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酶的来源和安全要求 (一)酶的来源 早期使用的酶取自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细胞或组 织。例如:从动物的胰脏中提取胰酶,从木瓜中提 取木瓜蛋白酶;从黑曲霉中提取果胶酶。自从本世 纪50年代起,人们把酶生产的重点放在微生物发酵 的方法上。如:利用枯草杆菌发酵生产α—淀粉酶; 利用绿色木霉生产纤维素酶等。80年代以来,人们 除了利用微生物细胞发酵产酶以外,还发展了用植 物、动物细胞的离体培养技术生产酶制剂,以满足 人们对酶的不同需求
五、酶的来源和安全要求 (一)酶的来源 早期使用的酶取自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细胞或组 织。例如:从动物的胰脏中提取胰酶,从木瓜中提 取木瓜蛋白酶;从黑曲霉中提取果胶酶。自从本世 纪50年代起,人们把酶生产的重点放在微生物发酵 的方法上。如:利用枯草杆菌发酵生产α—淀粉酶; 利用绿色木霉生产纤维素酶等。80年代以来,人们 除了利用微生物细胞发酵产酶以外,还发展了用植 物、动物细胞的离体培养技术生产酶制剂,以满足 人们对酶的不同需求
(二)食品酶制剂的安全要求 作为食品加工用的酶制剂,由于其中的各有关 组分经常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所以其卫生安 全评价是十分重要的。为此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 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食品添加剂专家联合委员会于 1977年第21届大会上对食品酶制剂的安全要求作 出了以下规定:
(二)食品酶制剂的安全要求 作为食品加工用的酶制剂,由于其中的各有关 组分经常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所以其卫生安 全评价是十分重要的。为此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 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食品添加剂专家联合委员会于 1977年第21届大会上对食品酶制剂的安全要求作 出了以下规定:
(1)凡从动、植物可食部位的组织制取的, 以及使用传统食品加工用菌种生产的酶制 剂可作为食品对待,不需进行毒理试验, 只需拟定有关它酶化学和微生物学的说明。 (2)凡由非致病性的常见食品污染微生物 生产的酶需作短期毒性试验。 (3)对于非常见微生物制取的酶,需作广 泛的毒性试验
(1)凡从动、植物可食部位的组织制取的, 以及使用传统食品加工用菌种生产的酶制 剂可作为食品对待,不需进行毒理试验, 只需拟定有关它酶化学和微生物学的说明。 (2)凡由非致病性的常见食品污染微生物 生产的酶需作短期毒性试验。 (3)对于非常见微生物制取的酶,需作广 泛的毒性试验
六、固定化酶 在以往的工业生产中使用的酶,一直都 是以溶于水(即水溶性酶)的状态进行反应。 酶在整个反应系统中与底物和产物混在一 起,反应结束后,即使酶仍具有较高的活 力,也难于回收利用,这种一次性使用酶 的方式不仅成本高,而且难于连续化生产
六、固定化酶 在以往的工业生产中使用的酶,一直都 是以溶于水(即水溶性酶)的状态进行反应。 酶在整个反应系统中与底物和产物混在一 起,反应结束后,即使酶仍具有较高的活 力,也难于回收利用,这种一次性使用酶 的方式不仅成本高,而且难于连续化生产
自50年代起人们开始了固定化酶的研究。所谓固定 化酶是指与水不溶性载体相结合,在一定的空间范 围内起催化作用的酶。 1953年德国科学家格鲁布霍费(Grubhofer)和施莱 思(Schleith)采用聚氨基苯乙烯树脂为载体,经重氮 法活化后,分别与羧肽酶、淀粉酶、胃蛋白酶、核 糖核酸酶结合制成固定化酶。60年代后期,固定化 酶技术迅速发展,1969年日本的千钿一郎首次以工 业生产规模应用固定化氨基酰化酶,从DL—氨基酸 连续生产L—氨基酸,实现了酶应用史上的一大变 革
自50年代起人们开始了固定化酶的研究。所谓固定 化酶是指与水不溶性载体相结合,在一定的空间范 围内起催化作用的酶。 1953年德国科学家格鲁布霍费(Grubhofer)和施莱 思(Schleith)采用聚氨基苯乙烯树脂为载体,经重氮 法活化后,分别与羧肽酶、淀粉酶、胃蛋白酶、核 糖核酸酶结合制成固定化酶。60年代后期,固定化 酶技术迅速发展,1969年日本的千钿一郎首次以工 业生产规模应用固定化氨基酰化酶,从DL—氨基酸 连续生产L—氨基酸,实现了酶应用史上的一大变 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