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脾积热:清泻心脾。 (2)虚火上炎:滋阴降火。 【教学方式】 多媒体。 第二节口疮 【目的要求】 1.熟悉口疮发病的原因和病机。 2.掌握口疮实证运用解毒通腑法的重要性。 3.了解口疮外治法的应用。 【教学内容】 1.概述:小儿口疮实证较多,虚证少见。 2.病因病机:脾胃积热或心火上炎,熏蒸苗窍。 3.辨证论治: (1)风热乘脾:疏风清热解毒。 (2)脾胃积热:清热泻火通腑 (3)心火上炎:清心泻火解毒。 (4)虚火上浮:滋阴降火。 【散学方式】 课堂教学。 第三节呕吐 【目的要求】 1,熟悉呕吐的发病原因及其产生呕吐的病理与转归。 2.掌握常见呕吐的鉴别和证治。 【教学内容】 1.概述:小儿呕吐的定义和本节呕吐的范围。 2.,病因病机:常见呕吐的病因病机有外邪犯胃、乳食积滞、胃中积热、脾胃虚寒、肝 气犯胃等。 3.辨证论治: (1)外邪犯胃: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2)乳食积滞:消乳化食,和胃降逆。 (3)胃热气逆:清热泻火,和胃降逆。 (4)脾胃虚寒:温中散寒,和胃降逆。 (5)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119
·119· (1)心脾积热:清泻心脾。 (2)虚火上炎:滋阴降火。 【教学方式】 多媒体。 第二节 口疮 【目的要求】 1.熟悉口疮发病的原因和病机。 2.掌握口疮实证运用解毒通腑法的重要性。 3.了解口疮外治法的应用。 【教学内容】 1.概述:小儿口疮实证较多,虚证少见。 2.病因病机:脾胃积热或心火上炎,熏蒸苗窍。 3.辨证论治: (1)风热乘脾:疏风清热解毒。 (2)脾胃积热:清热泻火通腑 (3)心火上炎:清心泻火解毒。 (4)虚火上浮:滋阴降火。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第三节 呕吐 【目的要求】 1.熟悉呕吐的发病原因及其产生呕吐的病理与转归。 2.掌握常见呕吐的鉴别和证治。 【教学内容】 1.概述:小儿呕吐的定义和本节呕吐的范围。 2.病因病机:常见呕吐的病因病机有外邪犯胃、乳食积滞、胃中积热、脾胃虚寒、肝 气犯胃等。 3.辨证论治: (1)外邪犯胃: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2)乳食积滞:消乳化食,和胃降逆。 (3)胃热气逆:清热泻火,和胃降逆。 (4)脾胃虚寒:温中散寒,和胃降逆。 (5)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第四节腹痛 【目的要求】 1.熟悉腹痛的病因病机。 2.掌握腹痛的性质、部位和证治。 【教学内容】 1,概述:小儿腹痛的各种临床表现,说明本节腹痛的范围。 2.病因病机:小儿腹病因多为感受寒邪、乳食积滞、热结胃肠、脏腑虚冷、气滞血瘀。 3.辨证论治 (1)对小儿腹痛的部位和性质作出鉴别,明确诊断。 (2)证治分类: 腹部中寒:温中散寒。 乳食积滞:消食导滞。 胃肠结热:通腑泄热 脾胃虚寒:温中理脾。 气滞血瘀:活血行气。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第五节泄泻 【目的要求】 1.熟悉泄泻的病因以及产生伤阴、伤阳或导致疳证、慢惊的病理转归。 2.掌握各型泄泻的主症及治疗方法。 3.掌握泄泻阴竭阳脱证的危害、抢救原则及方法。 【教学内容】 1.概述:小儿泄泻的概念及发病特点。 2.病因病机: (1)小儿泄泻的原因,有内伤乳食,感受外邪,脾胃虚弱,脾肾阳虚等。 (2)病理转归:湿热泄泻易于伤阴,脾虚泄泻易于伤阳。重证患者或久泻不愈,均可 产生伤阴伤阳或阴阳两伤的危重证候。 3.辨证论治 常证: (1)湿热泄泻:清热利湿。 (2)风寒泄泻:疏风散寒。 (3)伤食泄泻:消食化滞。 (4)脾虚泄泻:健脾益气。 (5)脾肾阳虚泻:补脾温肾。 ·120·
·120· 第四节 腹痛 【目的要求】 1.熟悉腹痛的病因病机。 2.掌握腹痛的性质、部位和证治。 【教学内容】 1.概述:小儿腹痛的各种临床表现,说明本节腹痛的范围。 2.病因病机:小儿腹病因多为感受寒邪、乳食积滞、热结胃肠、脏腑虚冷、气滞血瘀。 3.辨证论治: (1)对小儿腹痛的部位和性质作出鉴别,明确诊断。 (2)证治分类: 腹部中寒:温中散寒。 乳食积滞:消食导滞。 胃肠结热:通腑泄热 脾胃虚寒:温中理脾。 气滞血瘀:活血行气。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第五节 泄泻 【目的要求】 1.熟悉泄泻的病因以及产生伤阴、伤阳或导致疳证、慢惊的病理转归。 2.掌握各型泄泻的主症及治疗方法。 3.掌握泄泻阴竭阳脱证的危害、抢救原则及方法。 【教学内容】 1.概述:小儿泄泻的概念及发病特点。 2.病因病机: (1)小儿泄泻的原因,有内伤乳食,感受外邪,脾胃虚弱,脾肾阳虚等。 (2)病理转归:湿热泄泻易于伤阴,脾虚泄泻易于伤阳。重证患者或久泻不愈,均可 产生伤阴伤阳或阴阳两伤的危重证候。 3.辨证论治: 常证: (1)湿热泄泻:清热利湿。 (2)风寒泄泻:疏风散寒。 (3)伤食泄泻:消食化滞。 (4)脾虚泄泻:健脾益气。 (5)脾肾阳虚泻:补脾温肾
变证: (1)气阴两伤:益气养阴。 (2)阴竭阳脱:回阳固脱。 4.急重症处理:脱水与酸中毒的抢救。 【教学方式】 案例式教学。 第六节厌食 【目的要求】 1.熟悉厌食的发病原因。 2.掌握厌食的临床表现及基本治则。 3.了解厌食与疳证的区别。 【教学内容】 1.概述:厌食的概念及其临床表现:说明厌食与疳证的关系。 2.病因病机:饮食不当、脾胃内伤,导致脾失健运。 3.辨证论治: (1)脾失健运:运脾和胃。 (2)脾胃气虚:健脾益气。 (3)脾胃阴虚:滋脾养胃。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第七节积滞 【目的要求】 1.了解积滞的一般发病原因。 2.掌握积滞的辨证治疗法则。 【教学内容】 1.概述:积滞的概念及其和疳证的关系。 2.病因病机:积滞常由喂养不当,伤及脾胃:或脾胃虚损,复伤乳食所致。 3.辨证论治: (1)乳食内积:消乳化食,和中导滞。 (2)脾虚夹积:健脾助运,消食化滞。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第八节疳证 【目的要求】 1.掌握疳证的含义及其临床分类。 ·121·
·121· 变证: (1)气阴两伤:益气养阴。 (2)阴竭阳脱:回阳固脱。 4.急重症处理:脱水与酸中毒的抢救。 【教学方式】 案例式教学。 第六节 厌食 【目的要求】 1.熟悉厌食的发病原因。 2.掌握厌食的临床表现及基本治则。 3.了解厌食与疳证的区别。 【教学内容】 1.概述:厌食的概念及其临床表现;说明厌食与疳证的关系。 2.病因病机:饮食不当、脾胃内伤,导致脾失健运。 3.辨证论治: (1)脾失健运:运脾和胃。 (2)脾胃气虚:健脾益气。 (3)脾胃阴虚:滋脾养胃。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第七节 积滞 【目的要求】 1.了解积滞的一般发病原因。 2.掌握积滞的辨证治疗法则。 【教学内容】 1.概述:积滞的概念及其和疳证的关系。 2.病因病机:积滞常由喂养不当,伤及脾胃;或脾胃虚损,复伤乳食所致。 3.辨证论治: (1)乳食内积:消乳化食,和中导滞。 (2)脾虚夹积:健脾助运,消食化滞。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第八节 疳证 【目的要求】 1.掌握疳证的含义及其临床分类
2.熟悉疳证的发病原因,及其常见兼证的临床表现。 3.掌握疳证的基本治则。 【教学内容】 1.概述:疳证的概念、临床特征、以及历代儿科对疳证分类方法。 2.病因病机: (1)病因多为饮食失调、或喂养不当、或大病耗伤及血、或禀赋不足。 (2)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日久则传及五脏。 3.辨证论治: 主证: (1)疳气:为病之初期,以和为主,调脾健运。 (2)疳积:虚中挟积,以消为主,或消补兼施、消积理脾。 (3)干疳:气血两虚,以补为主,益气养血。 兼证: (1)眼疳:养肝明目。 (2)口疳:清心泻火。 (3)疳肿胀:健脾温阳利水。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第九节营养性贫血 【目的要求】 1.熟悉营养性贫血的诊断要点。 2.掌握营养性贫血的证治方法。 【教学内容】 1.概述:营养性贫血的定义、发病情况和历史沿革。 2.病因病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喂养不当、疾病耗伤气血、脾胃受累,无以化生气血。 3.诊断要点:缺铁史、贫血临床表现、实验室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病情分度。 4.辨证论治: (1)脾胃虚弱:健运脾胃。 (2)心脾两虚:补脾养心。 (3)肝肾阴虚:滋养肝肾。 (4)脾肾阳虚:温补脾肾。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122·
·122· 2.熟悉疳证的发病原因,及其常见兼证的临床表现。 3.掌握疳证的基本治则。 【教学内容】 1.概述:疳证的概念、临床特征、以及历代儿科对疳证分类方法。 2.病因病机: (1)病因多为饮食失调、或喂养不当、或大病耗伤及血、或禀赋不足。 (2)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日久则传及五脏。 3.辨证论治: 主证: (1)疳气:为病之初期,以和为主,调脾健运。 (2)疳积:虚中挟积,以消为主,或消补兼施、消积理脾。 (3)干疳:气血两虚,以补为主,益气养血。 兼证: (1)眼疳:养肝明目。 (2)口疳:清心泻火。 (3)疳肿胀:健脾温阳利水。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第九节 营养性贫血 【目的要求】 1.熟悉营养性贫血的诊断要点。 2.掌握营养性贫血的证治方法。 【教学内容】 1.概述:营养性贫血的定义、发病情况和历史沿革。 2.病因病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喂养不当、疾病耗伤气血、脾胃受累,无以化生气血。 3.诊断要点:缺铁史、贫血临床表现、实验室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病情分度。 4.辨证论治: (1)脾胃虚弱:健运脾胃。 (2)心脾两虚:补脾养心。 (3)肝肾阴虚:滋养肝肾。 (4)脾肾阳虚:温补脾肾。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第六章心肝病证 第一节夜啼 【目的要求】 1.熟悉小儿夜啼的病因。 2.熟悉小儿夜啼的证治分类。 【教学内容】 1.概述:啼哭的定义及范围。 2.病因病机:本病主要因脾寒、心热、惊恐所致。 3.辨证论治: (1)脾寒气滞:温经散寒,行气止痛。 (2)心经积热:清心导赤,泻火安神。 (3)惊恐伤神:定惊安神,补气养心。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第二节汗证 【目的要求】 1.熟悉小儿汗证的病因病机。 2.掌握小儿汗证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概述:汗证定义、性质及不同的临床表现。 2.病因病机: (1)表虚不固,卫失外护。 (2)营卫失调,腠理不密。 (3)气阴虚弱,汗液外泄。 (4)脾胃湿热,蒸迫汗出。 3.辨证论治: (1)肺虚不固:益气固表。 (2)营卫失调:调和营卫。 (3)气阴亏虚:益气养阴。 (4)湿热迫蒸:清热泻脾。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第三节病毒性心肌炎 【目的要求】 1.熟悉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要点。 ·123·
·123· 第六章 心肝病证 第一节 夜啼 【目的要求】 1.熟悉小儿夜啼的病因。 2.熟悉小儿夜啼的证治分类。 【教学内容】 1.概述:啼哭的定义及范围。 2.病因病机:本病主要因脾寒、心热、惊恐所致。 3.辨证论治: (1)脾寒气滞:温经散寒,行气止痛。 (2)心经积热:清心导赤,泻火安神。 (3)惊恐伤神:定惊安神,补气养心。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第二节 汗证 【目的要求】 1.熟悉小儿汗证的病因病机。 2.掌握小儿汗证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概述:汗证定义、性质及不同的临床表现。 2.病因病机: (1)表虚不固,卫失外护。 (2)营卫失调,腠理不密。 (3)气阴虚弱,汗液外泄。 (4)脾胃湿热,蒸迫汗出。 3.辨证论治: (1)肺虚不固:益气固表。 (2)营卫失调:调和营卫。 (3)气阴亏虚:益气养阴。 (4)湿热迫蒸:清热泻脾。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第三节 病毒性心肌炎 【目的要求】 1.熟悉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