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必考20籯文言文分点缴 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20篇基本篇目,这 些篇目是中考考查的重点篇目。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这些文言文的中心, 我将它们进行了分类总结,希望同学们在分析比较中加强记忆,灵活掌握。 一、《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苟 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 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 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 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生字箪(dan)蹴(cu)羹(geng)死亦我所恶(wU) (二)、重点词解释 本心:天性,天良”2、患:祸患,灾难3、辟:通“避”,躲避 4、箪:竹筐5、蹴:用脚践踏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7、乡:通“向”,从前8、何加,好处。9、恶:厌恶。10、辩:通“辨”,辨别。 正义或仁义。12、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13、万钟:万钟的俸禄, 形容位高禄厚。14、贤者: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三)、重点句子翻译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 不能采用呢? (四)、思考题 、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 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 “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 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1 中考必考 20 篇文言文分类点拨 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 20 篇基本篇目,这 些篇目是中考考查的重点篇目。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这些文言文的中心, 我将它们进行了分类总结,希望同学们在分析比较中加强记忆,灵活掌握。 一、《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苟 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 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 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 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生字 箪(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 (二)、重点词解释 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祸患,灾难 3、辟:通“避”,躲避 4、箪:竹筐 5、蹴:用脚践踏 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7、乡:通“向”,从前 8、何加,好处。 9、恶:厌恶。 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13、万钟:万钟的俸禄, 形容位高禄厚。 14、贤者: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 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 不能采用呢? (四)、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 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 “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 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 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 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 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 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 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 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 与之,乞人不屑也。 4、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 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 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对举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 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 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 取丹心照汗青 6、应用:(1)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 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 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 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 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 以生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者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 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竞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
2 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 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 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 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 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 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 与之,乞人不屑也。 4、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 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 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对举 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 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 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 取丹心照汗青 6、应用:(1)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 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 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 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 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 以生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者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 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
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 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 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 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二、《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 亦同趣。觉而起发伐,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 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 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娄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 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茫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 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 岁元和四年也 1、文学常识:作者: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其山水游记 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一篇。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小石潭记》。 2、重点字词;惴:惧。栗:战栗。遂:于是。缘:沿着。 斫;砍。穷(穷尽)回溪。更:进而。漫漫:任意。向:从前。 衽席:席子。攒(聚)蹙(收缩)。颓然:醉醺醺的样子。 冥合:暗暗。岈(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洼(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然。 觞:酒杯。就(接近)醉。以志;记。因(因为)坐特立:独立出众 若垤(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若穴。颢气:弥漫于大地之间的大气。 箕踞(伸开两脚像簸箕那样蹲着或坐着)而遨(游戏)。施施:漫步徐行的样子 心(精神)凝(凝聚安定)形(形体)释(解脱) 3、通假字;僇(通“戮”这里指遭到贬谪的意思)人。 4、重点句翻译。 (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翻译:心思所到之处,梦境也有同样的旨趣。 (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翻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形态奇异的,我都游过,可我却未曾知道西山的奇怪特别。 (3)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翻译: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叠到一起,没有什么可以逃出视野的。 (4)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娄为类。 翻译:青山萦回,白云缭绕,外面和天相接,四下眺望都一样。然后才知道这山的独立出 众,不和小土丘为伍 (5)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翻译:我的思想遥远得与天地大气成为一体,而不知它的边际,我的意念广大得与造物的 上天相处,而不知它的尽头。 (6)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3 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 21 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 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 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 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二、《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 亦同趣。觉而起发伐,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 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 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 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娄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 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茫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 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 岁元和四年也 1、文学常识:作者: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其山水游记 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一篇。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小石潭记》。 2、重点字词; 惴:惧。 栗:战栗。 遂:于是。 缘:沿着。 斫;砍。 穷(穷尽)回溪。 更:进而。 漫漫:任意。 向:从前。 衽席:席子。 攒(聚)蹙(收缩)。 颓然:醉醺醺的样子。 冥合:暗暗。 岈(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 洼(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然。 觞:酒杯。 就(接近)醉。 以志;记。因(因为)坐 特立:独立出众 若垤(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若穴。 颢气:弥漫于大地之间的大气。 箕踞(伸开两脚像簸箕那样蹲着或坐着)而遨(游戏)。 施施:漫步徐行的样子。 心(精神)凝(凝聚安定)形(形体)释(解脱) 3、 通假字;僇(通“戮”这里指遭到贬谪的意思)人。 4、重点句翻译。 (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翻译:心思所到之处,梦境也有同样的旨趣。 (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翻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形态奇异的,我都游过,可我却未曾知道西山的奇怪特别。 (3)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翻译: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叠到一起,没有什么可以逃出视野的。 (4)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娄为类。 翻译:青山萦回,白云缭绕,外面和天相接,四下眺望都一样。然后才知道这山的独立出 众,不和小土丘为伍。 (5)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翻译:我的思想遥远得与天地大气成为一体,而不知它的边际,我的意念广大得与造物的 上天相处,而不知它的尽头。 (6)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7)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翻译:苍茫暮色,从远而近,直到什么也看不见还不想回去。 (8)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翻译: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与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然后知道我从前没有(真 )开始游,(真正的)旅游从此开始。 5、理解背诵。(1)《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总写作者寄情山水的自由快乐心情的句子是:施 施而行,漫漫而游 (2)写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句子: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2004 年河北省理解背诵考题) (3)点明作者依依不舍的语句是:苍茫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4)作者对西山宏伟气象进行赞美并寄予自己心志的句子是(也是登高远望后看到西山 地势高峻,气象阔大后产生的感受句子):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 游,而不知其所穷。 (5)写西山是永州一带最高的山的句子是: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6)写宴饮之乐的句子: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6、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傲世情怀 7、文章写法欣赏:(1)文章第一段的作用:概写,总述未识西山前的游览情况。为下文 正面写西山怪特作铺垫,引起读者注意。 (2)第一段最后一句的作用(过渡,引起下文)。又包含什么哲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或不能靠主观臆断,要探索实践。或求学之路,永无止境。 (3)作者以《始得西山宴游记》为题,并紧扣“始得”结构全文,作者的用意是:突出 作者发现“西山怪特”的欣喜之情。 (4)本文是记西山之游,却先记众山之游,这是为什么?描写永州众山,烘托西山怪特, 表现作者傲世情怀。 (5)文章的思路:本文先写偶得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的阔大与自然的 融合,表现作者傲世情怀。 (6)结构:第1段概写,是为了总述未识西山以前的游览情况。 分四层第1层(第1句)写获罪谪居的心态。第2层(第2句)写漫游。 第3层(第3-5句)写游赏的率性。第4层点主旨,振起下文, (7)“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娄为类”此句在文中有那两层意思?一是:总结(点 出)西山的特点一高而独特。二是:流露作者性情一与众不同,超凡脱俗。(比喻自己卓尔 不群人格、表现自己不俗的志向。) 《三峡》(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 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三峡》一文出自《水经
4 (7)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翻译:苍茫暮色,从远而近,直到什么也看不见还不想回去。 (8)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翻译: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与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然后知道我从前没有(真 正)开始游,(真正的)旅游从此开始。 5、理解背诵。(1)《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总写作者寄情山水的自由快乐心情的句子是:施 施而行,漫漫而游。 (2)写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句子: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2004 年河北省理解背诵考题) (3)点明作者依依不舍的语句是:苍茫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4)作者对西山宏伟气象进行赞美并寄予自己心志的句子是(也是登高远望后看到西山 地势高峻,气象阔大后产生的感受句子):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 游,而不知其所穷。 (5)写西山是永州一带最高的山的句子是: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6)写宴饮之乐的句子: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6、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傲世情怀。 7、文章写法欣赏:(1)文章第一段的作用:概写,总述未识西山前的游览情况。为下文 正面写西山怪特作铺垫,引起读者注意。 (2)第一段最后一句的作用(过渡,引起下文)。又包含什么哲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或不能靠主观臆断,要探索实践。或求学之路,永无止境。 (3)作者以《始得西山宴游记》为题,并紧扣“始得”结构全文,作者的用意是:突出 作者发现“西山怪特”的欣喜之情。 (4)本文是记西山之游,却先记众山之游,这是为什么?描写永州众山,烘托西山怪特, 表现作者傲世情怀。 (5)文章的思路:本文先写偶得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的阔大与自然的 融合,表现作者傲世情怀。 (6)结构:第 1 段概写,是为了总述未识西山以前的游览情况。 分四层第 1 层(第 1 句)写获罪谪居的心态。第 2 层(第 2 句)写漫游。 第 3 层(第 3-5 句)写游赏的率性。第 4 层点主旨,振起下文。 (7)“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娄为类”此句在文中有那两层意思?一是:总结(点 出)西山的特点—高而独特。二是:流露作者性情—与众不同,超凡脱俗。(比喻自己卓尔 不群人格、表现自己不俗的志向。) 三、《三峡》(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 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 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 ,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
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自:从。空谷传响:回声襄:漫上。漱,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御:驾。献:山峰。 良:实在、真。肃:寂静 连续。引:延长。 绝:消失。素;白色旦;早晨。漱,这里是冲荡的意思。 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朝:早晨。清荣峻茂 曦月:阳光,月亮。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阳光。。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湍:急流的水。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4、区别:属:属引凄异(连续)绝:久绝(消失)。自三峡……(从)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绝献(山峰):极自非……(如果)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阻绝:断 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 的倒影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夭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 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 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7、结构。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 写)(第二段) 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9、运用:(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 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 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 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 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11、欣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引用渔 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眀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 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飞漱其间。的“飞”字。答:“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5 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 自:从。 空谷传响:回声 襄:漫上。 漱,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御:驾。 献:山峰。 良:实在、真。 肃:寂静。 属 :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 素;白色 旦;早晨。 漱,这里是冲荡的意思。 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朝:早晨。 清荣峻茂 曦月:阳光,月亮。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阳光。。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的水。 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4、 区别: 属:属引凄异(连续) 绝:久绝(消失)。 自三峡……(从)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绝 献(山峰):极 自非……(如果)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阻绝:断 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 的倒影。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 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 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7、结构。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 写)(第二段) 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9、运用:(1)2003 年 6 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 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 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 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 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 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11、欣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 引用渔 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 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飞漱其间。的“飞”字。答:“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