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书c82 作者在严谨的结构和精练的文字里,偶或直接点明,更多 是委婉透露:藤野对鲁迅这个异域学生的特殊关怀和精心培 育,是基于对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情和尊重,或者不妨说, 是鲁迅的救国救民的抱负吸引了、感动了藤野先生。这在文章 直接记叙藤野的那些细节里虽未大事铺陈,可是,这个唯一的 中国留学生发愤图强的精神,表现在学习上的不用说了,就是 生活上,比如睡觉不畏蚊虫叮咬、吃饭能喝下难以下咽的芋梗 汤的艰苦生活,作为老师的藤野,即便未曾目睹,也不会从不 耳闻。事实上,鲁迅逝世之后,藤野回忆起当年的学生时,就 有这样的印象:尽管他身在异乡,却不以为苦。可见他是看到 了这个青年为了使国家复兴,不惜艰苦奋斗的志气的。透过 些细节的含蓄的描写,我们不是可以窥见藤野的思想了么?文 章在记叙了与藤野的交往以后,更有一段明白地写出了藤野先 生的思想动机的话,便是:“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 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 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段精 彩的议论是全篇的画龙点睛之笔。作品的主题思想当然是通过 全篇的叙述、描写和议论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并不仅仅表现 在这段议论里;但是这里的议论却是主题的升华,它将前面对 于藤野先生品德的赞颂,作了更深入的开掘。作为学者的藤野, 他的目光望着世界范围内的医学,自己希望能为新医学的发展 贡献力量(故说“大而言之 为学术”是他的全部思想 行为的准则。他是从“为学术”的总目标出发来“为中国”的 一“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在他身上,“为中国”与“为 学术”是一致的。这正是一个对来自“弱国”的学生抱着同情 与尊重而又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的伟大“性格”的最集 中的表现。而鲁迅去仙台学医,想用医学来“为中国”图富强, 所以,“为中国”与“为学术”也是一致的。总之,“为中国” 与“为学术”,既是藤野爱护鲁迅的出发点,也是他们师生之 间产生友谊的基础。这六个字实在把藤野的思想品德和性格特 点上升到更高的境界了。藤野先生“最使我感激”的,说到底 正是感激他的“为中国”“为学术”的崇高思想和品德。尽管 先生善良的愿望只是出于科学救国论,而鲁迅所持有的这种救 国论在仙台已经被无情的现实所击碎,因而弃医从文,他的爱 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尽管藤野对于鲁迅 中途辍学改变志愿并不很理解,但是,对于一位善良正直的日
用书 c82 作者在严谨的结构和精练的文字里,偶或直接点明,更多 是委婉透露:藤野对鲁迅这个异域学生的特殊关怀和精心培 育,是基于对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情和尊重,或者不妨说, 是鲁迅的救国救民的抱负吸引了、感动了藤野先生。这在文章 直接记叙藤野的那些细节里虽未大事铺陈,可是,这个唯一的 中国留学生发愤图强的精神,表现在学习上的不用说了,就是 生活上,比如睡觉不畏蚊虫叮咬、吃饭能喝下难以下咽的芋梗 汤的艰苦生活,作为老师的藤野,即便未曾目睹,也不会从不 耳闻。事实上,鲁迅逝世之后,藤野回忆起当年的学生时,就 有这样的印象:尽管他身在异乡,却不以为苦。可见他是看到 了这个青年为了使国家复兴,不惜艰苦奋斗的志气的。透过一 些细节的含蓄的描写,我们不是可以窥见藤野的思想了么?文 章在记叙了与藤野的交往以后,更有一段明白地写出了藤野先 生的思想动机的话,便是:“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 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 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段精 彩的议论是全篇的画龙点睛之笔。作品的主题思想当然是通过 全篇的叙述、描写和议论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并不仅仅表现 在这段议论里;但是这里的议论却是主题的升华,它将前面对 于藤野先生品德的赞颂,作了更深入的开掘。作为学者的藤野, 他的目光望着世界范围内的医学,自己希望能为新医学的发展 贡献力量(故说“大而言之”)。“为学术”是他的全部思想 行为的准则。他是从“为学术”的总目标出发来“为中国”的 ──“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在他身上,“为中国”与“为 学术”是一致的。这正是一个对来自“弱国”的学生抱着同情 与尊重而又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的伟大“性格”的最集 中的表现。而鲁迅去仙台学医,想用医学来“为中国”图富强, 所以,“为中国”与“为学术”也是一致的。总之,“为中国” 与“为学术”,既是藤野爱护鲁迅的出发点,也是他们师生之 间产生友谊的基础。这六个字实在把藤野的思想品德和性格特 点上升到更高的境界了。藤野先生“最使我感激”的,说到底, 正是感激他的“为中国”“为学术”的崇高思想和品德。尽管 先生善良的愿望只是出于科学救国论,而鲁迅所持有的这种救 国论在仙台已经被无情的现实所击碎,因而弃医从文,他的爱 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尽管藤野对于鲁迅 中途辍学改变志愿并不很理解,但是,对于一位善良正直的日
用书c82 本学者来说,能如此同情和尊重一个“弱国”学生的抱负,并 且持着同情的态度,实在是非常可贵的了。 如上所述,一面是爱国主义的抱负和志向,一面是对于这 种爱国主义的同情与尊重。爱中国、“为中国”是沟通两颗心 的渠道,是维系两人友情的纽带,是作品的内在线索(或者说 主心骨)。全篇的基本内容是记叙作者与藤野的师生情谊,赞 颂藤野的崇高品德,作为贯穿全篇的内在线索则是爱国主义- 说完整些,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藤野对它的尊重。 二者是明与暗,外在与内在的关系,如此看来,写爱国主义精 神与写藤野的品质,非但不相对立,而且是相得益彰的了。这 正是理解主题思想的关键。 总之,鲁迅这篇关于留日生活的“回忆的记事”,以记叙 藤野先生为中心内容,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为内在线 索,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表现、正面记叙与反面衬托,深情地 赞颂了藤野先生正直高尚的思想品德、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 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特别是“为学术”“为中国”的伟大精 神,以及他对作者自己的深刻影响。这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 都是朴实无华的,它不依靠惊人的题材、离奇的故事和俏丽的 语言,却开掘了如此深刻的主题。古人论文有言:“惟造平淡 难。”《藤野先生》可谓范例。 (摘自《〈藤野先生〉三题》 五、《藤野先生》教学难点试析(薛绥之柳尚彭) (一)藤野严九郎其人其事 藤野严九郎生于日本福井县,世代为医,藤野严九郎是藤 野家第六代医生。他生于1874年7月1日,9岁时父亲亡故 由大哥二哥抚养。严九郎排行老三。他在读小学时,同时跟酒 井藩校教师野坂先生学习过汉学。1892年4月,从福井学校中 途退学,进入爱知医学校,1896年10月毕业,留校作解剖学 教师奈良坂的助手。1897年5月,得到医生开业证明书。同年 7月后,在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一年。1901年10
用书 c82 本学者来说,能如此同情和尊重一个“弱国”学生的抱负,并 且持着同情的态度,实在是非常可贵的了。 如上所述,一面是爱国主义的抱负和志向,一面是对于这 种爱国主义的同情与尊重。爱中国、“为中国”是沟通两颗心 的渠道,是维系两人友情的纽带,是作品的内在线索(或者说 主心骨)。全篇的基本内容是记叙作者与藤野的师生情谊,赞 颂藤野的崇高品德,作为贯穿全篇的内在线索则是爱国主义─ ─说完整些,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藤野对它的尊重。 二者是明与暗,外在与内在的关系,如此看来,写爱国主义精 神与写藤野的品质,非但不相对立,而且是相得益彰的了。这 正是理解主题思想的关键。 总之,鲁迅这篇关于留日生活的“回忆的记事”,以记叙 藤野先生为中心内容,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为内在线 索,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表现、正面记叙与反面衬托,深情地 赞颂了藤野先生正直高尚的思想品德、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 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特别是“为学术”“为中国”的伟大精 神,以及他对作者自己的深刻影响。这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 都是朴实无华的,它不依靠惊人的题材、离奇的故事和俏丽的 语言,却开掘了如此深刻的主题。古人论文有言:“惟造平淡 难。”《藤野先生》可谓范例。 (摘自《〈藤野先生〉三题》) 五、《藤野先生》教学难点试析(薛绥之柳尚彭) (一)藤野严九郎其人其事 藤野严九郎生于日本福井县,世代为医,藤野严九郎是藤 野家第六代医生。他生于 1874 年 7 月 1 日,9 岁时父亲亡故, 由大哥二哥抚养。严九郎排行老三。他在读小学时,同时跟酒 井藩校教师野坂先生学习过汉学。1892 年 4 月,从福井学校中 途退学,进入爱知医学校,1896 年 10 月毕业,留校作解剖学 教师奈良坂的助手。1897 年 5 月,得到医生开业证明书。同年 7 月后,在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一年。1901 年 10
用书c82 月,藤野应聘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其时藤野刚刚满27 岁。他和敷波重次郎教授担任一年级的解剖学理论,他还担任 二年级的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一年级的专业课只有解剖 学,一年级的正副班主任大体上照例由敷波和藤野担任。班主 任管理的范围很广,据当时仙台医专规定,诸如学生的学习态 度、学生的管理教导、出席情况、考试成绩的统计以及教室的 整理和保管,都由正副班主任负责 1904年7月6日,即大约鲁迅到仙台前两个月,藤野由讲 师升为教授 藤野生活朴素,当时教授上课,来回都坐人力车,而藤野 则是步行,他住在空堀町,离仙台医专有步行三五分钟的距离。 鲁迅离开仙台前曾到他家去过,他送给鲁迅一张照片,背面写 上:“惜别藤野谨呈周君。”鲁迅为了安慰藤野,曾故意说: “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是有用的。”据 说后来藤野跟侄子藤野恒三郎说过:“周君是个好学生……但 不是当医生的人。看来是为研究生物学才学生理学和解剖学 的。”恒三郎说,听藤野先生的口气,他是相信了鲁迅分别时 为安慰他而说的想学生物学的话 1911年,东北帝国大学成立,1912年仙台医专并入,成 为东北帝大医学部,所有校舍、教职员、学生原班未动。1915 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迫于 6月底提出“请求免职”,7月1日降为临时讲师,8月9日被 解除讲师职务。 藤野因生活关系,认为可以搞一搞耳鼻喉的工作,到东京 三井公司的慈善医院就业。1919年回故乡自立诊所,1945年 在福井逝世。 (二)《藤野先生》的主题 《藤野先生》的主题是什么,这两年争论颇多,大体有四 种意见:
用书 c82 月,藤野应聘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其时藤野刚刚满 27 岁。他和敷波重次郎教授担任一年级的解剖学理论,他还担任 二年级的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一年级的专业课只有解剖 学,一年级的正副班主任大体上照例由敷波和藤野担任。班主 任管理的范围很广,据当时仙台医专规定,诸如学生的学习态 度、学生的管理教导、出席情况、考试成绩的统计以及教室的 整理和保管,都由正副班主任负责。 1904 年 7 月 6 日,即大约鲁迅到仙台前两个月,藤野由讲 师升为教授。 藤野生活朴素,当时教授上课,来回都坐人力车,而藤野 则是步行,他住在空堀町,离仙台医专有步行三五分钟的距离。 鲁迅离开仙台前曾到他家去过,他送给鲁迅一张照片,背面写 上:“惜别藤野谨呈周君。”鲁迅为了安慰藤野,曾故意说: “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是有用的。”据 说后来藤野跟侄子藤野恒三郎说过:“周君是个好学生……但 不是当医生的人。看来是为研究生物学才学生理学和解剖学 的。”恒三郎说,听藤野先生的口气,他是相信了鲁迅分别时 为安慰他而说的想学生物学的话。 1911 年,东北帝国大学成立,1912 年仙台医专并入,成 为东北帝大医学部,所有校舍、教职员、学生原班未动。1915 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迫于 6 月底提出“请求免职”,7 月 1 日降为临时讲师,8 月 9 日被 解除讲师职务。 藤野因生活关系,认为可以搞一搞耳鼻喉的工作,到东京 三井公司的慈善医院就业。1919 年回故乡自立诊所,1945 年 在福井逝世。 (二)《藤野先生》的主题 《藤野先生》的主题是什么,这两年争论颇多,大体有四 种意见:
用书c82 第一种: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第二种:主要是写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其次也赞扬了藤 野先生 第三种:怀念歌颂藤野先生 第四种:主要是怀念歌颂藤野先生,其次也写了作者的爱 国主义思想。 分歧点主要是:《藤野先生》是怀念歌颂藤野先生,还是 写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主张《藤野先生》是写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理由如下: 第一,《藤野先生》写于1926年10月12日,地点在厦门大 学。鲁迅原来准备在厦门工作两年,结果只住了半年。他一方 面坚持斗争,一方面写了《藤野先生》回忆散文,清理自己从 1904年到1926年20多年来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回顾了自己 爱国思想的发展,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 的信念。第二,全文按地点转移,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讽 刺的笔调,痛斥了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腐败状况,表现 了青年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了自己在仙 台医专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着重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 充分表达了青年鲁迅热爱祖国、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可贵 精神。第三部分,写鲁迅怀念藤野,藤野不仅没有民族偏见, 给了鲁迅无限的温暖和极大鼓舞,而且藤野的思想与鲁迅的爱 国主义思想完全是相通的。第三,鲁迅在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 高潮中回头总结自己20年前弃医从文,走上革命道路的战斗 历程,本身就是对洋务派、改良派、复古派“科学救国”滥调 的批判。如果说写作者的爱国精神是次要的,既不符合作品的 内容,也降低了写作此文的战斗意义。 主张《藤野先生》是怀念歌颂藤野先生的,理由如下:第 ,这篇散文的标题是“藤野先生”,一般说,文章的标题是 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鲜明和最精练的概括。这篇散文抒写的 中心应该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应该是和藤野先生有
用书 c82 第一种: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第二种:主要是写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其次也赞扬了藤 野先生。 第三种:怀念歌颂藤野先生。 第四种:主要是怀念歌颂藤野先生,其次也写了作者的爱 国主义思想。 分歧点主要是:《藤野先生》是怀念歌颂藤野先生,还是 写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主张《藤野先生》是写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理由如下: 第一,《藤野先生》写于 1926 年 10 月 12 日,地点在厦门大 学。鲁迅原来准备在厦门工作两年,结果只住了半年。他一方 面坚持斗争,一方面写了《藤野先生》回忆散文,清理自己从 1904 年到 1926 年 20 多年来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回顾了自己 爱国思想的发展,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 的信念。第二,全文按地点转移,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讽 刺的笔调,痛斥了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腐败状况,表现 了青年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了自己在仙 台医专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着重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 充分表达了青年鲁迅热爱祖国、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可贵 精神。第三部分,写鲁迅怀念藤野,藤野不仅没有民族偏见, 给了鲁迅无限的温暖和极大鼓舞,而且藤野的思想与鲁迅的爱 国主义思想完全是相通的。第三,鲁迅在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 高潮中回头总结自己 20 年前弃医从文,走上革命道路的战斗 历程,本身就是对洋务派、改良派、复古派“科学救国”滥调 的批判。如果说写作者的爱国精神是次要的,既不符合作品的 内容,也降低了写作此文的战斗意义。 主张《藤野先生》是怀念歌颂藤野先生的,理由如下:第 一,这篇散文的标题是“藤野先生”,一般说,文章的标题是 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鲜明和最精练的概括。这篇散文抒写的 中心应该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应该是和藤野先生有
用书c82 直接关系的,而不可能抒写的中心是藤野先生,要表达的主题 却是“我”的某种思想。在文章的结尾部分鲁迅说:“他的性 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 所知道。”鲁迅写《藤野先生》,正是为了寄托自己对具有“伟 大的”性格的藤野先生深沉的怀念。第二,从整篇文章的结构 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开首写作者对 些专事享乐的“清国留学生”的不满,正是这种不满,促使鲁 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因而有机会结识藤野先生。接下去写仙台 生活,写藤野先生,写泄漏试题的流言,当然与藤野先生有关。 写看幻灯片后终止学医,是交代离开仙台的原委。后面几段是 写和藤野先生的分离及分离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总之,这篇 文章不是“以鲁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也很难说是“作者回 忆藤野先生,只是为了清理自己从1904年到1926年20多年 来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明确自己是如何生活、战斗过来的。” 我们是主张《藤野先生》的主题是怀念歌颂藤野先生的。 从作品的效果看,这篇作品留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 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鲁迅所以建议增田 涉把《藤野先生》译出编入《鲁迅选集》,也是因为这篇散文 怀念歌颂了藤野先生,而不是因为它写了自己的爱国主义思 想 (三)鲁迅在仙台的生活和学习 仙台在本州东北部,宫城县首府,临太平洋仙台湾。1889 年设市,1905年鲁迅在仙台读书时,仙台市有10万人口。当 时市区还遗留着树木葱郁的武士宅第,又没有工厂的煤烟,因 此,被称为绿树成荫的城市。鲁迅初到仙台,正如他在《藤野 先生》中所说,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离仙台医专 约有10分钟的路程。鲁迅住的客店围有矮矮的扁柏篱笆,是 木板屋顶的两层楼房,楼上是公寓和旅店,鲁迅就住在楼上。 楼下一部分租给别人“包办囚人的饭食”。鲁迅在写给友人的 信中提到:“此地颇冷,晌午较温,其风景尚佳,而下宿则大 劣 人哗于前,日射于后。日日食我者,则例为鱼耳 大约在1904年11月,鲁迅又“搬到别一家”,《藤野先生》 文中讲:是受一位先生好意的劝告。据《鲁迅在仙台的记录》
用书 c82 直接关系的,而不可能抒写的中心是藤野先生,要表达的主题 却是“我”的某种思想。在文章的结尾部分鲁迅说:“他的性 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 所知道。”鲁迅写《藤野先生》,正是为了寄托自己对具有“伟 大的”性格的藤野先生深沉的怀念。第二,从整篇文章的结构 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开首写作者对一 些专事享乐的“清国留学生”的不满,正是这种不满,促使鲁 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因而有机会结识藤野先生。接下去写仙台 生活,写藤野先生,写泄漏试题的流言,当然与藤野先生有关。 写看幻灯片后终止学医,是交代离开仙台的原委。后面几段是 写和藤野先生的分离及分离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总之,这篇 文章不是“以鲁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也很难说是“作者回 忆藤野先生,只是为了清理自己从 1904 年到 1926 年 20 多年 来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明确自己是如何生活、战斗过来的。” 我们是主张《藤野先生》的主题是怀念歌颂藤野先生的。 从作品的效果看,这篇作品留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 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鲁迅所以建议增田 涉把《藤野先生》译出编入《鲁迅选集》,也是因为这篇散文 怀念歌颂了藤野先生,而不是因为它写了自己的爱国主义思 想。 (三)鲁迅在仙台的生活和学习 仙台在本州东北部,宫城县首府,临太平洋仙台湾。1889 年设市,1905 年鲁迅在仙台读书时,仙台市有 10 万人口。当 时市区还遗留着树木葱郁的武士宅第,又没有工厂的煤烟,因 此,被称为绿树成荫的城市。鲁迅初到仙台,正如他在《藤野 先生》中所说,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离仙台医专 约有 10 分钟的路程。鲁迅住的客店围有矮矮的扁柏篱笆,是 木板屋顶的两层楼房,楼上是公寓和旅店,鲁迅就住在楼上。 楼下一部分租给别人“包办囚人的饭食”。鲁迅在写给友人的 信中提到:“此地颇冷,晌午较温,其风景尚佳,而下宿则大 劣。……人哗于前,日射于后。日日食我者,则例为鱼耳。” 大约在 1904 年 11 月,鲁迅又“搬到别一家”,《藤野先生》 一文中讲:是受一位先生好意的劝告。据《鲁迅在仙台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