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 记·学记)知道,了解、学握道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战国策·齐策) 地方,土地方国。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 其实味不同。(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其实,那(指树的)杲实。 ◆孔君平疾笃,庾司空为会稽,省之,相问讯甚 至,为之流涕。(世说新语方正)甚至,十分周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 记·学记)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战国策·齐策)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 其实味不同。(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孔君平疾笃,庾司空为会稽,省之,相问讯甚 至,为之流涕。(世说新语·方正) 知道,了解、掌握道。 地方,土地方圆。 其实,那(指树的)果实。 甚至,十分周到
◆故祸莫惨于欲利,悲莫大于伤心。(司马 迁《报任安书》) ◆周曰 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 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 乎?”(《汉书杜周传》)
故祸莫惨于欲利,悲莫大于伤心。(司马 迁《报任安书》) 周曰:“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 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 乎?”(《汉书·杜周传》)
古代汉语中的“合音造词”现象 ●所谓合音造词,是指由前一字的声母与后 字的韵母组合而成,可以认为是后来 反切”注音方法的萌芽。合音造词是与 上古汉语中以单音词为主的词汇面貌相吻 合的
◼ 古代汉语中的“合音造词”现象 所谓合音造词,是指由前一字的声母与后 一字的韵母组合而成,可以认为是后来 “反切”注音方法的萌芽。合音造词是与 上古汉语中以单音词为主的词汇面貌相吻 合的
◆不律>笔 ◆《说文》:“笔,秦谓之笔。”“聿,所以书也。楚谓 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这几个词显然是同源 词,远古时期该词或为复辅音[p]词。 ◆它们基本上呈自南而北简化的走向,其源头当在中国南 方。楚和吴在远古是三苗和百越族居住并与汉族发生融 合之地,而三苗和百越更同南部的南岛语系民族有密切 的关系。今天的南岛语系中有 bulut一词,义为“纤维、 软毛”,印尼语则有 balut一词,义为“涂抹”,读音 和意义都与古汉语相合,因此“不律/笔/弗”有可能是 通过百越等从南岛语系中借来,是远古外来词的遗留 (参见史有为《汉语外来词》(增订本)第38页,商务 印书馆,2013年2月)
不律 > 笔。 《说文》:“笔,秦谓之笔。”“聿,所以书也。楚谓 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这几个词显然是同源 词,远古时期该词或为复辅音[pl-]词。 它们基本上呈自南而北简化的走向,其源头当在中国南 方。楚和吴在远古是三苗和百越族居住并与汉族发生融 合之地,而三苗和百越更同南部的南岛语系民族有密切 的关系。今天的南岛语系中有bulut一词,义为“纤维、 软毛”,印尼语则有balut一词,义为“涂抹”,读音 和意义都与古汉语相合,因此“不律/笔/弗”有可能是 通过百越等从南岛语系中借来,是远古外来词的遗留 (参见史有为《汉语外来词》(增订本)第38页,商务 印书馆,2013年2月)
◆丁宁>钲。 丁”“钲”在上古分别属端母、章母 发音部位均属舌音,“宁”“钲”均属耕 部叠韵,语音接近。 ◆是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战以錞于、丁 宁,儆其民也。(《国语晋语五》) ◆戎士介而扬挥,戴金钲而建黄钺。(张衡 《东京赋》)
丁宁 > 钲。 “丁”“钲”在上古分别属端母、章母, 发音部位均属舌音,“宁”“钲”均属耕 部叠韵,语音接近。 是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战以錞于、丁 宁,儆其民也。(《国语·晋语五》) 戎士介而扬挥,戴金钲而建黄钺。(张衡 《东京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