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语文中考复习专题九 教材内古诗词鉴赏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王湾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首联中的客路 行舟两个词已暗含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4、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 5、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潮水涌涨起来,两岸相距更显宽阔,风正好吹在高高悬挂着的船帆之上。 6、“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 悬”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作者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 平浪静等大景。 7、“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①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越②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 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⑧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 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④“生”与“人”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越⑥两句诗对偶工 整,形象生动(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D)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颌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 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9、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10、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时候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11、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1 2015 年语文中考复习专题九 教材内古诗词鉴赏 一、次北固山下(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的作者是 唐 代诗人 王湾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首联中的 客路 、 行舟 两个词已暗含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4、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是 ___潮平两岸阔 5、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潮水涌涨起来,两岸相距更显宽阔,风正好吹在高高悬挂着的船帆之上。 6、“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 “悬”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作者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 平浪静等大景。 7、“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①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②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 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 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④“生”与“人”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⑤两句诗对偶工 整,形象生动 (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D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 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9、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10、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 ,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时候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11、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二、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钱塘湖春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 喜悦的感情。第 句和第四句是颔联,颈联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2.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 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3.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 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 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 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 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4.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事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 试品一品其妙处。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 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溯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 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 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 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7.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
2 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 “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 “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 “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二、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钱塘湖春行》以__诗人行踪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早春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 喜悦_的感情。第___三___句和第__四__句是颔联,__颈__联运用了__对偶__的修辞手法。 2.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 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3.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 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 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 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 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4.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 试品一品其妙处。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 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 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 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 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7.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
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一个“争”字 形象地写出了黄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_。 8.全诗从“孤山寺”起,到“自沙堤”终,以“早春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行不足”是爱的体现,同时也照 应了题目,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三、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_,“秋思”是散曲的 题且。 2《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 汉卿 王实甫、白朴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 为“秋思之祖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老树、西风,与 “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最能触发旅人(游 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体现“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 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 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 人心魄的力量。 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7.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 愁苦、悲凉的心境。 8.“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擊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9.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的 景象;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了中心。 四、观沧海(曹操)
3 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 一个“争”字 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 。 8.全诗从“ 孤山寺 ”起,到“ 白沙堤 ”终,以“ 早春 ”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 行不足 ”是爱的体现,同时也照 应了题目,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三、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小令_。“天净沙”是__曲牌名__,“秋思”是散曲的 __题目_。 2.《天净沙·秋思》作者__马致远__,是__元_代著名__戏曲__作家、_散曲_家。他与_关 汉卿 、 王实甫 、 白朴 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 为“ 秋思之祖 ”。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枯藤___、__老树__、__西风__, 与 “夕阳”相呼应的是:“_昏鸦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古道__”,最能触发旅人(游 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人家__”。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断肠人在天涯__。”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 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 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 人心魄的力量。 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7. 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 愁苦、悲凉的心境。 8.“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9. 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 深秋晚景图 的 景象;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在旅途中 寂寞悲凉 的心情;“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点明了中心。 四、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歌以咏志。 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以观沧海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且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观”。写景时,先写岛上的树木 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本诗的情感基调是苍 凉慷慨,悲壮激昂。 3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水何澹澹、秋风萧、洪波涌起”写的 是动景,“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丰茂”写的是静景。 4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 出来。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 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5.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 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互文。诗句中的“若” 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若”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苍茫动荡的气势。“何”字体现了作者面对大海的惊 奇,因为他看到了山岛的巍峨,树木的茂盛,波浪的_汹涌。最能体现作者 的博大胸怀的诗句是:_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8.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 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9.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五、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 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作者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陵野客)”, 诗风沉都顿挫,优国忧民,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2、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 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基体形象,后两联 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3、“齐鲁青未了”对描写泰山有何作用? 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以距离之远衬托泰山之高峻、连绵。 4、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4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以观沧海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 观 ”。写景时,先写岛上的 树木 百草 ,次写海面上的 秋风洪波 ,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苍 凉慷慨,悲壮激昂。 3.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写的 是动景,“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写的是静景。 4.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 出来。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 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5.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 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互文。诗句中的“若” 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若”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苍茫动荡的气势。“何”字体现了作者面对大海的惊 奇,因为他看到了山岛的 巍峨 ,树木的 茂盛 ,波浪的 汹涌 。最能体现作者 的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8.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 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9.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五、望 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 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作者是 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 子美 ,自号“ 少陵野老(杜陵野客)”, 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的诗被称为“ 诗史 ”。 2、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望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 高大雄伟 的气势和 神奇秀丽 的景色。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整体形象 ,后两联 着力表现的是 诗人的感受 _。 3、“齐鲁青未了”对描写泰山有何作用? 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以距离之远衬托泰山之高峻、连绵。 4、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①这句话的大意是“大自然汇聚了天地间的奇丽景色”,“钟”在这里是“积聚、汇聚”的 意思,②用一“钟”字,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写出了远望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色。 5、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 ①“阴阳”分别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那阳光 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②“割”字突出了泰山遮 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 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 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7、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D)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颌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8、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上句虚写,下句实写) 9、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 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 运气。(造化:天地,大自然)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 催人奋进。 10.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 基,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_;“造化钟神秀 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用细节描 写,表达了感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蕴藏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六、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 更短,浑欲不胜簪 1.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的句子是“国破 山何在,城春草木深”,从中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2.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实际上是写荒凉萧条, 物是人非 3.这首诗前四句触景伤怀,写春望之景;后四句忧时伤乱,写春望之情。全诗表达了感 时优国思家悲己的主题。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5.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 ①这句话的大意是“大自然汇聚了天地间的奇丽景色”,“钟”在这里是“积聚、汇聚”的 意思,②用一“钟”字,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写出了远望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色。 5、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 ①“阴阳”分别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那阳光 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②“割”字突出了泰山遮 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 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 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7、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8、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上句虚写,下句实写) 9、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 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 运气。(造化:天地,大自然)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 催人奋进。 10.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 自远而近 ,时间是 从朝至 暮 ,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高大 ;“造化钟神秀” 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神奇秀丽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_实景 ,用_细节 描 写,表达了感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蕴藏了诗人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 六、春 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 更短,浑欲不胜簪。 1.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的句子是“ 国破 山何在,城春草木深 ”,从中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2.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 山河依旧、草木蔓生 ,实际上是写 荒凉萧条, 物是人非 。 3.这首诗前四句触景伤怀,写春望之景;后四句忧时伤乱,写春望之情。全诗表达了 感 时忧国思家悲己 的主题。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5.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