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书c8 仙台都坐夜车,“一夜就到”。又据《鲁迅在仙台的记录》记 载,当时仙台至上野(东京的一个主要车站),行车约12小 时。那么,鲁迅从上野搭车,路过日暮里,很可能恰是日暮时 分,看到站牌,触景生情,留下了经久不灭的烙印吧 其实这个很有诗意的地名是文人墨客后改的,此地原名新 堀,即新渠的意思,《新编武藏》一书说,小田原北条的家臣 远山的庭园里,新挖了一条渠,因此,这一带就以此命名为新 堀。当时这里设新堀村,只有63户人家。到了江户中期,新 堀这个土气的名字才被改为读音相近的日暮里(新堀读作二七 求y,日暮里读作二少求),这正如同北京的狗尾巴胡同被 改为高义伯胡同一样。在日本,汉字一般都有音读和训读两种 读音,日暮里三字,音读时是落日余晖中的乡里,很富诗意。 训读时(七+卜)却是度过岁月的故里,带有实务意 味了。现在,这个地名就兼有音训两读。 日暮里在文字资料中最早见之于享保十八(1733)年林信 充所著的《武州日暮里诹访净光寺八景诗歌》。宝历、明和年 间,在《江户名胜》《江户名胜二十四景》中,日暮里也都作 为一景载入,描绘了这一带的道灌山、净光寺的山林和古迹。 在行政区划上,明治十一(1878)年新堀村开始改为日暮 里村,大正二(1913)年改为日暮里町。日暮里车站是明治三 十七(1904)年开始营业的,鲁迅乘车路过时,这里还是刚刚 设置的新站。 六、《藤野先生》析疑(节选)(邱文治) (一)本文开头两段为什么要描写东京中国留学生生活? 作者在本文开头两段中,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 笔触,描写了东京中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糜烂庸俗的生活。他 们白天迷恋樱花,并把象征种族压迫的辫子弄成各种花样,不 以为丑,反以为美;晚上则学跳舞,震得地板咚咚地响,造成 “满房烟尘斗乱”。通过这些描写,清楚地表现这批“清国留 学生”到日本留学的目的。他们是属于“速成班”,根本不想
用书 c82 仙台都坐夜车,“一夜就到”。又据《鲁迅在仙台的记录》记 载,当时仙台至上野(东京的一个主要车站),行车约 12 小 时。那么,鲁迅从上野搭车,路过日暮里,很可能恰是日暮时 分,看到站牌,触景生情,留下了经久不灭的烙印吧。 其实这个很有诗意的地名是文人墨客后改的,此地原名新 堀,即新渠的意思,《新编武藏》一书说,小田原北条的家臣 远山的庭园里,新挖了一条渠,因此,这一带就以此命名为新 堀。当时这里设新堀村,只有 63 户人家。到了江户中期,新 堀这个土气的名字才被改为读音相近的日暮里(新堀读作ニヒ ボソ,日暮里读作ニツボソ),这正如同北京的狗尾巴胡同被 改为高义伯胡同一样。在日本,汉字一般都有音读和训读两种 读音,日暮里三字,音读时是落日余晖中的乡里,很富诗意。 训读时(ヒグラシノサト)却是度过岁月的故里,带有实务意 味了。现在,这个地名就兼有音训两读。 日暮里在文字资料中最早见之于享保十八(1733)年林信 充所著的《武州日暮里诹访净光寺八景诗歌》。宝历、明和年 间,在《江户名胜》《江户名胜二十四景》中,日暮里也都作 为一景载入,描绘了这一带的道灌山、净光寺的山林和古迹。 在行政区划上,明治十一(1878)年新堀村开始改为日暮 里村,大正二(1913)年改为日暮里町。日暮里车站是明治三 十七(1904)年开始营业的,鲁迅乘车路过时,这里还是刚刚 设置的新站。 六、《藤野先生》析疑(节选)(邱文治) (一)本文开头两段为什么要描写东京中国留学生生活? 作者在本文开头两段中,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 笔触,描写了东京中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糜烂庸俗的生活。他 们白天迷恋樱花,并把象征种族压迫的辫子弄成各种花样,不 以为丑,反以为美;晚上则学跳舞,震得地板咚咚地响,造成 “满房烟尘斗乱”。通过这些描写,清楚地表现这批“清国留 学生”到日本留学的目的。他们是属于“速成班”,根本不想
用书c82 学什么本领,纯粹为了镀金,回国后可以求得一官半职。这种 人的生活态度与鲁迅正好相反。鲁迅到日本留学,是为了寻求 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他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表示 要把自己的生命和热血献给祖国的解放事业。而在本文中,也 正是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热忱,文中刻画藤野先生关心中国命 运的可贵精神,感谢他对自己的教诲与激励,这也是和作者爱 国主义思想一致的,所以本文开头描写东京中国留学生这种腐 朽糜烂的生活,正是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这 两段话,表面上看来好像是属于游离成分,实际上是紧扣主题 思想的,这也正好体现了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二)“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方为什么给作者留 下深刻印象? 鲁迅在弘文学院毕业后,于1904年8月底由东京到日本 东北部的仙台医专学习。东京和仙台相隔数百里,所经的驿站 很多,为什么“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站名给作者留下深 刻印象,以至二十余年后写本文时还没有忘却呢? 关于“日暮里”,顾名思义,含有“日暮途穷”的意思 处在异国他乡的鲁迅,路过此地,必然联想到正处在“风雨如 磐”中的祖国,因而留下深刻的印象。鲁迅回国后,国家仍受 宰割,人民依然遭殃,他曾在《彷徨》的扉页上题了屈原《离 骚》中“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表示了对祖国前途的十分关 切,因此在写本文时,很自然地又想起“日暮里”这一地名。 至于“水户”,是明末遗民朱舜水客死的地方。朱舜水是 浙江余姚人,明亡后,不肯为清政府效劳,去日本讲学,力图 复明,百折不挠,“自誓非中国恢复不归”,以致老死异国。 鲁迅对他很敬仰。后来,鲁迅有一次去东京,特意在水户下车, 瞻仰了朱舜水的遗迹,弄得几乎付不出店钱。由此可见,鲁迅 对水户的地名有深刻的印象,是他具有强烈的反对满清统治的 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表现 (三)如何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段话?
用书 c82 学什么本领,纯粹为了镀金,回国后可以求得一官半职。这种 人的生活态度与鲁迅正好相反。鲁迅到日本留学,是为了寻求 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他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表示 要把自己的生命和热血献给祖国的解放事业。而在本文中,也 正是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热忱,文中刻画藤野先生关心中国命 运的可贵精神,感谢他对自己的教诲与激励,这也是和作者爱 国主义思想一致的,所以本文开头描写东京中国留学生这种腐 朽糜烂的生活,正是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这 两段话,表面上看来好像是属于游离成分,实际上是紧扣主题 思想的,这也正好体现了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二)“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方为什么给作者留 下深刻印象? 鲁迅在弘文学院毕业后,于 1904 年 8 月底由东京到日本 东北部的仙台医专学习。东京和仙台相隔数百里,所经的驿站 很多,为什么“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站名给作者留下深 刻印象,以至二十余年后写本文时还没有忘却呢? 关于“日暮里”,顾名思义,含有“日暮途穷”的意思。 处在异国他乡的鲁迅,路过此地,必然联想到正处在“风雨如 磐”中的祖国,因而留下深刻的印象。鲁迅回国后,国家仍受 宰割,人民依然遭殃,他曾在《彷徨》的扉页上题了屈原《离 骚》中“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表示了对祖国前途的十分关 切,因此在写本文时,很自然地又想起“日暮里”这一地名。 至于“水户”,是明末遗民朱舜水客死的地方。朱舜水是 浙江余姚人,明亡后,不肯为清政府效劳,去日本讲学,力图 复明,百折不挠,“自誓非中国恢复不归”,以致老死异国。 鲁迅对他很敬仰。后来,鲁迅有一次去东京,特意在水户下车, 瞻仰了朱舜水的遗迹,弄得几乎付不出店钱。由此可见,鲁迅 对水户的地名有深刻的印象,是他具有强烈的反对满清统治的 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表现。 (三)如何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段话?
用书c82 对于“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段话如何理解,目前意见 尚不统一。有的认为鲁迅在仙台受到特别的照顾,表现了中日 两国人民的友谊;有的则相反,以“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 梗汤”为据,说明仙台医专职员的“操心”是虚伪的:有的则 以“物以希为贵”这句话引申为鲁迅孤寂之感的表现。我们认 为,这些意见各有偏颇,与文章原意不符。 文中主要谈到作者在仙台受到优待和实际生活情况。所谓 优待”,就是“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 操心”,“几个职员”是指教务科的宫崎荣造和桑原寿等人 他们受学校领导之命,认为那个兼办囚人饭食的客店让鲁迅住 不合适,就叫鲁迅搬到别一家。但是这种“优待”,鲁迅认为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的缘故。这也是符合实情的。因为当 时日本正在侵略中国,作为受侵略的“弱国的国民”,来到日 本,往往受到歧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是很强烈的,他深以祖 国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为耻,他绝不认为自己受到“优待” 就是对中国人的尊重,所以他以北京的白菜到浙江尊为“胶 菜”,福建野生的芦荟到北京得到“龙舌兰”的美名作比喻 说明自己所受到“优待”,仅仅由于在仙台医专他是唯一的留 学生,是“物以希为贵”罢了。就是在这样的“优待”下,鲁 迅的生活也是艰苦的。先是蚊子太多,没有蚊帐,睡觉时“只 留两个鼻孔出气”,后来“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但是,这种十分艰苦的生活条件,丝毫没有动摇鲁迅“科学救 国”的意志。由此可见,鲁迅把自己受到“优待”当作“物以 希为贵”和对艰苦生活的描述,都隐约地贯串一条爱国主义思 想的线索。他身处异国,一举一动,无不系念着风雨飘摇中的 祖国,一情一感,无不闪耀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火花 (四)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的? 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了两年,接触的老师很多,但给鲁迅 留下深刻印象并使他受到鼓舞和激励的是藤野先生。作者以敬 佩的感情,按照时间顺序,从各个侧面具体展示了藤野先生的 可贵品质
用书 c82 对于“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段话如何理解,目前意见 尚不统一。有的认为鲁迅在仙台受到特别的照顾,表现了中日 两国人民的友谊;有的则相反,以“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 梗汤”为据,说明仙台医专职员的“操心”是虚伪的;有的则 以“物以希为贵”这句话引申为鲁迅孤寂之感的表现。我们认 为,这些意见各有偏颇,与文章原意不符。 文中主要谈到作者在仙台受到优待和实际生活情况。所谓 “优待”,就是“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 操心”,“几个职员”是指教务科的宫崎荣造和桑原寿等人, 他们受学校领导之命,认为那个兼办囚人饭食的客店让鲁迅住 不合适,就叫鲁迅搬到别一家。但是这种“优待”,鲁迅认为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的缘故。这也是符合实情的。因为当 时日本正在侵略中国,作为受侵略的“弱国的国民”,来到日 本,往往受到歧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是很强烈的,他深以祖 国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为耻,他绝不认为自己受到“优待”, 就是对中国人的尊重,所以他以北京的白菜到浙江尊为“胶 菜”,福建野生的芦荟到北京得到“龙舌兰”的美名作比喻, 说明自己所受到“优待”,仅仅由于在仙台医专他是唯一的留 学生,是“物以希为贵”罢了。就是在这样的“优待”下,鲁 迅的生活也是艰苦的。先是蚊子太多,没有蚊帐,睡觉时“只 留两个鼻孔出气”,后来“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但是,这种十分艰苦的生活条件,丝毫没有动摇鲁迅“科学救 国”的意志。由此可见,鲁迅把自己受到“优待”当作“物以 希为贵”和对艰苦生活的描述,都隐约地贯串一条爱国主义思 想的线索。他身处异国,一举一动,无不系念着风雨飘摇中的 祖国,一情一感,无不闪耀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火花。 (四)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的? 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了两年,接触的老师很多,但给鲁迅 留下深刻印象并使他受到鼓舞和激励的是藤野先生。作者以敬 佩的感情,按照时间顺序,从各个侧面具体展示了藤野先生的 可贵品质
用书c82 首先,作者描写了藤野先生的外貌和首次讲课的情况:他 的脸“黑瘦 戴着眼镜”,表明他经常潜心研究;他“挟 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居然概括地将这些书的内容向学生讲 述,说明他的知识渊博;他“穿衣服太模胡”,有时竟忘了带 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几乎被人疑心他是 扒手,说明他因忙于教学而不修边幅,具有艰苦朴素、平易可 亲的优良品格。其次,作者描写了他认真检查“我”的讲义的 情况:他主动检査自己抄录的讲义,嘱咐“每一星期要送给他 看一回”,而每一次都是认真批改,不但补上“脱漏的地方 “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些都表现他诲人不倦和 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其三,描写了关于解剖学的三次谈话。 第一次谈话,是因鲁迅所画的解剖图把下臂的血管“移了一点 位置”,藤野先生就主动地、和蔼地向鲁迅指出错误,这表现 他对鲁迅的要求既严格又耐心。第二次谈话是藤野先生说中国 人“敬重鬼”,怕鲁迅“不肯解剖尸体”,现在看到鲁迅敢于 解剖,“算是放心了”,这里从“担心”到“放心”,说明他 无微不至地关心来自异国的鲁迅的学习。第三次谈话是询问中 国女人缠足的情况。藤野先生虽然是从解剖学的角度了解女人 缠足后足骨变化的情况,但他对中国这种野蛮的习俗丝毫没有 嘲弄的意思,而是“叹息”地表示对中国妇女的同情。 作者在描写藤野先生可贵品质时,也写出自己的心理活 动。如写藤野先生讲课时,作者见到他使用的参考书有“翻刻 中国译本的”,就特别提到:“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 并不比中国早。”这正是作者强烈民族自尊心的流露;在写藤 野先生认真检査自己讲义时,作者“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这里的“感激”和 “自责”交织着作者对藤野先生的衷心钦佩和强烈的爱国主义 思想,这样就把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真诚对待鲁迅这样的 弱国国民,热切关心鲁迅学习的可贵品质和鲁迅的高度爱国主 义热忱交融在一起。 (五)怎样评价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 鲁迅对自己到仙台学医的动机,曾在后来写的《〈呐喊〉 自序》中作过解释,他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
用书 c82 首先,作者描写了藤野先生的外貌和首次讲课的情况:他 的脸“黑瘦”,“戴着眼镜”,表明他经常潜心研究;他“挟 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居然概括地将这些书的内容向学生讲 述,说明他的知识渊博;他“穿衣服太模胡”,有时竟忘了带 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几乎被人疑心他是 扒手,说明他因忙于教学而不修边幅,具有艰苦朴素、平易可 亲的优良品格。其次,作者描写了他认真检查“我”的讲义的 情况:他主动检查自己抄录的讲义,嘱咐“每一星期要送给他 看一回”,而每一次都是认真批改,不但补上“脱漏的地方”, “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些都表现他诲人不倦和 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其三,描写了关于解剖学的三次谈话。 第一次谈话,是因鲁迅所画的解剖图把下臂的血管“移了一点 位置”,藤野先生就主动地、和蔼地向鲁迅指出错误,这表现 他对鲁迅的要求既严格又耐心。第二次谈话是藤野先生说中国 人“敬重鬼”,怕鲁迅“不肯解剖尸体”,现在看到鲁迅敢于 解剖,“算是放心了”,这里从“担心”到“放心”,说明他 无微不至地关心来自异国的鲁迅的学习。第三次谈话是询问中 国女人缠足的情况。藤野先生虽然是从解剖学的角度了解女人 缠足后足骨变化的情况,但他对中国这种野蛮的习俗丝毫没有 嘲弄的意思,而是“叹息”地表示对中国妇女的同情。 作者在描写藤野先生可贵品质时,也写出自己的心理活 动。如写藤野先生讲课时,作者见到他使用的参考书有“翻刻 中国译本的”,就特别提到:“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 并不比中国早。”这正是作者强烈民族自尊心的流露;在写藤 野先生认真检查自己讲义时,作者“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这里的“感激”和 “自责”交织着作者对藤野先生的衷心钦佩和强烈的爱国主义 思想,这样就把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真诚对待鲁迅这样的 弱国国民,热切关心鲁迅学习的可贵品质和鲁迅的高度爱国主 义热忱交融在一起。 (五)怎样评价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 鲁迅对自己到仙台学医的动机,曾在后来写的《〈呐喊〉 自序》中作过解释,他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
用书c82 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 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 的强烈愿望选择医学这一职业的。可是就在医专学医时,有 次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说是由于“给俄国人做侦探”,而围 观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于是促 进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 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 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 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 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看电影受刺激,固然是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但 不能理解为偶然的因素,如果我们分析当时的社会状况,鲁迅 的思想转变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这就是当时革命潮流推动 了鲁迅。远在弘文学院学习时,他常和许寿裳探讨如何改变“国 民性”问题,考虑如何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当时,中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日本东京集中了许多 革命志士,孙中山也到日本进行革命活动。鲁迅为这种革命热 潮所鼓舞,经常“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鲁迅 在仙台医专学习时,曾给友人蒋抑卮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树 人到仙台后,离中国主人翁颇遥远,所恨尚有怪事奇闻由新闻 纸以触我目,曼思故国来日方长,载悲黑奴前车如是,弥增感 喟。”表现了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心。信中还说:“校中功课, 只求记忆,不须思索,修习未久,脑力困顿,四年而后,恐如 木偶人矣!”这些都透露出他急于投入革命浪潮的信息。所以 鲁迅的“弃医从文”,不单纯是看电影受刺激,更主要是他顺 应当时中国革命潮流的表现 (六)怎样理解“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这句话? 鲁迅在文中写道:“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 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酒醉似的 喝采”原来是指日本学生在影片中看到枪毙中国“犯人”时兴 高采烈的表现,他们拍掌欢呼“万岁”,使鲁迅感到“特别刺 耳”。鲁迅回国后,看到一些闲人围观反动统治者屠杀革命人 民时,也像日本人一样在“喝采”,说明这些闲人的精神已经
用书 c82 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 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 的强烈愿望选择医学这一职业的。可是就在医专学医时,有一 次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说是由于“给俄国人做侦探”,而围 观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于是促 进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 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 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 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 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看电影受刺激,固然是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但 不能理解为偶然的因素,如果我们分析当时的社会状况,鲁迅 的思想转变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这就是当时革命潮流推动 了鲁迅。远在弘文学院学习时,他常和许寿裳探讨如何改变“国 民性”问题,考虑如何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当时,中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日本东京集中了许多 革命志士,孙中山也到日本进行革命活动。鲁迅为这种革命热 潮所鼓舞,经常“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鲁迅 在仙台医专学习时,曾给友人蒋抑卮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树 人到仙台后,离中国主人翁颇遥远,所恨尚有怪事奇闻由新闻 纸以触我目,曼思故国来日方长,载悲黑奴前车如是,弥增感 喟。”表现了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心。信中还说:“校中功课, 只求记忆,不须思索,修习未久,脑力困顿,四年而后,恐如 木偶人矣!”这些都透露出他急于投入革命浪潮的信息。所以 鲁迅的“弃医从文”,不单纯是看电影受刺激,更主要是他顺 应当时中国革命潮流的表现。 (六)怎样理解“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这句话? 鲁迅在文中写道:“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 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酒醉似的 喝采”原来是指日本学生在影片中看到枪毙中国“犯人”时兴 高采烈的表现,他们拍掌欢呼“万岁”,使鲁迅感到“特别刺 耳”。鲁迅回国后,看到一些闲人围观反动统治者屠杀革命人 民时,也像日本人一样在“喝采”,说明这些闲人的精神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