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社会的责任和需求 三、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表现 1、从事社会工作的动力系统。 2、社会工作者是“价值注满的个人”(高登斯坦语)。 3、价值和知识的关系:价值本身即知识的一部分,同时又是知识赖以发挥作用的基础 4、价值和技术的关系:是社会工作技术行为产生的源泉,技术产生于价值,价值给予 技术和方法以见识、眼光和辨别力。 四、价值与反价值 社会工作的价值取向既有积极的意义,又有消极的意义。有价值存在,就必然有反价值 存在,从理论形态而言,社会工作的反价值包括操纵和家长作风。 1、操纵。 2、家长作风。 第二节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一、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基础: 二、西方社会工作传统的价值体系: 三、西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矛盾与争论 1、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对立。 2、不同学派之间的价值观争论。 3、社会、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三者在价值上的矛后。 4、价值从理论向实践转化过程中的矛盾。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社会工作关于价值的概念,社会工作对人的价值的一般性 论述,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具体表现,社会工作“反价值”的概念及 其主要表现。 (二)教学难点:西方社会工作的三大价值体系,即美国社会工作实务的操 作定义价值体系、比斯台克的价值体系、泰彻的价值体系:西方社会工作价值体 系的矛盾与争论。 (三)教学与手段:课堂讲授
11 (四)社会的责任和需求 三、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表现 1、从事社会工作的动力系统。 2、社会工作者是“价值注满的个人”(高登斯坦语)。 3、价值和知识的关系:价值本身即知识的一部分,同时又是知识赖以发挥作用的基础。 4、价值和技术的关系:是社会工作技术行为产生的源泉,技术产生于价值,价值给予 技术和方法以见识、眼光和辨别力。 四、价值与反价值 社会工作的价值取向既有积极的意义,又有消极的意义。有价值存在,就必然有反价值 存在,从理论形态而言,社会工作的反价值包括操纵和家长作风。 1、操纵。 2、家长作风。 第二节 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一、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基础: 二、西方社会工作传统的价值体系: 三、西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矛盾与争论 1、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对立。 2、不同学派之间的价值观争论。 3、社会、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三者在价值上的矛盾。 4、价值从理论向实践转化过程中的矛盾。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社会工作关于价值的概念,社会工作对人的价值的一般性 论述,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具体表现,社会工作“反价值”的概念及 其主要表现。 (二)教学难点:西方社会工作的三大价值体系,即美国社会工作实务的操 作定义价值体系、比斯台克的价值体系、泰彻的价值体系;西方社会工作价值体 系的矛盾与争论。 (三)教学与手段:课堂讲授
四、思考与练习 1、试述价值观对社会工作的意义 2、试述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五、阅读书目 1、高登斯坦:《社会工作》(英文版),1973 2、狄妞斯:《社会工作价值》(英文版),1983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从作用、历史、结构、范式归类等方面,对西方 社会工作理论作一简要而明晰的梳理,掌握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及主要流 派。本章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 一、个人经验与理论知识的关系:相互补充、相互加强 二、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功能 1、提供现象的解释 2、设定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工作目标 3、提出具体的工作方法、技巧及模式
12 四、思考与练习 1、试述价值观对社会工作的意义 2、试述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五、阅读书目 1、高登斯坦:《社会工作》(英文版),1973 2、狄妞斯:《社会工作价值》(英文版),1983 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从作用、历史、结构、范式归类等方面,对西方 社会工作理论作一简要而明晰的梳理,掌握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及主要流 派。本章计划 4 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 一、个人经验与理论知识的关系:相互补充、相互加强 二、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功能 1、提供现象的解释 2、设定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工作目标 3、提出具体的工作方法、技巧及模式
第二节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及流派 一、理论发展的七个阶段 1、“调查”价段:社会工作者是实干家而非思想家,社会工作是“助人的艺术”,搜集 和积累了大量的事实材料。 2、“精神分析学”阶段:社会工作应是一门科学。20世纪20一30年代,社会工作几乎 认同于精神分析工作。 3、“精神分析学派”与“功能主义者学派”并立的阶段:20世纪30至50年代,两学 派对立,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特夫特和V·罗宾逊。 4、“获得”阶段:20世纪60年代,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空间被迅使而非系统地充实起来, 弗洛伊德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均被借用。 5、“盘点”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清单。 6、“理论统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最后证明社会工作的诸多理论流派是不能被“统 一”的。 7、“理论归类”阶段:多元理论并存被当作一个既定事实,对各类理论进行整理、归类, 使理论空间有序化,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分类模式。 二、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 1、心理分析学理论:人的行为并非是由本能驱使,而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 我”所控制。对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应用心理学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 2、认知理论:人的行为主要受制于理性思考而非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是产 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 3、行为主义理论:应用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如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实验等,理论发 展经由巴氏一华生一斯金纳一班杜拉等人的推动而成熟,强调真正能观察到因而也能关心的 只是个体的外显行为而已。不适当的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的反应。 4、社会系统理论:人与生活环境是由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 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系统论+结构功能主义)。 5、标签理论:“有问题的人”,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相 关(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有问题的人恢复为“正常人”)。 6、沟通理论:不能恰当地接受、选择与评估信息,不能很好地给予或接受信息反馈, 则出现行为问题。(例如,误把别人偶然间的善意对视当作深情的爱情宣宜言)以人类学、社 会语言学、社会心理学的一些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 7、人文人义理论:(以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胡塞尔和舒茨的现象学与布鲁默的符号 3
13 第二节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及流派 一、理论发展的七个阶段 1、“调查”价段:社会工作者是实干家而非思想家,社会工作是“助人的艺术”,搜集 和积累了大量的事实材料。 2、“精神分析学”阶段:社会工作应是一门科学。20 世纪 20—30 年代,社会工作几乎 认同于精神分析工作。 3、“精神分析学派”与“功能主义者学派”并立的阶段:20 世纪 30 至 50 年代,两学 派对立,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美国 J·特夫特和 V·罗宾逊。 4、“获得”阶段:20 世纪 60 年代,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空间被迅使而非系统地充实起来, 弗洛伊德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均被借用。 5、“盘点”阶段:20 世纪 60 年代末,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清单。 6、“理论统一”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最后证明社会工作的诸多理论流派是不能被“统 一”的。 7、“理论归类”阶段:多元理论并存被当作一个既定事实,对各类理论进行整理、归类, 使理论空间有序化,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分类模式。 二、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 1、心理分析学理论:人的行为并非是由本能驱使,而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 我”所控制。对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应用心理学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 2、认知理论:人的行为主要受制于理性思考而非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是产 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 3、行为主义理论:应用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如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实验等,理论发 展经由巴氏一华生一斯金纳一班杜拉等人的推动而成熟,强调真正能观察到因而也能关心的 只是个体的外显行为而已。不适当的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的反应。 4、社会系统理论:人与生活环境是由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 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系统论+结构功能主义)。 5、标签理论:“有问题的人”,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相 关(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有问题的人恢复为“正常人”)。 6、沟通理论:不能恰当地接受、选择与评估信息,不能很好地给予或接受信息反馈, 则出现行为问题。(例如,误把别人偶然间的善意对视当作深情的爱情宣言)以人类学、社 会语言学、社会心理学的一些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 7、人文人义理论:(以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胡塞尔和舒茨的现象学与布鲁默的符号
互动主义为基础)每个人都是生活在“意义世界”当中,每个人的“意义世界”都是通过自 己对这个世界“理解”和“解释”建立起来的。当人们的“理解”或“解释”过程发生了困 难,问题便出现了,许多人与时代“落伍”即属此类。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去努力“理 解”这些人的“意义世界”及其内在矛盾,帮助他们重构自己的“意义世界”。“理解”或“解 释”过程发生困难,问题便出现。 8、激进的人文主义的理论:以早期马克思与现代批判理论家(如马尔库塞、哈贝马斯 等)的某些理论为基础。作为人本主义,承认生活世界是一个“意义世界”,然而作为激进 人本主义,又指出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公正的事实。工作者的任务是与服务对象一道,通过改 造现存的社会秩序,来解决人们在“意义世界”所遇到的许多问题。 9、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多地关注社会结构本身的改变,而较少关注服务对象心理、意 识状态的变化。 10、“增权”或“倡导”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变通而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主张协助 服务对象,为了他们的利益向现存的社会结构争取权利,促使现存的社会结构做出一些有利 于服务对象的制度或政策安排。 山、女权主义理论:源于60-70年代以来的妇女运动,认为社会上女性所遭遇到的许多 问题都是性别压制的结果,社会工作的目标就是消除由于性别主义所造成的女性痛苦,促使 她们有更多自由。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难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发展的七个阶段和主要的11种理论流 派是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此外,关于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逻辑结构和理论归 类同样是难点。 (二)教学手段:课堂讲授: 四、思考与练习 1、试述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具体作用。 2、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3、试述大卫·豪的社会工作理论结构模型。 4、简述1种西方社会工作理论
14 互动主义为基础)每个人都是生活在“意义世界”当中,每个人的“意义世界”都是通过自 己对这个世界“理解”和“解释”建立起来的。当人们的“理解”或“解释”过程发生了困 难,问题便出现了,许多人与时代“落伍”即属此类。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去努力“理 解”这些人的“意义世界”及其内在矛盾,帮助他们重构自己的“意义世界”。“理解”或“解 释”过程发生困难,问题便出现。 8、激进的人文主义的理论:以早期马克思与现代批判理论家(如 马尔库塞、哈贝马斯 等)的某些理论为基础。作为人本主义,承认生活世界是一个“意义世界”,然而作为激进 人本主义,又指出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公正的事实。工作者的任务是与服务对象一道,通过改 造现存的社会秩序,来解决人们在“意义世界”所遇到的许多问题。 9、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多地关注社会结构本身的改变,而较少关注服务对象心理、意 识状态的变化。 10、“增权”或“倡导”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变通而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主张协助 服务对象,为了他们的利益向现存的社会结构争取权利,促使现存的社会结构做出一些有利 于服务对象的制度或政策安排。 11、女权主义理论:源于 60-70 年代以来的妇女运动,认为社会上女性所遭遇到的许多 问题都是性别压制的结果,社会工作的目标就是消除由于性别主义所造成的女性痛苦,促使 她们有更多自由。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难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发展的七个阶段和主要的 11 种理论流 派是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此外,关于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逻辑结构和理论归 类同样是难点。 (二)教学手段:课堂讲授。 四、思考与练习 1、试述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具体作用。 2、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3、试述大卫•豪的社会工作理论结构模型。 4、简述 11 种西方社会工作理论
五、阅读书目 1、大卫·豪:《社会工作理论导论》,汉茨:阿什盖特出版公司,1992 2、佩恩:《现代社会工作理论:一个批判性的导论》,伦敦:麦克米兰出版公 司,1991 第三编社会工作方法 第五章社会个案工作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需掌握社会个案工作的本质,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主要的 理论模式与工作方法技巧及其在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实践。本章计划14学 时,内含小组讨论2学时,期中考试2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心理社会疗法 一、理论背景:受不同学说的影响,如心理分析理论、自我心理学、社会学的角色 理论、人类学的家庭理论、学习理论、系统理论等。心理社会疗法特别强调以下几个理论假 设。 1、“人在情境中”: 2、个人成长经历对当前状况的影响: 3、人际交往与沟通对人的重要意义: 4、自我实现的目标。 二、工作过程
15 五、阅读书目 1、大卫•豪:《社会工作理论导论》,汉茨:阿什盖特出版公司,1992 2、M•佩恩:《现代社会工作理论:一个批判性的导论》,伦敦:麦克米兰出版公 司,1991 第三编 社会工作方法 第五章 社会个案工作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需掌握社会个案工作的本质,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主要的 理论模式与工作方法技巧及其在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实践。本章计划 14 学 时,内含小组讨论 2 学时,期中考试 2 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心理社会疗法 一、理论背景:受不同学说的影响,如心理分析理论、自我心理学、社会学的角色 理论、人类学的家庭理论、学习理论、系统理论等。心理社会疗法特别强调以下几个理论假 设。 1、“人在情境中”; 2、个人成长经历对当前状况的影响; 3、人际交往与沟通对人的重要意义; 4、自我实现的目标。 二、工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