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民主和平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主要代表人物:米歇尔·多伊尔、布鲁斯拉 西特的民主和平思想:民主和平论的核心观点:对共和自由主义的评价。 (3)共和自由主义的其他理论发展。世界主义:世界主义民主理论 学习目标 1,了解各种自由主义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内容:弄清相互依存理论、贸易和平理 论和民主和平理论的思想起源。 2.掌握各种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要旨:理解和把握各种自由主义理论在新世纪的发展 变化趋势。重点把握各种自由主义的理论的基本内容:从理论和历史经验两个层面上把握各 种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 作业 1.阐述自由主义各流派的主要思想观点 2.闸述相互依存理论的主要内容。 3。阐述留易和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4.阐述民主和平论的主要内容 知识单元6:自由主义(II):组织理论 参考学时:6学时 学习内容: 1,新自由制度主义 (1)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产生。产生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罗伯特·基欧汉、罗伯 特·阿克塞分 (2)罗伯特·基欧汉的新自由制度主义思想。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基本概念:国际制度: 新自由制度主义基本观点: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 (3)新自由制度主义与新现实主义比较。关于无政府状态的性质与结果:关于国际合 作:关于相对受益于绝对收益:关于国家优先目标:关于意图和实力:关于制度和机制 对新自由制度主义的评价。 2.集体安全理论 (1)集体安全理论的产生。产生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 (2)概念。集体安全(collective security)就是若干国家相互承担义务,确立反对 侵略的相互依存的安全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所有成员国将共同行动,反对破坏和平的国家, 对其实行经济制裁」 必要时则实行军事制裁 (3)集体安全的基本要素:第 ,集体安全组织的成员来源具有普遍性。第二,集体 安全要求建立一套合法有效的防止侵略的安全机制,这是集体安全能否成功的关避。第三, 集体安全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内部成员国发生的侵略行为。 (4)集体安全的前提条件:主观条件是指成员国对集体安全的一般接受能力。客观家 件是全球形势应适合集体安全的运作】 (5)集体安全理论 的历史实践及其分析。国际联盟的历史实践:联合国的历史实践 (6)集体安全理论的主要观点。集体安全表现为一种国际安全体系:集体安全表现为 种安全保障机制:集体安全表现为一种保护国家安全的手段: (7)集体安全的困境。第一,集体安全与国家安全的矛盾:第二,国家主权与集体安 全的矛盾:第三,国际安全与大闲一致性原则之间的矛盾 (8)集体安全的未来前途 3.功能主义理论 (1)功能主义理论的产生。产生背景:功能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戴维·米
(2)民主和平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主要代表人物:米歇尔·多伊尔、布鲁斯·拉 西特的民主和平思想;民主和平论的核心观点;对共和自由主义的评价。 (3)共和自由主义的其他理论发展。世界主义;世界主义民主理论。 学习目标: 1.了解各种自由主义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内容;弄清相互依存理论、贸易和平理 论和民主和平理论的思想起源。 2.掌握各种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要旨;理解和把握各种自由主义理论在新世纪的发展 变化趋势。重点把握各种自由主义的理论的基本内容;从理论和历史经验两个层面上把握各 种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 作业: 1.阐述自由主义各流派的主要思想观点。 2.阐述相互依存理论的主要内容。 3.阐述贸易和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4.阐述民主和平论的主要内容。 知识单元 6:自由主义(II):组织理论 参考学时:6 学时 学习内容: 1.新自由制度主义。 (1)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产生。产生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罗伯特•基欧汉、罗伯 特•阿克塞尔罗德。 (2)罗伯特•基欧汉的新自由制度主义思想。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基本概念:国际制度; 新自由制度主义基本观点: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 (3)新自由制度主义与新现实主义比较。关于无政府状态的性质与结果;关于国际合 作;关于相对受益于绝对收益;关于国家优先目标;关于意图和实力;关于制度和机制 (4)对新自由制度主义的评价。 2. 集体安全理论。 (1)集体安全理论的产生。产生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 (2)概念。集体安全(collective security)就是若干国家相互承担义务,确立反对 侵略的相互依存的安全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所有成员国将共同行动,反对破坏和平的国家, 对其实行经济制裁,必要时则实行军事制裁。 (3)集体安全的基本要素:第一,集体安全组织的成员来源具有普遍性。第二,集体 安全要求建立一套合法有效的防止侵略的安全机制,这是集体安全能否成功的关键。第三, 集体安全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内部成员国发生的侵略行为。 (4)集体安全的前提条件:主观条件是指成员国对集体安全的一般接受能力。客观条 件是全球形势应适合集体安全的运作。 (5)集体安全理论的历史实践及其分析。国际联盟的历史实践;联合国的历史实践。 (6)集体安全理论的主要观点。集体安全表现为一种国际安全体系;集体安全表现为 一种安全保障机制;集体安全表现为一种保护国家安全的手段; (7)集体安全的困境。第一,集体安全与国家安全的矛盾;第二,国家主权与集体安 全的矛盾;第三,国际安全与大国一致性原则之间的矛盾。 (8)集体安全的未来前途。 3.功能主义理论。 (1)功能主义理论的产生。产生背景;功能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戴维·米
特朗尼与《有效的和平体制》。 (2)新功能主义的产生。新功能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厄恩斯特·哈斯、 菲利普·施米特 列昂·林德伯格、约瑟夫·奈等 (3)戴维德·米特兰尼(David Mitrany,.1888一1975年)的功能主义。在各个功能 领域建立国际组织,以经济统一为政治协定的达成典定基础。 (4)厄恩斯特·哈斯(Ernst Haas)的“新功能主义”强调政党、利益集团及政治精 英的作用。新功能主义理论提出了系统的“外澄”理论。 (5)约瑟夫·奈的一体化七过程机制以及一体化潜力和条件 (6)对功能主义理论的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新自由制度主义、集体安全理论和功能主义理论的历史发展背景及其基本内容: 弄清新自由制度主义、集体安全理论和功能主义理论的思想起源。 ),堂握新白由制府主义、集体安全理论和功能主义理论的主要观占,理解和把根久种 自由主义理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发展利 变化。重点把握新自由制度主义、集体安全理论和功 能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从理论和历史经验两个层面上把握各种理论的基本内涵。 作业: 1.阐述罗伯特·基欧汉的国际制度思想。 2.新白由制度主义与新现实主义争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阐述集体安全理论的主要内容 如何看待集体安全理论的困境及其未来前途? 5.阐述功能主义与新功能主义的主要观点。 知识单元7:建构主义 参考学时:6学时 学习内容: 1.国际关系研究中建构主义的兴起 (1)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产生。建构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国际关系中的建构主 义一词最早是在1989年由尼古拉斯·奥努尔(Nicholas0nuf)提出的,而后发展成为国际 关系理论中的三大流派之一:冷战的终结与国际关系理论的反思。 (2)主流理论与反思主义的对话。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批判视角:批 判理论中的反思主义视角 2.建构主义理论概说。 (1)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征。建构主义关注的焦点是社会本体论:强调行动者或主 体的社会建构性质:建构主义既注意因果解释,也注意建构解释:建构主义的研究战略是方 法论的整体主义而不是个体主义 (2)建构主义的发展谱系。建构主义的先驱是国际关系中的反思主义(reflectvism) 代表人物有理查德·阿什利(Richard Ashley、德·代元(Der Derian)、戴维坎贝尔(David Campell)、沃克尔(RB.J.Walker)、罗伯特·考克斯(Robert Cox)和吉米·乔治(JimGeorge 等。中间立场的建构主义代表人物主要有温特、卡赞斯坦和费里莫。欧洲建构主义主要以《欧 洲国际关系》、《欧洲公共政策》和《千禧年》等学术刊物为阵地。 (3)建构主义的基本分类。 (4)建构主义的主要概念 主要概念:主体间互动、文化、观念、认同、规范等 (5)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规范理论、认同理论和安全共同体理论。 3.奥努夫、克拉托齐威尔、温特与建构主义
特朗尼与《有效的和平体制》。 (2)新功能主义的产生。新功能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厄恩斯特·哈斯、 菲利普·施米特、列昂·林德伯格、约瑟夫·奈等。 (3)戴维德·米特兰尼(David Mitrany,1888-1975 年) 的功能主义。在各个功能 领域建立国际组织,以经济统一为政治协定的达成奠定基础。 (4)厄恩斯特·哈斯(Ernst Haas)的“新功能主义”强调政党、利益集团及政治精 英的作用。新功能主义理论提出了系统的“外溢”理论。 (5)约瑟夫·奈的一体化七过程机制以及一体化潜力和条件。 (6)对功能主义理论的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新自由制度主义、集体安全理论和功能主义理论的历史发展背景及其基本内容; 弄清新自由制度主义、集体安全理论和功能主义理论的思想起源。 2.掌握新自由制度主义、集体安全理论和功能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理解和把握各种 自由主义理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发展和变化。重点把握新自由制度主义、集体安全理论和功 能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从理论和历史经验两个层面上把握各种理论的基本内涵。 作业: 1.阐述罗伯特·基欧汉的国际制度思想。 2.新自由制度主义与新现实主义争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阐述集体安全理论的主要内容。 4.如何看待集体安全理论的困境及其未来前途? 5.阐述功能主义与新功能主义的主要观点。 知识单元 7:建构主义。 参考学时:6 学时 学习内容: 1.国际关系研究中建构主义的兴起。 (1)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产生。建构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国际关系中的建构主 义一词最早是在 1989 年由尼古拉斯•奥努尔(Nicholas Onuf)提出的,而后发展成为国际 关系理论中的三大流派之一;冷战的终结与国际关系理论的反思。 (2)主流理论与反思主义的对话。20 世纪 80 年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批判视角;批 判理论中的反思主义视角。 2. 建构主义理论概说。 (1)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征。建构主义关注的焦点是社会本体论;强调行动者或主 体的社会建构性质;建构主义既注意因果解释,也注意建构解释;建构主义的研究战略是方 法论的整体主义而不是个体主义。 (2)建构主义的发展谱系。建构主义的先驱是国际关系中的反思主义(reflectvism)。 代表人物有理查德•阿什利(Richard Ashley)、德•代元(Der Derian)、戴维•坎贝尔(David Campell)、沃克尔(R.B.J.Walker)、罗伯特•考克斯(Robert Cox)和吉米•乔治(Jim George) 等。中间立场的建构主义代表人物主要有温特、卡赞斯坦和费里莫。欧洲建构主义主要以《欧 洲国际关系》、《欧洲公共政策》和《千禧年》等学术刊物为阵地。 (3)建构主义的基本分类。 (4)建构主义的主要概念。主要概念:主体间互动、文化、观念、认同、规范等。 (5)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规范理论、认同理论和安全共同体理论。 3.奥努夫、克拉托齐威尔、温特与建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