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Holliday模型 ● Holliday r.于1964年提出,过程如下: 环状DNA分子的重组 两个环状DNA分子配对、断裂、重接形 成“8字型结构中间物,根据切割的位置 不同,可分别形成两个亲本环、大的单体 环或者是滚环结构。也可以形成 构
二、Holliday模型 ⚫ Holliday R.于1964年提出,过程如下: 两个环状DNA分子配对、断裂、重接形 成“8”字型结构中间物,根据切割的位置 不同,可分别形成两个亲本环、大的单体 环或者是滚环结构。也可以形成“χ” 结构 二、环状DNA分子的重组
、基因转变及其分子机理 31异常分离与基因转变 基因转变( ene conversion:一个基因转 变为它的等位基因的遗传学现象 基因转变的类型: A.染色单体转换; B.半染色单体转换
三、基因转变及其分子机理 3.1异常分离与基因转变 基因转变(gene conversion):一个基因转 变为它的等位基因的遗传学现象。 基因转变的类型: A. 染色单体转换; B. 半染色单体转换
32基因转变的分子机制 实质是重组过程中留下的局部异源双链 区,在细胞内的修复系统识别下不同的酶 切/不酶切产生的结果。 不同的切除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3.2基因转变的分子机制 实质是重组过程中留下的局部异源双链 区,在细胞内的修复系统识别下不同的酶 切/不酶切产生的结果。 *不同的切除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四、 Meselson- Radding模型 Holliday模型中为对称的杂合双链,而实际情况有 不均等分离现象,1975年 Meselson- Radding提出模型 解释这种不对称重组现象: 1单链切断 2链置换 3单链入侵 4泡切除 5链同化(碎链吸收) 6异构化— Holliday 7分支迁移
四、Meselson-Radding模型 Holliday模型中为对称的杂合双链,而实际情况有 不均等分离现象,1975年Meselson-Radding 提出模型 解释这种不对称重组现象: 1.单链切断 2.链置换 3.单链入侵 4.泡切除 5.链同化(碎链吸收) 6.异构化——Holliday 7.分支迁移
五、基因转变与高度负干涉 ●正干涉:一次交换后引起邻近的第二次交换 的频率下降。 ●负干涉:一个区域发生交换后使邻近的交换 频率增加的遗传学现象 ●共转变:彼此相距很近的几个位点的基因同 时发生转变。 ●极化现象:越靠近断裂位点的基因,越容易 发生转换,越远的越不容易发生转换。 ●极化子:染色体上呈现基因极化现象的区域
五、基因转变与高度负干涉 ⚫ 正干涉:一次交换后引起邻近的第二次交换 的频率下降。 ⚫ 负干涉:一个区域发生交换后使邻近的交换 频率增加的遗传学现象。 ⚫ 共转变:彼此相距很近的几个位点的基因同 时发生转变。 ⚫ 极化现象:越靠近断裂位点的基因,越容易 发生转换,越远的越不容易发生转换。 ⚫ 极化子:染色体上呈现基因极化现象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