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书c82 1.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 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 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 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2.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 屋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 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看 看鲁迅笔下的这三位老师各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道拓展题,第1小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第2小题旨在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学会比较 教学建议 、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深刻,且与特定的时代背 景关系密切,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本文时的鲁 迅和文中鲁迅的时代处境,或者与历史老师联系,结合历史教 学,介绍20世纪初中国落后挨打的社会状况。 本文组织材料的方法很有特点,可先引导学生理清全 文的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明线,作者思想感情的变 化是暗线。 三、本文有几处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困难,应给予适当的 提 (一)“中国是弱国,……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 段写了两件事。第一件是匿名信事件。其中“中国是弱国”和 “中国人……是低能儿”之间本无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中间加 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加以强调,这是作者有意用这种 表达方式来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对这种 谬论的愤恨和抨击。“也无怪他们疑惑”,写出作者在遭受屈 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第二件是看电影事件。作者在看 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时,又一次受到刺激。影片上的中国人因 愚昧而被杀,因愚昧和麻木而做围观的看客,实在可悲之至
用书 c82 1.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 想到与恩师已阔别 20 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 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 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2.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 屋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 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看 看鲁迅笔下的这三位老师各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道拓展题,第 1 小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第 2 小题旨在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学会比较。 教学建议 一、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深刻,且与特定的时代背 景关系密切,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本文时的鲁 迅和文中鲁迅的时代处境,或者与历史老师联系,结合历史教 学,介绍 20 世纪初中国落后挨打的社会状况。 二、本文组织材料的方法很有特点,可先引导学生理清全 文的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明线,作者思想感情的变 化是暗线。 三、本文有几处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困难,应给予适当的 提示。 (一)“中国是弱国,……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一 段写了两件事。第一件是匿名信事件。其中“中国是弱国”和 “中国人……是低能儿”之间本无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中间加 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加以强调,这是作者有意用这种 表达方式来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对这种 谬论的愤恨和抨击。“也无怪他们疑惑”,写出作者在遭受屈 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第二件是看电影事件。作者在看 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时,又一次受到刺激。影片上的中国人因 愚昧而被杀,因愚昧和麻木而做围观的看客,实在可悲之至
用书c82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一句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看作局 外人,旁观者。影片的内容始终牵动着作者的心,此时他内心 的痛楚是可想而知的。正当此时又听到日本学生拍掌欢呼,这 简直是雪上加霜!“呜呼,无法可想”,反映出作者难以抑制 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 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的志向;第二件 事写中国老百姓的不觉悟——这是造成中华民族衰弱的重要 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二)课文最后一段“他所改正的讲义,……再继续写些 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对主题的作用。本段 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 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 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 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结尾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 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 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 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有关资料 、鲁迅对藤野的思念 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中要出《鲁迅选集》的时候,曾经来 问鲁迅先生自己,选些什么文章好。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 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目的是在借此探听 藤野先生的一点消息。当这选集出版的第二年,译者增田涉到 上海来访问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打听藤野先生的情况,增田涉 说没有下落时,鲁迅先生慨叹地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 世了吧?”(摘自许钦文《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回忆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 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
用书 c82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一句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看作局 外人,旁观者。影片的内容始终牵动着作者的心,此时他内心 的痛楚是可想而知的。正当此时又听到日本学生拍掌欢呼,这 简直是雪上加霜!“呜呼,无法可想”,反映出作者难以抑制 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 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的志向;第二件 事写中国老百姓的不觉悟──这是造成中华民族衰弱的重要 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二)课文最后一段“他所改正的讲义,……再继续写些 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对主题的作用。本段 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 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 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 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结尾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 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 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 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有关资料 一、鲁迅对藤野的思念 1935 年日本岩波文库中要出《鲁迅选集》的时候,曾经来 问鲁迅先生自己,选些什么文章好。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 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目的是在借此探听 藤野先生的一点消息。当这选集出版的第二年,译者增田涉到 上海来访问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打听藤野先生的情况,增田涉 说没有下落时,鲁迅先生慨叹地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 世了吧?”(摘自许钦文《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 二、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回忆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 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
用书c82 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 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 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 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如果周君因 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 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 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藤野先生的侄子藤野恒三郎说)40年前,也就是鲁迅逝 世的那一年,有一位记者拿来了一张鲁迅逝世时的照片给我叔 父严九郎看。这时,我叔父才知道鲁迅逝世的消息,当时 九郎正襟而坐,把那张照片举过头顶,然后提笔写了“谨忆周 树人君”,由此可见,藤野严九郎对鲁迅的敬慕之情多么深切! (摘自《心随东棹忆华年》,1976年11月7日《人民日 报》) 、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的经历 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 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 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 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和其 他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并写《人的历史》《科学史教 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并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由日本回国…
用书 c82 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 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 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 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如果周君因 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 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 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藤野先生的侄子藤野恒三郎说)40 年前,也就是鲁迅逝 世的那一年,有一位记者拿来了一张鲁迅逝世时的照片给我叔 父严九郎看。这时,我叔父才知道鲁迅逝世的消息,当时,严 九郎正襟而坐,把那张照片举过头顶,然后提笔写了“谨忆周 树人君”,由此可见,藤野严九郎对鲁迅的敬慕之情多么深切! (摘自《心随东棹忆华年》,1976 年 11 月 7 日《人民日 报》) 三、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的经历 1902 年 4 月,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 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 轩辕”的誓言。 1904 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 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 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和其 他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并写《人的历史》《科学史教 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 1908 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并加入光复会。 1909 年 8 月,由日本回国……
用书c82 (摘自《中国现代文学手册》) 四、主题思想及其表现方法(颜雄) 关于《藤野先生》的主题思想,近年来在教学和研究中论 争颇为热烈。有说主要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演变为线索,爱国 主义好比一条红线贯穿全篇,主题不在写藤野先生;有说主题 思想即是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次 要的;有的将此二者等同一律,认为主题思想既是歌颂藤野, 又是记叙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历程的。 任何作品的主题,都是和题材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寓于 定的题材之中的。《藤野先生》的题材,总起来说,就是作 者留学仙台期间的生活片断,包括:初到仙台的生活状况;与 藤野先生相识和先生帮助自己修改讲义的情形;学习期间两件 难忘的事:试卷风波和“电影”事件,还有“惜别”等等。结 论得从对作品的具体分析中引出来。且让我们沿着作者的思 路,看看文章写了什么和怎样写的吧。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樱花烂熳的上野公园里,看到的 是一群胸无救国之志、反以标志着民族压迫和封建统治的“辫 子”为荣、浑浑噩噩的“大清”牌纨绔子弟的丑恶表演,留学 生会馆的门房,本来值得去买几本书的,却也被他们弄得一团 糟!鲁迅抱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渡海而来,没料到东 京竟也像南京那样乌烟瘴气。失望、痛苦、厌恶、忿怼和急切 地要求学到本领以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种种萃于一身的复杂 心绪,都包容在这感触良多的一句话里面了。远大的抱负与灰 色的环境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不得不离此他去了。所以 “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跟令 人生厌的东京告别,一到仙台,颇受了“优待”:不但学校不 收学费,还有教职员为食宿操心;当然,更使他高兴的,是从 此“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了。就在这时,鲁迅认识了解剖学 教授藤野严九郎先生。 以上,写的是与藤野相识之前,自己的生活环境与思想状 况。接着,便转入记叙的重点:直接写藤野了
用书 c82 (摘自《中国现代文学手册》) 四、主题思想及其表现方法(颜雄) 关于《藤野先生》的主题思想,近年来在教学和研究中论 争颇为热烈。有说主要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演变为线索,爱国 主义好比一条红线贯穿全篇,主题不在写藤野先生;有说主题 思想即是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次 要的;有的将此二者等同一律,认为主题思想既是歌颂藤野, 又是记叙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历程的。 任何作品的主题,都是和题材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寓于 一定的题材之中的。《藤野先生》的题材,总起来说,就是作 者留学仙台期间的生活片断,包括:初到仙台的生活状况;与 藤野先生相识和先生帮助自己修改讲义的情形;学习期间两件 难忘的事:试卷风波和“电影”事件,还有“惜别”等等。结 论得从对作品的具体分析中引出来。且让我们沿着作者的思 路,看看文章写了什么和怎样写的吧。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樱花烂熳的上野公园里,看到的 是一群胸无救国之志、反以标志着民族压迫和封建统治的“辫 子”为荣、浑浑噩噩的“大清”牌纨绔子弟的丑恶表演,留学 生会馆的门房,本来值得去买几本书的,却也被他们弄得一团 糟!鲁迅抱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渡海而来,没料到东 京竟也像南京那样乌烟瘴气。失望、痛苦、厌恶、忿怼和急切 地要求学到本领以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种种萃于一身的复杂 心绪,都包容在这感触良多的一句话里面了。远大的抱负与灰 色的环境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不得不离此他去了。所以, “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跟令 人生厌的东京告别,一到仙台,颇受了“优待”:不但学校不 收学费,还有教职员为食宿操心;当然,更使他高兴的,是从 此“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了。就在这时,鲁迅认识了解剖学 教授藤野严九郎先生。 以上,写的是与藤野相识之前,自己的生活环境与思想状 况。接着,便转入记叙的重点:直接写藤野了
用书c82 作者通过初见时藤野的相貌、穿着、声调,尤其是为“我 添改笔记、修正血管画图和鼓励“我”大胆解剖尸体等真切感 人的细节描写,正面赞颂了藤野先生朴实厚道、待人以诚、忠 于学术、潜心研究等优秀品质和个性特征。藤野对“我”的关 怀,表现出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和循循善诱的教师的特点,与 前面所写的以“物以希为贵”为出发点的职员们,形成一种对 照。这之后,具体地叙写了仙台经历中两件终生难忘的事件 试卷的风波和电影的教训。这两件事可以说是“穿插”的;但 绝非与写藤野“无关”。这里用受了狭隘民族主义、军国主义 毒害和嫉妒心很重的部分日本青年,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 私、心胸广阔的品德,通过对比,藤野的形象显得更高大了。 时事影片事件的侮辱和刺激,从此“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毅 然决然弃医从文,这样自然只好与藤野先生“惜别”了。“惜 别”这个细节,写得格外婉切动人,学生的“慰安他的谎话” 和先生的凄然的叹息,以及接受邀约,赠送相片与临别叮嘱等 等,有限的文辞之中蕴含着无限的深情!离开仙台之后,仍然 没有离开写藤野先生,不过改变了角度:写先生对“我”的影 响,写“我”对先生的眷念,写“我”从先生身上得到的启示 和汲取的“勇气”和力量 总之,写了埋藏在“我”心中 的“永久的纪念”。 可见,全文实如标题所示,自始至终是写藤野先生的。歌 颂和怀念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是全篇的中心内容。全文依照与 藤野相交的经过记叙,自然地形成三大部分:结识藤野之前的 情况,结识藤野之后的种种,与藤野惜别以后的怀念。文章是 顺着到仙台之前、到仙台之后、离别仙台之后的时间次序记叙 然而,这篇作品在思想的容量上,比上面说的要丰富得多, 它的主题思想也不止于对藤野个人的赞颂和怀念。如果我们进 一步思索一下:藤野先生为什么能如此关怀爱护一个中国学 生?是什么力量决定了鲁迅与藤野之间如此深厚的情谊?形 成这种情谊的根基是什么?为什么鲁迅对藤野先生特别感激 在心?我以为这是作品所告诉我们的更为深刻的内容,是作品 的主题开掘得更深之所在,自然也就成为我们理解作品的主题 思想更需探究的地方
用书 c82 作者通过初见时藤野的相貌、穿着、声调,尤其是为“我” 添改笔记、修正血管画图和鼓励“我”大胆解剖尸体等真切感 人的细节描写,正面赞颂了藤野先生朴实厚道、待人以诚、忠 于学术、潜心研究等优秀品质和个性特征。藤野对“我”的关 怀,表现出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和循循善诱的教师的特点,与 前面所写的以“物以希为贵”为出发点的职员们,形成一种对 照。这之后,具体地叙写了仙台经历中两件终生难忘的事件: 试卷的风波和电影的教训。这两件事可以说是“穿插”的;但 绝非与写藤野“无关”。这里用受了狭隘民族主义、军国主义 毒害和嫉妒心很重的部分日本青年,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 私、心胸广阔的品德,通过对比,藤野的形象显得更高大了。 时事影片事件的侮辱和刺激,从此“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毅 然决然弃医从文,这样自然只好与藤野先生“惜别”了。“惜 别”这个细节,写得格外婉切动人,学生的“慰安他的谎话” 和先生的凄然的叹息,以及接受邀约,赠送相片与临别叮嘱等 等,有限的文辞之中蕴含着无限的深情!离开仙台之后,仍然 没有离开写藤野先生,不过改变了角度:写先生对“我”的影 响,写“我”对先生的眷念,写“我”从先生身上得到的启示 和汲取的“勇气”和力量。──总之,写了埋藏在“我”心中 的“永久的纪念”。 可见,全文实如标题所示,自始至终是写藤野先生的。歌 颂和怀念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是全篇的中心内容。全文依照与 藤野相交的经过记叙,自然地形成三大部分:结识藤野之前的 情况,结识藤野之后的种种,与藤野惜别以后的怀念。文章是 顺着到仙台之前、到仙台之后、离别仙台之后的时间次序记叙 的。 然而,这篇作品在思想的容量上,比上面说的要丰富得多, 它的主题思想也不止于对藤野个人的赞颂和怀念。如果我们进 一步思索一下:藤野先生为什么能如此关怀爱护一个中国学 生?是什么力量决定了鲁迅与藤野之间如此深厚的情谊?形 成这种情谊的根基是什么?为什么鲁迅对藤野先生特别感激 在心?我以为这是作品所告诉我们的更为深刻的内容,是作品 的主题开掘得更深之所在,自然也就成为我们理解作品的主题 思想更需探究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