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实验项目及要求 (一)实验项目名称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1 头部实验 综合 2 20 必修 2 颈部实验 综合 2 20 必修 3 胸座、胸腔实验 综合 2 20 必修 4 肺、胸膜、纵隔实验 综合 2 0 必修 腹壁、结肠上区实验 综合 20 必修 结肠下区实验 综合 必修 7 盆部、会阴实验 综合 2 20 必修 8 四肢、脊柱实验 综合 2 20 必修 (二)目的要求及实验内容 1.头部实验 目的要求:掌握颅顶的层次、结构特点及其血管神经的来源和分布。掌握海绵窦位置、 构成、穿经结构及交通关系;了解颅后窝的境界,以及出入各孔的结构及其毗邻关系。掌 握颅内、外静脉的交通关系及其临床意义。了解面部皮肤及浅筋膜。了解表情肌配布:掌 握面部血管的行程、分布及特点。掌握面神经的分布、三叉神经末支的出孔位置、体表投影 及其临床意义。掌握腮腺的形态,分部及閱腺鞘的构成,穿过腮腺的结构。了解肋腺导管的 投影:了解面神经的分支类型。了解颗下窝的位置、筋膜间隙及交通关系。 实验内容:1.观察额顶枕区层次模型掌握每一层的名称及结构特点。2.在海绵窦模型上 观察海绵窦的位置、穿经结构及交通关系。3.观察面部结构中腮腺的位置、形态分部及腮腺 导管投影及开口以及面神经分支和分布。4.观察颜下窝的位置、筋膜间隙及交通关系。 2.颈部实验 目的要求:了解下颌三角的构成及内容:掌握下领下腺及其导管与邻近血管和神经的 位置关系。了解颈动脉三角的境界、层次:掌握颈动脉鞘的构成、内容的位置关系及其与 下4对脑神经的毗邻关系。掌握甲状腺前面的层次结构:位置、被膜、固定装置和毗邻:掌 握甲状腺上、下血管与喉上神经外支和喉返神经的毗邻关系:了解甲状腺下动脉与返神经关 系的类型:掌握甲状旁腺的位置:掌握气管颈段的位置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 实验内容:1.观察甲状腺的位置、被膜、固定装置和毗邻,甲状腺的血管和神经,寻找 甲状旁腺。2观察下领下三角的构成及内容及颈动脉三角的境界,颈动脉鞘的构成、内容及 15
15 六、实验项目及要求 (一)实验项目名称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 类型 实验 学时 每组 人数 实验 要求 1 头部实验 综合 2 20 必修 2 颈部实验 综合 2 20 必修 3 胸壁、胸腔实验 综合 2 20 必修 4 肺、胸膜、纵隔实验 综合 2 20 必修 5 腹壁、结肠上区实验 综合 2 20 必修 6 结肠下区实验 综合 2 20 必修 7 盆部、会阴实验 综合 2 20 必修 8 四肢、脊柱实验 综合 2 20 必修 (二)目的要求及实验内容 1. 头部实验 目的要求:掌握颅顶的层次、结构特点及其血管神经的来源和分布。 掌握海绵窦位置、 构成、穿经结构及交通关系; 了解颅后窝的境界,以及出入各孔的结构及其毗邻关系。掌 握颅内、外静脉的交通关系及其临床意义。了解面部皮肤及浅筋膜。了解表情肌配布; 掌 握面部血管的行程、分布及特点。掌握面神经的分布、三叉神经末支的出孔位置、体表投影 及其临床意义。掌握腮腺的形态,分部及腮腺鞘的构成,穿过腮腺的结构。了解肋腺导管的 投影; 了解面神经的分支类型。了解颞下窝的位置、筋膜间隙及交通关系。 实验内容:1.观察额顶枕区层次模型掌握每一层的名称及结构特点。2.在海绵窦模型上 观察海绵窦的位置、穿经结构及交通关系。3.观察面部结构中腮腺的位置、形态分部及腮腺 导管投影及开口以及面神经分支和分布。4.观察颞下窝的位置、筋膜间隙及交通关系。 2. 颈部实验 目的要求:了解下颌三角的构成及内容; 掌握下颌下腺及其导管与邻近血管和神经的 位置关系。 了解颈动脉三角的境界、层次; 掌握颈动脉鞘的构成、内容的位置关系及其与 下4对脑神经的毗邻关系。掌握甲状腺前面的层次结构;位置、被膜、固定装置和毗邻;掌 握甲状腺上、下血管与喉上神经外支和喉返神经的毗邻关系;了解甲状腺下动脉与返神经关 系的类型; 掌握甲状旁腺的位置; 掌握气管颈段的位置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 实验内容:1.观察甲状腺的位置、被膜、固定装置和毗邻,甲状腺的血管和神经,寻找 甲状旁腺。2.观察下颌下三角的构成及内容及颈动脉三角的境界,颈动脉鞘的构成、内容及
毗邻关系。 3.胸壁、胸腔实验 目的要求:了解胸部的境界。掌握胸部的体表标志、标志线及其临床意义:了解胸壁浅, 深筋膜及肌肉的配布。固有胸壁的构成:掌握胸膜、胸膜腔、胸内脏器以及纵隔内容。了解 女性乳房的位置关系,掌握乳房的淋巴引流及其临床意义:了解胸壁深筋膜及胸前肌与背部 肌的配布:了解肋间隙的构成及其胸内筋膜的配布:掌握胸廓内动脉、肋间后动脉的来源、 行程及其分支分布:掌握肋间神经的行程、分支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实验内容:观察女性乳房的位置、结构特点和淋巴回流:观察肋间动脉和胸廓内动脉的 行程及临床意义:观察隔的位置和形态结构:观察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观察心包窦的位 置和意义:食管、胸主动脉、胸导管的毗邻关系及其临床意义:观察体表标志。 4.肺、胸膜、纵隔实验 目的要求:掌握胸膜腔及胸膜窦的构成,胸膜顶及各胸膜窦的位置,肋膈隐窝的形成及 其临床意义:掌探胸膜的体表投影及心包裸区。掌捉肺根的构成及各结构间的毗邻关系:了 解气管、主支气管、肺叶支气管、肺段支气管,肺叶及肺段和它们的临床意义:掌握肺下界 的体表投影。 实验内容:观察胸膜腔的构成、配布和胸膜窦的位置及临床意义: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 观察纵隔的境界与分区:观察肺门和肺根的位置和结构:观察心的位置与体表投影。 5.腹前外侧壁 目的要求:了解腹部的境界、体表标志、腹部分区及其主要脏器在腹前壁的体表投影。 了解腹前外侧壁浅筋膜的特点,神经分布的节段平面、动脉分布及静脉回流及其临床意义: 了解腹前外侧壁三层阔肌的配布及其临床意义:掌握腹直肌鞘的构成及鞘内结构:掌握腹前 外侧壁的层次及其各层的结构特点:了解外科切口与腹壁层次的关系。掌握腹股沟区的境 界与层次:掌握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体表投影及其内容。了解腹股沟区的薄弱处与疝形 成的关系:掌握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及腹壁下动脉的行程和分布。掌握腹膜的配布与 腹膜腔的形成:了解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掌握腹膜形成的结构:掌握小网膜的位置 和分部:掌握肝十二指肠韧带的形成及韧带内的结构:了解大网膜的构成:掌握网膜孔和网 膜囊的位置,了解网膜孔和网膜囊的周界:掌握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的构成及内容等。了 解腹膜反折形成的隐窝。掌握盆腔腹膜陷凹。了解腹前壁下部腹膜形成的皱襞:了解腹膜 腔分区的概念。掌握胃的位置和毗邻:掌握胃的血液供应和淋巴引流:了解胃的神经分布及 其临床意义。掌握十二指肠的分部与毗邻:掌握十二指肠与胰头的关系及血液供应:了解十 二指肠各部与腹膜的关系。掌握十二指肠悬韧带的组成:掌握十二指肠大乳头的位置。掌
16 毗邻关系。 3. 胸壁、胸腔实验 目的要求:了解胸部的境界。掌握胸部的体表标志、标志线及其临床意义;了解胸壁浅、 深筋膜及肌肉的配布。固有胸壁的构成;掌握胸膜、胸膜腔、胸内脏器以及纵隔内容。了解 女性乳房的位置关系,掌握乳房的淋巴引流及其临床意义;了解胸壁深筋膜及胸前肌与背部 肌的配布 ;了解肋间隙的构成及其胸内筋膜的配布;掌握胸廓内动脉、肋间后动脉的来源、 行程及其分支分布;掌握肋间神经的行程、分支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实验内容:观察女性乳房的位置、结构特点和淋巴回流;观察肋间动脉和胸廓内动脉的 行程及临床意义;观察膈的位置和形态结构;观察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观察心包窦的位 置和意义;食管、胸主动脉、胸导管的毗邻关系及其临床意义;观察体表标志。 4. 肺、胸膜、纵隔实验 目的要求:掌握胸膜腔及胸膜窦的构成,胸膜顶及各胸膜窦的位置,肋膈隐窝的形成及 其临床意义;掌握胸膜的体表投影及心包裸区。掌握肺根的构成及各结构间的毗邻关系;了 解气管、主支气管、肺叶支气管、肺段支气管,肺叶及肺段和它们的临床意义;掌握肺下界 的体表投影。 实验内容:观察胸膜腔的构成、配布和胸膜窦的位置及临床意义;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 观察纵隔的境界与分区;观察肺门和肺根的位置和结构;观察心的位置与体表投影。 5. 腹前外侧壁 目的要求:了解腹部的境界、体表标志、腹部分区及其主要脏器在腹前壁的体表投影。 了解腹前外侧壁浅筋膜的特点,神经分布的节段平面、动脉分布及静脉回流及其临床意义; 了解腹前外侧壁三层阔肌的配布及其临床意义;掌握腹直肌鞘的构成及鞘内结构;掌握腹前 外侧壁的层次及其各层的结构特点;了解外科切口与腹壁层次的关系。 掌握腹股沟区的境 界与层次;掌握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体表投影及其内容。了解腹股沟区的薄弱处与疝形 成的关系;掌握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及腹壁下动脉的行程和分布。掌握腹膜的配布与 腹膜腔的形成;了解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掌握腹膜形成的结构;掌握小网膜的位置 和分部;掌握肝十二指肠韧带的形成及韧带内的结构;了解大网膜的构成;掌握网膜孔和网 膜囊的位置,了解网膜孔和网膜囊的周界;掌握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的构成及内容等。 了 解腹膜反折形成的隐窝。掌握盆腔腹膜陷凹。了解腹前壁下部腹膜形成的皱襞 ;了解腹膜 腔分区的概念。掌握胃的位置和毗邻;掌握胃的血液供应和淋巴引流;了解胃的神经分布及 其临床意义。掌握十二指肠的分部与毗邻;掌握十二指肠与胰头的关系及血液供应;了解十 二指肠各部与腹膜的关系。掌握十二指肠悬韧带的组成; 掌握十二指肠大乳头的位置。掌
握肝的毗邻与固定装置:掌握肝蒂的组成,第一肝门、第二肝门的结构。胆总管、肝固有 动脉、肝门静脉的相互位置关系:了解C1 ission系统和肝静脉系统与肝的分叶、分段的关 系。掌握胆囊三角的构成以及寻找胆囊动脉时的实用意义:掌握胆总管的分段和毗邻。掌握 胰的分部、各部位位置与趾邻。掌握脾蒂的组成。了解脾的固定装置及血液代应。 实验内容:1.在大体标本上观察腹前外侧壁三层阔肌:腹直肌鞘的构成:腹股沟区的 境界与层次。2.在大体标本上观察大、小网膜。3在剖开的腹壁标本上观察腹直肌鞘(前 层、后层,避划和弓状线)腹股沟管。4.在全身肌肉标本上观察胃、十二指肠、肝、肝外胆 道、胆囊、胰、脾等器官的形态、位置及毗邻关系。 6.结肠下区 目的要求:掌握空、回肠的位置和形态结构的区别。掌握盲肠和阑尾的形态与位置:掌 握阑尾根部体表投影:掌握阑尾的系膜与血管。了解结肠各部的血液供应、神经分布。掌握 肝门静脉的组成、位置,属支和毗邻。掌握门一腔静脉间的侧支循环途径。了解腹膜后间隙 的范围及内容。掌握肾的位置,毗邻,肾蒂的组成。了解肾段的概念。掌握肾血管的变异。 了解肾的被膜及肾上腺。掌握输尿管的行程和狭窄部位。了解腹主动脉的位置和分支分布: 了解下腔静脉的位置与属支、精索内静脉的行程和注入部位。了解腰交感干的位置 实验内容:L,在离体的回盲部标本和直肠标本,直肠冠状位模型上观察官肠和阑尾的 形态,阑尾根部的位置。回官瓣以及阑尾开口,直肠的形态结构。2在腹腔原位标本及离 体的肝,胆囊标本及模型上观察肝的形态及分叶,肝门、肝蒂结构,肝、胆囊的位置。3. 观察肝外胆道的组成。在剂开的十二指肠降部和带有胰的标本上观察胆总管与胰腹管汇合部 位和开口于十二指肠腔。4.在腹腔原位标本及离体十二指肠和胰腺标本上观察胰的位置、分 部、毗邻情况 7.盆部、会阴实验 目的要求:掌握盆部及会阴的境界、分区与体表标志:了解盆内脏器与腹膜的关系及其 临床意义:了解尿生殖三角和肛门三角的组成。掌握大小骨盆的分界:肛提肌的形态、位置 及作用:骶丛的组成、位置、行程和分布:盆内脏器的配布形式及其与腹膜的关系:女性输 尿管与子宫动脉的交叉关系:子宫的形态、位置和固定装置:卵巢的位置和同定装置:输卵 管的分部:阴道穹的构成、毗邻及意义:前列腺的形态、位置、毗邻与分叶:熟悉盆筋膜的 配布:坐骨直肠窝的构成及毗邻关系。掌握尿生殖三角的浅筋膜、深筋膜:掌握尿生殖膈的 构成及穿过结构:掌握会阴浅隙与会阴深隙的形成与尿道破裂尿外渗的局部解剂关系:了解 会阴中心腱的形成及其临床意义。 实验内容:1.观察盆底肌的配布,盆筋膜的配布:髂总血管、髂内动脉在盆部的行程 分支和分布:骶从、盆内脏神经的位置和分布:盆腔淋巴的名称、位置及注流。2.观察直肠 17
17 握肝的毗邻与固定装置; 掌握肝蒂的组成,第一肝门、第二肝门的结构。胆总管、肝固有 动脉、肝门静脉的相互位置关系;了解 Clission 系统和肝静脉系统与肝的分叶、分段的关 系。掌握胆囊三角的构成以及寻找胆囊动脉时的实用意义;掌握胆总管的分段和毗邻。掌握 胰的分部、各部位位置与毗邻。掌握脾蒂的组成。了解脾的固定装置及血液代应。 实验内容:1.在大体标本上观察腹前外侧壁三层阔肌;腹直肌鞘的构成;腹股沟区的 境界与层次。2. 在大体标本上观察大、小网膜。3.在剖开的腹壁标本上观察腹直肌鞘(前 层、后层,腱划和弓状线)腹股沟管。4.在全身肌肉标本上观察胃、十二指肠、肝、肝外胆 道、胆囊、胰、脾等器官的形态、位置及毗邻关系。 6. 结肠下区 目的要求:掌握空、回肠的位置和形态结构的区别。掌握盲肠和阑尾的形态与位置;掌 握阑尾根部体表投影;掌握阑尾的系膜与血管。了解结肠各部的血液供应、神经分布。掌握 肝门静脉的组成、位置,属支和毗邻。掌握门一腔静脉间的侧支循环途径。了解腹膜后间隙 的范围及内容。掌握肾的位置,毗邻,肾蒂的组成。了解肾段的概念。掌握肾血管的变异。 了解肾的被膜及肾上腺。掌握输尿管的行程和狭窄部位。了解腹主动脉的位置和分支分布; 了解下腔静脉的位置与属支、精索内静脉的行程和注入部位。了解腰交感干的位置 实验内容: 1.在离体的回盲部标本和直肠标本,直肠冠状位模型上观察盲肠和阑尾的 形态,阑尾根部的位置。回盲瓣以及阑尾开口,直肠的形态结构。 2.在腹腔原位标本及离 体的肝,胆囊标本及模型上观察肝的形态及分叶,肝门、肝蒂结构,肝、胆囊的位置。 3. 观察肝外胆道的组成。在剖开的十二指肠降部和带有胰的标本上观察胆总管与胰腺管汇合部 位和开口于十二指肠腔。4.在腹腔原位标本及离体十二指肠和胰腺标本上观察胰的位置、分 部、毗邻情况。 7. 盆部、会阴实验 目的要求:掌握盆部及会阴的境界、分区与体表标志;了解盆内脏器与腹膜的关系及其 临床意义;了解尿生殖三角和肛门三角的组成。掌握大小骨盆的分界;肛提肌的形态、位置 及作用;骶丛的组成、位置、行程和分布;盆内脏器的配布形式及其与腹膜的关系;女性输 尿管与子宫动脉的交叉关系;子宫的形态、位置和固定装置;卵巢的位置和固定装置;输卵 管的分部;阴道穹的构成、毗邻及意义;前列腺的形态、位置、毗邻与分叶;熟悉盆筋膜的 配布;坐骨直肠窝的构成及毗邻关系。掌握尿生殖三角的浅筋膜、深筋膜;掌握尿生殖膈的 构成及穿过结构;掌握会阴浅隙与会阴深隙的形成与尿道破裂尿外渗的局部解剖关系;了解 会阴中心腱的形成及其临床意义。 实验内容:1. 观察盆底肌的配布,盆筋膜的配布;髂总血管、髂内动脉在盆部的行程、 分支和分布;骶丛、盆内脏神经的位置和分布;盆腔淋巴的名称、位置及注流。2.观察直肠
与肛管的构造:3掌握膀胱的位置、毗邻和血管分布:掌握输精管、前列腺、精囊腺的位置。 4观察输尿管盆段与子宫动脉的位置关系: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的位置:卵巢、子宫 的固定装置及血管分布:子宫的淋巴引流:5.观察尿生殖三角的浅筋膜、深筋膜:尿生殖膈 的构成及穿过结构:会阴浅隙与会阴深隙的形成与尿道破裂尿外渗的局部解剖关系:会阴中 心腱的形成。6.观察睾丸固有鞘膜的分层和睾丸鞘膜积液的关系。7.观察掌握坐骨直肠窝的 境界、内容其临床意义:肛门外括约肌及肛直肠环的形成。 8.四肢、脊柱实验 目的要求:了解上肢的境界、分部和划区:掌握上肢的重要表面解剖:了解上肢的浅层 结构:掌握头静脉及贵要静脉的起止、行成、回流及交通关系。了解腋区的境界、位置:掌 握腋腔各壁的构成,腋腔前壁的层次结构。腋腔后壁及三浅孔与四边孔:腋腔的内容。掌握 腋动脉分段、分支及其与臂丛的位置关系。掌握腋淋巴结群的位置及流注关系。掌握肱血管、 正中神经及尺神经的行程。了解腕前区及手掌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特点,皮神经的分布区:掌 握腕前区及手掌表面解剖:掌握腕管的构成、内容的排列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掌握手掌深 筋膜。掌腱膜的构成及掌中间筋膜精的构成、结构:掌握手掌的层次结构及血管、神经的位 置和分支分布:掌握掌中间隙和鱼际间隙的位置及其交通关系:了解手指避滑液鞘及手掌滑 液囊的形态特点:掌握手掌的断面解剖。了解下肢的境界与分区:掌握下肢的重要体表标 志和动脉、神经的体表投影:了解皮肤及浅筋膜:掌握大、小隐静脉的起止、行程、瓣膜 交通关系、属支类型及其临床意义:掌握下肢浅淋巴结群的位置、分群及其流注关系。掌握 臀部的表面解剖及其肌肉的层次:掌握梨状肌上、下孔及坐骨小孔的构成,及其穿行这些孔 道的血管和神经:了解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关系和类型:了解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关系和类 型。掌握股三角的境界、位置、构成及内容的位置关系。了解股三角的交通关系。掌握股鞘 与股管。掌握收肌管的构成及内容的位置关系。了解闭孔血管神经的行程与分布。掌握股动 脉、股神经的分支分布。了解脊柱区的境界与标志:了解脊柱区的软组织:解听诊三角、腰 上、下三角的境界、内容和临床意义。掌握椎管的组成,脊随被膜的特点和形成的硬膜外隙 和蛛网膜下隙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掌握椎静脉丛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了解脊髓的血管。 掌握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了解脊柱的连结:掌握椎间盘和黄韧带:了解脊柱的生理 性弯曲和脊柱畸形。 实验内容:1.观察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 走行和分布:肘正中静脉与头静脉、贵要静脉吻合类型及应用意义:观察腕管的构成及内容 和临床意义。观察闭孔血管与神经:伸肌上支持带、伸肌下支持带:腋区境界、位置、浅层 结构:腋腔各壁的构成:手掌的皮肤特点和神经支配。腹股沟浅淋巴结的位置和引流:大隐 静脉的行径及属支:阔筋膜及其形成的醛胫束和隐静脉裂孔的形态结构:肌腔隙、血管腔院 的境界和内容。掌握股椭、股管与股环:股三角的境界、位置、构成、内容与交通:浅层结
18 与肛管的构造;3.掌握膀胱的位置、毗邻和血管分布;掌握输精管、前列腺、精囊腺的位置。 4.观察输尿管盆段与子宫动脉的位置关系;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的位置;卵巢、子宫 的固定装置及血管分布;子宫的淋巴引流;5.观察尿生殖三角的浅筋膜、深筋膜;尿生殖膈 的构成及穿过结构;会阴浅隙与会阴深隙的形成与尿道破裂尿外渗的局部解剖关系;会阴中 心腱的形成。6.观察睾丸固有鞘膜的分层和睾丸鞘膜积液的关系。7.观察掌握坐骨直肠窝的 境界、内容其临床意义;肛门外括约肌及肛直肠环的形成。 8. 四肢、脊柱实验 目的要求:了解上肢的境界、分部和划区;掌握上肢的重要表面解剖;了解上肢的浅层 结构; 掌握头静脉及贵要静脉的起止、行成、回流及交通关系。了解腋区的境界、位置; 掌 握腋腔各壁的构成,腋腔前壁的层次结构。腋腔后壁及三浅孔与四边孔;腋腔的内容。掌握 腋动脉分段、分支及其与臂丛的位置关系。掌握腋淋巴结群的位置及流注关系。掌握肱血管、 正中神经及尺神经的行程。了解腕前区及手掌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特点,皮神经的分布区;掌 握腕前区及手掌表面解剖;掌握腕管的构成、内容的排列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掌握手掌深 筋膜。掌腱膜的构成及掌中间筋膜鞘的构成、结构;掌握手掌的层次结构及血管、神经的位 置和分支分布;掌握掌中间隙和鱼际间隙的位置及其交通关系;了解手指腱滑液鞘及手掌滑 液囊的形态特点;掌握手掌的断面解剖。了解下肢的境界与分区; 掌握下肢的重要体表标 志和动脉、神经的体表投影;了解皮肤及浅筋膜; 掌握大、小隐静脉的起止、行程、瓣膜、 交通关系、属支类型及其临床意义;掌握下肢浅淋巴结群的位置、分群及其流注关系。掌握 臀部的表面解剖及其肌肉的层次;掌握梨状肌上、下孔及坐骨小孔的构成,及其穿行这些孔 道的血管和神经;了解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关系和类型;了解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关系和类 型。掌握股三角的境界、位置、构成及内容的位置关系。了解股三角的交通关系。掌握股鞘 与股管。掌握收肌管的构成及内容的位置关系。了解闭孔血管神经的行程与分布。掌握股动 脉、股神经的分支分布。了解脊柱区的境界与标志;了解脊柱区的软组织;解听诊三角、腰 上、下三角的境界、内容和临床意义。掌握椎管的组成,脊髓被膜的特点和形成的硬膜外隙 和蛛网膜下隙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掌握椎静脉丛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了解脊髓的血管。 掌握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了解脊柱的连结;掌握椎间盘和黄韧带;了解脊柱的生理 性弯曲和脊柱畸形。 实验内容:1. 观察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 走行和分布;肘正中静脉与头静脉、贵要静脉吻合类型及应用意义;观察腕管的构成及内容 和临床意义。观察闭孔血管与神经;伸肌上支持带、伸肌下支持带;腋区境界、位置、浅层 结构;腋腔各壁的构成;手掌的皮肤特点和神经支配。腹股沟浅淋巴结的位置和引流;大隐 静脉的行径及属支;阔筋膜及其形成的髂胫束和隐静脉裂孔的形态结构;肌腔隙、血管腔隙 的境界和内容。掌握股鞘、股管与股环;股三角的境界、位置、构成、内容与交通;浅层结
构中的隐神经、大隐静脉、腓浅神经、胫前血管及腓深神经的位置、走行。观察各部椎骨的 形态特点:椎骨间的连结层次与腰麻的关系。观察脊髓被膜和脊膜腔:脊随节段与椎骨的对 应关系。观察熟悉脊柱区的层次、枕下三角、腰上三角、腰下三角的范围、内容和意义。 七、基本设备与器材配置 序号 仪器名称 数量序号 仪器名称 数量 1 供学生用解剖器械包 6套 2 供解剖操作用尸体标本 6 3 整尸解剂标本 6 4 高清数字视频录播系统 1套 5 额顶枕区解剖标本、模型 6 6 硬脑膜解剖标本 6 1 颅水平切标本 6 8 面浅层解剖标本 9面深层解剖模型 6 10喉解剖模型 6 11 头颈部血管神经解剖模型 6 12 纵隔解剖标本、模型 12 13 乳腺标本、模型 6 14 肋间隙标本 15游离肺标本 12 16 心标本 6 17 腹股沟区解剖标本 6 18 腹前外侧壁层次模型 6 9 腹腔器官标本 6套 腹后壁解剖标本 6 21陶膜矢状切模型 6 6 腹膜与内器模型 6 23 骨盆解剖标本(保留韧带) 6 男性盆腔矢状切标本、模型 6 25 女性盆腔矢状切标本、模型 6 女性盆腔解剖标本、模型 6 27 脊柱解剖标本、模型 12 28 脊随解剖模型 6 29 腋窝解剂标本 肘窝解剂标本 6 31 胭窝解剖标本 6 32 掌间隙解剖标本 八、参与本大纲编写人员 编写人:邝满元、蒙艳斌、王岐本、徐松、吴进林 实验室主任:欧录明 19
19 构中的隐神经、大隐静脉、腓浅神经、胫前血管及腓深神经的位置、走行。观察各部椎骨的 形态特点;椎骨间的连结层次与腰麻的关系。观察脊髓被膜和脊膜腔;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 应关系。观察熟悉脊柱区的层次、枕下三角、腰上三角、腰下三角的范围、内容和意义。 七、基本设备与器材配置 序号 仪器名称 数量 序号 仪器名称 数量 1 供学生用解剖器械包 6 套 2 供解剖操作用尸体标本 6 3 整尸解剖标本 6 4 高清数字视频录播系统 1 套 5 额顶枕区解剖标本、模型 6 6 硬脑膜解剖标本 6 7 颅水平切标本 6 8 面浅层解剖标本 6 9 面深层解剖模型 6 10 喉解剖模型 6 11 头颈部血管神经解剖模型 6 12 纵隔解剖标本、模型 12 13 乳腺标本、模型 6 14 肋间隙标本 6 15 游离肺标本 12 16 心标本 6 17 腹股沟区解剖标本 6 18 腹前外侧壁层次模型 6 19 腹腔器官标本 6 套 20 腹后壁解剖标本 6 21 腹膜矢状切模型 6 6 腹膜与内器模型 6 23 骨盆解剖标本(保留韧带) 6 24 男性盆腔矢状切标本、模型 6 25 女性盆腔矢状切标本、模型 6 26 女性盆腔解剖标本、模型 6 27 脊柱解剖标本、模型 12 28 脊髓解剖模型 6 29 腋窝解剖标本 6 30 肘窝解剖标本 6 31 腘窝解剖标本 6 32 掌间隙解剖标本 6 八、参与本大纲编写人员 编写人: 邝满元、蒙艳斌、王岐本、徐松、吴进林 实验室主任: 欧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