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书c82 别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 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二)作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来到仙台?为什么又告别藤 野离开仙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 文章开头三段写了作者在东京的见闻,表达了对这一环境 的厌恶之情。作者在东京的见闻是怎样的呢?作者写道:“东 京也无非是这样”:樱花烂漫的上野公园,看到的是一群“清 国”留学生,他们以盘结辫子为荣,整天浑浑噩噩;本来留学 生会馆的门房有几本书可买,“有时还值得去转一转”,然而 就连这么一席之地也被他们搅得一团糟!鲁迅是怀着救国救民 的远大志向东渡日本的,没料到东京竟也像南京一样乌烟瘴 气。失望、痛苦、忿怼心情和强烈的报国热望,使他百感交集 远大的抱负和恶劣的环境形成尖锐的矛盾,因而,他不得不离 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中 开东京,寻求一个有利于实现理想的环境。所以,作者在文中 作者从东京来到仙台,受到教职员们的优待,尤其还遇到 了给他以无私的关爱和热情的鼓励的藤野先生。按理说,作者 正可以从这里卒业回国,去“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 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 仰”(《〈呐喊〉自序》)。但是,为什么又毅然决然告别恩 师、弃医从文呢?本文主要写了两个原因。一是“匿名信”事 件;二是“看电影”事件。这两件事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 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 进而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 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 客”。于是,“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 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又回到东京从事文艺活 动去了。 作者两次易地求学,两次辗转奔波,无不贯穿着一种情怀, 那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 的失望和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即便是往仙台途中记 得的“日暮里”,也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记得
用书 c82 别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 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二)作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来到仙台?为什么又告别藤 野离开仙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 文章开头三段写了作者在东京的见闻,表达了对这一环境 的厌恶之情。作者在东京的见闻是怎样的呢?作者写道:“东 京也无非是这样”:樱花烂漫的上野公园,看到的是一群“清 国”留学生,他们以盘结辫子为荣,整天浑浑噩噩;本来留学 生会馆的门房有几本书可买,“有时还值得去转一转”,然而 就连这么一席之地也被他们搅得一团糟!鲁迅是怀着救国救民 的远大志向东渡日本的,没料到东京竟也像南京一样乌烟瘴 气。失望、痛苦、忿怼心情和强烈的报国热望,使他百感交集, 远大的抱负和恶劣的环境形成尖锐的矛盾,因而,他不得不离 开东京,寻求一个有利于实现理想的环境。所以,作者在文中 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作者从东京来到仙台,受到教职员们的优待,尤其还遇到 了给他以无私的关爱和热情的鼓励的藤野先生。按理说,作者 正可以从这里卒业回国,去“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 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 仰”(《〈呐喊〉自序》)。但是,为什么又毅然决然告别恩 师、弃医从文呢?本文主要写了两个原因。一是“匿名信”事 件;二是“看电影”事件。这两件事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 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 进而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 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 客”。于是,“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 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又回到东京从事文艺活 动去了。 作者两次易地求学,两次辗转奔波,无不贯穿着一种情怀, 那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 的失望和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即便是往仙台途中记 得的“日暮里”,也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记得
用书c82 “水户”,也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 士朱舜水客死之地,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对初到仙 台受到优待非同寻常的理解,也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表现 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 助中国学生;最后,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行动,等 (三)为什么作者对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用“大概是物以 希为贵罢”来解释呢? 作者到仙台之后,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在生活 上的关心。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以特殊的关照, 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而作者感到的不是 真正的尊重和友好,而是“物以希为贵”,这里包含着一个弱 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练习说明 关于课文,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理解,讨论一下,究竟 应该怎样理解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 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 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 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设置本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尊重学生自己的 解读,宜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辩论。以下意见仅供参考。 1.第 般来说,文章的标题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 最鲜明和最精练的概括。这篇散文叙述的焦点应该是藤野先 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应该是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的,不应 是以描写藤野先生为主,表现的却是“我”的某种思想,文章
用书 c82 “水户”,也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 士朱舜水客死之地,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对初到仙 台受到优待非同寻常的理解,也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表现; 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 助中国学生;最后,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行动,等 等。 (三)为什么作者对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用“大概是物以 希为贵罢”来解释呢? 作者到仙台之后,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在生活 上的关心。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以特殊的关照, 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而作者感到的不是 真正的尊重和友好,而是“物以希为贵”,这里包含着一个弱 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练习说明 一、关于课文,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理解,讨论一下,究竟 应该怎样理解。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 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 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 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设置本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尊重学生自己的 解读,宜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辩论。以下意见仅供参考。 1.第一,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 最鲜明和最精练的概括。这篇散文叙述的焦点应该是藤野先 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应该是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的,不应 是以描写藤野先生为主,表现的却是“我”的某种思想,文章
用书c82 在结尾处点明主题,“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第二,从整篇文章的结 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 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写对 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 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都与藤野先生有关 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匿名信的寻 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 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 可贵。后面几段,则是写和藤野先生的分别及分别后对藤野先 生的怀念。因此,“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应是这篇回忆 散文的主旨和本意。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 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第一,全文按作者行踪的变化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用讽刺的笔调,刻画了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浑浑 噩噩的生活丑态,表现了青年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第二部分, 作者回忆了自己在仙台医专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着重追述了自 己弃医从文的原因,充分展示了青年鲁迅热爱祖国、积极探求 救国救民真理的心路历程。第三部分,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 念,主要写藤野先生给鲁迅影响,使他“良心发现”,“增加 勇气”,继续战斗。第二,《藤野先生》写于1926年10月12 日,地点在厦门大学。鲁迅原来准备在厦门工作两年,结果只 住了半年。他一方面坚持斗争,一方面写了《藤野先生》这样 的回忆散文,清理自己从1904年到1926年二十多年来思想感 情变化的轨迹,回顾了自己爱国思想的发展,以此来激励自己, 增强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所以,在文章的结尾处写了 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后,又写道:“于是点上一枝烟,再 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最后 句所表达的仍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感情。 3.这是从另一角度看问题,视野更宽广一些,是对上面 两种观点的折衷 编者的观点倾向于第1种。除上述理由外,补充如下:第 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这篇作品留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
用书 c82 在结尾处点明主题,“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第二,从整篇文章的结 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 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写对 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 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都与藤野先生有关, 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匿名信的寻 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 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 可贵。后面几段,则是写和藤野先生的分别及分别后对藤野先 生的怀念。因此,“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应是这篇回忆 散文的主旨和本意。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 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第一,全文按作者行踪的变化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用讽刺的笔调,刻画了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浑浑 噩噩的生活丑态,表现了青年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第二部分, 作者回忆了自己在仙台医专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着重追述了自 己弃医从文的原因,充分展示了青年鲁迅热爱祖国、积极探求 救国救民真理的心路历程。第三部分,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 念,主要写藤野先生给鲁迅影响,使他“良心发现”,“增加 勇气”,继续战斗。第二,《藤野先生》写于 1926 年 10 月 12 日,地点在厦门大学。鲁迅原来准备在厦门工作两年,结果只 住了半年。他一方面坚持斗争,一方面写了《藤野先生》这样 的回忆散文,清理自己从 1904 年到 1926 年二十多年来思想感 情变化的轨迹,回顾了自己爱国思想的发展,以此来激励自己, 增强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所以,在文章的结尾处写了 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后,又写道:“于是点上一枝烟,再 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最后一 句所表达的仍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感情。 3.这是从另一角度看问题,视野更宽广一些,是对上面 两种观点的折衷。 编者的观点倾向于第 1 种。除上述理由外,补充如下:第 一,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这篇作品留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
用书c82 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鲁迅 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选集》, 译者增田涉写信给鲁迅,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您 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 《藤野先生》一篇请您译出加入。”1936年增田涉来到上海, 鲁迅又向他打听藤野的近况,当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此时藤 野先生还健在),鲁迅慨叹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 吧!”可见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第三,本文确实饱含 着爱国主义感情,正是这种感情使作品更有深度,使藤野先生 的形象也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主义感情是这篇文章的“底 色”和背景。说“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是不错的, 但它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把聚焦对准在藤野先生身上,所以说, 歌颂藤野先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 二、朗读课文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重点体味下面几句话, 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 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从句 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 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大”,请 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设置本题是要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 进行品评,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这帮清国留 学生留着辫子,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而且“盘得平”,“油 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
用书 c82 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鲁迅 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 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选集》, 译者增田涉写信给鲁迅,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您 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 《藤野先生》一篇请您译出加入。”1936 年增田涉来到上海, 鲁迅又向他打听藤野的近况,当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此时藤 野先生还健在),鲁迅慨叹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 吧!”可见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第三,本文确实饱含 着爱国主义感情,正是这种感情使作品更有深度,使藤野先生 的形象也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主义感情是这篇文章的“底 色”和背景。说“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是不错的, 但它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把聚焦对准在藤野先生身上,所以说, 歌颂藤野先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 二、朗读课文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重点体味下面几句话, 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 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从句 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 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大”,请 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设置本题是要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 进行品评,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这帮清国留 学生留着辫子,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而且“盘得平”,“油 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
用书c82 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 的愤懑、讽刺之情。 2.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 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 和真诚的帮助,等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 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三、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的大事,他在多篇回忆性散文中 曾经谈到过这段经历。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知道鲁迅为什么 要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吗?从鲁迅的 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设置本题旨在帮助学生进行课内外学习的贯通,深入理解 本文的主旨,并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从本文看,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其直接原因是他厌 恶东京的学习环境,厌恶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噩,厌烦他们把 环境搞得乌烟瘴气,但联系鲁迅的人生追求和其他作品看,有 更为深刻的内在原因。他在后来写的《〈呐喊〉自序》中作过 解释:“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 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 于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 的,可就在医专学医时——一如课文描述的那样——有一次看枪 毙中国人的电影,说是由于“给俄国人做侦探”,而围观的“也 是一群中国人”,这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于是促使鲁迅萌 发“弃医从文”的思想。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 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 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 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 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由此可以 看出,鲁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从仙台弃医从文,这一过程 无不深深浸透着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实 践着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四、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用书 c82 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 的愤懑、讽刺之情。 2.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 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 和真诚的帮助,等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 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三、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的大事,他在多篇回忆性散文中 曾经谈到过这段经历。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知道鲁迅为什么 要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吗?从鲁迅的 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设置本题旨在帮助学生进行课内外学习的贯通,深入理解 本文的主旨,并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从本文看,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其直接原因是他厌 恶东京的学习环境,厌恶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噩,厌烦他们把 环境搞得乌烟瘴气,但联系鲁迅的人生追求和其他作品看,有 更为深刻的内在原因。他在后来写的《〈呐喊〉自序》中作过 解释:“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 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 于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 的,可就在医专学医时──如课文描述的那样──有一次看枪 毙中国人的电影,说是由于“给俄国人做侦探”,而围观的“也 是一群中国人”,这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于是促使鲁迅萌 发“弃医从文”的思想。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 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 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 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 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由此可以 看出,鲁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从仙台弃医从文,这一过程 无不深深浸透着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实 践着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四、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