经不能满足门阀士族统治的需要。于是 玄学便应运而生。当时的士子把道家的《老子》、《庄子》和儒 家的《易》称为三玄。所谓玄学,就是揉和儒、道而形成的一 种新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第一节 多元走向的文化 ❖一、儒学的衰微与玄学的兴起 西汉末年,儒学便开始与谶纬神学相结合。到东汉时期,儒 学谶纬化已经被统治阶级正式官方化。从此,儒学变得越来越荒 诞、烦琐,几乎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泥潭。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对 人民野蛮的掠夺,进一步暴露了儒家仁义道德说教的虚伪和反动。 特别是在黄巾大起义的沉重打击下,东汉王朝迅速瓦解,儒学也 日益衰微。儒学的衰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 是经学的失 落;二是儒 家的道德学说受到了全面挑战,君臣、父子的理论 受到严厉的责难。 儒学的衰微,使它已经不能满足门阀士族统治的需要。于是 玄学便应运而生。当时的士子把道家的《老子》、《庄子》和儒 家的《易》称为三玄。所谓玄学 ,就是揉和儒、道而形成的一 种新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回历史文化析 其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 郭象等。玄学的产生给当时人们的文化心态打上了深 深的烙印。首先,魏晋玄学以探求理想人格的本体为 中心课题;其次,玄学的产生,对中国古代美学的发 展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重自然”审美观念在这一 时期成为民族性的审美崇尚;再次,玄学使魏晋人在 “无为”、“法自然”中追求理想人格,进而铸造了 中国知识分子玄、远、清、虚的生活情趣。玄学只局 限于上层士大夫中,除少数例外,一般情况下并不否 定儒学
其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 嵇康、向秀、 郭象等。玄学的产生给当时人们的文化心态打上了深 深的烙印。首先,魏晋玄学以探求理想人格的本体为 中心课题;其次,玄学的产生,对中国古代美学的发 展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重自然”审美观念在这一 时期成为民族性的审美崇尚;再次,玄学使魏晋人在 “无为” 、 “ 法自然”中追求理想人格,进而铸造了 中国知识分子玄、远、清、虚的生活情趣。玄学只局 限于上层士大夫中,除少数例外,一般情况下并不否 定儒学
串 国历史文 。二、道教的日益宏大 汉末三国时,道教的分支主要有二支:一支是张角的太平道,分 布于黄河、长江中下游各地,太平道奉《太平经》为经典;一支是 张鲁的五斗米道,分布于汉中、益州等地,五斗米道以符水为人治病, 奉《老子》为经典。 为了使原始道教更好地为统治阶级服务,一部分道教头子便对原 始道教进行改造。最早对道教进行改造的是东晋初年的葛洪。到南北 朝时,道教规模大成。这一时期道教大致可以分为两支, 一是北方,北魏时期由寇谦之以嵩山为基点,创立了讲求服气、导 引、长生术的新天师道教,他自称太上老君亲授他“天师”之位, 要他来“清整道教”; 另一支是南方,刘宋时期的道士陆静修,进一步地阐发了据说是由 东晋杨羲首创的茅山清派教义,确立了“三洞四辅”的道教分类方 法(“三洞四辅”是道教经典的分类方法,他把“真人”和“神仙” 分为许多等级,从而为世间的等级制度寻找宗教根据。 至此,道教的理论进一步体系化了。这样,道教作为一个完整 意义上的宗教流派基本定型
❖ 二、道教的日益宏大 汉末三国时,道教的分支主要有二支:一支是张角的太平道,分 布于黄河、长江中下游各地 ,太平道奉《太平经》为经典;一支是 张鲁的五斗米道,分布于汉中、益州等地,五斗米道以符水为人治病, 奉《老子》为经典。 为了使原始道教更好地为统治阶级服务,一部分道教头子便对原 始道教进行改造。最早对道教进行改造的是东晋初年的葛洪。到南北 朝时,道教规模大成。这一时期道教大致可以分为两支, ❖ 一是北方,北魏时期由寇谦之以嵩山为基点,创立了讲求服气、导 引、长生术的新天师道教,他自称太上老君亲授他“ 天师”之位, 要他来“清整道教” ; ❖ 另一支是南方,刘宋时期的道士陆静修,进一步地阐发了据说是由 东晋杨羲首创的茅山清派教义,确立了“三洞四辅”的道教分类方 法(“三洞四辅”是道教经典的分类方法,他把“真人”和“神仙” 分为许多等级,从而为世间的等级制度寻找宗教根据。 至此,道教的理论进一步体系化了。这样,道教作为一个完整 意义上的宗教流派基本定型
冬三、佛教的广泛流布 当土生土长的道教日益宏大的同时,来自于异域的佛 教也日益勃兴、广泛流布。自安世高、支娄迦谶在汉末陆 续译出佛经以后,以龙树为代表的大乘中观派佛学,在中 国逐步地取得了支配的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 广泛流布。 佛教为人们树立了大慈大悲,能把人们从苦难中解救 出来的“救世主”,即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 弥勒佛、 阿弥陀佛等菩萨、佛。佛教宣传人的肉体死亡,灵魂永存, 可以转生来世。而在生与死的无穷轮回过程中,在此岸 与彼岸的转变之际,现世的行为,则是一个重要的关节。 “此生行善,来生受报”,“此生作恶,来生必受殃”。 在无限的轮回过程中,既有着神奇美妙的净土天国,也有 着阴森可怕的阿鼻地狱。这种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扩展 了中国文化的想象空间,使人们对现世的死亡并不那么恐 惧,而有一种“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希望,同时又 给在现实世界人生漫长的道路上跋涉,在痛苦中煎熬而又 无法自拔的人们以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三、佛教的广泛流布 当土生土长的道教日益宏大的同时,来自于异域的佛 教也日益勃兴、广泛流布。自安世高、支娄迦谶在汉末陆 续译出佛经以后,以龙树为代表的大乘中观派佛学,在中 国逐步地取得了支配的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 广泛流布。 佛教为人们树立了大慈大悲,能把人们从苦难中解救 出来的“救世主”,即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弥勒佛、 阿弥陀佛等菩萨、佛。佛教宣传人的肉体死亡,灵魂永存, 可以转生来世 。而在生与死的无穷轮回过程中,在此岸 与彼岸的转变之际,现世的行为,则是一个重要的关节。 “此生行善,来生受报” , “此生作恶,来生必受殃” 。 在无限的轮回过程中,既有着神奇美妙的净土天国,也有 着阴森可怕的阿鼻地狱。这种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扩展 了中国文化的想象空间,使人们对现世的死亡并不那么恐 惧,而有一种“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希望,同时又 给在现实世界人生漫长的道路上跋涉,在痛苦中煎熬而又 无法自拔的人们以一种精神上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