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目中曾经考察过的主题,比如“爱国”(2012,山东卷)、“敬业”(2013, 北京卷),诚信(2011,新课标)、自由(2014,上海卷)、友善(2012,重庆 卷)……积累这些主题对应的新鲜素材。 “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 职业的“风格”。警察的“范儿”是 惩恶扬善,医生的“范儿”是救死扶伤,教师的“范儿”是教书育人,学生的“范 儿”是努力学习……可以写你对某个行业的理解和思考,也可以记录你与某个 职业的从业者之间发生的事情,但切忌流俗 “一个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范儿‘”一一个人的“风格”。个人的风格即个 性。纵观历史长河,每个时代的杰出人物都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从唐太宗的“纳 谏”到苏东坡的“豁达”,从鲁迅的“呐喊”到徐志摩的“柔情”,课本中出现 的诸多人物都可以作为我们这篇文章的素材 当然,你也可以写属于90后的“范儿”,属于某个城市居民的“范儿”,属于 航模爱好者的“范儿”,属于某种极为小众群体的“范儿”一一记录下你的体 验、你的收获、你的所得,总结某个群体的特点,只要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 同样会具有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魔力 总之,2015的天津卷审题难度不高,立意范围很广,立足于社会现实与高中生 的实际生活,目的在于考察考生深入挖掘现实的能力,从选材上即可很容易拉开 作文分数的距离。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点以及积累素材的种类,选择恰当的 角度写作。 6、上海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 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 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这个题目沿袭近年来高考上海卷作文题的“思辨性”特点,与2014年的高考作 文一—“穿越沙漠”的“自由”和“不自由”,属于同一种类型。 试题中的关键词是“坚硬”、“柔软”与“和谐”。试题告诉我们,要造就“和 谐”的自我,必须处理好我们心中的“坚硬”和“柔软”这两种看似矛盾、却可 以辩证地统一于一体的东西。 讨论“坚硬”“柔软”,落脚点是“和谐的自我”。 我们可以想到:人心中“坚硬”的东西有哪些?比如:正直、执着、刚毅、勇敢、 无畏、拼搏、强劲。与之相对的“柔软”的东西有哪些?比如:善良、通达、仁 慈、智慧、敬畏、闲适、温顺。于是,写这个题,可以立意为“做正直而善良的 人”、“做刚毅而仁慈的人”、“做执着而通达的人”等
作文题目中曾经考察过的主题,比如“爱国”(2012,山东卷)、“敬业”(2013, 北京卷),诚信(2011,新课标)、自由(2014,上海卷)、友善(2012,重庆 卷)……积累这些主题对应的新鲜素材。 “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 ‘范儿’”——职业的“风格”。警察的“范儿”是 惩恶扬善,医生的“范儿”是救死扶伤,教师的“范儿”是教书育人,学生的“范 儿” 是努力学习……可以写你对某个行业的理解和思考,也可以记录你与某个 职业的从业者之间发生的事情,但切忌流俗。 “一个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 ‘范儿‘”——个人的“风格”。个人的风格即个 性。纵观历史长河,每个时代的杰出人物都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从唐太宗的“纳 谏”到苏东坡的“豁达”,从鲁迅的“呐喊”到徐志摩的“柔情”,课本中出现 的诸多人物都可以作为我们这篇文章的素材。 当然,你也可以写属于 90 后的“范儿”,属于某个城市居民的“范儿”,属于 航模爱好者的“范儿”,属于某种极为小众群体的“范儿”——记录下你的体 验、你的收获、你的所得,总结某个群体的特点,只要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 同样会具有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魔力。 总之,2015 的天津卷审题难度不高,立意范围很广,立足于社会现实与高中生 的实际生活,目的在于考察考生深入挖掘现实的能力,从选材上即可很容易拉开 作文分数的距离。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点以及积累素材的种类,选择恰当的 角度写作。 6、上海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 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 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这个题目沿袭近年来高考上海卷作文题的“思辨性”特点,与 2014 年的高考作 文——“穿越沙漠”的“自由”和“不自由”,属于同一种类型。 试题中的关键词是“坚硬”、“柔软”与“和谐”。试题告诉我们,要造就“和 谐”的自我,必须处理好我们心中的“坚硬”和“柔软”这两种看似矛盾、却可 以辩证地统一于一体的东西。 讨论“坚硬”“柔软”,落脚点是“和谐的自我”。 我们可以想到:人心中“坚硬”的东西有哪些?比如:正直、执着、刚毅、勇敢、 无畏、拼搏、强劲。与之相对的“柔软”的东西有哪些?比如:善良、通达、仁 慈、智慧、敬畏、闲适、温顺。于是,写这个题,可以立意为“做正直而善良的 人”、“做刚毅而仁慈的人”、“做执着而通达的人”等
二、这样的试题,体现了“作文”与“做人”的统一,具有“自省性”。 “自省”,也是近年来上海高考作文试题的一个特点。考生在作文时,通过自我 反省,表达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 如2013年作文 重要的事情”和“更重要的事”。作者对什么事情“更重 要”的思考过程,就是一个通过自省提高认识的过程。今天,考生在考场上思考 如何“造就和谐的自我”,也是很有意义的 其实,正直与善良,刚毅与仁慈,是往往集于人之一身的。孔子曰:刚者必仁, 佞者必不仁。苏轼的《刚说》阐述“刚者必仁”的道理,引用了孔子的话和宋朝 个官员敢于对抗丞相、对抗上司而保护无罪者免受刑的事情。写作中,当突出 二者的这种内在联系 三、考前选用全国各地卷近年来的作文试题进行审题立意训练,是一个很好的方 法。比如,2013年湖北卷一一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 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而装酒的圆瓶子一般又装进方盒子里。方圆之用, 各得其妙。正如古诗所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俱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 “上善若水任方圆”。这道题中的“方盒子”和“圆瓶子”,不就是今天上海卷 中“坚硬的东西”和“柔软的东西”的另一种说法吗? 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目沿袭了2011年以来的观点型的理性思辨的材料作文题 目形式,作文材料简洁、表述明朗,有利于考生在考场发挥,体现了上海高考作 文的一贯稳定性。 今年的作文题目较去年有一点进步,“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 柔软的东西”这是每个人心中都有的客观存在和价值判断。从材料来看,内容简 短,表述明晰,学生在审题上没有多少障碍,有自由发挥的余地,试题开放度也 还可以 如何写好这篇文章呢?“坚硬的东西”和“柔软的东西”都是比喻,考生首先要 对概念进行界定,你认为什么是“坚硬的”?什么是“柔软的”?注意要在一个 逻辑层面上界定概念,统一在一个人身上。 对于“坚硬”,我们可以理解为:强势、坚定的信念、硬派作风、严厉等。“柔 软”应该是与之相对的一面。比如,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的侠骨柔肠等 关键是考生要考虑到言说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对硬和软进行思辨。所谓的思辨应 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把问题思辨清楚,而非简单地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不过,这几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都是采用观点型的理性思辨的材料作文题目形式 这类题目有其优点,但也有局限性,还能持续多久,是值得学界关注和思考的问
二、这样的试题,体现了“作文”与“做人”的统一,具有“自省性”。 “自省”,也是近年来上海高考作文试题的一个特点。考生在作文时,通过自我 反省,表达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 如 2013 年作文——“重要的事情”和“更重要的事”。作者对什么事情“更重 要”的思考过程,就是一个通过自省提高认识的过程。今天,考生在考场上思考 如何“造就和谐的自我”,也是很有意义的。 其实,正直与善良,刚毅与仁慈,是往往集于人之一身的。孔子曰:刚者必仁, 佞者必不仁。苏轼的《刚说》阐述“刚者必仁”的道理,引用了孔子的话和宋朝 一个官员敢于对抗丞相、对抗上司而保护无罪者免受刑的事情。写作中,当突出 二者的这种内在联系。 三、考前选用全国各地卷近年来的作文试题进行审题立意训练,是一个很好的方 法。比如,2013 年湖北卷——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 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而装酒的圆瓶子一般又装进方盒子里。方圆之用, 各得其妙。正如古诗所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俱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 “上善若水任方圆”。这道题中的“方盒子”和“圆瓶子”,不就是今天上海卷 中“坚硬的东西”和“柔软的东西”的另一种说法吗? 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目沿袭了 2011 年以来的观点型的理性思辨的材料作文题 目形式,作文材料简洁、表述明朗,有利于考生在考场发挥,体现了上海高考作 文的一贯稳定性。 今年的作文题目较去年有一点进步,“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 柔软的东西”这是每个人心中都有的客观存在和价值判断。从材料来看,内容简 短,表述明晰,学生在审题上没有多少障碍,有自由发挥的余地,试题开放度也 还可以。 如何写好这篇文章呢?“坚硬的东西”和“柔软的东西”都是比喻,考生首先要 对概念进行界定,你认为什么是“坚硬的”?什么是“柔软的”?注意要在一个 逻辑层面上界定概念,统一在一个人身上。 对于“坚硬”,我们可以理解为:强势、坚定的信念、硬派作风、严厉等。“柔 软”应该是与之相对的一面。比如,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的侠骨柔肠等。 关键是考生要考虑到言说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对硬和软进行思辨。所谓的思辨应 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把问题思辨清楚,而非简单地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不过,这几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都是采用观点型的理性思辨的材料作文题目形式, 这类题目有其优点,但也有局限性,还能持续多久,是值得学界关注和思考的问 题
目前,本科生和研究生理性思辨能力缺乏,社会上滥情的文章大肆泛滥,因而高 考作文使用理性观点型的材料对于高校选拔人才是有利的,但是无论是前几年的 “自由和不自由”,“重要和不重要”,“一切都会过去都不会过去”,还是今 年的“坚硬和柔软”,都有点把观点强加给学生的意味。虽然说可以让学生按照 材料作文的观点能够有逻辑有层次推进,反映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从人 才创新培养角度来说,如果有学生质疑、反对甚至完全否定、推倒重来,对于这 样的学生,我们是否也要鼓励呢?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 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从审题而言,这样题目,对于这两年的考生,是不难 的。与去年的“沙漠中的自由”相比,甚至更简单了一些。这个题目是已经习见 的对立关系类材料题。今年二模的作文题中浦东的“勇”与“惧”,闵行的 “大”与“小”,虹口的“快”与“慢”,徐汇的“碎片”与“全景”,皆属此 列 但是,浏览网络上有关这个题目的新闻,有一个网站的标题是“造就和谐的自 我”。如果有学生在考场中写出这样的标题,那就令人有些担心,会不会重心偏 移,成为一个偏题作文。很多网站使用的标题是“心中的坚硬与柔软”,能命名 出这样的标题,说明编辑的审题基本过关了,不过,是否是最精当的角度,还要 看文章内容。因为这个材料三句话涉及三个关键词“坚硬”、“柔软”和“和谐 的自我”。综合起来理解,就是一个拥有着和谐自我的人,应当是内心坚硬和柔 软兼具的人。仅仅把注意点落在“和谐”,显然抽空了这个材料核心的内容,而 如果只写“硬”与“软”,既可能将二者纯然对立,也可能简单叠加。好的立意 应当重在处理“硬”与“软”是如何“和谐”的造就一个自我的。 因此,这个题目看似简单,一些学生甚至有可能训练过类似的话题,但是有话可 说,未必等于说得精彩。所以,今年的作文可能千人一面,凡能跳出雷同立意, 而能够在“硬”与“软”的“和谐”关系上多加着力的,必属上品好文。 那么如何让“硬”和“软”和谐起来,而不在内心打架呢?尽管刚柔并济是一个 可取的立意,但是让一个人的内心简单地把二者加总起来,未免显得过于粗糙, 而且并不一定等于“和谐”。因此,深入思考形成一个人健康心灵,和谐自我的 关键在于处理好“坚硬”和“柔软”的不同运用范畴。一个人在原则上,底线上 是一定要硬气的,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上,有时或可以柔软一些。为人处世待 人接物的坚硬可能造成人际交往的困难和矛盾,而原则底线的柔软则沦为犬儒, 成为道德相对主义者和极端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者。文章的立意和逻辑,全在于 此 当然,选取何者为主,则可以作者本人所关心的当今现实或者自己为人中,哪个 更加具有值得思考的价值为准。你若觉得当今人们多无底线无原则的犬儒,则侧 重于写软中带硬,若觉得满街都是满脑子己见不知变通的顽固分子,则侧重于写 硬需要柔来软化。选取的侧重可以看出学生的现实感
目前,本科生和研究生理性思辨能力缺乏,社会上滥情的文章大肆泛滥,因而高 考作文使用理性观点型的材料对于高校选拔人才是有利的,但是无论是前几年的 “自由和不自由”,“重要和不重要”,“一切都会过去都不会过去”,还是今 年的“坚硬和柔软”,都有点把观点强加给学生的意味。虽然说可以让学生按照 材料作文的观点能够有逻辑有层次推进,反映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从人 才创新培养角度来说,如果有学生质疑、反对甚至完全否定、推倒重来,对于这 样的学生,我们是否也要鼓励呢?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 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从审题而言,这样题目,对于这两年的考生,是不难 的。与去年的“沙漠中的自由”相比,甚至更简单了一些。这个题目是已经习见 的对立关系类材料题。今年二模的作文题中浦东的“勇”与“惧”,闵行的 “大”与“小”,虹口的“快”与“慢”,徐汇的“碎片”与“全景”,皆属此 列。 但是,浏览网络上有关这个题目的新闻,有一个网站的标题是“造就和谐的自 我”。如果有学生在考场中写出这样的标题,那就令人有些担心,会不会重心偏 移,成为一个偏题作文。很多网站使用的标题是“心中的坚硬与柔软”,能命名 出这样的标题,说明编辑的审题基本过关了,不过,是否是最精当的角度,还要 看文章内容。因为这个材料三句话涉及三个关键词“坚硬”、“柔软”和“和谐 的自我”。综合起来理解,就是一个拥有着和谐自我的人,应当是内心坚硬和柔 软兼具的人。仅仅把注意点落在“和谐”,显然抽空了这个材料核心的内容,而 如果只写“硬”与“软”,既可能将二者纯然对立,也可能简单叠加。好的立意 应当重在处理“硬”与“软”是如何“和谐”的造就一个自我的。 因此,这个题目看似简单,一些学生甚至有可能训练过类似的话题,但是有话可 说,未必等于说得精彩。所以,今年的作文可能千人一面,凡能跳出雷同立意, 而能够在“硬”与“软”的“和谐”关系上多加着力的,必属上品好文。 那么如何让“硬”和“软”和谐起来,而不在内心打架呢?尽管刚柔并济是一个 可取的立意,但是让一个人的内心简单地把二者加总起来,未免显得过于粗糙, 而且并不一定等于“和谐”。因此,深入思考形成一个人健康心灵,和谐自我的 关键在于处理好“坚硬”和“柔软”的不同运用范畴。一个人在原则上,底线上 是一定要硬气的,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上,有时或可以柔软一些。为人处世待 人接物的坚硬可能造成人际交往的困难和矛盾,而原则底线的柔软则沦为犬儒, 成为道德相对主义者和极端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者。文章的立意和逻辑,全在于 此。 当然,选取何者为主,则可以作者本人所关心的当今现实或者自己为人中,哪个 更加具有值得思考的价值为准。你若觉得当今人们多无底线无原则的犬儒,则侧 重于写软中带硬,若觉得满街都是满脑子己见不知变通的顽固分子,则侧重于写 硬需要柔来软化。选取的侧重可以看出学生的现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