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立人学校高二语文(选修) “古代诗歌和散文赏析”第一单元测试 (满分:100分,时间:45分钟) 班级 姓名 座号 成绩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15分) 云鬓( 柏森森( 踯躅 城阙( 马嵬坡( 踌躇( 江皋( 迤逦() 衾( 潺湲( 二、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14分) 遗余裸兮澧浦 姊妹弟兄皆列土 云栈素纡登剑阁_ 柏森森 帝子降兮北渚 出师未捷 葺之兮荷盖 三、文学常识(9分)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我国文学史向来以“风”“骚”并称, 风”“骚”分别指 唐代 两大诗人把这两传统 推向高峰。杜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而中唐的白居易 继续把现实主义发扬光大。他的诗歌通俗易懂,其中他的讽喻诗的代表作 感伤诗的代表作是 四、默写(30分) 1、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3、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 4、袅袅兮秋风 (屈原《湘夫人》) ,聊逍遥兮容与。(屈原《湘夫人》) 夕济兮西滋。(屈原《湘夫人》)
1 云霄立人学校高二语文(选修) “古代诗歌和散文赏析”第一单元测试 (满分:100 分,时间:45 分钟) 班级 姓名 座号 成绩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15 分) 云鬓.( ) 柏.森森( ) 踯躅..( )( ) 城阙.( ) 马嵬.坡( ) 踌躇..( )( ) 江皋.( ) 缭.( ) 迤逦..( )( ) 衾.( ) 潺湲..( )( ) 二、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14 分) 遗.余褋兮澧浦 姊妹弟兄皆列土.. 云栈萦纡..登剑阁 柏森森.. 帝子降兮北渚. 出师未捷. 葺.之兮荷盖 三、文学常识(9 分)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我国文学史向来以“风”“骚”并称, “风”“骚”分别指 , 。唐代 , 两大诗人把这两传统 推向高峰。杜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而中唐的白居易 继续把现实主义发扬光大。他的诗歌通俗易懂,其中他的讽喻诗的代表作 是 , ;感伤诗的代表作是 , 。 四、默写(30 分) 1、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2、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3、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 4、袅袅兮秋风, 。(屈原《湘夫人》) 5、 ,聊逍遥兮容与。(屈原《湘夫人》) 6、 ,夕济兮西澨。(屈原《湘夫人》)
7、天长地久有时尽 。(白居易《长恨歌》) 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9、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 10、等闲识得东风面, 。(朱熹《春日》) 11、云中谁寄锦书来, (李清照《一剪梅》) 12、在天愿作比翼鸟, 。(白居易《长恨歌》)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14、丛菊花两开他日泪 (杜甫《秋兴》其一) 五、简答题(32分) 1、分别谈谈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两种诗歌鉴赏方法的理解。(8分)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李端 【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泣空 相向,风尘何所期 这首诗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试简要分析诗歌怎样抒发悲伤的思想感情的。(8分) 答
2 7、天长地久有时尽, 。(白居易《长恨歌》) 8、 ,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9、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 10、等闲识得东风面, 。(朱熹《春日》) 11、云中谁寄锦书来, , 。(李清照《一剪梅》) 12、在天愿作比翼鸟, 。(白居易《长恨歌》) 13、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14、丛菊花两开他日泪, 。(杜甫《秋兴》其一) 五、简答题(32 分) 1、分别谈谈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两种诗歌鉴赏方法的理解。(8分)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李端 【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泣空 相向,风尘何所期。 这首诗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试简要分析诗歌怎样抒发悲伤的思想感情的。(8 分) 答:
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注:《送柴侍御》诗大约是诗人被贬龙标尉时的作品。柴侍御要从龙标前往武冈,诗是王 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 (1)这两首诗从题材看同属于 诗:从体裁看是 诗。(4分) (2)《送柴侍御》诗中,诗人说“送君不觉有离伤”的理由有哪些?试用自己的话简述。(6 分) (3)这两首诗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离情,试简要分析两首诗感情的不同之处。(6分) 答
3 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注:《送柴侍御》诗大约是诗人被贬龙标尉时的作品。柴侍御要从龙标前往武冈,诗是王 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 (1)这两首诗从题材看同属于 诗;从体裁看是 诗。(4分) (2)《送柴侍御》诗中,诗人说“送君不觉有离伤”的理由有哪些?试用自己的话简述。(6 分) 答: (3)这两首诗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离情,试简要分析两首诗感情的不同之处。(6分) 答:
古代诗歌和散文赏析”第一单元测试 参考答案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15分) 鬓(bin)柏(bai)踯躅(zhi)(zhu)阙(que)嵬(wei)踌躇(chou)(chu) 皋(gao)缭(liao)迤逦(yi)(11)衾(qin)潺湲(chan)(yuan)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14分) 遗:丢弃列土:封爵赐邑萦纡:曲折环绕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渚:水边的浅滩捷:取胜葺:编草盖房子 三、文学常识(9分) 诗经里的《国风》,楚辞里的《离骚》杜甫、李白诗圣《新乐府》《秦中吟》《长 恨歌》《琵琶行》 四、默写(30分) 1、长使英雄泪满襟2、三顾频烦天下计3、吞声踯躅不敢言4、洞庭波兮木叶下 5、时不可兮骤得6、朝驰余马兮江皋7、此恨绵绵无绝期8、回眸一笑百媚生 9、千载谁堪伯仲间10、万紫千红总是春11、雁字回时,月满西楼12、在地愿为连理枝 13、问渠那得清如许14、孤舟一系故园心 五、简谷题(32分) 1、(8分)答: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 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 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2、(8分)答: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章,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 从衰草落笔,野草枯萎,寒风劲吹,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故人, 自然加重了离愁别绪。“离别自堪悲”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第二联写送别的情景, 仍紧扣“悲字”。“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第三联回忆往事, 感叹身世。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 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第四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掩泪空相向”,总汇了以 上抒写的凄凉之情,使离情之“悲”达到了高峰 3、(1)(4分)送别七言绝句(或七绝) (2)(6分)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 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 相近之感。第三、四句写云雨相同,明月共睹,“物因情变”,两地竟成了“一乡”。它蕴 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便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 (3)(6分)①王诗中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 不让它去触发、去感染对方,而是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 以减轻对方的离愁。②李诗中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 情的离别。这种离情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 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4 “古代诗歌和散文赏析”第一单元测试 参考答案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15 分) 鬓.(bìn) 柏.(bǎi) 踯躅..(zhí)(zhú) 阙.(què) 嵬.(wéi) 踌躇..(chóu)(chú) 皋.(gāo) 缭.(liáo) 迤逦..(yí)(lǐ) 衾.(qīn) 潺湲..(chán)(yuán) 二、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14 分) 遗:丢弃 列土:封爵赐邑 萦纡:曲折环绕 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渚:水边的浅滩 捷:取胜 葺:编草盖房子 三、文学常识(9 分) 诗经里的《国风》,楚辞里的《离骚》 杜甫、李白 诗圣 《新乐府》《秦中吟》 《长 恨歌》《琵琶行》 四、默写(30 分) 1、长使英雄泪满襟 2、三顾频烦天下计 3、吞声踯躅不敢言 4、洞庭波兮木叶下 5、时不可兮骤得 6、朝驰余马兮江皋 7、此恨绵绵无绝期 8、回眸一笑百媚生 9、千载谁堪伯仲间 10、万紫千红总是春 11、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2、在地愿为连理枝 13、问渠那得清如许 14、孤舟一系故园心 五、简答题(32 分) 1、(8 分)答: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 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 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2、(8 分)答: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章,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 从衰草落笔,野草枯萎,寒风劲吹,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故人, 自然加重了离愁别绪。“离别自堪悲”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第二联写送别的情景, 仍紧扣“悲字”。“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第三联回忆往事, 感叹身世。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 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第四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掩泪空相向”,总汇了以 上抒写的凄凉之情,使离情之“悲”达到了高峰。 3、(1)(4 分)送别 七言绝句(或七绝) (2)(6 分)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 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 相近之感。第三、四句写云雨相同,明月共睹,“物因情变”,两地竟成了“一乡”。 它蕴 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便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 (3)(6 分)①王诗中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 不让它去触发、去感染对方,而是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 以减轻对方的离愁。②李诗中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 情的离别。这种离情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 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参考资料】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章,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落 笔,时令当在严冬。郊外枯萎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在这样 的环境中送别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 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 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诗的第二联写送别的情景,仍紧扣“悲字”。“路出寒云外”,故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离 而去,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这路好象伸出寒云之外一般。这里写的是送别之 景,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这一笔是情藏景中。“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 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对主客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友人终于远行了 现在留在这旷野里的只剩诗人自己,孤寂之感自然有增无已。偏偏这时,天又下起雪来了,郊 原茫茫,暮雪霏霏,诗人再也不能久留了,只得回转身来,挪动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风 雪归途。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 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句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于淡雅中见出沉郁。 第三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还是没离开这个“悲”字。诗人送走了故人,思绪万千,百 感交集,不禁产生抚今追昔的情怀。“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 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因天宝末年动乱,自己远役他乡,饱经漂泊困厄,而绝少知音 呢?这两句不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流不定的 生活,感情沉郁,显出了这首诗与大历诗人其他赠别之作的重要区别。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 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在写法 上,这一联两句,反复咏叹,词切情真。“早”、“迟”二字,配搭恰当,音节和谐,前急后 缓,顿挫有致,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 第四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诗人在经历了难堪的送别场面,回忆起不胜伤怀的 往事之后,越发觉得对友人依依难舍,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远方,掩面而泣:然而友人毕竟 是望不见了,掩面而泣也是徒然,唯一的希望是下次早日相会。但现在世事纷争,风尘扰攘 何时才能相会呢?“掩泪空相向”,总汇了以上抒写的凄凉之情:“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 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是很直率而又很有回味的。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 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 “离愁渐远渐无穷”,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远”,就意味着空间距离之大,相见之 难。所以不少送别一类的诗词就往往在这个“远”字上做文章。比如:“荆南渭北难相见,莫惜衫
5 【参考资料】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章,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落 笔,时令当在严冬。郊外枯萎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在这样 的环境中送别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 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 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诗的第二联写送别的情景,仍紧扣“悲字”。“路出寒云外”,故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离 而去,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这路好象伸出寒云之外一般。这里写的是送别之 景,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这一笔是情藏景中。“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 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对主客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友人终于远行了, 现在留在这旷野里的只剩诗人自己,孤寂之感自然有增无已。偏偏这时,天又下起雪来了,郊 原茫茫,暮雪霏霏,诗人再也不能久留了,只得回转身来,挪动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风 雪归途。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 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句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于淡雅中见出沉郁。 第三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还是没离开这个“悲”字。诗人送走了故人,思绪万千,百 感交集,不禁产生抚今追昔的情怀。“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 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因天宝末年动乱,自己远役他乡,饱经漂泊困厄,而绝少知音 呢?这两句不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流不定的 生活,感情沉郁,显出了这首诗与大历诗人其他赠别之作的重要区别。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 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在写法 上,这一联两句,反复咏叹,词切情真。“早”、“迟”二字,配搭恰当,音节和谐,前急后 缓,顿挫有致,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 第四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诗人在经历了难堪的送别场面,回忆起不胜伤怀的 往事之后,越发觉得对友人依依难舍,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远方,掩面而泣;然而友人毕竟 是望不见了,掩面而泣也是徒然,唯一的希望是下次早日相会。但现在世事纷争,风尘扰攘, 何时才能相会呢?“掩泪空相向”,总汇了以上抒写的凄凉之情:“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 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是很直率而又很有回味的。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 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 “离愁渐远渐无穷”,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远”,就意味着空间距离之大,相见之 难。所以不少送别一类的诗词就往往在这个“远”字上做文章。比如:“荆南渭北难相见,莫惜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