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立人学校 2007年高二语文阶段性考试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I卷21分,第Ⅱ卷129分, 共150分(作文70分,其余8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命题:刘清平校对:林耀和 第I卷(选择题共21分) 、(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从起源的角度说,文化是“人化”,它相对于“自然”,是人的主体性或本 质力量的对象化;从功能的角度说,文化的最主要功能是“化人”,教化人、塑 造人、熏陶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 和创造,促进人的社会化、文明化、个性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 文化是由多种层次存在和表现的复杂系统。人们首先感知到的是较浅显、具 体的层次,属显性文化,包括人的社会活动及其产品。一个人的某种活动、“做 什么”,不是文化;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共同行为、都“做什么”,就成了 种文化现象。一个深埋于地下的石块不是文化,一个经过远古人群加工改造的 石块作为活动的产品就成了文物。显性文化反映了文化的更深层次,即一个群体 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人的活动效果既取决于“做什么”,更取决于 人的活动规范、方式“怎么做”。 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这是文化的核心,与一定时期群体共同的理想、 信念密切相关。他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做”的问题,是人的活动的取向、目的问 题。正是价值观的不同,“为什么做”的问题,最终决定了人们“做什么”和“怎 么做”。人的活动是由价值观所指导的,人的活动及其结果,说到底,不过是人 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由于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所谓文 化,说到底,就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向、态度 所普遍持有的见解。中西文化的不同,古今文化的不同,一切文化的不同,最根 本的是价值观的不同。文化的社会作用,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作用。任何一个社 会群体,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都有群体成员共同拥有和信奉的价值观。任何 个社会个体,都是文化的产物,都有自己接受和遵循的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任何 社会群体的形成,都是由于社会个体的文化认同,由于一种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 观、一个共同追求理想目标而走到一起的。价值观是群体认同的基石,是群体力 量或弱点的根源。 1.下列对“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这一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活动是文化的外在显现,受价值观的指导 B.价值观的不同,决定了古今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异 C.文化具有群体性特征,价值观是群体认同的基石 新课标高二语文阶段性考试(2007年)共7页第1页
新课标高二语文阶段性考试(2007 年) 共 7 页 第 1 页 云霄立人学校 2007 年高二语文阶段性考试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 21 分,第Ⅱ卷 129 分, 共 150 分(作文 70 分,其余 80 分);答题时间 150 分钟。 命题:刘清平 校对:林耀和 第 I 卷(选择题 共 21 分) 一、(6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题。 从起源的角度说,文化是“人化”,它相对于“自然”,是人的主体性或本 质力量的对象化;从功能的角度说,文化的最主要功能是“化人”,教化人、塑 造人、熏陶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 和创造,促进人的社会化、文明化、个性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 文化是由多种层次存在和表现的复杂系统。人们首先感知到的是较浅显、具 体的层次,属显性文化,包括人的社会活动及其产品。一个人的某种活动、“做 什么”,不是文化;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共同行为、都“做什么”,就成了 一种文化现象。一个深埋于地下的石块不是文化,一个经过远古人群加工改造的 石块作为活动的产品就成了文物。显性文化反映了文化的更深层次,即一个群体 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人的活动效果既取决于“做什么”,更取决于 人的活动规范、方式“怎么做”。 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这是文化的核心,与一定时期群体共同的理想、 信念密切相关。他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做”的问题,是人的活动的取向、目的问 题。正是价值观的不同,“为什么做”的问题,最终决定了人们“做什么”和“怎 么做”。人的活动是由价值观所指导的,人的活动及其结果,说到底,不过是人 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由于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所谓文 化,说到底,就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向、态度 所普遍持有的见解。中西文化的不同,古今文化的不同,一切文化的不同,最根 本的是价值观的不同。文化的社会作用,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作用。任何一个社 会群体,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都有群体成员共同拥有和信奉的价值观。任何一 个社会个体,都是文化的产物,都有自己接受和遵循的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任何 社会群体的形成,都是由于社会个体的文化认同,由于一种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 观、一个共同追求理想目标而走到一起的。价值观是群体认同的基石,是群体力 量或弱点的根源。 1.下列对“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这一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活动是文化的外在显现,受价值观的指导。 B.价值观的不同,决定了古今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异。 C.文化具有群体性特征,价值观是群体认同的基石
D.每个社会个体的价值都能形成社会总体认同的价值观,也就是文化的核心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分别从起源、功能、构成等角度对文化进行了阐述。 B.“人化”之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化人”指人是文化的创造物,二者体现了人 与文化相互作用的关系 C.经过远古人群加工改造的石块属于显性文化,它反映了远古文化的更深层次。 D.“做什么”和“怎么做”决定了“为什么做”,这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二、(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植物睡眠之谜 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 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捕绳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像 含羞草、合欢等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可是植物为 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18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德梅兰把含羞草放到光线照不到的洞穴里,发现它的 叶子依然以24小时为周期开合。这说明含羞草体内存在一种不受外界光线等环 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 19世纪,达尔文在《植物的运动本领》中说,植物在晚上闭合叶子睡眠是“为 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20世纪80年代,德国希尔德奈希特的硏究报告 指出,叶子的开合是由一种称为“膨压素”的植物激素控制的。此后,日本上田 实等人从植物中抽出包含数千种化合物的萃取物,最后成功分离出两种活性物 质,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张开的“兴奋物质 植物睡眠之谜之所以长期不得其解,就是因为此前没有人想到使叶子开合的 竟是两种不同的生理活性物质。人们进一步了解到,豆科植物叶下珠的安眠物质 是一种含葡萄糖的配醣体,白天配醣体水解,安眠物质浓度降低,夜晚配醣体重 新合成,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而配醣体的合成分解是由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 控制着。相反,铁扫帚的兴奋物质是配醣体,在夜晚配醣体水解,兴奋物质浓度 降低,叶子随之闭合。如果用人工合成的半乳糖代替葡萄糖,由于半乳糖在铁扫 帚体内不会水解,反而会成为一种睡眠阻断剂,使铁扫帚始终不能睡眠,以致两 个星期之后因缺水枯萎而死 解开植物睡眠之谜,将为某种“绿色”农药的诞生铺平道路。目前的除草剂 还无法让田菁等豆科杂草枯萎而不损害豆科植物,研究人员已经人工合成了使田 菁失眠的睡眠阻断剂,实验结果是田菁第三天就整株枯死。由于这种阻断剂只对 田菁起作用,因此不会影响大豆的生长。 3、从原文看,以下研究最能揭开“植物睡眠之谜”的一项是( A.德梅兰提岀含羞草体内存在着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 新课标高二语文阶段性考试(2007年)共7页第2页
新课标高二语文阶段性考试(2007 年) 共 7 页 第 2 页 D.每个社会个体的价值都能形成社会总体认同的价值观,也就是文化的核心。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分别从起源、功能、构成等角度对文化进行了阐述。 B.“人化”之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化人”指人是文化的创造物,二者体现了人 与文化相互作用的关系。 C.经过远古人群加工改造的石块属于显性文化,它反映了远古文化的更深层次。 D.“做什么”和“怎么做”决定了“为什么做”,这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二、(6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3—4 题。 植物睡眠之谜 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 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捕绳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像 含羞草、合欢等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可是植物为 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18 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德梅兰把含羞草放到光线照不到的洞穴里,发现它的 叶子依然以 24 小时为周期开合。这说明含羞草体内存在一种不受外界光线等环 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 19 世纪,达尔文在《植物的运动本领》中说,植物在晚上闭合叶子睡眠是“为 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20 世纪 80 年代,德国希尔德奈希特的研究报告 指出,叶子的开合是由一种称为“膨压素”的植物激素控制的。此后,日本上田 实等人从植物中抽出包含数千种化合物的萃取物,最后成功分离出两种活性物 质,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张开的“兴奋物质”。 植物睡眠之谜之所以长期不得其解,就是因为此前没有人想到使叶子开合的 竟是两种不同的生理活性物质。人们进一步了解到,豆科植物叶下珠的安眠物质 是一种含葡萄糖的配醣体,白天配醣体水解,安眠物质浓度降低,夜晚配醣体重 新合成,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而配醣体的合成分解是由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 控制着。相反,铁扫帚的兴奋物质是配醣体,在夜晚配醣体水解,兴奋物质浓度 降低,叶子随之闭合。如果用人工合成的半乳糖代替葡萄糖,由于半乳糖在铁扫 帚体内不会水解,反而会成为一种睡眠阻断剂,使铁扫帚始终不能睡眠,以致两 个星期之后因缺水枯萎而死。 解开植物睡眠之谜,将为某种“绿色”农药的诞生铺平道路。目前的除草剂 还无法让田菁等豆科杂草枯萎而不损害豆科植物,研究人员已经人工合成了使田 菁失眠的睡眠阻断剂,实验结果是田菁第三天就整株枯死。由于这种阻断剂只对 田菁起作用,因此不会影响大豆的生长。 3、从原文看,以下研究最能揭开“植物睡眠之谜”的一项是( ) A.德梅兰提出含羞草体内存在着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
B.达尔文指出植物在晚上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 C.希尔德奈希特提出植物睡眠是由植物体内的“膨压素”控制的 D.上田实等人提出植物体内存在着可使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 4、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了其安眠物质和兴奋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B.铁扫帚安眠物质的配醣体在夜晚合成,于是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 C.合欢、田菁等豆科植物如果长期得不到睡眠的话,就将枯萎而死。 D.目前只让田菁枯萎而不损害大豆生长的“绿色”农药已经研制出来。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7题。 孙泰,山阳人也,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①也。先是 姨老矣,以二子②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 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众皆伏泰之义。尝于都市遇铁灯 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中和③中,将家于义兴,置一别墅, 用缗④钱二百千。既半授之矣,泰游吴兴郡,约回日当诣所止。居两月,泰回, 停舟徒步,复以余资授之,俾其人他徙。于时睹一老妪,长恸数声。泰惊悸,召 诘之,妪曰:“老妇尝事翁姑于此,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故悲耳。”泰怃然 久之,因绐⑤曰:“吾适得京书,已别除官,不可住此,所居且命尔子掌之。” 言讫,解维而逝,不复返矣。 [注]①姨妹:姨母的女儿。②二子:两个女儿。③中和:唐僖宗年号 ④缗:穿钱的绳。⑤绐:哄骗、欺骗。 5、对下列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众皆伏泰之义 伏:“服”,佩服 B.俾其他人徙 俾:使 C.已别除官 除:任命、授职 D.解维而逝 解维:想通了 6、下列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所居且命尔子掌之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B.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C.市之,血命洗刷 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 D.泰怃然久之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孙泰极重仁义。姨母生前曾将两个女儿托付给他,并希望他日后与其次女结百 年之好;但孙泰却在姨母去世之后,娶了姨母有眼疾的长女。这使得他受到众人 敬佩。 B.孙泰不贪非分之财。他曾购得一铁灯台,洗刷时发现是银制品,他就立即赶回 新课标高二语文阶段性考试(2007年)共7页第3页
新课标高二语文阶段性考试(2007 年) 共 7 页 第 3 页 B.达尔文指出植物在晚上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 C.希尔德奈希特提出植物睡眠是由植物体内的“膨压素”控制的。 D.上田实等人提出植物体内存在着可使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 4、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了其安眠物质和兴奋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B.铁扫帚安眠物质的配醣体在夜晚合成,于是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 C.合欢、田菁等豆科植物如果长期得不到睡眠的话,就将枯萎而死。 D.目前只让田菁枯萎而不损害大豆生长的“绿色”农药已经研制出来。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7 题。 孙泰,山阳人也,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①也。先是 姨老矣,以二子②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 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众皆伏泰之义。尝于都市遇铁灯 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中和③中,将家于义兴,置一别墅, 用缗④钱二百千。既半授之矣,泰游吴兴郡,约回日当诣所止。居两月,泰回, 停舟徒步,复以余资授之,俾其人他徙。于时睹一老妪,长恸数声。泰惊悸,召 诘之,妪曰:“老妇尝事翁姑于此,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故悲耳。”泰怃然 久之,因绐⑤曰:“吾适得京书,已别除官,不可住此,所居且命尔子掌之。” 言讫,解维而逝,不复返矣。 [注]①姨妹:姨母的女儿。 ②二子:两个女儿。 ③中和:唐僖宗年号。 ④缗:穿钱的绳。 ⑤绐:哄骗、欺骗。 5、对下列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众皆伏泰之义 伏:“服”,佩服 B.俾其他人徙 俾:使 C.已别除官 除:任命、授职 D.解维而逝 解维:想通了 6、下列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所居且命尔子掌之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B.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 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C.市之,而命洗刷 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 D.泰怃然久之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孙泰极重仁义。姨母生前曾将两个女儿托付给他,并希望他日后与其次女结百 年之好;但孙泰却在姨母去世之后,娶了姨母有眼疾的长女。这使得他受到众人 敬佩。 B.孙泰不贪非分之财。他曾购得一铁灯台,洗刷时发现是银制品,他就立即赶回
去,将灯台还给卖主。 C.孙泰非常仁慈。他花两百贯购买一别墅,曾见一老妇大哭不止,问明情况后, 便说自己将要升官,升官后就可以将别墅送给老妇人。 D.孙泰施恩不图回报。他本来打算搬家到义兴,但因老妇人之故,不仅家未搬成, 还为别墅倒贴了两百贯;对老妇有恩却不求报答—一解了缆绳,一去不返 第II卷(共129分) 四、(32分) 8.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饭疏食②饮水,曲肱③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 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注】①箪:音da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②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③曲肱:肱,音go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分)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4分) 译 (2)从上面两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苦乐观”?(用自己的话回答)(3 分) 答: 9.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金陵晚望 金陵图 高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2分)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 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答 新课标高二语文阶段性考试(2007年)共7页第4页
新课标高二语文阶段性考试(2007 年) 共 7 页 第 4 页 去,将灯台还给卖主。 C.孙泰非常仁慈。他花两百贯购买一别墅,曾见一老妇大哭不止,问明情况后, 便说自己将要升官,升官后就可以将别墅送给老妇人。 D.孙泰施恩不图回报。他本来打算搬家到义兴,但因老妇人之故,不仅家未搬成, 还为别墅倒贴了两百贯;对老妇有恩却不求报答——解了缆绳,一去不返。 第 II 卷(共 129 分) 四、(32 分) 8.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 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饭疏食②饮水,曲肱③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 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注】①箪:音 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②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③曲肱:肱,音 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 分) 译: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4 分) 译: (2)从上面两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苦乐观”?(用自己的话回答)(3 分) 答: 9.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金陵晚望 金陵图 高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2 分) 答: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 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4 分) 答:
10.默写。(6分) 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③ 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⑤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11.简答题(任选两题,每题100字左右)。(10分) (1)简述《红楼梦》黛玉之死的情景。 (2)简述《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故事 (3)简述《巴黎圣母院》中伽西莫多这个人物。 (4)《堂吉·诃德》中堂吉·诃德是怎样与风车“交战”呢?此事结局如何 请简述 五、(17分)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闲读梧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 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 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 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 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 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 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 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 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 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 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在小舅家读到一张黑 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 的。每次站到他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 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 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 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 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 新课标高二语文阶段性考试(2007年)共7页第5页
新课标高二语文阶段性考试(2007 年) 共 7 页 第 5 页 10.默写。(6 分) 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①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③ ,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④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⑤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11.简答题(任选两题,每题 100 字左右)。(10 分) (1)简述《红楼梦》黛玉之死的情景。 (2)简述《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故事。 (3)简述《巴黎圣母院》中伽西莫多这个人物。 (4)《堂吉·诃德》中堂吉·诃德是怎样与风车“交战”呢?此事结局如何? 请简述。 五、(17 分) 阅读下文,完成 12—15 题。 闲读梧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 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 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 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 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 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 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 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 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 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 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在小舅家读到一张黑 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 的。每次站到他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 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 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 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 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