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思家的情怀。 6.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的意思是“感怀时局,见到花开不禁伤心落泪;怨恨离别,听到鸟鸣不由心惊。作 者移情于物的拟人手法,具体写了自己在这个春天里的特殊感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 心情。 7.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自选角度赏析。 诗歌的前四句是春望之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很有层次。表达了 诗人忧国思家感时伤世之情。 8.自选角度赏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通过对肖像这一细节描写,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9.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 一位满头白发的诗人面对沦陷的山河,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 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10.“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解释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为感时恨 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赤惊 心。对这两种说法,你怎么看? 两种说法都讲得通。按第一种说法,诗人因为感时伤别,加之思念家人,面对花香鸟语的 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按第二种说法,诗人把花鸟作为一种人格化的象征, 似乎也如人一样因感时面迸出了泪珠(花上的露珠),鸟也如人一样因恨别而惊恐地鸣叫 考虑到这首诗的主旨是忧乱伤春,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的主语理解为作 者自己更加自然,更加符合作者当时的心理,因此我们选择第一种说法。 11.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1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 简要评析。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 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深切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 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 鸣 七、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茸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茸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表明作者不撞农事的诗句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辛勤劳作的诗句“晨兴理荒 秽,带月荷锄归”。表明作者热爱田园生活,不愿在污浊的现实中迷失自我(点睛之笔) 的诗句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作者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劳作中,寄予了怎样的人生情怀? 作者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愿在黑暗的现实和混浊的官场中失去自我。 3.“但使愿无违”中“愿”是什么愿望? 远离尘世,回归自然的愿望。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4.“带月荷锄归”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这一句包含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
6 忧国思家的情怀。 6.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的意思是“感怀时局,见到花开不禁伤心落泪;怨恨离别,听到鸟鸣不由心惊。作 者移情于物的拟人手法,具体写了自己在这个春天里的特殊感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 心情。 7.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自选角度赏析。 诗歌的前四句是春望之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很有层次。表达了 诗人忧国思家感时伤世之情。 8.自选角度赏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通过对肖像这一细节描写,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9.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 一位满头白发的诗人面对沦陷的山河,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 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10.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解释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为感时恨 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赤惊 心。对这两种说法,你怎么看? 两种说法都讲得通。按第一种说法,诗人因为感时伤别,加之思念家人,面对花香鸟语的 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按第二种说法,诗人把花鸟作为一种人格化的象征, 似乎也如人一样因感时面迸出了泪珠(花上的露珠),鸟也如人一样因恨别而惊恐地鸣叫。 考虑到这首诗的主旨是忧乱伤春,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的主语理解为作 者自己更加自然,更加符合作者当时的心理,因此我们选择第一种说法。 11. 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1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 简要评析。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 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深切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 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 鸣。 七、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 表明作者不擅农事的诗句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辛勤劳作的诗句“晨兴理荒 秽,带月荷锄归 ”。表明作者热爱田园生活,不愿在污浊的现实中迷失自我(点睛之笔) 的诗句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 作者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劳作中,寄予了怎样的人生情怀? 作者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愿在黑暗的现实和混浊的官场中失去自我。 3. “但使愿无违”中“愿”是什么愿望? 远离尘世,回归自然的愿望。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4.“带月荷锄归”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这一句包含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 豪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诗人对田园归隐生活的热爱 八、使至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 候骑,都护在燕然。 1.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诗人自己,表达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 2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请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淇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 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构图羡、线条美、色彩美、意境美 ②美的具体表现: A.构图美: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 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 B.线条美: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 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 C.色彩美: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 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D.意境美: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 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3.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 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4.简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写作手法。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说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 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 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5.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诗人由于受到排挤而内心孤独寂寞、感伤飘零的情感。 6.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 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 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诗中描绘的塞外风光雄浑寥廓,并非明媚秀丽)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 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 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莲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 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画面孤寂而凄凉)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 气势恢宏
7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诗人对田园归隐生活的热爱。 八、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 候骑,都护在燕然。 1.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 诗人自己 ,表达了 诗人孤独、思乡 的感情。 2.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 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 构图美、线条美、色彩美、意境 美 ②美的具体表现: A.构图美: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 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 B. 线条美: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 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 C.色彩美: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 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D.意境美: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 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3. 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 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4. 简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写作手法。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说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 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 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5.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诗人由于受到排挤而内心孤独寂寞、感伤飘零的情感。 6. 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 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 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诗中描绘的塞外风光雄浑寥廓,并非明媚秀丽)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 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7.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 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 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画面孤寂而凄凉)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 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 战事的关心。 8.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滇、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 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 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 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 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境界开阔、意象雄浑的艺术特色) 9.“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 “园”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 “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 寂的感受。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 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 柔和温暖。 九、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记叙,它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 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 的旷野。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 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 亮,“海楼”指的是云彩。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 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 的幻影。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 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 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 情。“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 5.请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画线诗句。 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满月映入江水、云震绚烂多姿的奇丽景象,表达了初次出峡见到广 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和喜悦感。 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
8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 战事的关心。 8.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 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 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 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 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境界开阔、意象雄浑的艺术特色) 9.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 “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 “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 寂的感受。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 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 柔和温暖。 九、渡荆门送别(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 记叙 ,它交代了远渡的 地点_和此行的 目的 。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 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 的旷野。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 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 亮,“海楼”指的是云彩。 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 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 的幻影。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 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 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 情。“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 5.请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画线诗句。 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满月映入江水、云霞绚烂多姿的奇丽景象,表达了初次出峡见到广 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和喜悦感。 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 字内)。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
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7.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 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8.下列对这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刺绣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 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 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震图,第二幅是水中映 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 思乡之情 (C项第一幅画应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画应是“天边云霞图”) 9.选出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D)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它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图画,给人 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基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则力透纸背,写出了 大江的气势。 B、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 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 势与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10.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十、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 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箱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诗歌以“夕阳迟”和“欲暮时”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 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 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3.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融于一体。 4.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A)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优愤。 D.尾联”风箱”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9 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7. 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 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8. 下列对这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刺绣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 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 色。 C. 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 月图。 D. 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 思乡之情。 (C 项第一幅画应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画应是“天边云霞图”。) 9. 选出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 D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它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图画,给人 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则力透纸背,写出了 大江的气势。 B、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 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 势与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10. 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十、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 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诗歌以“ 夕阳迟 ”和“ 欲暮时 ”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 无限悲 ”直接 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 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3.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__家国之痛__和__身世之悲__融于一体。 4. 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4.这首诗的诗眼是悲 诗人通过对景悲 悲 国悲 的描写,抒发了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 优愁的感情。 5.说说你对“白头吊古风箱里,老木沧波无限悲”这句诗的理解。 此联情景交融,“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互相映衬,且暗喻政治局势 之严峻;“老木苍波”既是眼前实景,登楼凭吊古人,自己已是两如霜,看着远山的古 树,青苍中,又隐含无限的伤悲,憔悴悲愁、饱经风箱的自我写照。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对时事政治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孤愤之情以及对于自身命运不济的悲凉之感 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首联是全诗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 远的扫描,还渐放开,最后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B、诗的颈联以含蓄的方式,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遊。“万里”与“三年”对举, 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 C、这首诗通过登楼所见,抒发诗人辗转江湘,颊沛流离之苦,因家破败、中原动荡之忧, 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读之让人感慨万分。 D、与杜甫的《春望》《石嫌吏》等诗相比较,能看出此诗的老杜风格。诗人在模仿的同时, 又富于变化,布控精巧、情思绵绵,自成一格。 十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歌首联“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两个词写出了作者被贬谪、遣弃置的 境遇,也表达了作者无限辛酸和愤遠不平的心情。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 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 样;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债慨心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 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用“千帆过”“万木春”比喻自己被贬 后新贵们的仕途得意,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是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指新 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4.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 形成鲜明对比。这首诗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5.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 (画面应紧扣“千帆竞发”和“万木争春”)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 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 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6.“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 ①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亭全非的怅惘;②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 心情 7.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10 4. 这 首 诗的 诗 眼是 悲 ,诗 人 通过 对 景 悲 、 己 悲 、 国悲 的描写,抒发了 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 忧愁 的感情。 5. 说说你对“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这句诗的理解。 此联情景交融,“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互相映衬,且暗喻政治局势 之严峻;“老木苍波”既是眼前实景,登楼凭吊古人,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 树,青苍中,又隐含无限的伤悲,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对时事政治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孤愤之情以及对于自身命运不济的悲凉之感。 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首联是全诗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 远的扫描,逐渐放开,最后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B、诗的颈联以含蓄的方式,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 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 C、这首诗通过登楼所见,抒发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破败、中原动荡之忧, 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读之让人感慨万分。 D、与杜甫的《春望》《石壕吏》等诗相比较,能看出此诗的老杜风格。诗人在模仿的同时, 又富于变化,布控精巧、情思绵绵,自成一格。 十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 诗歌首联“ 凄凉地 ”和“ 弃置身 ”这两个词写出了作者被贬谪、遭弃置的 境遇,也表达了作者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 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 一样;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 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用“千帆过”“万木春”比喻自己被贬 后新贵们的仕途得意,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是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指新 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4.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 低沉愤懑 ,后四句 高昂乐观 ,前后 形成鲜明对比。这首诗表现诗人 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 5. 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 (画面应紧扣“千帆竞发”和“万木争春”)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 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 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6.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 ①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②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 心情 。 7. 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