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书c82 书引用鲁迅的班级代表铃木逸太推测,这位先生很可能就是 藤野先生。第一,藤野先生是鲁迅这个班级的副级主任,管理 学生的生活及学习。藤野1937年2月25日写给鲁迅当年同班 生小林茂雄的回信中曾谈到他对鲁迅的照顾:“与同学之交际, 公寓生活之处理……等,皆尽可能设法为之提供了方便。”第 在新公寓里,有几个仙台医专学生与鲁迅同住,其中有两 个都是藤野先生作保证人,可以看出,藤野和公寓的经营者宫 信哉有联系。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到:“一位先生却以为这 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 三番地说。”鲁迅所以在这里只提一位先生,而不提藤野之名, 从全文布局看,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藤野先生,如果这里提到藤 野之名,下边那一段对藤野先生的描写,给人的印象就不会像 现在这样鲜明突出。两个“几次三番”,写出了藤野先生对鲁 迅生活的殷切关怀。 仙台医专1904年规定,采用三学期制(一年里有三学期)。 1906年9月以后采用两学期制,鲁迅在仙台医专读书期间,正 是学校采用三学期制的时候。 1904年9月12日,鲁迅入仙台医专学习。敷波重次郎是 鲁迅这个年级的年级长,即班主任。第一学年敷波教解剖学理 论,第一学期每周五节,第二三学期每周各四节。另一位教解 剖学理论的是藤野,第一学年第三学期中每周授课四节。鲁迅 在《藤野先生》中说,“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指的就 是敷波重次郎和藤野严九郎。 一年级的重点是基础课和理论课,第一二学期的基础课化 学、物理学、独逸学、伦理学、体操等,占全课程的三分之二 解剖学理论,每周有八至九小时,占有很大比重 《藤野先生》提到:“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 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 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 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
用书 c82 一书引用鲁迅的班级代表铃木逸太推测,这位先生很可能就是 藤野先生。第一,藤野先生是鲁迅这个班级的副级主任,管理 学生的生活及学习。藤野 1937 年 2 月 25 日写给鲁迅当年同班 生小林茂雄的回信中曾谈到他对鲁迅的照顾:“与同学之交际, 公寓生活之处理……等,皆尽可能设法为之提供了方便。”第 二,在新公寓里,有几个仙台医专学生与鲁迅同住,其中有两 个都是藤野先生作保证人,可以看出,藤野和公寓的经营者宫 川信哉有联系。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到:“一位先生却以为这 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 三番地说。”鲁迅所以在这里只提一位先生,而不提藤野之名, 从全文布局看,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藤野先生,如果这里提到藤 野之名,下边那一段对藤野先生的描写,给人的印象就不会像 现在这样鲜明突出。两个“几次三番”,写出了藤野先生对鲁 迅生活的殷切关怀。 仙台医专 1904 年规定,采用三学期制(一年里有三学期)。 1906 年 9 月以后采用两学期制,鲁迅在仙台医专读书期间,正 是学校采用三学期制的时候。 1904 年 9 月 12 日,鲁迅入仙台医专学习。敷波重次郎是 鲁迅这个年级的年级长,即班主任。第一学年敷波教解剖学理 论,第一学期每周五节,第二三学期每周各四节。另一位教解 剖学理论的是藤野,第一学年第三学期中每周授课四节。鲁迅 在《藤野先生》中说,“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指的就 是敷波重次郎和藤野严九郎。 一年级的重点是基础课和理论课,第一二学期的基础课化 学、物理学、独逸学、伦理学、体操等,占全课程的三分之二。 解剖学理论,每周有八至九小时,占有很大比重。 《藤野先生》提到:“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 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 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 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
用书c82 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件事在 《呐喊·自序》中也提到 这里提到的电影,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幻灯,日本的鲁迅 研究者,把这一事件称为幻灯事件。 日俄战争爆发后,各地兴起观看战争幻灯的风气。当时当 地报纸经常报导仙台市及宫城县所属各地举办幻灯会的事,当 时学校放映幻灯,受到文部省的奖励。 中川教授给鲁迅这一年级讲细菌学,从1906年1月开始, 其时日俄战争已经结束。据鲁迅同班同学铃木谈:“幻灯的解 说由中川教授亲自进行,也许有中国人被日本军杀死的场面 学生大体却是静静地看着。后来才听说这件事成了周树人退学 的理由,当时周树人却没有说过这件事 (四)难句试析 ①“使我很为难” 鲁迅在谈到藤野先生担任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的时候, 曾说:“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 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 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呢? 关于“使我很为难”,目前有三种解释: 人知道而感到难为情,由此表现了鲁迅的爱国主义思。匈 第一种,认为是鲁迅因中国有这种落后野蛮的习俗被 这种观点显然站不住脚,因为鲁迅1925年写的《灯下漫 笔》中明确表示:“凡有来到中国的,倘能疾首蹙额而憎恶中 国,我敢诚意地奉献我的感谢,因为他一定是不愿意吃中国人 的肉的!”可见鲁迅绝不会因为藤野先生问到裹足一事而感到 难为情
用书 c82 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件事在 《呐喊·自序》中也提到。 这里提到的电影,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幻灯,日本的鲁迅 研究者,把这一事件称为幻灯事件。 日俄战争爆发后,各地兴起观看战争幻灯的风气。当时当 地报纸经常报导仙台市及宫城县所属各地举办幻灯会的事,当 时学校放映幻灯,受到文部省的奖励。 中川教授给鲁迅这一年级讲细菌学,从 1906 年 1 月开始, 其时日俄战争已经结束。据鲁迅同班同学铃木谈:“幻灯的解 说由中川教授亲自进行,也许有中国人被日本军杀死的场面, 学生大体却是静静地看着。后来才听说这件事成了周树人退学 的理由,当时周树人却没有说过这件事。” (四)难句试析 ①“使我很为难” 鲁迅在谈到藤野先生担任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的时候, 曾说:“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 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 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呢?’” 关于“使我很为难”,目前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认为是鲁迅因中国有这种落后野蛮的习俗被外国 人知道而感到难为情,由此表现了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 这种观点显然站不住脚,因为鲁迅 1925 年写的《灯下漫 笔》中明确表示:“凡有来到中国的,倘能疾首蹙额而憎恶中 国,我敢诚意地奉献我的感谢,因为他一定是不愿意吃中国人 的肉的!”可见鲁迅绝不会因为藤野先生问到裹足一事而感到 难为情
用书c82 第二种,认为主要是由于没有见过到底“怎么裹法,足骨 变成怎样的畸形”,所以说不具体和清楚而感到“为难”,以 自己的“为难”衬托了藤野先生尊重科学、重视调查的可贵精 神 第三种,认为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对旧中国弊病的深恶痛 绝。许寿裳曾回忆,鲁迅学医,还有一个愿望,就是:“救济 中国女子的小脚,要想解放那些所谓‘三寸金莲’,使恢复到 天足的模样。后来,实地经过了人体解剖,悟到已断的筋骨没 有法子可想。这样由热望而苦心研究,终至于断念绝望,使他 对于缠足女子的同情特别来得大,更由绝望而愤怒,痛恨起宋 以后历代摧残女子者的无心肝,所以他的著作里写到小脚都是 字中含泪的。”从这一点出发,鲁迅回答藤野先生的问题,不 是因不具体不清楚而“为难”,而是以沉痛而又复杂的心情具 体回答了藤野先生提出的问题。藤野的叹息,表示他对中国缠 足女子的深切关注和无限同情。 我们以为第二种和第三种意见都可以“言之成理”,第三 种意见似更符合原文含义,不过要作一点补充,即“为难”似 可解释为“难过”,鲁迅因藤野问及此事,又已经知道对已缠 足的女子无能为力,因而有难过的感觉 ②“呜呼,无法可想” 鲁迅写到日本同学看到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而被枪毙 的幻灯照片之后,欢呼“万岁”,而鲁迅却感慨万分:“这种 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 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一一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 的意见却变化了。” 鲁迅用“呜呼,无法可想”这一感慨,来说明中国群众的 愚昧和落后,说明长期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思想统治所造成的后 果多么严重。也说明,经过20年的观察和实践,仅仅用文艺 来启发人民的觉悟,究竟能有多大效果,鲁迅已持怀疑和否定 态度。但是他在仙台学医时却不同,年青单纯,爱国心切,听
用书 c82 第二种,认为主要是由于没有见过到底“怎么裹法,足骨 变成怎样的畸形”,所以说不具体和清楚而感到“为难”,以 自己的“为难”衬托了藤野先生尊重科学、重视调查的可贵精 神。 第三种,认为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对旧中国弊病的深恶痛 绝。许寿裳曾回忆,鲁迅学医,还有一个愿望,就是:“救济 中国女子的小脚,要想解放那些所谓‘三寸金莲’,使恢复到 天足的模样。后来,实地经过了人体解剖,悟到已断的筋骨没 有法子可想。这样由热望而苦心研究,终至于断念绝望,使他 对于缠足女子的同情特别来得大,更由绝望而愤怒,痛恨起宋 以后历代摧残女子者的无心肝,所以他的著作里写到小脚都是 字中含泪的。”从这一点出发,鲁迅回答藤野先生的问题,不 是因不具体不清楚而“为难”,而是以沉痛而又复杂的心情具 体回答了藤野先生提出的问题。藤野的叹息,表示他对中国缠 足女子的深切关注和无限同情。 我们以为第二种和第三种意见都可以“言之成理”,第三 种意见似更符合原文含义,不过要作一点补充,即“为难”似 可解释为“难过”,鲁迅因藤野问及此事,又已经知道对已缠 足的女子无能为力,因而有难过的感觉。 ②“呜呼,无法可想” 鲁迅写到日本同学看到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而被枪毙 的幻灯照片之后,欢呼“万岁”,而鲁迅却感慨万分:“这种 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 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 的意见却变化了。” 鲁迅用“呜呼,无法可想”这一感慨,来说明中国群众的 愚昧和落后,说明长期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思想统治所造成的后 果多么严重。也说明,经过 20 年的观察和实践,仅仅用文艺 来启发人民的觉悟,究竟能有多大效果,鲁迅已持怀疑和否定 态度。但是他在仙台学医时却不同,年青单纯,爱国心切,听
用书c82 到日本同学为中国人作侦探被枪毙而欢呼“万岁”,“特别听 得刺耳”,而且因此觉得学医不是首要任务,正像后来在《呐 喊·自序》中说的:“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 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 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 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 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 了。”鲁迅这一段话,和《藤野先生》中提到的,“但在那时 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可以互相印证 ③关于“日暮里”的各种解释 《藤野先生》中有这样几句话:“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 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 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这两年报刊发表了不少关于“日暮里”的文章,略举如下: 其一:“日暮里”是从东京去仙台的一个火车站,这个站 名其所以给鲁迅深刻的印象,是因为这个站名同日本在甲午之 战打败清朝、在日俄战争中打败沙俄后的军国主义气焰,很不 协调。日本是一个战胜国,而这个地名却叫“日暮里”,所以 给人以难忘的印象。再从受欺凌的清朝看,甲午海战吃亏的固 然是中国,就是日俄战争,因为战场在我国东北,倒霉的也是 中国。鲁迅作为一个“弱国”的留学生,就受到那些深中军国 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学生的歧视,并在时事画片中深受刺激 离开仙台以后的20年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更是日甚一日 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作为一个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 士,当然要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日本尽管是所谓强国 是“列强”之一,但是在日本却看到过“日暮里”这样的地名 这不能不使青年鲁迅产生预感,军国主义的日本总有一天要没 落,像日落西山那样吧,这应该是鲁迅记得“日暮里”“这名 目”的主要原因。 其二:不同意把“日暮里”的“日暮”二字理解成“日本 国的没落”,并把这种理解加在鲁迅身上。理由是鲁迅反对从
用书 c82 到日本同学为中国人作侦探被枪毙而欢呼“万岁”,“特别听 得刺耳”,而且因此觉得学医不是首要任务,正像后来在《呐 喊·自序》中说的:“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 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 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 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 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 了。”鲁迅这一段话,和《藤野先生》中提到的,“但在那时 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可以互相印证。 ③关于“日暮里”的各种解释 《藤野先生》中有这样几句话:“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 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 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这两年报刊发表了不少关于“日暮里”的文章,略举如下: 其一:“日暮里”是从东京去仙台的一个火车站,这个站 名其所以给鲁迅深刻的印象,是因为这个站名同日本在甲午之 战打败清朝、在日俄战争中打败沙俄后的军国主义气焰,很不 协调。日本是一个战胜国,而这个地名却叫“日暮里”,所以 给人以难忘的印象。再从受欺凌的清朝看,甲午海战吃亏的固 然是中国,就是日俄战争,因为战场在我国东北,倒霉的也是 中国。鲁迅作为一个“弱国”的留学生,就受到那些深中军国 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学生的歧视,并在时事画片中深受刺激。 离开仙台以后的 20 年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更是日甚一日。 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作为一个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 士,当然要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日本尽管是所谓强国, 是“列强”之一,但是在日本却看到过“日暮里”这样的地名, 这不能不使青年鲁迅产生预感,军国主义的日本总有一天要没 落,像日落西山那样吧,这应该是鲁迅记得“日暮里”“这名 目”的主要原因。 其二:不同意把“日暮里”的“日暮”二字理解成“日本 国的没落”,并把这种理解加在鲁迅身上。理由是鲁迅反对从
用书c82 名称上判吉凶。他曾批评过北京市民把“绳匠胡同”改称“丞 相胡同”之类事情的无聊。这种意见认为“日暮里”的“日”, 不看作同日本的“日”双关,应当作“天日”“时日”理解, 就是黄昏、傍晚、天色暗淡,就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日暮 鲁迅看到“日暮里”地名的心情,不是对异邦日本将来的国运 产生什么预感,而是联系故国当时的处境,很自然地兴起一种 “日暮途穷”之感。当时中国国运衰败没落,正像“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何况鲁迅赴仙台求学之前,在东京书赠好友许寿 裳的《自题小像》诗中,已经表达了“风雨如磐暗故园”的忧 国伤时的心情。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在途中看到“日暮里” 这个地方,很自然会产生忧念祖国“风雨如晦”之感。这同想 到水户这个地方,心中就升起对朱舜水这位爱国者的敬慕之情 是一致的。鲁迅对日暮里和水户怀有深刻的印象的原因都出之 于他的爱国主义思想。 其三:当时,鲁迅告别挚友,远离较熟悉的东京,只身去 异域的一个偏僻小城,途中见到的第一个驿站之名“日暮里 时,兴起“满目萧然”“去国怀乡”的览物之情,即“日暮乡 关何处是”的感触与深情,以至相隔20多年后在厦门岛上回 忆起当时情景时,“还记得这名目” 鲁迅1902年到东京不久曾有照片三张寄家人,其中一张 后有“会稽山下之平民,日出国中之游子”“走五千余里之邮 筒”这些词语:到仙台不久在给友人蒋抑卮的信中又有“形不 吊影,弥觉无聊”之感,和“遥思吾乡,想亦久作秋气”之念。 又1900年作《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中有“日暮新愁分外加 句。……鲁迅在日本时,的确时时有对祖国“风雨如晦”的忧 念 而怀念祖国的亲人和家乡,也是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 内容和方面之一。不必作因见“日暮”之名而有祖国“日暮途 穷”之忧的那样的引申了。 我们查阅了一下日本有关材料,提出以下解释 日暮里原是东京府北丰岛郡的一个町(相当于我们的镇) 东京扩大后,划入市区,现是荒川区的一个町。在市中心的北 方,开往东北的火车经过此处。据许寿裳回忆,鲁迅往来东京
用书 c82 名称上判吉凶。他曾批评过北京市民把“绳匠胡同”改称“丞 相胡同”之类事情的无聊。这种意见认为“日暮里”的“日”, 不看作同日本的“日”双关,应当作“天日”“时日”理解, 就是黄昏、傍晚、天色暗淡,就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日暮。 鲁迅看到“日暮里”地名的心情,不是对异邦日本将来的国运 产生什么预感,而是联系故国当时的处境,很自然地兴起一种 “日暮途穷”之感。当时中国国运衰败没落,正像“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何况鲁迅赴仙台求学之前,在东京书赠好友许寿 裳的《自题小像》诗中,已经表达了“风雨如磐暗故园”的忧 国伤时的心情。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在途中看到“日暮里” 这个地方,很自然会产生忧念祖国“风雨如晦”之感。这同想 到水户这个地方,心中就升起对朱舜水这位爱国者的敬慕之情 是一致的。鲁迅对日暮里和水户怀有深刻的印象的原因都出之 于他的爱国主义思想。 其三:当时,鲁迅告别挚友,远离较熟悉的东京,只身去 异域的一个偏僻小城,途中见到的第一个驿站之名“日暮里” 时,兴起“满目萧然”“去国怀乡”的览物之情,即“日暮乡 关何处是”的感触与深情,以至相隔 20 多年后在厦门岛上回 忆起当时情景时,“还记得这名目”。 鲁迅 1902 年到东京不久曾有照片三张寄家人,其中一张 后有“会稽山下之平民,日出国中之游子”“走五千余里之邮 筒”这些词语;到仙台不久在给友人蒋抑卮的信中又有“形不 吊影,弥觉无聊”之感,和“遥思吾乡,想亦久作秋气”之念。 又 1900 年作《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中有“日暮新愁分外加” 句。……鲁迅在日本时,的确时时有对祖国“风雨如晦”的忧 念,……而怀念祖国的亲人和家乡,也是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 内容和方面之一。不必作因见“日暮”之名而有祖国“日暮途 穷”之忧的那样的引申了。 我们查阅了一下日本有关材料,提出以下解释: 日暮里原是东京府北丰岛郡的一个町(相当于我们的镇), 东京扩大后,划入市区,现是荒川区的一个町。在市中心的北 方,开往东北的火车经过此处。据许寿裳回忆,鲁迅往来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