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成绩以百分制计算,分配比例如下: (1)平时成绩:30% 出勤:5分 作业进行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的状态表现:10分 完成课堂作业:15分 (2)课程作业考核:70%。考核方式以集体打分的形式进行。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主要参考书 马克辛、吴成槐编著,环境艺术设计手册,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 顾世权,建筑装饰制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2 撰写人:赵胜 审核人:周晓品 课程负责人:赵胜 6
16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成绩以百分制计算,分配比例如下: (1)平时成绩:30% 出勤:5 分 作业进行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的状态表现:10 分 完成课堂作业:15 分 (2)课程作业考核:70%。考核方式以集体打分的形式进行。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主要参考书: 马克辛、吴成槐 编著,环境艺术设计手册,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 顾世权,建筑装饰制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2 撰写人:赵胜 审核人:周晓晶 课程负责人:赵胜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总学时:32讲授学时:32学时 学分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 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 开课单位:美术学院 一、课程简介 中国建筑既有延续了两千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己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 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 建筑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基本史实,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成就和建筑遗产的基本知 识,了解近现代建筑师的活动情况和思想倾向。提高学生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修养 从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去了解中国建筑的本质,通过介绍和分析古人对营造生存 环境的创作经验,为今天的建筑设计工作给予启示,以利于进行有效的创造性探 索。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建筑与历史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了解到建筑所表达的 精神内涵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4学时) 教学内容: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木构架的特色:单体建筑的构成:建筑群 的组合:建筑与环境:建筑类型:工官制度。 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建筑史章节中重点的基本知识并能做到合理 的运用。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并做到理论结合实际的运用知识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木构架的特色、单体建筑的构成 的相关知识。 难点:区别中国建筑各时期建筑、单体建筑的构成的特征并了解其主流趋势、 中国建筑各时期建筑中国古代建筑的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研究性学习等 第二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2学时) 教学内容:原始社会建筑:奴隶社会建筑:封建社会建筑。 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建筑史章节中重点的基本知识并能做到合理 的运用。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并做到理论结合实际的运用知识。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 难点:区别中国建筑各时期建筑中国古代建筑的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 点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研究性学习等。 第三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4学时) 物学内容,住字形制痛变。住字构类型。到 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建筑史章节中重点的基本知识并能做到合理 的运用。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并做到理论结合实际的运用知识。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各个时期住宅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难点:区别中国建筑各时期建筑中国古代住宅建筑的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
17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总学时:32 讲授学时:32 学时 学分: 2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 开课单位:美术学院 一、课程简介 中国建筑既有延续了两千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 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 建筑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基本史实,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成就和建筑遗产的基本知 识,了解近现代建筑师的活动情况和思想倾向。提高学生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修养, 从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去了解中国建筑的本质。通过介绍和分析古人对营造生存 环境的创作经验,为今天的建筑设计工作给予启示,以利于进行有效的创造性探 索。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建筑与历史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了解到建筑所表达的 精神内涵。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4 学时) 教学内容: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木构架的特色;单体建筑的构成;建筑群 的组合 ;建筑与环境;建筑类型;工官制度。 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建筑史章节中重点的基本知识并能做到合理 的运用。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并做到理论结合实际的运用知识。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木构架的特色、单体建筑的构成 的相关知识。 难点:区别中国建筑各时期建筑、单体建筑的构成的特征并了解其主流趋势、 中国建筑各时期建筑中国古代建筑的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研究性学习等。 第二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2 学时) 教学内容:原始社会建筑;奴隶社会建筑;封建社会建筑。 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建筑史章节中重点的基本知识并能做到合理 的运用。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并做到理论结合实际的运用知识。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难点:区别中国建筑各时期建筑中国古代建筑的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 点 。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研究性学习等。 第三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4 学时) 教学内容:住宅形制演变;住宅构筑类型;实例。 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建筑史章节中重点的基本知识并能做到合理 的运用。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并做到理论结合实际的运用知识。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各个时期住宅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难点:区别中国建筑各时期建筑中国古代住宅建筑的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
特点。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研究性学习等。 第四章:宫殿、陵墓 (4学时) 教学内容:宫殿:陵墓 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建筑史章节中重点的基本知识并能做到合理 的运用。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并做到理论结合实际的运用知识。 重点:堂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各个时期的官毁、陵慕肆筑风格和特点 难点:区别中国建筑各时期建筑中国古代建筑的各个时期宫殿、陵墓的建筑 风格和特月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研究性学习等。 第五章园林与风景建设 (4学时) 教学内容:概述:明清皇家苑囿:明清江南私家园林:风景建设。 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建筑史章节中重点的基本知识并能做到合理 的运用。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并做到理论结合实际的运用知识 重点:学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各个时期园林与风景建设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难点:区别中国建筑各时期建筑中国古代住宅建筑的各个时期的园林与风景 建设建筑风格和特点。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研究性学习等。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本课程32兰 课程中间可以结合实际参观美术馆、各类展览等,在课程 中间,还可到一些较近民居、园林、等参观教学。 四、考核方式 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课堂笔试、课程成绩的评定按照笔试成绩和平时成绩 相结合作为最终考核成绩,考试成绩按百分制来计算,比例分配为笔试占70%平 时成绩占30% (1)平时成绩:(30%) (2)期末考核:(70%)考核方式为课堂笔试、以笔试成绩作为评定标准。 课堂笔试时间为本门课程的最后一堂课,以学生当堂完成笔试试卷为评定标准, 笔试题目由同学考试前随机抽取。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主要参考书: 王其钧.中国民居三十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王其钧.中国建筑图解词典。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撰写人:冯利源 审核人:温晓铺 课程负责人:冯利源
18 特点 。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研究性学习等。 第四章:宫殿、陵墓 (4 学时) 教学内容:宫殿;陵墓。 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建筑史章节中重点的基本知识并能做到合理 的运用。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并做到理论结合实际的运用知识。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各个时期的宫殿、陵墓建筑风格和特点。 难点:区别中国建筑各时期建筑中国古代建筑的各个时期宫殿、陵墓的建筑 风格和特点 。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研究性学习等。 第五章 园林与风景建设 (4 学时) 教学内容:概述;明清皇家苑囿;明清江南私家园林;风景建设。 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建筑史章节中重点的基本知识并能做到合理 的运用。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并做到理论结合实际的运用知识。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各个时期园林与风景建设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难点:区别中国建筑各时期建筑中国古代住宅建筑的各个时期的园林与风景 建设建筑风格和特点 。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研究性学习等。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本课程 32 学时,课程中间可以结合实际参观美术馆、各类展览等,在课程 中间,还可到一些较近民居、园林、等参观教学。 四、考核方式 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课堂笔试、课程成绩的评定按照笔试成绩和平时成绩 相结合作为最终考核成绩,考试成绩按百分制来计算,比例分配为笔试占 70% 平 时成绩占 30% (1)平时成绩:(30%) (2)期末考核:(70%)考核方式为课堂笔试、以笔试成绩作为评定标准。 课堂笔试时间为本门课程的最后一堂课,以学生当堂完成笔试试卷为评定标准, 笔试题目由同学考试前随机抽取。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主要参考书: 王其钧.中国民居三十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王其钧.中国建筑图解词典.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撰写人:冯利源 审核人:温晓镭 课程负责人:冯利源
《二维形态构成》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The djnamics of2-DForm 总学时:64学时 讲授学时:16学时 实训:48学时 学分:2.5学分 先修课程:设计素描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 开课单位:美术学院 一、课程简介 二维形态构成包括自然的具象形态与抽象形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图形 的抽象理解、创造的能力。通过对点、线、面的宏观和微观范围内的宽泛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解决其在面积、空间、肌理 节奏与韵律等不同方面的关系问题 对不同的抽象元素进行组合的创造,使学生能够较好的认识创造图形的规律,进 而研究赋予图形以生命与寓意的各种可能性。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工具与工具的轨迹 (10学时) 教学内容:造型工具的种类:造型工具的表现手法及运用 教学要求:理解每一种工具的特点,掌握其独特的用途,充分利用工具来拓 展可能的表现区域、表现能力与表现效果,并认识它们各自的性能与优点,有选 择、有针对性地进行使用。掌握其中的差异,获得图形创作所需要的表现效果。 授课方式:讲授、案例教学与实训相结合。 第二章:点 (10学时) 教学内容:点的概念:点的特征 教学要求:理解点的特征与情感,掌握点的大小、疏密、方向等不同的节奏 和韵律的组合,掌握图形构成的骨骼与形式法则的知识,充分利用不同的工具、 不同的表现手法进行不同的点的基本元素的图形组合。 授课方式:讲授、案例教学与实训相结合。 第三章:线 (10学时) 教学内容:线的概念:线的特征。 教学要求:理解线的特征与情感,掌握线与线的构成关系,即线的平行、交 接、分割、组合、密集、空间等。充分利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表现手法进行不 同的线的基本元素的图形组合。 授课方式:讲授、案例教学与实训相结合 第四章:图形与肌理 (12学时) 教学内容:图形的形状构成特征;图形的肌理特征。 教学要求:了解图形与肌理这两大因素的相对独立和相辅性,掌握运用不同 的工具、不同的表现手法对不同的材质、肌理效果的开发以及对不同的图形形态 的创造和它们之间的合理组合关系的开发。 授课方式:讲授、案例教学与实训相结合 第五章:面 (10学时) 教学内容:面的概念:面的特征:图底关系。 教学要求:了解图与底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了解面积关系在画面中的重要性
19 《二维形态构成》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The djnamics of 2-D Form 总学时:64 学时 讲授学时:16 学时 实训:48 学时 学分:2.5 学分 先修课程:设计素描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 开课单位:美术学院 一、课程简介 二维形态构成包括自然的具象形态与抽象形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图形 的抽象理解、创造的能力。通过对点、线、面的宏观和微观范围内的宽泛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解决其在面积、空间、肌理、节奏与韵律等不同方面的关系问题, 对不同的抽象元素进行组合的创造,使学生能够较好的认识创造图形的规律,进 而研究赋予图形以生命与寓意的各种可能性。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工具与工具的轨迹 (10 学时) 教学内容:造型工具的种类;造型工具的表现手法及运用。 教学要求:理解每一种工具的特点,掌握其独特的用途,充分利用工具来拓 展可能的表现区域、表现能力与表现效果,并认识它们各自的性能与优点,有选 择、有针对性地进行使用。掌握其中的差异,获得图形创作所需要的表现效果。 授课方式:讲授、案例教学与实训相结合。 第二章:点 (10 学时) 教学内容:点的概念;点的特征。 教学要求:理解点的特征与情感,掌握点的大小、疏密、方向等不同的节奏 和韵律的组合,掌握图形构成的骨骼与形式法则的知识,充分利用不同的工具、 不同的表现手法进行不同的点的基本元素的图形组合。 授课方式:讲授、案例教学与实训相结合。 第三章:线 (10 学时) 教学内容:线的概念;线的特征。 教学要求:理解线的特征与情感,掌握线与线的构成关系,即线的平行、交 接、分割、组合、密集、空间等。充分利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表现手法进行不 同的线的基本元素的图形组合。 授课方式:讲授、案例教学与实训相结合。 第四章:图形与肌理 (12 学时) 教学内容:图形的形状构成特征;图形的肌理特征。 教学要求:了解图形与肌理这两大因素的相对独立和相辅性,掌握运用不同 的工具、不同的表现手法对不同的材质、肌理效果的开发以及对不同的图形形态 的创造和它们之间的合理组合关系的开发。 授课方式:讲授、案例教学与实训相结合。 第五章:面 (10 学时) 教学内容:面的概念;面的特征;图底关系。 教学要求:了解图与底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了解面积关系在画面中的重要性
掌握通过大、小面积的组合使画面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的能力。 授课方式:讲授、案例教学与实训相结合。 第六章:构图与骨略 (12学时) 教学内容:构图的能力训练:骨骼的图形元素构成与基本秩序和规律法则 教学要求:掌握构图的技巧,培养对位置、空间、面积关系的把握:对图 底关系的把握:对从一个基本元素无限展开的组合形态的把握。了解骨骼的图形 元素构成的基本秩序与规律法则,掌握骨胳法则及形式语言。 授课方式,授、蜜例教学上与空训相结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本课程教授16学时:实训32学时,以学生实训、教师指导为主进行教学。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成绩以百分制计算,分配比例如下: (1)平时成绩:30% 出勤 5分 作业进行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的状态表现:10分 完成课堂作业:15分 (2)课程作业考核:70%,考核方式以集体打分的形式进行。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王雪青.二维设计基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撰写人:巨德辉 审核人:赵胜 课程负责人:赵胜
20 掌握通过大、小面积的组合使画面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的能力。 授课方式:讲授、案例教学与实训相结合。 第六章:构图与骨骼 (12 学时) 教学内容:构图的能力训练;骨骼的图形元素构成与基本秩序和规律法则。 教学要求:掌握构图的技巧,培养对位置、空间、面积关系的把握;对图、 底关系的把握;对从一个基本元素无限展开的组合形态的把握。了解骨骼的图形 元素构成的基本秩序与规律法则,掌握骨骼法则及形式语言。 授课方式:讲授、案例教学与实训相结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本课程教授 16 学时;实训 32 学时,以学生实训、教师指导为主进行教学。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成绩以百分制计算,分配比例如下: (1)平时成绩:30% 出勤:5 分 作业进行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的状态表现:10 分 完成课堂作业:15 分 (2)课程作业考核:70%,考核方式以集体打分的形式进行。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王雪青.二维设计基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撰写人:巨德辉 审核人:赵胜 课程负责人:赵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