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T质粒是引起双子叶植物冠瘦瘤的致病因子,其宿主是一种根癌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10.Ri质粒是引起许多双子叶植物患毛根瘤病,其宿主是发根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rhizogene)。11.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有三种类型:插入序列(insertionsequence,IS)、转座子(transposon,Tn)和某些特殊病毒(如Mu、D108)。12.IS和Tn有两个共同特征:一是都携带编码转座酶的基因,二是两端都有反向末端重复序列(invertedterminalrepeat,ITR)。ITR序列长度为49bp(主要是IS)到1000bp以上(某些Tn)。13.Tn与Is主要差别是Tn比Is分子大,Tn携带有授予宿主某些遗传特性的基因,主要是抗生素和某些毒素(如氯离子)抗性基因。14.根据Tn两端结构的组成,可将其分为两类:复合转座子(类型I、复杂转座子(类型II)。15.Mu噬菌体是最大的转座因子,全长39kb,其长度实际上为:C端50~150bp宿主+37.2kb的Mu基因组+1~2kb的S端宿主DNA。16.转座的遗传学效应有插入突变、产生染色体畸变、基因的移动和重排17.根据碱基变化对遗传信息的改变情况,基因突变可分为回义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移码突变。18.微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一般在10-6~10-10。RNA基因组的突变率比DNA基因组高1000倍。19.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有四种主要形式:转化、转导、接合、原生质融合。20.细菌的接合作用,最早由1946年Lederberg等人通过使用细菌的多重营养缺
09. Ti 质粒是引起双子叶植物冠瘿瘤的致病因子,其宿主是一种根癌壤杆菌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10. Ri 质粒是引起许多双子叶植物患毛根瘤病,其宿主是发根土壤杆菌 (Agrobacterium rhizogene)。 11. 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有三种类型: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IS)、转 座子(transposon,Tn)和某些特殊病毒(如 Mu、D108)。 12. IS 和 Tn 有两个共同特征:一是都携带编码转座酶的基因,二是两端都有反 向末端重复序列(inverted terminal repeat,ITR)。ITR 序列长度为 49bp(主 要是 IS)到 1000bp 以上(某些 Tn)。 13. Tn 与 Is 主要差别是 Tn 比 Is 分子大,Tn 携带有授予宿主某些遗传特性的基 因,主要是抗生素和某些毒素(如氯离子)抗性基因。 14. 根据 Tn 两端结构的组成,可将其分为两类:复合转座子(类型 I)、复杂转 座子(类型 II)。 15. Mu 噬菌体是最大的转座因子,全长 39kb,其长度实际上为:C 端 50~150bp 宿主+37.2kb 的 Mu 基因组+1~2kb 的 S 端宿主 DNA。 16. 转座的遗传学效应有插入突变、产生染色体畸变、基因的移动和重排。 17. 根据碱基变化对遗传信息的改变情况,基因突变可分为同义突变、错义突变、 无义突变、移码突变。 18. 微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一般在 10-6~10-10。RNA 基因组的突变率比 DNA 基因组高 1000 倍。 19. 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有四种主要形式:转化、转导、接合、原生质融合。 20. 细菌的接合作用,最早由 1946 年 Lederberg 等人通过使用细菌的多重营养缺
陷型进行杂交实验得以证实,后来由Davis的"U"型管实验又对该实验中细胞的连接接触而得以证实。细菌的接合作用是由E因子介导的21.根据F因子在细胞内存在方式,可把E.coli分成4种不同的接合型菌株:E菌株、F-菌株、Hfr菌株、F'菌株。22.转导是由病毒介导的细胞间遗传物质交换的一种方式,可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23.在人工转化过程中,可通过CaCl2处理细胞或电穿孔法处理菌体,而使其成为感受体。24.酵母菌单倍体的两种接合型(α和a)是由MAT启动子控制的。两种接合型的单倍体融合便产生了α/a二倍体细胞。25.酿酒酵母菌的线粒体基因组是双链环状分子,长约25um(约75kb),其大小约为人线粒体基因组的5倍(人的线粒体大小为16kb)。其基因组相当大的原因是它有很多非编码DNA和含有内含子26.原核生物的起始密码子除AUG外,还有GUG。27.准性生殖过程包括异核体的形成、二倍体的形成以及体细胞交换和单元化,28.棒状菌L-赖氨酸合成途径及其调节作用是一个分支代谢途径天冬氨酸激酶(AKase)被赖氨酸协调反馈所抑制,通过诱变处理,可获得高丝氨酸缺陷型突变株,因此该突变型不能产生苏氨酸,而高产L-赖氨酸29.体内基因重组是指重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相对于DNA重组技术而言。体内基因重组育种是指采用接合、转化、转导和原生质体融合等遗传学方法和技术使微生物细胞内发生基因重组。30.原生质体融和技术主要包括:原生质体的制备、原生质体的融合、原生质体
陷型进行杂交实验得以证实,后来由 Davis 的“U”型管实验又对该实验中细 胞的连接接触而得以证实。细菌的接合作用是由 F 因子介导的。 21. 根据 F 因子在细胞内存在方式,可把 E.coli 分成 4 种不同的接合型菌株:F + 菌株、F -菌株、Hfr 菌株、F’菌株。 22. 转导是由病毒介导的细胞间遗传物质交换的一种方式,可分为普遍性转导和 局限性转导。 23. 在人工转化过程中,可通过 CaCl2 处理细胞或电穿孔法处理菌体,而使其成 为感受体。 24. 酵母菌单倍体的两种接合型(α 和 a)是由 MAT 启动子控制的。两种接合型 的单倍体融合便产生了 α/a 二倍体细胞。 25. 酿酒酵母菌的线粒体基因组是双链环状分子,长约 25μm(约 75kb),其大小 约为人线粒体基因组的 5 倍(人的线粒体大小为 16kb)。其基因组相当大的 原因是它有很多非编码 DNA 和含有内含子。 26. 原核生物的起始密码子除 AUG 外,还有 GUG。 27. 准性生殖过程包括异核体的形成、二倍体的形成以及体细胞交换和单元化。 28. 棒状菌 L-赖氨酸合成途径及其调节作用是一个分支代谢途径天冬氨酸激酶 (AKase)被赖氨酸协调反馈所抑制,通过诱变处理,可获得高丝氨酸缺陷 型突变株,因此该突变型不能产生苏氨酸,而高产 L-赖氨酸。 29. 体内基因重组是指重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相对于 DNA 重组技术而言。体 内基因重组育种是指采用接合、转化、转导和原生质体融合等遗传学方法和 技术使微生物细胞内发生基因重组。 30. 原生质体融和技术主要包括:原生质体的制备、原生质体的融合、原生质体
再生和融合子选择等步骤。31.原生质体制备过程中,用来破壁的酶主要有:细菌主要用溶菌酶,酵母和霉菌一般用蜗牛酶和纤维素酶。32.原生质体的融合可用化学因子诱导或电场诱导进行。原生质体的融合常用聚乙二醇(PEG)作为融合剂。提高融合子的再生率,常增加再生高渗培养基的渗透压和添加高于0.3mol/L的蔗糖溶液均可。33.根据质粒的复制是否与核基因同步将其分为2类:松弛型质粒和严谨型质粒34.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不对应性、自发性、稀有性、独立性、可诱变性、稳定性、可逆性。35.证明基因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3个实验是:Luria等的量变试验Newcombe的涂布试验和Lederberg等的影印平板培养法36.营养缺陷型的筛选方法一般要经过透变、淘汰野生型、检出和鉴定营养缺陷型4个环节。三、问答体01.诱变育种的基本环节有那些,关键是什么,为什么?答:诱变育种的具体操作环节很多,且常因工作目的、育种对象和操作者的安排而有所差异,但其中最基本的环节却很相似的。如营养缺陷型的筛选方法经过诱变、淘汰野生型、检出和鉴定营养缺陷型四个环节。诱变与筛选两个主要的环节中,筛选的重要性更为突出。通过诱变处理,在微生物群体中会出现各种突变型个体,但其中绝大部分是负变株。要在其中把极个别的产量提高较显著的正变株筛选到手,是很困难的。为了花费最少的工作量,又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成效,就要求努力设计或采用效率较高的科学筛
再生和融合子选择等步骤。 31. 原生质体制备过程中,用来破壁的酶主要有:细菌主要用溶菌酶,酵母和霉 菌一般用蜗牛酶和纤维素酶。 32. 原生质体的融合可用化学因子诱导或电场诱导进行。原生质体的融合常用聚 乙二醇(PEG)作为融合剂。提高融合子的再生率,常增加再生高渗培养基 的渗透压和添加高于 0.3mol/L 的蔗糖溶液均可。 33. 根据质粒的复制是否与核基因同步将其分为 2 类:松弛型质粒和严谨型质粒。 34. 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不对应性、自发性、稀有性、独立性、可诱变性、稳定 性、可逆性。 35. 证明基因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 3 个实验是:Luria 等的量变试验、 Newcombe 的涂布试验和 Lederberg 等的影印平板培养法。 36. 营养缺陷型的筛选方法一般要经过诱变、淘汰野生型、检出和鉴定营养缺陷 型 4 个环节。 三、问答体 01.诱变育种的基本环节有那些,关键是什么,为什么? 答:诱变育种的具体操作环节很多,且常因工作目的、育种对象和操作者的安排 而有所差异,但其中最基本的环节却很相似的。如营养缺陷型的筛选方法: 经过诱变、淘汰野生型、检出和鉴定营养缺陷型四个环节。诱变与筛选两个 主要的环节中,筛选的重要性更为突出。通过诱变处理,在微生物群体中会 出现各种突变型个体,但其中绝大部分是负变株。要在其中把极个别的产量 提高较显著的正变株筛选到手,是很困难的。为了花费最少的工作量,又能 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成效,就要求努力设计或采用效率较高的科学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