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大附中 2006-2007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请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 2.第Ⅰ卷的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的答案用钢笔或圆珠笔写在答题纸内 的指定处,写在试题卷上的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答题纸和作文纸。 第Ⅰ卷(共30分)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A.瑕玼 辨证家谕户晓 兴高彩烈 B.繁锁奢靡专心至志 冥玩不化 C.缱蜷 逻缉 愁莫展 惩一儆百 D.拮拘 追朔 笔勾消 千锤百练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在那个年代,农民虽然胼手胝足地劳作,却不免饥寒交迫。 B.在鱼龙混杂的好莱坞,派克总是那样谦逊,与人为善,人们提起他都赞不绝口。 C.鲁迅对阿Q的描写可谓穷形尽相,这不仅得力于他写作的高超技艺,更因为他对国 民劣根性体味深刻。 D.望霞亭依山傍水,漱石枕流,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其间,酝酿出多少有趣的故事。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第六届“中原杯”全国文学作品大奖赛的参赛者大多是以中学师生为主 B.专业人士提醒留学者,不要等遇到了纠纷,权益受到伤害时才想起律师,应事先处 理好有关事宜 C.鹰在天空飞翔着,唱出了短促而悠长的歌声,我凝望着鹰,想从它如同信号的歌声 中听出个珍贵的消息来。 D.无论是提高艺术表现力,还是判断艺术的优劣高下和学术上的是非,都不能靠行政
1 东北师大附中 2006—2007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请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 2.第Ⅰ卷的答案用 2B 铅笔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的答案用钢笔或圆珠笔写在答题纸内 的指定处,写在试题卷上的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答题纸和作文纸。 第Ⅰ卷(共 30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 ) A.瑕玼 辨证 家谕户晓 兴高彩烈 B.繁锁 奢靡 专心至志 冥玩不化 C.缱蜷 逻缉 一愁莫展 惩一儆百 D.拮拘 追朔 一笔勾消 千锤百练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在那个年代,农民虽然胼手胝足 ....地劳作,却不免饥寒交迫。 B.在鱼龙混杂 ....的好莱坞,派克总是那样谦逊,与人为善,人们提起他都赞不绝口。 C.鲁迅对阿 Q 的描写可谓穷形尽相 ....,这不仅得力于他写作的高超技艺,更因为他对国 民劣根性体味深刻。 D.望霞亭依山傍水,漱石枕流 ....,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其间,酝酿出多少有趣的故事。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第六届“中原杯”全国文学作品大奖赛的参赛者大多是以中学师生为主。 B.专业人士提醒留学者,不要等遇到了纠纷,权益受到伤害时才想起律师,应事先处 理好有关事宜。 C.鹰在天空飞翔着,唱出了短促而悠长的歌声,我凝望着鹰,想从它如同信号的歌声 中听出个珍贵的消息来。 D.无论是提高艺术表现力,还是判断艺术的优劣高下和学术上的是非,都不能靠行政
命令,而要靠艰苦的艺术实践,靠平等的争鸣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共130篇,52万字, 记载了自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我国三千年的历史 李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上有着明显不同,李是感情喷涌而出, 杜是反复咏叹:李是想像瑰奇,杜是写实:;李是奔放飘逸,杜是沉郁顿挫 C.鲁迅有三部小说集,即《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我们学过的《阿Q正传》《药》 选自《呐喊》集,《祝福》选自《彷徨》集。 D.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奥地利人,其小说《百年孤独》被誉 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玛雅文明衰落之i 玛雅人是中美洲的土著居民,曾经拥有高度发达的文明。大约从公元300年起,玛雅文 明进入了被称为古典的鼎盛时期。公元800年,古典期玛雅文明到达了它的顶峰,随后却发 生了不可思议的崩溃。在此后100多年里,玛雅人先后放弃了他们的繁华城市,神庙和广场 成了野兽岀没的废墟。有关玛雅文明衰落的假说可谓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地震、瘟疫造成 了玛雅人口的急剧减少;也有人认为,战争或者农民起义让文明陷入了混乱;还有人提出了 生态危机”论,认为人口的严重膨胀、土地的过分开垦所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导致了文明 的消亡。在这些假说中,气候巨变——具体说,就是大旱一导致玛雅文明的衰落是引人注目 的假说之一。里查德森·吉尔是最早提出这个假说的人。 2001年,一份直接证据终于出现了。霍德尔等人挖出了尤卡坦半岛中央一个湖泊底部的 沉积物作为分析对象,他们发现,这个地区每隔若干年就会发生干旱。考察玛雅人的历史, 就会发现在一些“世纪干旱”来临时,玛雅文明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衰退,例如停止建造纪 念碑,城市被遗弃等等。这表明气候的变化很有可能影响到玛雅文明的发展。在测量了另 块沉积物样品之后,霍德尔还发现,公元750至800年,这个地区发生了7000年中最严重 的干旱。从公元9世纪(亦即玛雅文明的顶峰)开始,一场持续100多年的千旱主宰了加勒 比海地区。 玛雅人的社会结构在干旱面前显得十分脆弱。他们的农业——一主要是种植玉米—依赖水 资源,而他们能获得的水资源有限。更详细的硏究表明,在这干旱的100多年中,公元810 年、860年和910年左右发生了三次最严重的旱灾,持续时间分别是九年、三年和六年。这 三次最严重旱灾的发生时间,与玛雅人的主要城市被遗弃的时间相一致。玛雅人聚集的城市 规模越大,对水资源的依赖也就越大,于是大城市首先被玛雅人放弃了,随后是中小城市。 持续100多年的干旱,加上公元810年860年的大旱,把整个玛雅文明推向了危机的边缘
2 命令,而要靠艰苦的艺术实践,靠平等的争鸣。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共 130 篇,52 万字, 记载了自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我国三千年的历史。 B.李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上有着明显不同,李是感情喷涌而出, 杜是反复咏叹;李是想像瑰奇,杜是写实;李是奔放飘逸,杜是沉郁顿挫。 C.鲁迅有三部小说集,即《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我们学过的《阿 Q 正传》《药》 选自《呐喊》集,《祝福》选自《彷徨》集。 D.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奥地利人,其小说《百年孤独》被誉 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玛雅文明衰落之谜 玛雅人是中美洲的土著居民,曾经拥有高度发达的文明。大约从公元 300 年起,玛雅文 明进入了被称为古典的鼎盛时期。公元 800 年,古典期玛雅文明到达了它的顶峰,随后却发 生了不可思议的崩溃。在此后 100 多年里,玛雅人先后放弃了他们的繁华城市,神庙和广场 成了野兽出没的废墟。有关玛雅文明衰落的假说可谓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地震、瘟疫造成 了玛雅人口的急剧减少;也有人认为,战争或者农民起义让文明陷入了混乱;还有人提出了 “生态危机”论,认为人口的严重膨胀、土地的过分开垦所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导致了文明 的消亡。在这些假说中,气候巨变——具体说,就是大旱—导致玛雅文明的衰落是引人注目 的假说之一。里查德森·吉尔是最早提出这个假说的人。 2001 年,一份直接证据终于出现了。霍德尔等人挖出了尤卡坦半岛中央一个湖泊底部的 沉积物作为分析对象,他们发现,这个地区每隔若干年就会发生干旱。考察玛雅人的历史, 就会发现在一些“世纪干旱”来临时,玛雅文明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衰退,例如停止建造纪 念碑,城市被遗弃等等。这表明气候的变化很有可能影响到玛雅文明的发展。在测量了另一 块沉积物样品之后,霍德尔还发现,公元 750 至 800 年,这个地区发生了 7000 年中最严重 的干旱。从公元 9 世纪(亦即玛雅文明的顶峰)开始,一场持续 100 多年的干旱主宰了加勒 比海地区。 玛雅人的社会结构在干旱面前显得十分脆弱。他们的农业——主要是种植玉米—依赖水 资源 ,而他们能获得的水资源有限。更详细的研究表明,在这干旱的 100 多年中,公元 810 年、860 年和 910 年左右发生了三次最严重的旱灾,持续时间分别是九年、三年和六年。这 三次最严重旱灾的发生时间,与玛雅人的主要城市被遗弃的时间相一致。玛雅人聚集的城市 规模越大,英才对水资源的依赖也就越大,于是大城市首先被玛雅人放弃了,随后是中小城市。 持续 100 多年的干旱,加上公元 810 年、860 年的大旱,把整个玛雅文明推向了危机的边缘
而公元910年的大旱则可能给玛雅文明以致命的一击。 在某种意义上,气候变化可以被看成是玛雅文明衰退的“主要因素”。玛雅人已经酿成 的环境问题(环境退化、土壤侵蚀等),使得过度繁衍的人口极易受到气候和干旱的威胁, 气候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但正如一些考古学家所指出的,气候变化并不是造成玛雅文化衰落 的唯一因素。在他们看来,玛雅文明的衰落或许更为复杂。 5.从原文看,下列说法不属于干旱导致玛雅文明衰落的观点的有力证据的一项是() A.科学家发现,一些非常严重的干旱每隔若干年就会降临玛雅人生活的地区,并引发 玛雅文明的衰退 B.玛雅人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以及他们的不断扩大的城市规模,使他们越 来越依赖水资源,这使玛雅人在干旱面前显得十分脆弱 C.玛雅文明在进入了鼎盛时期后,农业的高度发达和人口的严重膨胀导致了文明的消亡 D.公元810年、860年和910年左右三次最严重的旱灾发生的时间,与玛雅人的主要 城市被遗弃的时间相一致。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关玛雅文明衰落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生态危机,也有人认为是人为因 素,还有人从自然灾害对玛雅人的侵害入手进行假说。 B.里査德森·吉尔最早提出了大旱导致玛雅文明衰落的假说,但是,这一假说直到2001 年霍德尔等人找到了直接证据后,才得到了确认。 C.在玛雅文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气候的变化对其一直产生着很大的影响,促使玛雅 文明一步步地走向衰落,并有可能导致了它在公元10世纪的崩溃 D.玛雅文明从鼎盛走向衰落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目前有关其衰落的各种说法均属假 说,但科学家们并不否认包括干旱在内的气候变化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玛雅文明从开始到鼎盛再到最后衰亡,经历了7000多年历史。 B.公元8世纪,既是玛雅文明达到顶峰的时期,也是玛雅文明衰落之时 C.城市规模扩大和神庙、纪念碑的建造标志着玛雅文明的兴盛 D.玛雅地区如果不发生干旱,玛雅文明就永远不会衰落。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
3 而公元 910 年的大旱则可能给玛雅文明以致命的一击。 在某种意义上,气候变化可以被看成是玛雅文明衰退的“主要因素”。玛雅人已经酿成 的环境问题(环境退化、土壤侵蚀等),使得过度繁衍的人口极易受到气候和干旱的威胁, 气候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但正如一些考古学家所指出的,气候变化并不是造成玛雅文化衰落 的唯一因素。在他们看来,玛雅文明的衰落或许更为复杂。 5.从原文看,下列说法不属于干旱导致玛雅文明衰落的观点的有力证据的一项是( ) A.科学家发现,一些非常严重的干旱每隔若干年就会降临玛雅人生活的地区,并引发 玛雅文明的衰退。 B.玛雅人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以及他们的不断扩大的城市规模,使他们越 来越依赖水资源,这使玛雅人在干旱面前显得十分脆弱。 C.玛雅文明在进入了鼎盛时期后,农业的高度发达和人口的严重膨胀导致了文明的消亡。 D.公元 810 年、860 年和 910 年左右三次最严重的旱灾发生的时间,与玛雅人的主要 城市被遗弃的时间相一致。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有关玛雅文明衰落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生态危机,也有人认为是人为因 素,还有人从自然灾害对玛雅人的侵害入手进行假说。 B.里查德森·吉尔最早提出了大旱导致玛雅文明衰落的假说,但是,这一假说直到 2001 年霍德尔等人找到了直接证据后,才得到了确认。 C.在玛雅文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气候的变化对其一直产生着很大的影响,促使玛雅 文明一步步地走向衰落,并有可能导致了它在公元 10 世纪的崩溃。 D.玛雅文明从鼎盛走向衰落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目前有关其衰落的各种说法均属假 说,但科学家们并不否认包括干旱在内的气候变化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玛雅文明从开始到鼎盛再到最后衰亡,经历了 7000 多年历史。 B.公元 8 世纪,既是玛雅文明达到顶峰的时期,也是玛雅文明衰落之时。 C.城市规模扩大和神庙、纪念碑的建造标志着玛雅文明的兴盛。 D.玛雅地区如果不发生干旱,玛雅文明就永远不会衰落。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
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 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 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 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 归之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中的“间”用法相同的是:( A.卒廷见相如 B.毕礼而归之 C.且庸人尚羞之 D.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如因而厚遇之 均之二策 B.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以勇气闻于诸侯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D.乃设九宾礼于廷 今君乃亡赵走燕 10.与“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先生之高义也。 B.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C.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求人可使报秦者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11.翻译下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 晏子复①于景公日:“朝居严乎?″公曰:“朝居严则曷害于治国家哉?”晏子对日 朝居严则下无言,下无言则上无闻矣。下无言则谓之喑,上无闻则谓之聋。聋喑,则 非害治囯家如何也!且合菽粟之微,以满仓廪;合疏缕之纬,以成帷幕。太山之高,非 石也,累卑然后高也。夫治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固有受而不用,恶有距②而不入 者哉 [注]①复:告诉,问。②距:同“拒”。 (1)下无言则谓之喑,上无闻则谓之聋。聋喑,则非害治国家如何也! (2)夫治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固有受而不用,恶有距而不入者哉!
4 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 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 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 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 归之。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中的“间”用法相同的是:( ) A.卒廷.见相如 B.毕.礼而归之 C.且庸人尚羞.之 D.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不如因而厚遇之. 均之.二策 B.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以.勇气闻于诸侯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D.乃.设九宾礼于廷 今君乃.亡赵走燕 10.与“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先生之高义也。 B.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C.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D.求人可使报秦者 第Ⅱ卷(共 120 分) 四、(23 分) 11.翻译下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 分) 晏子复①于景公曰:“朝居严乎?”公曰:“朝居严则曷害于治国家哉?”晏子对曰: “朝居严则下无言,下无言则上无闻矣。下无言则谓之喑,上无闻则谓之聋。聋喑,则 非害治国家如何也!且合菽粟之微,以满仓廪;合疏缕之纬,以成帷幕。太山之高,非 一石也,累卑然后高也。夫治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固有受而不用,恶有距②而不入 者哉!” [注] ①复:告诉,问。②距:同“拒”。 (1)下无言则谓之喑,上无闻则谓之聋。聋喑,则非害治国家如何也! (2)夫治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固有受而不用,恶有距而不入者哉!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未展芭蕉 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1)诗歌首句描写未展芭蕉,从哪两个方面设喻?(2分) (2)诗歌前两句由物及人,“芳心犹卷怯春寒”一句展现了怎样的画面?请具体描述。(2分) (3)诗中的“会、暗”两字,对深化诗的意境有重要的作用,谈谈你的理解。(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5分) (1)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李白《蜀道难》) (2)夜发青溪向三峡, (李白《峨嵋山月歌》) (3)吾日三省吾身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泊 方叶 ①直喜欢泊的意境。一叶渔舟,三两只画艇,或七八条竹排木筏,静静地系在清浅的 水边;粼粼光,倒映岀幢幢的剪影,那是一种何等凄幽而灵动的韵致。 ②总忘不了古镇小溪上木船停泊的情景。这种小船形如周作人笔下的乌篷船,促狭修长 的船身,半弧形的雨篷,显得格外娇小玲珑。不过,溪船一般不用来载客悠游,“纵一苇之 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也不用于捕鱼捉蟹。溪船最大的用途是运货,运载着沉甸甸的山珍 土布或日用百货,欻乃一声山水绿,穿梭在幽深的断崖溪谷之间。对于山里人来说,溪船运 载过他们的企盼与悲欢,因而每毎当木船出现在古镇的清溪上,好事的山里人总是争相奔向水 边。最是夜幕垂落,木船如一只只鱼鹰栖息在岸边桥下,或溪心岩渚,劳累了一天的船工们 常常是点亮一盏风灯,拥坐在船头上谈天说地,吹拉弹唱,任琴声、笑声伴随着水声、蛙鸣、 灯火流了一溪,让溪边浣衣担水的村姑、小孩听醉了,久久不肯睡去。尽管那时我并不谙诗 情画意,那摇拂晃荡的船影灯火,却如_粒凄美的种子,飘落在心田上,让我恍惚迷离,浮 想联翩
5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 分) 未展芭蕉 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1)诗歌首句描写未展芭蕉,从哪两个方面设喻?(2 分) (2)诗歌前两句由物及人,“芳心犹卷怯春寒”一句展现了怎样的画面?请具体描述。(2 分) (3)诗中的“会、暗”两字,对深化诗的意境有重要的作用,谈谈你的理解。(4 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5 分) (1)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李白《蜀道难》) (2)夜发青溪向三峡, 。(李白《峨嵋山月歌》) (3)吾日三省吾身: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五、(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 泊 方叶 ①一直喜欢泊的意境。一叶渔舟,三两只画艇,或七八条竹排木筏,静静地系在清浅的 水边;粼粼波光,倒映出幢幢的剪影,那是一种何等凄幽而灵动的韵致。 ②总忘不了古镇小溪上木船停泊的情景。这种小船形如周作人笔下的乌篷船,促狭修长 的船身,半弧形的雨篷,显得格外娇小玲珑。不过,溪船一般不用来载客悠游,“纵一苇之 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也不用于捕鱼捉蟹。溪船最大的用途是运货,运载着沉甸甸的山珍 土布或日用百货,欸乃一声山水绿,穿梭在幽深的断崖溪谷之间。对于山里人来说,溪船运 载过他们的企盼与悲欢,因而每当木船出现在古镇的清溪上,好事的山里人总是争相奔向水 边。最是夜幕垂落,木船如一只只鱼鹰栖息在岸边桥下,或溪心岩渚,劳累了一天的船工们 常常是点亮一盏风灯,拥坐在船头上谈天说地,吹拉弹唱,任琴声、笑声伴随着水声、蛙鸣、 灯火流了一溪,让溪边浣衣担水的村姑、小孩听醉了,久久不肯睡去。尽管那时我并不谙诗 情画意,那摇拂晃荡的船影灯火,却如一粒凄美的种子,飘落在心田上,让我恍惚迷离,浮 想联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