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概论教学大纲 (附考试大纲) 教学单位:社会与政治学院 授课老师: 吴宗友 课程类型: 必修 二0一二年四月
1 社 会 工 作 概 论 教 学 大 纲 (附 考 试 大 纲) 教学单位: 社 会 与 政 治 学 院 授课老师: 吴 宗 友 课程类型: 必 修 二 O 一二年四月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前言)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是社会工作、社会学专业高等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 《社会工作概论》以系统反映国际社会工作发展的成果和我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为 教学工作的逻辑起点,主要讲授内容为:社会工作的概念、本质、功能;社会工 作的哲学及其价值基础、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即个案工作、小 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的历史发展及其内容:社会工作的实务一一儿童、 青少年、老年、家庭、反贫困、矫治等社会工作的具体理论、方法及实践发展: 社会工作的实习、教育与研究等。因此,该课程是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学 科。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全面了解社会工作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 势的基础上,系统掌握专业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对社会工作实践与 社会工作研究所涉及的相关学科及理论、方法有总体上的了解,为进一步学习社 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术打好必要的基础,从而保证学习者能够顺利地将专业知 识转化为实际技能,适应目前正在加快职业化进程的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需求, 胜任将要从事的专业社会工作。 学习本课题的要求是:学习者应该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围绕《社会工作概 论》所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有系统的课外阅读,必须熟悉与该课程相关的社会 学理论、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通过每周四节课的学习, 至学期结束时,学习者必须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原理,熟悉社会工作理论发展的 历史和所形成的流派,初步学握社会工作四大方法的基本内容,学握社会工作基 本领域的有关专门性的理论与方法:此外,对社会工作教育、专业实习和社会工 作研究也应有较为详细的了解。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习者还应积极参加社会工 作实践,不仅要在实验室里将理论和方法得以应用,更要积极参与有关实务部门, 诸如街道、社区、福利机构等的实际社会工作:作为概论课,没有对此设立专门 的课时,但学习者必须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上述任务。 先修课程要求:该课程被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就实际情况而言,学习 者应同时修习《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心理学》、《社会保障》等课程。 本课程计划72学时,4学分,若按一学期18个教学周计算,每周应开设4 个学时。 选用教材:《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王思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前言)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是社会工作、社会学专业高等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 《社会工作概论》以系统反映国际社会工作发展的成果和我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为 教学工作的逻辑起点,主要讲授内容为:社会工作的概念、本质、功能;社会工 作的哲学及其价值基础、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即个案工作、小 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的历史发展及其内容;社会工作的实务——儿童、 青少年、老年、家庭、反贫困、矫治等社会工作的具体理论、方法及实践发展; 社会工作的实习、教育与研究等。因此,该课程是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学 科。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全面了解社会工作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 势的基础上,系统掌握专业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对社会工作实践与 社会工作研究所涉及的相关学科及理论、方法有总体上的了解,为进一步学习社 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术打好必要的基础,从而保证学习者能够顺利地将专业知 识转化为实际技能,适应目前正在加快职业化进程的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需求, 胜任将要从事的专业社会工作。 学习本课题的要求是:学习者应该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围绕《社会工作概 论》所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有系统的课外阅读,必须熟悉与该课程相关的社会 学理论、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通过每周四节课的学习, 至学期结束时,学习者必须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原理,熟悉社会工作理论发展的 历史和所形成的流派,初步掌握社会工作四大方法的基本内容,掌握社会工作基 本领域的有关专门性的理论与方法;此外,对社会工作教育、专业实习和社会工 作研究也应有较为详细的了解。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习者还应积极参加社会工 作实践,不仅要在实验室里将理论和方法得以应用,更要积极参与有关实务部门, 诸如街道、社区、福利机构等的实际社会工作;作为概论课,没有对此设立专门 的课时,但学习者必须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上述任务。 先修课程要求:该课程被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就实际情况而言,学习 者应同时修习《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心理学》、《社会保障》等课程。 本课程计划 72 学时,4 学分,若按一学期 18 个教学周计算,每周应开设 4 个学时。 选用教材:《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王思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该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成 果,由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负责组编。目前全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该门课程均 采用此教材。 教学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案例模拟与分析以增强教学效果。 考核方法:平时测评、期中考试、期未考试相结合,综合考核学习者的实际 学习效果。 教学进程安排表: 周次学时数教学主要内容 教学环节 备注 1 4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概念 讲授 2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 讲授 3 第三章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讲授 4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 讲授 第五章社会工作个案(一) 讲授、讨论 社会工作个案(二) 讲授、讨论 7 社会工作个案(三) 讲授、讨论 8 第六章社会小组工作 讲授、讨论 9 第七章社区工作 讲授、讨论 10 第八章社会工作行政、督导和研究讲授 11 4 第九章儿童社会工作 讲授 12 第十章青少年社会工作 讲授、讨论 13 4 第十一章老年社会工作 讲授、讨论 14 第十二章家庭社会工作 讲授、讨论 15 4 第十三章反贫困社会工作 讲授 16 第十四章矫治社会工作 讲授 17 第十五章社会工作的教有与实习 讲授 第十六章中国现代社会工作的前 讲授 沿性理论研究与实践
3 年。该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 21 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成 果,由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负责组编。目前全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该门课程均 采用此教材。 教学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案例模拟与分析以增强教学效果。 考核方法:平时测评、期中考试、期未考试相结合,综合考核学习者的实际 学习效果。 教学进程安排表: 周次 学时数 教学主要内容 教学环节 备注 1 4 第一章 社会工作的概念 讲授 2 4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功能 讲授 3 4 第三章 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讲授 4 4 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 讲授 5 4 第五章 社会工作个案(一) 讲授、讨论 6 4 社会工作个案(二) 讲授、讨论 7 4 社会工作个案(三) 讲授、讨论 8 4 第六章 社会小组工作 讲授、讨论 9 4 第七章 社区工作 讲授、讨论 10 4 第八章 社会工作行政、督导和研究 讲授 11 4 第九章 儿童社会工作 讲授 12 4 第十章 青少年社会工作 讲授、讨论 13 4 第十一章 老年社会工作 讲授、讨论 14 4 第十二章 家庭社会工作 讲授、讨论 15 4 第十三章 反贫困社会工作 讲授 16 4 第十四章 矫治社会工作 讲授 17 4 第十五章 社会工作的教育与实习 讲授 18 4 第十六章 中国现代社会工作的前 沿性理论研究与实践 讲授
第一编什么是社会工作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概念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了解社会工作所发生的领 域,掌握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类型,理解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本 章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缘起 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1、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 古希腊、罗马的人道主义传统→中世纪的尊神贬人一文艺复兴,近代的西方世界开始重 新认识、肯定、颂扬人的价值与尊严,进而为慈善活动和广泛的助人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2、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及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阶级矛盾的突出,地区差距的迅速拉大:社会流动破坏了农村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传 统的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社会关系被解构:贫穷、饥饿、失业、堕落充斥社会。 二、西方社会工作产生 1、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 改良:制度范围内去解决自身的问题,实施社会救济、提倡人道主义和博爱互助。 革命:消灭旧的制度。 2、社会工作的产生 (1)社会工作的形成 1601年,英国伊丽沙白女王颁布“济贫法”:1788年德国汉堡实施救济制度:19世纪 后期20世纪初,英美等国出现许多民间的社会服务组织,如慈善组织会社,睦邻组织运动, 纽约慈善学院,荷兰阿姆斯特丹社会工作学院等等。 (2)现代社会工作是实践的产物 4
4 第一编 什么是社会工作 第一章 社会工作的概念 一、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了解社会工作所发生的领 域,掌握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类型,理解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本 章计划 4 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缘起 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1、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 古希腊、罗马的人道主义传统→中世纪的尊神贬人→文艺复兴,近代的西方世界开始重 新认识、肯定、颂扬人的价值与尊严,进而为慈善活动和广泛的助人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2、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及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阶级矛盾的突出,地区差距的迅速拉大;社会流动破坏了农村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传 统的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社会关系被解构;贫穷、饥饿、失业、堕落充斥社会。 二、西方社会工作产生 1、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 改良:制度范围内去解决自身的问题,实施社会救济、提倡人道主义和博爱互助。 革命:消灭旧的制度。 2、社会工作的产生 (1)社会工作的形成 1601 年,英国伊丽沙白女王颁布“济贫法”;1788 年德国汉堡实施救济制度;19 世纪 后期 20 世纪初,英美等国出现许多民间的社会服务组织,如慈善组织会社,睦邻组织运动, 纽约慈善学院,荷兰阿姆斯特丹社会工作学院等等。 (2)现代社会工作是实践的产物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类型 一、社会工作内涵 1、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 的助人服务活动。其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 2、社会工作的性质 ①助人的活动:充满爱心的崇高事业。 ②是一门专业:专业伦理、知识、方法和技术:有一套专门的理论体系、价值观念和专 业技能:各国社会工作人员一般都从属于一定的专业性社会工作组织。 ③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理论知识、科学的工作方法。 ④是一种制度:贯彻政府的福利政策、确保社会稳定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 3、几个相关概念 ①社会保障 ②社会福利 ③社会服务 4、社会工作的特征 ①职业的服务性,利他性:台湾学者强调,社会工作不是以营利为目的。 ②工作的客观性:不以个人好恶来对待他所面对的任务:客观、公正、不带偏见地了解 问题的真相,探究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客观的科学精神为指导的理性行为。 ③崇尚专业的伦理精神。 ④督导:它由机构内经验丰富的专业工作者负责,通过定期和持续的督导程序,向机构 内新工作者传授专业服务的技术与方法。 ⑤重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 ⑥注重运用社会环境资源: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分离、隔膜、异化导致了社会问题,因此 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怡恰就是调节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过程。 ⑦团队协同工作,各种具有不同专长的人员的介入成为社会工作的必需。 ®自助与民主参与,非常重视个人的尊严与人格的完整,决然不是单方面的给予和单纯 的施惠,协助工作对象自我决定为主,切忌急急忙忙为求助者下判断。个案工作的接案,团 体工作的成员组成,社会工作的组织开始,尤其要注意建立良好关系。 二、社会工作的构成要件 1、社会作的过程的解析:社会工作是社工与受助者的互动过程,双方互为行动主体和 5
5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类型 一、社会工作内涵 1、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 的助人服务活动。其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 2、社会工作的性质 ①助人的活动:充满爱心的崇高事业。 ②是一门专业:专业伦理、知识、方法和技术;有一套专门的理论体系、价值观念和专 业技能;各国社会工作人员一般都从属于一定的专业性社会工作组织。 ③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理论知识、科学的工作方法。 ④是一种制度:贯彻政府的福利政策、确保社会稳定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 3、几个相关概念 ①社会保障 ②社会福利 ③社会服务 4、社会工作的特征 ① 职业的服务性,利他性:台湾学者强调,社会工作不是以营利为目的。 ②工作的客观性:不以个人好恶来对待他所面对的任务;客观、公正、不带偏见地了解 问题的真相,探究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客观的科学精神为指导的理性行为。 ③崇尚专业的伦理精神。 ④督导:它由机构内经验丰富的专业工作者负责,通过定期和持续的督导程序,向机构 内新工作者传授专业服务的技术与方法。 ⑤重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 ⑥注重运用社会环境资源: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分离、隔膜、异化导致了社会问题,因此 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恰恰就是调节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过程。 ⑦团队协同工作,各种具有不同专长的人员的介入成为社会工作的必需。 ⑧自助与民主参与,非常重视个人的尊严与人格的完整,决然不是单方面的给予和单纯 的施惠,协助工作对象自我决定为主,切忌急急忙忙为求助者下判断。个案工作的接案,团 体工作的成员组成,社会工作的组织开始,尤其要注意建立良好关系。 二、社会工作的构成要件 1、社会作的过程的解析:社会工作是社工与受助者的互动过程,双方互为行动主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