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书c82 麻木到令人震惊的程度。所以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极其沉痛的情 感 鲁迅曾写了一系列文章批判这些精神麻木的闲人,他在小 说《药》中以厌恶的情绪描写闲汉们观看屠杀革命者的丑态: “颈部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 提着。”在《阿Q正传》中,他写阿Q夸耀自己在城里看到杀 革命者时说:“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而 后来阿Q自己被当作抢犯示众枪毙时,吴妈也挤在人丛中看 观看的人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好!!!《示众》里, 鲁迅全文刻画示众场面,对围观的群众予以辛辣的讽刺。在《娜 拉走后怎样》里沉痛地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一—一永 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 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对于这样的群众 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 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在散文诗《复仇》及《复仇 (其二)》中以愤激的笔触,批判了赏玩“他人的苦”的那些 闲人。鲁迅前期这种思想,一方面表现他对人民群众的革命性 估计不足,另一方面也和鲁迅希望用文艺的武器来改变“国民 性”的创作指导思想有关。 2我的母亲56 课文研讨 、整体把握 这篇文章是作者中年(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 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 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而行文
用书 c82 麻木到令人震惊的程度。所以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极其沉痛的情 感。 鲁迅曾写了一系列文章批判这些精神麻木的闲人,他在小 说《药》中以厌恶的情绪描写闲汉们观看屠杀革命者的丑态: “颈部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 提着。”在《阿 Q 正传》中,他写阿 Q 夸耀自己在城里看到杀 革命者时说:“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而 后来阿 Q 自己被当作抢犯示众枪毙时,吴妈也挤在人丛中看, 观看的人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好!!!”在《示众》里, 鲁迅全文刻画示众场面,对围观的群众予以辛辣的讽刺。在《娜 拉走后怎样》里沉痛地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 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 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对于这样的群众 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 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在散文诗《复仇》及《复仇 (其二)》中以愤激的笔触,批判了赏玩“他人的苦”的那些 闲人。鲁迅前期这种思想,一方面表现他对人民群众的革命性 估计不足,另一方面也和鲁迅希望用文艺的武器来改变“国民 性”的创作指导思想有关。 2 我的母亲 56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这篇文章是作者中年(40 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 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 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而行文
用书c82 又极其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 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全文的 行文结构、内容组织大体是这样的 先写自己童年的身体、性格特点,同时也表达了对童年往 事的追念和惋惜之情(第1~4段)。 开头写道:“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 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这两句交代了自己 性格的主要成因——来自自身的原因和母亲的原因。正是这两 个原因,养成了“我总是文绉绉的”性格。在这样的性格的基 础上,再加上“社会环境”对我的认同和期望,更加强化了我 要“装成先生的样子”。文中写道:“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 先生样子’,……既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 样子,更不能跟着顽童们‘野’了。”其中写了一件“掷铜 钱”的事,很好地表现了孩童在受到大人调侃时的心理反应。 应该注意的是,这里用了“野蛮”这个词,并无贬意,“野蛮 的孩子”主要是指那些身体强健、敢于淘气、能在游戏中冒险 的孩子。 第2段,写自己爱学习的性格和儿时最活泼的游戏。这 段,通过具体的几件小事,既写出了自己爱学习的性格,也写 出了孩童时代对游戏的向往。这一段突出表现了对儿童游戏的 追念和缺少儿童游戏生活的惋惜。 第3段,主要写作者两次失去了“发展的机会”。一次是 在族长们的反对下失掉了学音乐的机会;一次是在“大骂 “撕毁”的遭遇中“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写这两件事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叹倇之情,是否也透出一点“关于一个 人孩提时代的教育与他未来发展关系”的思考?作者写失掉音 乐和做画家的机会,是以教育家的视角来写的。细想起来,耐 人寻味,对今天的教育也应该有所启迪。 全文用3段文字写童年的性格特点和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 的往事,突出表现的是,在九年的孩童生活中,“只学得了读 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
用书 c82 又极其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 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全文的 行文结构、内容组织大体是这样的: 先写自己童年的身体、性格特点,同时也表达了对童年往 事的追念和惋惜之情(第 1~4 段)。 开头写道:“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 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这两句交代了自己 性格的主要成因──来自自身的原因和母亲的原因。正是这两 个原因,养成了“我总是文绉绉的”性格。在这样的性格的基 础上,再加上“社会环境”对我的认同和期望,更加强化了我 要“装成先生的样子”。文中写道:“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 先生样子’,……既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 样子,更不能跟着顽童们 ‘野’了。”其中写了一件“掷铜 钱”的事,很好地表现了孩童在受到大人调侃时的心理反应。 应该注意的是,这里用了“野蛮”这个词,并无贬意,“野蛮 的孩子”主要是指那些身体强健、敢于淘气、能在游戏中冒险 的孩子。 第 2 段,写自己爱学习的性格和儿时最活泼的游戏。这一 段,通过具体的几件小事,既写出了自己爱学习的性格,也写 出了孩童时代对游戏的向往。这一段突出表现了对儿童游戏的 追念和缺少儿童游戏生活的惋惜。 第 3 段,主要写作者两次失去了“发展的机会”。一次是 在族长们的反对下失掉了学音乐的机会;一次是在“大骂”、 “撕毁”的遭遇中“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写这两件事,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叹惋之情,是否也透出一点“关于一个 人孩提时代的教育与他未来发展关系”的思考?作者写失掉音 乐和做画家的机会,是以教育家的视角来写的。细想起来,耐 人寻味,对今天的教育也应该有所启迪。 全文用 3 段文字写童年的性格特点和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 的往事,突出表现的是,在九年的孩童生活中,“只学得了读 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
用书c82 打了一点底子。但别的方面都没有发展的机会”。交代了这些 内容之后,作者笔锋一转,但又水到渠成地把“母亲”推到了 文章的中心:“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 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文章的主体部分写母亲(第5~8段),写母亲对我“教 之严”、“爱之慈”,写母亲在痛苦的生活处境中“当家”的 艰难,写母亲“气量大,性子好”,仁慈,温和,但又不缺乏 刚气”。总的来说,是写母亲对我直接的教育和对我在做人 方面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1.母亲对我“教之严”“爱之慈”。“每天天刚亮,我 母亲就把我喊醒。”待“我”清醒之后,“对我说昨天做错了 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在母亲 的严格管教下,“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 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如果说母亲对我学习的督促是非常严格的,而在做人方面 的管教则近乎严厉了,而她对孩子的严厉的管教,自有自己的 方法,“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一—这 就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而且,行罚时,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因为,她处罚孩子,惟一的目的就是对孩子有所惩戒,叫孩子 有所反省,而“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实际上,“她教 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这一句也是为下文安排了伏 笔 写母亲对儿子的“严”和“爱”,不仅有简明的叙述,而 且有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母亲听了“我”一句轻薄的话,“晚 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不许我上床去睡”以及“用舌头 舔我的病眼”两件事,充分表现了“我的母亲”既是“严师”, 又是“慈母” 2.母亲在“当家”的艰难处境中所表现出的宽容隐忍、 仁慈温和的性格品质。这些方面的性格品质,都是在日常生活 中体现的。(1)除夕时,不仅要“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 岁钱等事”,而且最为烦难的是还要打发大哥因吸鸦片、赌博
用书 c82 打了一点底子。但别的方面都没有发展的机会”。交代了这些 内容之后,作者笔锋一转,但又水到渠成地把“母亲”推到了 文章的中心:“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 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文章的主体部分写母亲(第 5~8 段),写母亲对我“教 之严”、“爱之慈”,写母亲在痛苦的生活处境中“当家”的 艰难,写母亲“气量大,性子好”,仁慈,温和,但又不缺乏 “刚气”。总的来说,是写母亲对我直接的教育和对我在做人 方面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1.母亲对我“教之严”“爱之慈”。“每天天刚亮,我 母亲就把我喊醒。”待“我”清醒之后,“对我说昨天做错了 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在母亲 的严格管教下,“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 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如果说母亲对我学习的督促是非常严格的,而在做人方面 的管教则近乎严厉了,而她对孩子的严厉的管教,自有自己的 方法,“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这 就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而且,行罚时,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因为,她处罚孩子,惟一的目的就是对孩子有所惩戒,叫孩子 有所反省,而“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实际上,“她教 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这一句也是为下文安排了伏 笔。 写母亲对儿子的“严”和“爱”,不仅有简明的叙述,而 且有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母亲听了“我”一句轻薄的话,“晚 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不许我上床去睡”以及“用舌头 舔我的病眼”两件事,充分表现了“我的母亲”既是“严师”, 又是“慈母”。 2.母亲在“当家”的艰难处境中所表现出的宽容隐忍、 仁慈温和的性格品质。这些方面的性格品质,都是在日常生活 中体现的。(1)除夕时,不仅要“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 岁钱等事”,而且最为烦难的是还要打发大哥因吸鸦片、赌博
用书c82 而招致的一大群债主,因为是新年,母亲“从不骂他一句” “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作者写道:“这样的过年,我过 了六七次。”这似是一笔带过的交代,但深想一下,母亲做得 多么不易!(3)大嫂和二嫂斗气,摆脸色,打骂孩子来出气, 对此,母亲是“忍”和“让”,“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 她也有她的法子”。而她的“法子”,既不是说清楚,也不是 争胜负,而是“这一天的天明时,她就不起床,轻轻地哭一场。 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 来照管她。她刚哭时,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这是一位 心地清明、是非分明、情感丰富的女性,也是一位忍辱负重、 仁爱宽厚的女性。这种隐忍和善良,能惊天地,泣鬼神,难怪 在这样的哭声中,总有一位嫂子端来热茶,劝一会一这来 劝母亲的正是近来怄气的那个,并且换得一两个月的太平清静 的日子。 3.写母亲“很有刚气”的一面。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 和,但“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一个“无正业的浪人”五 叔,“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 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母亲“气得大哭”,“当面质问” “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从平常看来,这算不 上多大的人格的侮辱,但作为一名年轻的寡妇,在当时来说就 大有捍卫名节的必要,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对于晚辈们妯娌 之间的怄气,实在忍不住了,她也只是“声音很低”地哭,而 为这件看起来很小的事却“气得大哭”了 最后一段,写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作者写道:“我十 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 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学得了 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 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一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这一段里, 作者尽管写了母亲对自己的影响之大,但用词极为谦逊,讲究 分寸。40岁的胡适,已是大学者和文化名人了,但他说“混” 了二十多年。有幸和胡适交往,或读过他传记的人,都会感觉 到他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 的美好品质。但作者在说到自己的“美德”时,却极为低调。 用了“如果”“学得”“一丝一毫”“一点点”等限制词,体
用书 c82 而招致的一大群债主,因为是新年,母亲“从不骂他一句”, “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作者写道:“这样的过年,我过 了六七次。”这似是一笔带过的交代,但深想一下,母亲做得 多么不易!(3)大嫂和二嫂斗气,摆脸色,打骂孩子来出气, 对此,母亲是“忍”和“让”,“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 她也有她的法子”。而她的“法子”,既不是说清楚,也不是 争胜负,而是“这一天的天明时,她就不起床,轻轻地哭一场。 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 来照管她。她刚哭时,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这是一位 心地清明、是非分明、情感丰富的女性,也是一位忍辱负重、 仁爱宽厚的女性。这种隐忍和善良,能惊天地,泣鬼神,难怪 在这样的哭声中,总有一位嫂子端来热茶,劝一会── 这来 劝母亲的正是近来怄气的那个,并且换得一两个月的太平清静 的日子。 3.写母亲“很有刚气”的一面。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 和,但“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一个“无正业的浪人”五 叔,“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 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母亲“气得大哭”,“当面质问”, “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从平常看来,这算不 上多大的人格的侮辱,但作为一名年轻的寡妇,在当时来说就 大有捍卫名节的必要,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对于晚辈们妯娌 之间的怄气,实在忍不住了,她也只是“声音很低”地哭,而 为这件看起来很小的事却“气得大哭”了。 最后一段,写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作者写道:“我十 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 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学得了 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 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这一段里, 作者尽管写了母亲对自己的影响之大,但用词极为谦逊,讲究 分寸。40 岁的胡适,已是大学者和文化名人了,但他说“混” 了二十多年。有幸和胡适交往,或读过他传记的人,都会感觉 到他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 的美好品质。但作者在说到自己的“美德”时,却极为低调。 用了“如果”“学得”“一丝一毫”“一点点”等限制词,体
用书c82 现了谦谦君子风度。文风,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 度风格,而这一点正是受了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 全文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仿佛是与知心朋友话往 事,拉家常,听凭心泉自然流淌。但细细品读起来,文中还是 有艺术技巧可寻的,比如,文中的对比是非常鲜明的,母亲对 我要求极其严格,而待人又极其宽容;对大哥大嫂二嫂极为和 善、忍让,而涉及自己的人格,又非常认真,毫不马虎,等等 二、问题研究 1.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 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 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 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 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总的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 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 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 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 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 原因是,这篇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 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 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 的经历。 2.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会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 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 之情所感染。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情感是如 何体现的? 对此,大体可从两个方面来探讨:①文章质朴、真切的叙 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 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饱醮感情:“每天天刚亮时, 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
用书 c82 现了谦谦君子风度。文风,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 度风格,而这一点正是受了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 全文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仿佛是与知心朋友话往 事,拉家常,听凭心泉自然流淌。但细细品读起来,文中还是 有艺术技巧可寻的,比如,文中的对比是非常鲜明的,母亲对 我要求极其严格,而待人又极其宽容;对大哥大嫂二嫂极为和 善、忍让,而涉及自己的人格,又非常认真,毫不马虎,等等。 二、问题研究 1.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 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 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 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 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总的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 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 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 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 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 原因是,这篇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 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 道路上的第—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 的经历。 2.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会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 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 之情所感染。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情感是如 何体现的? 对此,大体可从两个方面来探讨:①文章质朴、真切的叙 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 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饱醮感情:“每天天刚亮时, 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