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五迟、五软 【目的要求】 1,了解五迟、五软的病因病机。 2.掌握五迟、五软的临床表现和治则。 【教学内容】 1,概述:五迟、五软的基本概念及临床表现。 2.病因病机:先天胎禀不足、后天失养、五脏不充所致。 3.辨证论治: (1)肝肾亏损:补肾填髓,养肝强筋。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3)痰瘀阻滞:涤痰开窍,活血通络。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第六节性早熟 【目的要求】 1.熟悉性早熟的病因病机。 2.了解性早熟的诊断要点。 3.掌握性早熟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概述:分述性早熟的定义和分类。 2.病因病机:饮食不当、情志失调、阴阳失调、阴虚火旺、相火妄动、肝郁化火导致 “天癸”早至。病在肾、肝两脏。 3.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1)阴虚火旺:滋补肾阴,清泻相火。 (2)肝郁化火:疏肝解郁,清心泻火。 5.性早熟中医现代研究进展。 【教学方式】 课堂讲课为主。 第八章传染病 第一节麻疹 【目的要求】 1.熟悉麻疹的诊断要点。 2.掌握麻疹顺证三期的证治。 ·129·
·129· 第五节 五迟、五软 【目的要求】 1.了解五迟、五软的病因病机。 2.掌握五迟、五软的临床表现和治则。 【教学内容】 1.概述:五迟、五软的基本概念及临床表现。 2.病因病机:先天胎禀不足、后天失养、五脏不充所致。 3.辨证论治: (1)肝肾亏损:补肾填髓,养肝强筋。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3)痰瘀阻滞:涤痰开窍,活血通络。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第六节 性早熟 【目的要求】 1.熟悉性早熟的病因病机。 2.了解性早熟的诊断要点。 3.掌握性早熟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概述:分述性早熟的定义和分类。 2.病因病机:饮食不当、情志失调、阴阳失调、阴虚火旺、相火妄动、肝郁化火导致 “天癸”早至。病在肾、肝两脏。 3.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1)阴虚火旺:滋补肾阴,清泻相火。 (2)肝郁化火:疏肝解郁,清心泻火。 5.性早熟中医现代研究进展。 【教学方式】 课堂讲课为主。 第八章 传染病 第一节 麻疹 【目的要求】 1.熟悉麻疹的诊断要点。 2.掌握麻疹顺证三期的证治
3.掌握麻疹逆证的病理转归及证治。 【教学内容】 1.概述:麻疹的定义及历史沿革。 2.病因病机: (1)麻毒时邪,侵袭肺脾二经,发于肌肤。 (2)邪毒亢盛,正气不足,易变逆证。 3.诊断要点。 4.辨证论治: 顺证: (1)初热期:解表透疹。 (2)见形期:清热透疹。 (3)收没期:养阴清肺。 逆证: (1)邪毒闭肺:清热解毒,宣肺开闭。 (2)邪陷心肝:清心开窍,平肝熄风。 (3)邪毒攻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教学方式】 课堂多媒体教学。 第二节幼儿急疹 【目的要求】 1.掌握幼儿急疹的临床表现。 2.熟悉幼儿急疹的证治。 【教学内容】 1.概述:分述定义及发病情况。 2.病因病机:幼儿急疹时邪上受口鼻,外泄肌肤。 3.辨证论治: (1)邪郁肌表:解表清热。 (2)毒透肌肤:清热生津。 【教学方式】 课堂多媒体教学。 第三节风疹 【目的要求】 1.了解风疹的病因及临床特征。 2.掌握风疹与其他出疹性疾病的鉴别和治疗。 ·130·
·130· 3.掌握麻疹逆证的病理转归及证治。 【教学内容】 1.概述:麻疹的定义及历史沿革。 2.病因病机: (1)麻毒时邪,侵袭肺脾二经,发于肌肤。 (2)邪毒亢盛,正气不足,易变逆证。 3.诊断要点。 4.辨证论治: 顺证: (1)初热期;解表透疹。 (2)见形期:清热透疹。 (3)收没期:养阴清肺。 逆证: (1)邪毒闭肺:清热解毒,宣肺开闭。 (2)邪陷心肝:清心开窍,平肝熄风。 (3)邪毒攻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教学方式】 课堂多媒体教学。 第二节 幼儿急疹 【目的要求】 1.掌握幼儿急疹的临床表现。 2.熟悉幼儿急疹的证治。 【教学内容】 1.概述:分述定义及发病情况。 2.病因病机:幼儿急疹时邪上受口鼻,外泄肌肤。 3.辨证论治: (1)邪郁肌表:解表清热。 (2)毒透肌肤:清热生津。 【教学方式】 课堂多媒体教学。 第三节 风疹 【目的要求】 1.了解风疹的病因及临床特征。 2.掌握风疹与其他出疹性疾病的鉴别和治疗
【教学内容】 1.概述:风疹的概念。 2.病因病机:感受风疹时邪,邪毒外泄肌肤。 3.辨证论治: (1)邪犯肺卫:疏风清热。 (2)邪入气营:清热解毒。 【教学方式】 课堂多媒体教学。 第四节猩红热 【目的要求】 1.熟悉猩红热的病因和临床特征。 2.掌握猩红热的辨证和治疗法则。 【教学内容】 1.概述:介绍猩红热发病属外感温毒,邪从口鼻吸入,病位在肺胃。 2.病因病机:温毒疫邪侵及肺胃,内有血分伏热,外发于肌肤。 3.诊断要点。 4.辨证论治: (1)邪侵肺卫: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2)毒炽气营: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3)疹后阴伤: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教学方式】 课堂案例教学。 第五节水痘 【目的要求】 1.熟悉水痘的临床特征。 2.掌握水痘的证治。 【教学内容】 1.概述:水痘的发病情况及其临床特征。 2.病因病机:外感时邪,蕴于肺胃,发于肌肤。 3.辨证论治: (1)邪伤肺卫:疏风清热解毒。 (2)毒炽气营:清热凉营解毒。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131·
·131· 【教学内容】 1.概述:风疹的概念。 2.病因病机:感受风疹时邪,邪毒外泄肌肤。 3.辨证论治: (1)邪犯肺卫:疏风清热。 (2)邪入气营:清热解毒。 【教学方式】 课堂多媒体教学。 第四节 猩红热 【目的要求】 1.熟悉猩红热的病因和临床特征。 2.掌握猩红热的辨证和治疗法则。 【教学内容】 1.概述:介绍猩红热发病属外感温毒,邪从口鼻吸入,病位在肺胃。 2.病因病机:温毒疫邪侵及肺胃,内有血分伏热,外发于肌肤。 3.诊断要点。 4.辨证论治: (1)邪侵肺卫: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2)毒炽气营: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3)疹后阴伤: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教学方式】 课堂案例教学。 第五节 水痘 【目的要求】 1.熟悉水痘的临床特征。 2.掌握水痘的证治。 【教学内容】 1.概述:水痘的发病情况及其临床特征。 2.病因病机:外感时邪,蕴于肺胃,发于肌肤。 3.辨证论治: (1)邪伤肺卫:疏风清热解毒。 (2)毒炽气营:清热凉营解毒。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第六节手足口病 【目的要求】 1.熟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2.掌握手足口病证治分类。 【教学内容】 1.概述:分述定义及发病情况。 2.病因病机:本病由外感时行邪毒所致,其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脾。 3.诊断要点。 4.辨证论治:本病以清热祛湿解毒为基本原则。 (1)邪犯肺脾:宣肺解表,清热化湿。 (2)湿热蒸盛:清热凉营,解毒祛湿。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第七节流行性腮腺炎 【目的要求】 1.熟悉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特征。 2.掌握流行性腮腺炎常证及变证的治疗。 【教学内容】 1,概述: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 2.病因病机:风温邪毒,蕴阻少阳经络,结于腮部:重者可侵入厥阴肝经。 3.辨证论治: 常证: (1)邪犯少阳: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2)热毒蕴盛:清热解毒,软坚消肿。 变证: (1)邪陷心肝:清热解毒,熄风开窍。 (2)毒窜睾腹:清肝泻火,活血止痛。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第八节流行性乙型脑炎 【目的要求】 1.了解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概念和范围。 2.熟悉“暑风”、“暑痉”、“暑厥”的病机转归及其证候特点。 3.熟悉高热、抽风、昏迷与“热”、“痰”、“风”证及卫气营血的关系。 ·132·
·132· 第六节 手足口病 【目的要求】 1.熟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2.掌握手足口病证治分类。 【教学内容】 1.概述:分述定义及发病情况。 2.病因病机:本病由外感时行邪毒所致,其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脾。 3.诊断要点。 4.辨证论治:本病以清热祛湿解毒为基本原则。 (1)邪犯肺脾:宣肺解表,清热化湿。 (2)湿热蒸盛:清热凉营,解毒祛湿。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第七节 流行性腮腺炎 【目的要求】 1.熟悉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特征。 2.掌握流行性腮腺炎常证及变证的治疗。 【教学内容】 1.概述: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 2.病因病机:风温邪毒,蕴阻少阳经络,结于腮部;重者可侵入厥阴肝经。 3.辨证论治: 常证: (1)邪犯少阳: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2)热毒蕴盛:清热解毒,软坚消肿。 变证: (1)邪陷心肝:清热解毒,熄风开窍。 (2)毒窜睾腹:清肝泻火,活血止痛。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第八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目的要求】 1.了解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概念和范围。 2.熟悉“暑风”、“暑痉”、“暑厥”的病机转归及其证候特点。 3.熟悉高热、抽风、昏迷与“热”、“痰”、“风”证及卫气营血的关系
【教学内容】 1.概述: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概念及其临床特征。说明由于发病急、传变快,虽属 温病范畴,但本病有其病机转归的特殊规律。 2.病因病机: 本病属暑温邪毒入侵,其传变机理基本上按温病学的一般规律。但小儿肤薄神怯,不 耐三气发泄,传变迅速,易由温化热,由热化火,因高热而引起抽风、昏迷。其病理为: 热极生风,风动生痰,痰盛生惊。 重症病例因耗血伤阴,或余邪留络,或痰蒙清窍,而出现不规则发热、痴呆、躁狂、 强直性瘫痪、吞咽困难、失语等后遗症。 3.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急性期: (1)邪在卫气:辛凉透表,清暑化湿。 (2)邪炽气营:清气凉营,泻火涤痰。 (3)邪入营血:清心凉血,增液潜阳。 恢复期: (1)阴虚内热:养阴清热。 (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 (3)痰蒙清窍:豁痰开窍。 (4)痰火内扰:涤痰泻火。 (5)虚风内动:滋阴柔肝,熄风通络。 (6)气虚血瘀: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7)风邪留络:搜风通络,养血舒筋。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第九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目的要求】 1,熟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要点。 2.熟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证治分类。 【教学内容】 1.概述:分述定义及发病情况。 2.病因病机:本病因外感“传单”时邪而发病,邪从口鼻而入,内传脏腑,留注经络, 伤及营血,病程较长。 3.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133·
·133· 【教学内容】 1.概述: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概念及其临床特征。说明由于发病急、传变快,虽属 温病范畴,但本病有其病机转归的特殊规律。 2.病因病机: 本病属暑温邪毒入侵,其传变机理基本上按温病学的一般规律。但小儿肤薄神怯,不 耐三气发泄,传变迅速,易由温化热,由热化火,因高热而引起抽风、昏迷。其病理为: 热极生风,风动生痰,痰盛生惊。 重症病例因耗血伤阴,或余邪留络,或痰蒙清窍,而出现不规则发热、痴呆、躁狂、 强直性瘫痪、吞咽困难、失语等后遗症。 3.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急性期: (1)邪在卫气:辛凉透表,清暑化湿。 (2)邪炽气营:清气凉营,泻火涤痰。 (3)邪入营血:清心凉血,增液潜阳。 恢复期: (1)阴虚内热:养阴清热。 (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 (3)痰蒙清窍:豁痰开窍。 (4)痰火内扰:涤痰泻火。 (5)虚风内动:滋阴柔肝,熄风通络。 (6)气虚血瘀: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7)风邪留络:搜风通络,养血舒筋。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第九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目的要求】 1.熟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要点。 2.熟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证治分类。 【教学内容】 1.概述:分述定义及发病情况。 2.病因病机:本病因外感“传单”时邪而发病,邪从口鼻而入,内传脏腑,留注经络, 伤及营血,病程较长。 3.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