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译本代序 赫伯特·西蒙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 教授。他由于“对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 获瑞典皇家科学院领发的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他的著作中,《管理行为》一书是他的最重要的著作,也 是他得诺贝尔经济奖的主要著作,瑞典皇家科学院称它为“划时 代”的作品。它是一本对“管理性的组织机构的决策过程”进行 开创性研究的著作。该书早在1941至1942年间写成,1945年试 印,1947年正式出版,1976年充实内容出第三版。在第三版第一 部分的十一章中完全保留了第一版的内容,没有丝毫改动,表明 西蒙对他在第一版中所创立的理论充满信心,不需任何修正。第 三版中新增加的六章作为第二部分,用来说明和发展第一版中的 重要主题。由此可知,在第一版的《管理行为》一书中,西蒙业 已奠定了他的决策理论的基本论点及其基本结构。不但如此,他 在第三版的引言中指出,其中的第四章《管理行为中的理性》和 第五章《管理决策心理学》更是他的理论核心。西蒙认为,他的 理论的特点是,既符合于经济学家选择理论的合理方面,又适应 于心理学家和实际决策者所注意的人类决策的性质和局限性。 西蒙的《管理行为》一书以及他的整个理论对经济学所作的 贡献,概括起来最主要的有以下两方面:首先是以“有限度的理 性”和“令人满意的准则”这两个决策理论的基本命题,对微观 经济学的基本命题提出的挑战;其次是提出了决策过程理论。 下面先说明西蒙的第一个理论贡献。从研究对象和方法论来 1
看,微观经济学既是一种选择理论,也是一种决策理论,而西蒙 的决策论也是一种选择理论。但是两者的基本命题,却是相互对 立的。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命题是理性(rationality)和“最大 化或最佳原则”。西蒙决策理论的基本命题却是“有限度的理 性”(bounded rationalitg)和“令人满意的准则”(sati- sficingvcrteria 微观经济学家把人类行为抽象为经济人的行为,用它作为经 济分析的前提条件。经济人的行为是合理的,他追求的是最大化 目标。西蒙认为理性涉及对各种可供选择的行为方式的挑选,这 种挑选是根据能够评价行为结果的某种价值体系进行的(本书英 文本第73页)。他指出,经济人决策过程的特点是,他在一个详 细说明和明确规定的环境中进行“最大化”选择或者说是“最佳 的”选择。在决策时,经济人面前已经有了可供选择的全部措施 或方案,它们都是“已知的”或是“给定的”。经济人并不知道 它们是怎样得来的,只需要在其中进行选择。 他如何进行选择呢?微观经济学假定,决策者在决策开始的时 候,就有一个“效用函数”或“优先选择的次序”,也就是说决 策者具有能够评价每种措施结果的某种价值体系,能把所有的结 果,按照决策人最愿意它出现的到最不愿意它出现的这样的次序 加以排列。决策者进行最大化的选择,就是选定的措施是它所产 生的结果是在排列中居于首位的那个措施。具体地说,作为消费 者,决策人的目的是从支出的货币中得到最大的满足。作为企业 家,决策人的目的是赚取最大利润。 关于结果,微观经济学区分了三种情况:一是“确定的”, 即假定决策者对每项措施的结果都具有完全无误的了解。在这种 情况下,挑选工作也是准确无误的。第二是“有风险的”,假定 决策者对每项措施的结果只能准确地了解它的概率分布。在这种 情况下,合理性的选择就是选定预期效用最大的措施。第三是 “不确定的”,假定每项措施的结果存在于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2
之中,但无法肯定特定结果出现的概率。在这种情况下,合理性 的选择就成为问题了。 西蒙指出经济人的模式有两个难点:第一是,只有在确定的 情况下,它才符合通常所了解的合理性的概念,第二是,在决策 时,必须假定全部可供选择的措施都是“已知的”,每一个措施 的结果都是知道的,要么是确定的,要么是不确定的或有风险 的,以及经济人对所有的结果都能排列成完整的效用数列。通过 以上的假定它允许人们不必进行观察,不管正确与否,就可以预 言人们的行为了。西蒙认为这种理论只能处理相对稳定和与竞 争性均衡相差不大的经济行为,无法满意地处理有关不确定和不 完全竞争情况下的决策行为。这时代替“完全合理性”的是有限 制的合理性模式。 为什么说理性是有限制的呢?主要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很少 具备完全理性的假定前提。因为,人们很难对每一个措施将要产 生的结果具有完全的了解和正确的预测,常常要在缺乏完全了解 的情况下,一定程度地根据主观判断,进行决策。在决策时,也 难于考虑所有可能的措施。最后,人们能否进行正确的决策,要 受到决策人的技能、价值观、对目标了解的程度、应具备的有关 E 知识的深度以及所需资料的完备程度的影响。因此,个人的或企 业的决策,都是在有限度的理性的条件下进行的。 完全的理性导致决策人寻求最佳措施,而有限度的理性导致 他寻求符合要求的或令人满意的措施。寻求最佳措施的条件是具 有能对所有措施进行比较的一套标准,按照这套标准能选出比其 他措施都要好的一个措施。寻求符合要求的措施的条件是具有一 套说明符合最低限度要求的措施的标准,用以选定符合或超过这 个标准的措施。 这里有个形象化的例子,用来说明这两种措施的区别。假 如在一个草垛里分散着一些缝衣针。如果是寻找最佳措施,就要 把所有的针都找到,逐一加以比较后,找出最尖锐的一根。如果 3
寻找的是“符合要求的”措施,那末只要找到的针尖锐得能够缝 制要缝的衣服,那就满足了要求,不用再找下去了,再找下去也 不见得有多大的益处。 西蒙指出,在进行符合要求的选择中,“要求”或“标准” 本身也是决策人所处的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不应把“标 准”看成是给定的。当替代的措施证明是容易发现时,就可提高 标准,而难于发现时,就降低标准。如果一并考虑寻找替代措施 的成本时,那末当由于提高标准而得到的替代措施所产生的“边 际改进”抵补了为寻找满足这个更高的标准的措施所花费的“边 际成本”时,那末选定的替代措施将会接近“最佳条件”。由此 可知标准不应一成不变,它的高低应和寻找措施的成本相适应。 西蒙认为,绝大多数的人类决策,不管是个人的,还是组织 机构的决策,都属于寻找和选择合乎要求的措施的过程,这是因 为寻找最大化措施的过程比寻找合于要求的措施过程要复杂得 多。后者首要的条件是存在着完全的理性。因此西蒙的决策理论 不但是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能为企业和政府的决策者提 供意见。它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它的正式 声明中也指出,“西蒙有关组织机构决策的理论和意见,应用到 现代企业和公共管理所采用的规划设计、预算编制和控制等系统 中及其技术方面,效果良好。…现代企业经济学和管理理论大部 分建筑在西蒙的思想之上”。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按符 合“要求”的原则进行拱择的行为早就存在,而西蒙是将这种行 为方式进行概括并形成理论的重要学者。 现在谈谈西蒙的第二个贡献。西蒙认为以往的经济学着重研 究决策结果的合理性,很少注意决策本身的问题。他借助于心理 学的研究成果,对决策过程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概括出他的决策 过程理论。他的《管理行为》一书第三版的副标题是:《管理性 (或译行政性)组织决策过程研究》,这个标题表明他对决策过程
的重视,也表明《管理行为》一书的重心之所在。他不但在该书 中,还在以后出版的《组织》和《管理决策的新科学》等书中进 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系统的决策过程理论。 西蒙认为,企业或任何组织机构内部的活动都可以分为经常 性的和非经常性的两类活动。有关这两类的决策方式也是不同 的。西蒙称前者的决策为程序化决策,后者的为非程序化决策。 不管是个人的、企业的或其他组织机构的日常活动往往是多 次重复出现的。随着经验的积累,就会寻找到并选择符合要求的 措施,发展成为一套程序化的解决办法。遇到重复出现的情况, 就按既定的程序和步骤行动。日常的活动不管如何复杂都可以分 解为最简单的行动步骤,加以程序化。 西蒙认为,程序化有两个作用:一是作为企业控制系统的一 部分。例如企业为了指挥其雇员的话动,详细制订了和奖惩制度 联系在一起的标准作业程序。第二是作为企业的协调系统的一部 分。作为协调工具,程序不是应用于协调成员间的行动方式和活 动节拍,就是规定前后工序间传递产品时的产品性质。 工作高度程序化以后,个人专业化水平随之提高,但企业各 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就增加了。因此,必须进行协调工作。由 此总结出的命题是,情况愈是重复出现并能预料时,对相互依 赖性的宽容程度愈大。反之,变动性和偶然性因素愈大,由于工 序专门化引起的协调活动愈多。因此,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企 业将牺性专门化来获得独立程序的配套性。这就是“大而全”和 “小而全”现象存在的真正原因。为了实现更大程度的工序专门 化,应增加环境的稳定性。例如原材料的供应要做到质量合格, 成份稳定,供货及时,才有利于使用单位提高专业化水平。 此外,一个企业能否支持一个复杂的高度相互依赖的生产活 动,还决定于处理协调所需的通讯联络。内部通讯联络愈有效 率,则愈经受得住内部的相互依赖性。 当企业中产生新的和修正旧的程序的创新过程时,这就是企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