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各单元编选说明及教学建议 对本课程的教学,先提几条整体的教学建议 1.以经典阅读为中心,不可脱离文本做天马行空式的讨论与探究。阅读经典,重在领会精神,抓住 思想核心,对其中的主要内容或观点进行讨论,不必面面俱到。对著作中的疑难问题,应引导学生自行钻 研、互相探讨,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讲解 2.加强诵读。本教材所选的很多经典篇章,文质兼美,逻辑谨严,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中,引导 学生加强诵读,可以更好地体会篇章的深刻内涵,同时也有利于培养文言文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积极联系现实,思考经典本身的现代意义。可在课程开始,设计一个关于经典论述与其现代意义 的表格,引导学生每学习完一个单元,就进行总结,并填写表格,期末进行汇总。可参考以下表格。 思想要 相关论述 现代意义 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可给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提供借 第六 民本思 有助于我们理解“情为民所系、权为 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治国思想 “天下为主,君为客。” 4.应积极开发和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考察文化问题,进行分析和 解释,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口头、文字、图表、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考察成果。 5.对学生的学习展开多方面、多种形式的评价。考察学生是否认真研读经典原著,对论著内容的理 解和观点的把握是否正确,能否借助注释、工具书、参考资料自主学习。对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所写的读书 心得或小论文,以及文化专题探究方面的成果,进行展示、比较,做出总体评价,也应兼顾学生在参加研 讨会、报告会、讲座、调查考察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中应对学生的探究意识、参与程度、探究方法及探 究结果进行综合考虑
五、各单元编选说明及教学建议 对本课程的教学,先提几条整体的教学建议: 1.以经典阅读为中心,不可脱离文本做天马行空式的讨论与探究。阅读经典,重在领会精神,抓住 思想核心,对其中的主要内容或观点进行讨论,不必面面俱到。对著作中的疑难问题,应引导学生自行钻 研、互相探讨,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讲解。 2.加强诵读。本教材所选的很多经典篇章,文质兼美,逻辑谨严,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中,引导 学生加强诵读,可以更好地体会篇章的深刻内涵,同时也有利于培养文言文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积极联系现实,思考经典本身的现代意义。可在课程开始,设计一个关于经典论述与其现代意义 的表格,引导学生每学习完一个单元,就进行总结,并填写表格,期末进行汇总。可参考以下表格。 单 元 思想要 点 相 关 论 述 现 代 意 义 第六 单元 民本思 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下为主,君为客。” 可给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提供借 鉴,有助于我们理解“情为民所系、权为 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治国思想。 4.应积极开发和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考察文化问题,进行分析和 解释,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口头、文字、图表、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考察成果。 5.对学生的学习展开多方面、多种形式的评价。考察学生是否认真研读经典原著,对论著内容的理 解和观点的把握是否正确,能否借助注释、工具书、参考资料自主学习。对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所写的读书 心得或小论文,以及文化专题探究方面的成果,进行展示、比较,做出总体评价,也应兼顾学生在参加研 讨会、报告会、讲座、调查考察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中应对学生的探究意识、参与程度、探究方法及探 究结果进行综合考虑
6.课时安排如下,仅供参考 单元 建议课时 单元 建议课时 第一单元 2课时 第六单元 3课时 第二单元 4课时 第七单 4课时 第三单元 第八单元3课时 第四单元 4课时 第九单元3课时 第五单元 3课时 第十单元3课时 复习 4课时 总课时 36课时 以下是分单元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入门四问 本单元是全书的绪论部分,主要探讨有关文化经典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 计了四个问题: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概况,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状况 三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四是本书的结构、编排思路以及学习本书的方法。 这个单元建议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机组织讨论,以深化认识。“思考·讨论练习 设计了三个题目,前两个侧重梳理已有的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后一个则侧重方法的指导。教师 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 本单元学习儒家文化经典,“经典原文”为《<论语>十则》《<老子>五章》,“相关读物”分别出自《孟 子》《庄子》两书,反映了儒道的基本精神
6.课时安排如下,仅供参考。 单 元 建议课时 单 元 建议课时 第一单元 2 课时 第六单元 3 课时 第二单元 4 课时 第七单元 4 课时 第三单元 3 课时 第八单元 3 课时 第四单元 4 课时 第九单元 3 课时 第五单元 3 课时 第十单元 3 课时 复 习 4 课时 总 课 时 36 课时 以下是分单元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 入门四问 本单元是全书的绪论部分,主要探讨有关文化经典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 计了四个问题: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概况,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状况, 三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四是本书的结构、编排思路以及学习本书的方法。 这个单元建议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机组织讨论,以深化认识。“思考·讨论·练习” 设计了三个题目,前两个侧重梳理已有的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后一个则侧重方法的指导。教师 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本单元学习儒家文化经典,“经典原文”为《<论语>十则》《<老子>五章》,“相关读物”分别出自《孟 子》《庄子》两书,反映了儒道的基本精神
《论语》和《孟子》在前面学过的教材中多所涉及,学生对其思想应该比较熟悉,教师可以引导学 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梳理总结孔子、孟子的主要思想,并体会他们的前后相承关系。对于孔子的思想 重点把握几个关键词 礼”义”:孟子的思想,重点把握“仁义"这个关键词。 《<老子>五章》应该是这个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多花一些功夫学习。因为:一、《老子》的 原典作为中学语文课文,这是第一次,学生前面的积累很少:二、《老子》一书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 而上的东西比较多,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根据注释疏通文意,再谈谈个 人认识,教师根据情况选择内容进行重点讲解 “儒道互补"作为本单元的标题,学生根据“阅读指南"的内容稍作了解即可,不必作过多的探讨 视野”为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第一章《绪论》(节选),此文概述了现代学者对中国文化及其 影响的重要观点,虽不尽全面,有些地方也难免有些苛责之处,但可供学生讨论 第三单元春秋笔法 本单元以历史著作为中心,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史家的重实录、讲褒贬的撰述原则与表现方式。“经典 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 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舂秋笔法”。教学时,可把课文的叙事艺术与对“舂秋笔法″的辩证认 识作为教学的重点。“相关读物"所选《史通》是中国史学理论名著,节选部分论述史书的“直书”原则,列举 了大量事例说明直书的难能可贵,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大视野”所选翦伯赞《怎样研究中国历史》是同类文章较浅近的,文章对古代史书的体裁、史学的发 展历程、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问题,都有深入浅出的解说,可供学生参考学习。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 本单元“经典原文”和“相关读物”分别节选自《大学》和《中庸》。这两本书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 的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本单元的学习,应当让学生对其中的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并 引导他们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论语》和《孟子》在前面学过的教材中多所涉及,学生对其思想应该比较熟悉,教师可以引导学 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梳理总结孔子、孟子的主要思想,并体会他们的前后相承关系。对于孔子的思想, 重点把握几个关键词:“仁”“礼”“义”;孟子的思想,重点把握“仁义”这个关键词。 《<老子>五章》应该是这个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多花一些功夫学习。因为:一、《老子》的 原典作为中学语文课文,这是第一次,学生前面的积累很少;二、《老子》一书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形 而上的东西比较多,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根据注释疏通文意,再谈谈个 人认识,教师根据情况选择内容进行重点讲解。 “儒道互补”作为本单元的标题,学生根据“阅读指南”的内容稍作了解即可,不必作过多的探讨。 “大视野”为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第一章《绪论》(节选),此文概述了现代学者对中国文化及其 影响的重要观点,虽不尽全面,有些地方也难免有些苛责之处,但可供学生讨论。 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本单元以历史著作为中心,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史家的重实录、讲褒贬的撰述原则与表现方式。“经典 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 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教学时,可把课文的叙事艺术与对“春秋笔法”的辩证认 识作为教学的重点。“相关读物”所选《史通》是中国史学理论名著,节选部分论述史书的“直书”原则,列举 了大量事例说明直书的难能可贵,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大视野”所选翦伯赞《怎样研究中国历史》是同类文章较浅近的,文章对古代史书的体裁、史学的发 展历程、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问题,都有深入浅出的解说,可供学生参考学习。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本单元“经典原文”和“相关读物”分别节选自《大学》和《中庸》。这两本书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 的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本单元的学习,应当让学生对其中的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并 引导他们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诚 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让学生明了“三纲”的内容之间,“八目”的内容之间,以及“三纲”与“八目 之间的内在联系。节选部分,逻辑谨严,线索清晰,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课文,并加强诵读,对课文主要内 容可以有个大致的了解。但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教师需要扩展学生的视野,介绍儒家的一些相关观点 主张,在此基础上,和学生一起探究其中的意思 《中庸》中的有些概念,如“性”命”道”,比较难理解,教师可以多做一些讲解,扩展学生思路,在 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分析、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 对《大学》《中庸》中所论述的思想,应该鼓励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积极探究,分析其中合 理与不合理的因素,探讨它们在历史上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并论述它们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是否应 亥继承和怎样继承的问题 大视野”所选《院士谈做人》,反映了现代中国人对传统道德修养的认识,以及如何在科学研究中实 践这些做人的准则,值得学生借鉴 第五单元佛理禅趣 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思想有儒、释、道三家,佛教虽然从根本上说是唯心主义哲学,但基于它对中 国文化及民族心理的深刻影响,我们这门中国文化经典课程,似不可缺少了佛教这一家。而且在现实生活 中,佛教的东西无处不在,完全回避并非良策。如果选文得当,又加以合适的引导(如在“题解”和“阅读指 南”中,我们都加进了有批判色彩的话),应该不致于引起令人担心的副作用(如果讲副作用,儒、道思想 也严重存在),所以在这方面过虑是不必要的。不但如此,学生如果对正统的佛教有所了解,对法轮功之 类的邪教更能提高鉴别能力。另外,佛教经典与汉语词汇也有密切关系,这也是在语文课中有必要设此单 元的原因之 本单元所选的《坛经》和《百喻经》都是佛教的经典,之所以选择这两部经典,一是相对于其他佛 经拗口的语言、繁琐的经义,这是两部比较浅显且有趣味的佛教经典,适合中学生阅读:二是由于《坛经》 是佛教史上汉人高僧所著唯一被尊为“经”的著作,此书确立了唐以后中国禅宗发展主流的基本框架,把“不 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禅宗推到一个新的高峰,因而在中国思想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三是《百喻经》广泛运 用了譬喻说理的方式,可为学生借鉴,且其中论述的道理,如果剔除宗教的外衣,也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上 学习上得到有益的启示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诚 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让学生明了“三纲”的内容之间,“八目”的内容之间,以及“三纲”与“八目” 之间的内在联系。节选部分,逻辑谨严,线索清晰,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课文,并加强诵读,对课文主要内 容可以有个大致的了解。但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教师需要扩展学生的视野,介绍儒家的一些相关观点、 主张,在此基础上,和学生一起探究其中的意思。 《中庸》中的有些概念,如“性”“命”“道”,比较难理解,教师可以多做一些讲解,扩展学生思路,在 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分析、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 对《大学》《中庸》中所论述的思想,应该鼓励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积极探究,分析其中合 理与不合理的因素,探讨它们在历史上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并论述它们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是否应 该继承和怎样继承的问题。 “大视野”所选《院士谈做人》,反映了现代中国人对传统道德修养的认识,以及如何在科学研究中实 践这些做人的准则,值得学生借鉴。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思想有儒、释、道三家,佛教虽然从根本上说是唯心主义哲学,但基于它对中 国文化及民族心理的深刻影响,我们这门中国文化经典课程,似不可缺少了佛教这一家。而且在现实生活 中,佛教的东西无处不在,完全回避并非良策。如果选文得当,又加以合适的引导(如在“题解”和“阅读指 南”中,我们都加进了有批判色彩的话),应该不致于引起令人担心的副作用(如果讲副作用,儒、道思想 也严重存在),所以在这方面过虑是不必要的。不但如此,学生如果对正统的佛教有所了解,对法轮功之 类的邪教更能提高鉴别能力。另外,佛教经典与汉语词汇也有密切关系,这也是在语文课中有必要设此单 元的原因之一。 本单元所选的《坛经》和《百喻经》都是佛教的经典,之所以选择这两部经典,一是相对于其他佛 经拗口的语言、繁琐的经义,这是两部比较浅显且有趣味的佛教经典,适合中学生阅读;二是由于《坛经》 是佛教史上汉人高僧所著唯一被尊为“经”的著作,此书确立了唐以后中国禅宗发展主流的基本框架,把“不 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禅宗推到一个新的高峰,因而在中国思想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三是《百喻经》广泛运 用了譬喻说理的方式,可为学生借鉴,且其中论述的道理,如果剔除宗教的外衣,也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上、 学习上得到有益的启示
在教学中对佛教的教义不要讲得太多,如果实在绕不过去,要做充分的辩证分析,使他们能够扬弃 糟粕,吸收精华。可以通过介绍一些佛教史的知识或者通过一些通俗的佛教故事,比如玄奘历尽千辛万苦 去印度求法的故事,导入新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重点介绍一些佛教教义中的积极思想,比如重视 个人修养、导人向善、救助他人等。对于禅宗的介绍,也尽量不要在教义上下很大的功夫,可以通过一些 有名的禅宗公案,引发学生的兴趣,训练其思维,并使其直观地了解禅宗强调“顿悟"直指人心”等特色 “大视野”选择了袁行霈的《诗与禅》,也含有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宗教上面引开,并注其正面的文化影 响的意思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 这个单元的专题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课文分别选自吴兢的《贞观政要》和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都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文化的经典作品。前者体现的是君主专制框架之内的治国之术,唐太宗作为一位开 明的君主,能够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为中国封建社 会盛世局面的开创奠定了基础。后者则是在封建社会末期,进步知识分子跳出君主专制的框架,对君主专 制所做的清醒而深刻的批判与反思。一为帝王治国思想的总结,一为帝王专制的批判,两篇课文对比 ,可以使学生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既认识到君主专制的存在合理性,又要认识到君主专制 的弊端,并从中汲取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借鉴的东西 两篇文章都是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学习课文的时候除了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阅读指南”了解文章的主 要思想之外,还要学习课文的论证方式,像《求谏》中丰富的论证方法、《原君》中对比方法的运用等。 大视野"所选吴唅的《海瑞骂皇帝》与单元主题有关,也是在当代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文章。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 本单元学习的专题是理学。在中学课本所选的鲁迅等人的著作中,理学和理学家常常以僵化可憎的 面目出现,这影响了我们对于理学的辩证认识和评价。实际上,理学是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也 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最高水平的集中表现。它只是在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之后,才逐渐走向了僵化 成为套在知识分子头上的枷锁,但其思想本身仍然包含着可以为今天的文化建设所借鉴的有益的质素。在 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理学当然有其落后的、应该批判的一面,而且一定的文化批判有其健康的合理 性,这对于中国文化的自我反省有积极的意义。但批判理学并不是要简单地否定理学,而是要作深刻的文
在教学中对佛教的教义不要讲得太多,如果实在绕不过去,要做充分的辩证分析,使他们能够扬弃 糟粕,吸收精华。可以通过介绍一些佛教史的知识或者通过一些通俗的佛教故事,比如玄奘历尽千辛万苦 去印度求法的故事,导入新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重点介绍一些佛教教义中的积极思想,比如重视 个人修养、导人向善、救助他人等。对于禅宗的介绍,也尽量不要在教义上下很大的功夫,可以通过一些 有名的禅宗公案,引发学生的兴趣,训练其思维,并使其直观地了解禅宗强调“顿悟”“直指人心”等特色。 “大视野”选择了袁行霈的《诗与禅》,也含有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宗教上面引开,并注其正面的文化影 响的意思。 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这个单元的专题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课文分别选自吴兢的《贞观政要》和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都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文化的经典作品。前者体现的是君主专制框架之内的治国之术,唐太宗作为一位开 明的君主,能够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为中国封建社 会盛世局面的开创奠定了基础。后者则是在封建社会末期,进步知识分子跳出君主专制的框架,对君主专 制体制所做的清醒而深刻的批判与反思。一为帝王治国思想的总结,一为帝王专制的批判,两篇课文对比 阅读,可以使学生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既认识到君主专制的存在合理性,又要认识到君主专制 的弊端,并从中汲取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借鉴的东西。 两篇文章都是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学习课文的时候除了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阅读指南”了解文章的主 要思想之外,还要学习课文的论证方式,像《求谏》中丰富的论证方法、《原君》中对比方法的运用等。 “大视野”所选吴唅的《海瑞骂皇帝》与单元主题有关,也是在当代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文章。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本单元学习的专题是理学。在中学课本所选的鲁迅等人的著作中,理学和理学家常常以僵化可憎的 面目出现,这影响了我们对于理学的辩证认识和评价。实际上,理学是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也 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最高水平的集中表现。它只是在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之后,才逐渐走向了僵化, 成为套在知识分子头上的枷锁,但其思想本身仍然包含着可以为今天的文化建设所借鉴的有益的质素。在 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理学当然有其落后的、应该批判的一面,而且一定的文化批判有其健康的合理 性,这对于中国文化的自我反省有积极的意义。但批判理学并不是要简单地否定理学,而是要作深刻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