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理解精选—论述类 联想与审美 童庆炳 有些理论家和艺术家力主用联想来解释审美体验,并不认为有什么纯粹的音乐 绘画、舞蹈等。白居易的《琵琶行》写琵琶女所弹的声音,就是用各种联想的意 象来描写来表现的,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有的理论家根据 这样一些事例,认为人们喜爱音乐,从音乐中获得愉悦,并不是因为欣赏声音本 身的和谐等,而是因为音乐能唤起视觉或听觉的意象(即联想)。 然而,也另有一些理论家和艺术家认为,审美体验不但与联想无关,而且联想还 会妨碍审美体验。在他们看来,自然和艺术的美都在形式而不在内容,欣赏者不 能靠题材唤起的联想来获得美感。反之,只能在摒弃联想的情况下,靠对艺术形 式的直观以获取美感。要是在欣赏这些艺术时产生联想,那恰好是走出了艺术境 界,进入了实用境界,审美体验就丧失殆尽。他们认为,在审美体验中,只有让 我们的注意力专注于一个独立的意象上面凝神于一,不左顾右盼,才能沉醉于审 美的愉悦之中。而联想则使欣赏者精神不集中,从而导致意识由审美对象向非审 美对象的转换。所以联想是妨碍审美体验的 联想究竟是有助于审美体验还是妨碍审美体验呢?我以为应该从以下两点来把握 它 第一,应该把审美联想和非审美联想区别开来。非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自 由联想,这是一种偶然的、随意的、杂乱的、不定向的联想。英国美学家布洛称 这种联想为“非融化的”联想,即这种联想所引起的实用情感与审美对象所展示 的情境不相融合,从而与审美无关。譬如:当我们心中想到船时,便想到它航行 的海,想到海便想到风暴等等”。尽管这种联想是对一种接近事物的联想,人们 是容易理解的,但它没有定向性,没有主旨,不能构成审美的情境,因而是与审 美无关的非审美性联想。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控制联想,它的最大特点是 联想时所展示的情境的定向性和整体性。按一定的情致、具有定向选择、沉入整 体情境的联想就是审美联想。审美联想是人的心灵自由的一种表现,它给人带来 美感的愉悦。布洛称审美联想为“融化的”联想,即这种联想所引起的情感与审 美对象本身的情感是相融化的,不是隔离、孤立的。由此看来,笼统地说联想可 以解释审美体验是不对的,只有审美联想才与审美体验相关,只有用审美联想才 能解释审美体验 第二,应该考虑到美有“依存美”和“纯粹美”的区别。“纯粹美”就是重形式 的美,某些艺术品种,由于社会历史等各种原因,内容已淡化,人们直接感知到 的仅是线、形、色、光、声、质等媒介及其组合方式,如图案画、花边装饰、建 筑、陶瓷造型等等,就是以形式感取胜的“纯粹美”,对于这些艺术品的欣赏, 只能靠艺术直觉,而不能靠审美联想。要是运用联想,就会离开特定的艺术世界, 审美体验也就立刻消失了。与审美联想相契合的往往是“依存美”。所谓“依存 美”就是重内容的美,像小说、戏剧、散文和古典诗歌等等,人们欣赏这类艺术 品,就不能不借助审美联想,只有在审美联想中,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和形象体系, 才能在欣赏者的头脑中呈现出来,而欣赏者也才能沉入艺术世界,并获得审美愉 悦。审美联想是审美活动中实际存在的、不可缺少的。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认为人们从音乐中获得愉悦,是因为音乐能唤起视觉或听觉的联想
高考现代文阅读理解精选---论述类 联想与审美 童庆炳 有些理论家和艺术家力主用联想来解释审美体验,并不认为有什么纯粹的音乐、 绘画、舞蹈等。白居易的《琵琶行》写琵琶女所弹的声音,就是用各种联想的意 象来描写来表现的,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有的理论家根据 这样一些事例,认为人们喜爱音乐,从音乐中获得愉悦,并不是因为欣赏声音本 身的和谐等,而是因为音乐能唤起视觉或听觉的意象(即联想)。 然而,也另有一些理论家和艺术家认为,审美体验不但与联想无关,而且联想还 会妨碍审美体验。在他们看来,自然和艺术的美都在形式而不在内容,欣赏者不 能靠题材唤起的联想来获得美感。反之,只能在摒弃联想的情况下,靠对艺术形 式的直观以获取美感。要是在欣赏这些艺术时产生联想,那恰好是走出了艺术境 界,进入了实用境界,审美体验就丧失殆尽。他们认为,在审美体验中,只有让 我们的注意力专注于一个独立的意象上面凝神于一,不左顾右盼,才能沉醉于审 美的愉悦之中。而联想则使欣赏者精神不集中,从而导致意识由审美对象向非审 美对象的转换。所以联想是妨碍审美体验的。 联想究竟是有助于审美体验还是妨碍审美体验呢?我以为应该从以下两点来把握 它: 第一,应该把审美联想和非审美联想区别开来。非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自 由联想,这是一种偶然的、随意的、杂乱的、不定向的联想。英国美学家布洛称 这种联想为“非融化的”联想,即这种联想所引起的实用情感与审美对象所展示 的情境不相融合,从而与审美无关。譬如:当我们心中想到船时,便想到它航行 的海,想到海便想到风暴等等”。尽管这种联想是对一种接近事物的联想,人们 是容易理解的,但它没有定向性,没有主旨,不能构成审美的情境,因而是与审 美无关的非审美性联想。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控制联想,它的最大特点是 联想时所展示的情境的定向性和整体性。按一定的情致、具有定向选择、沉入整 体情境的联想就是审美联想。审美联想是人的心灵自由的一种表现,它给人带来 美感的愉悦。布洛称审美联想为“融化的”联想,即这种联想所引起的情感与审 美对象本身的情感是相融化的,不是隔离、孤立的。由此看来,笼统地说联想可 以解释审美体验是不对的,只有审美联想才与审美体验相关,只有用审美联想才 能解释审美体验。 第二,应该考虑到美有“依存美”和“纯粹美”的区别。“纯粹美”就是重形式 的美,某些艺术品种,由于社会历史等各种原因,内容已淡化,人们直接感知到 的仅是线、形、色、光、声、质等媒介及其组合方式,如图案画、花边装饰、建 筑、陶瓷造型等等,就是以形式感取胜的“纯粹美”,对于这些艺术品的欣赏, 只能靠艺术直觉,而不能靠审美联想。要是运用联想,就会离开特定的艺术世界, 审美体验也就立刻消失了。与审美联想相契合的往往是“依存美”。所谓“依存 美”就是重内容的美,像小说、戏剧、散文和古典诗歌等等,人们欣赏这类艺术 品,就不能不借助审美联想,只有在审美联想中,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和形象体系, 才能在欣赏者的头脑中呈现出来,而欣赏者也才能沉入艺术世界,并获得审美愉 悦。审美联想是审美活动中实际存在的、不可缺少的。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 分) A.作者认为人们从音乐中获得愉悦,是因为音乐能唤起视觉或听觉的联想
B.心理学上的控制联想和自由联想,分别与审美联想和非审美联想相类似 C.审美联想给人美感的愉悦,联想时所展示的情境的定向性和整体性是它的最大 特点 D.对于以形式感取胜的艺术品的欣赏,仅仅凭审美联想是不够的,还要依靠艺术 直觉 E.文章认为,运用何种联想方法是由审美对象属于“依存美”还是“纯粹美”决 定的 13.下列不属于“非审美联想”的一项是()(3分) A.见到博物馆展出的清代官窑瓷器,就联想到它比金子还值钱 B.见到西湖中鱼儿游动,就联想到今天晚餐也许会有红烧鲤鱼。 C.读到贺知章的“二月春风似剪刀”,就联想到花匠用剪子精巧地把柳叶剪成 绿丝绦 D.读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联想到我国发射的“嫦娥一号”飞行器绕月 飞 14.请概括某些理论家和艺术家认为审美体验与联想无关的理由。(4分) 15.根据文意,指出怎样才能从艺术作品中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4分) 参考答案 2.BC(A.张冠李戴:原文是“有的理论家”,而不是作者。D.原文说“只能靠 艺术直觉,而不能靠审美联想”。E.无中生有:“依存美”或“纯粹美”决定的 是要不要联想的问题,而不是联想方法的问题。) 13.C(C句联想的内容,仍处在一首清新的咏柳诗的情境中,是按诗所提供的独 特情感,定向地进行联想的。其它三项则纯属随意的、无定向的、不受控制的联 想。) 14.①从审美对象看:自然和艺术的美都在形式不在内容,不能靠联想来获得美 感。(2分) ②从审美过程看:欣赏时注意力专注于审美对象,才能沉醉于审美的愉悦之中 (2分) 15.①运用正确的联想方法:不能用非审美联想去欣赏,只有借助审美联想才能 带来审美愉悦。(2分) ②把握审美对象的特性:属于依存美的,要借助审美联想;属纯粹美的,则要靠 艺术直觉。(2分) 电影魔术师 卓别林于1889年4月出生于英国的伦敦。他的父亲是个出色的喜剧演员,母亲 是一位歌唱演员。卓别林的童年是在伦敦东区的一个贫民窟里度过的。卓别林生 逢英国历史上一个极其艰难的时期,经济萧条,失业的工人成群结队地游荡在街 头 伦敦的街头是繁华热闹的,生活是五光十色的,从清晨直到深夜都充满了喧嚣 卓别林正是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学到了很多东西。那些举止矜持的小店铺老板和 身体孱弱的小职员们,讲究地穿着一身长襟窄肩的礼服。码头工人和工厂工人衣 着破旧,衣服大都不太合身,不是过于瘦小,就是过于肥大。很多工人的头上都 戴了顶微微卷边的小破礼帽。 伦敦街头的一幕幕,都永远留在卓别林的记忆中,成为他日后从事电影创作的形 象宝库
B.心理学上的控制联想和自由联想,分别与审美联想和非审美联想相类似。 C.审美联想给人美感的愉悦,联想时所展示的情境的定向性和整体性是它的最大 特点。 D.对于以形式感取胜的艺术品的欣赏,仅仅凭审美联想是不够的,还要依靠艺术 直觉。 E.文章认为,运用何种联想方法是由审美对象属于“依存美”还是“纯粹美”决 定的。 13.下列不属于“非审美联想”的一项是()(3 分) A.见到博物馆展出的清代官窑瓷器,就联想到它比金子还值钱。 B.见到西湖中鱼儿游动,就联想到今天晚餐也许会有红烧鲤鱼。 C.读到贺知章的“二月春风似剪刀”,就联想到花匠用剪子精巧地把柳叶剪成 绿丝绦。 D.读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联想到我国发射的“嫦娥一号”飞行器绕月 飞行。 14.请概括某些理论家和艺术家认为审美体验与联想无关的理由。(4 分) 15.根据文意,指出怎样才能从艺术作品中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4 分) 参考答案 12.BC(A.张冠李戴:原文是“有的理论家”,而不是作者。D.原文说“只能靠 艺术直觉,而不能靠审美联想”。E.无中生有:“依存美”或“纯粹美”决定的 是要不要联想的问题,而不是联想方法的问题。) 13.C(C 句联想的内容,仍处在一首清新的咏柳诗的情境中,是按诗所提供的独 特情感,定向地进行联想的。其它三项则纯属随意的、无定向的、不受控制的联 想。) 14.①从审美对象看:自然和艺术的美都在形式不在内容,不能靠联想来获得美 感。(2 分) ②从审美过程看:欣赏时注意力专注于审美对象,才能沉醉于审美的愉悦之中。 (2 分) 15.①运用正确的联想方法:不能用非审美联想去欣赏,只有借助审美联想才能 带来审美愉悦。(2 分) ②把握审美对象的特性:属于依存美的,要借助审美联想;属纯粹美的,则要靠 艺术直觉。(2 分) 电影魔术师 卓别林于 1889 年 4 月出生于英国的伦敦。他的父亲是个出色的喜剧演员,母亲 是一位歌唱演员。卓别林的童年是在伦敦东区的一个贫民窟里度过的。卓别林生 逢英国历史上一个极其艰难的时期,经济萧条,失业的工人成群结队地游荡在街 头。 伦敦的街头是繁华热闹的,生活是五光十色的,从清晨直到深夜都充满了喧嚣。 卓别林正是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学到了很多东西。那些举止矜持的小店铺老板和 身体孱弱的小职员们,讲究地穿着一身长襟窄肩的礼服。码头工人和工厂工人衣 着破旧,衣服大都不太合身,不是过于瘦小,就是过于肥大。很多工人的头上都 戴了顶微微卷边的小破礼帽。 伦敦街头的一幕幕,都永远留在卓别林的记忆中,成为他日后从事电影创作的形 象宝库
每到夜晚,伦敦街头的小酒店和咖啡馆便喧嚣起来,俏皮话和欢笑声此起彼伏 卓别林就是在这些“下层人民”的熏陶下,培养出了过人的幽默感 卓别林每天在街头上游逛,在他眼里伦敦街头每天都有新鲜事发生。卓别林最喜 欢跟在街头音乐家的后面,听他们用黑管和手风琴演奏各种乐曲。他觉得音乐真 是个神秘的东西,里面蕴涵着动人的力量。有一天,街头音乐终于激发起他想跳 舞唱歌的欲望,他不由自主地跟在乐师后面手舞足蹈、翻起筋斗来。以后他经常 模仿那些街头艺术家的样子,在小酒馆里唱歌,他滑稽地模仿当时一些著名歌唱 家的唱腔,然后拿着帽子绕听众走一圈讨几个小钱。 当卓别林把挣到的钱交给母亲时,母亲落了泪。看到孩子小小年纪就在街头卖艺, 为她分担生活的重负,她又伤心又感动。她觉得孩子既然上不起学,早早掌握 门谋生的技艺也很好,于是就向卓别林传授了不少表演技艺,特别是在模仿艺术 方面花费了很多心血。 其实,卓别林向母亲学习演技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他很小的时候就留心观察母 亲练功时的手势和表情。卓别林的母亲是一位善于运用面部表情的演员,她练功 时也很勤奋。当她还没有失业时,演出间歇,她常常站在窗口,模仿过路人和街 头小贩的姿势、眼神和面部表情。每当这时,小卓别林就站在母亲身后模仿母亲 的各种动作和表情。卓别林晚年时非常感激地提到自己艺术上的启蒙老师一一他 的母亲:“我留心观察母亲,不仅学会了用手上的动作和面部的表情来表达感情, 而且能探索到人的内心世界。母亲的观察力是惊人的· 善于观察人, 这是母亲教我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本领,因此我能看出人们身上那些细微而可 笑的特征,然后把它们模仿出来,使人们发笑, 卓别林在街头和小酒馆里演出了好几年,每天只能挣到可怜的几个钱,可这种演 出却锻炼了他的表演技巧。一天,卓别林在一个街头艺人手风琴的伴奏下载歌载 舞,例行每天的演出,一个业余歌舞团的组织者一一小学教师杰克逊偶然经过这 里,发现了这个表演出色的孩子。杰克逊从街头带走了卓别林,领他步入舞台生 涯。卓别林跟随杰克逊的歌舞团演出了两年,他们的足迹遍及英国各地。 卓别林的演出收入除了养活自己和母亲外,还有些节余。当他终于得到一个去专 科学校学习的机会时,就用这笔钱付了学费。这一年卓别林15岁。这个学习机 会是他用辛勤劳动换来的,他当然特别珍惜。他过去在演出间隙也曾努力学习过 文化知识,在后台的演出道具箱子上学会了看书写字。进学校后,他学习更刻苦 了,读了许多文学名著,特别是熟读了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在学习的过程中为 了调节脑子,他学会了拉小提琴,并热爱上了这种乐器。在以后拍摄电影时,卓 别林把小提琴当做一种重要的演出道具,曾在多部影片中使用过。卓别林在专科 学校学习了两年,打下了很好的文化基础。 1912年,卓别林随卡乐诺哑剧院到美国进行巡回演出。在美国,卓别林观看了 当时还处于萌芽时期的电影,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加入到美国电 影界,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 卓别林一生共拍了79部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位电影评论家曾这样评论 他:“当他笑的时候,全世界许多民族和国家跟着他哈哈大笑;当他悲伤的时候 全世界都回响着悲伤的哭泣声。他小小的手势也会那样轻易地激起人们的感 情 ·他的确称得上是一位电影魔术师。” (选自《世界名人》,有删改) 19.文章第2自然段中的划线部分的描述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4分)
每到夜晚,伦敦街头的小酒店和咖啡馆便喧嚣起来,俏皮话和欢笑声此起彼伏。 卓别林就是在这些“下层人民”的熏陶下,培养出了过人的幽默感。 卓别林每天在街头上游逛,在他眼里伦敦街头每天都有新鲜事发生。卓别林最喜 欢跟在街头音乐家的后面,听他们用黑管和手风琴演奏各种乐曲。他觉得音乐真 是个神秘的东西,里面蕴涵着动人的力量。有一天,街头音乐终于激发起他想跳 舞唱歌的欲望,他不由自主地跟在乐师后面手舞足蹈、翻起筋斗来。以后他经常 模仿那些街头艺术家的样子,在小酒馆里唱歌,他滑稽地模仿当时一些著名歌唱 家的唱腔,然后拿着帽子绕听众走一圈讨几个小钱。 当卓别林把挣到的钱交给母亲时,母亲落了泪。看到孩子小小年纪就在街头卖艺, 为她分担生活的重负,她又伤心又感动。她觉得孩子既然上不起学,早早掌握一 门谋生的技艺也很好,于是就向卓别林传授了不少表演技艺,特别是在模仿艺术 方面花费了很多心血。 其实,卓别林向母亲学习演技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他很小的时候就留心观察母 亲练功时的手势和表情。卓别林的母亲是一位善于运用面部表情的演员,她练功 时也很勤奋。当她还没有失业时,演出间歇,她常常站在窗口,模仿过路人和街 头小贩的姿势、眼神和面部表情。每当这时,小卓别林就站在母亲身后模仿母亲 的各种动作和表情。卓别林晚年时非常感激地提到自己艺术上的启蒙老师——他 的母亲:“我留心观察母亲,不仅学会了用手上的动作和面部的表情来表达感情, 而且能探索到人的内心世界。母亲的观察力是惊人的······善于观察人, 这是母亲教我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本领,因此我能看出人们身上那些细微而可 笑的特征,然后把它们模仿出来,使人们发笑。” 卓别林在街头和小酒馆里演出了好几年,每天只能挣到可怜的几个钱,可这种演 出却锻炼了他的表演技巧。一天,卓别林在一个街头艺人手风琴的伴奏下载歌载 舞,例行每天的演出,一个业余歌舞团的组织者——小学教师杰克逊偶然经过这 里,发现了这个表演出色的孩子。杰克逊从街头带走了卓别林,领他步入舞台生 涯。卓别林跟随杰克逊的歌舞团演出了两年,他们的足迹遍及英国各地。 卓别林的演出收入除了养活自己和母亲外,还有些节余。当他终于得到一个去专 科学校学习的机会时,就用这笔钱付了学费。这一年卓别林 15 岁。这个学习机 会是他用辛勤劳动换来的,他当然特别珍惜。他过去在演出间隙也曾努力学习过 文化知识,在后台的演出道具箱子上学会了看书写字。进学校后,他学习更刻苦 了,读了许多文学名著,特别是熟读了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在学习的过程中为 了调节脑子,他学会了拉小提琴,并热爱上了这种乐器。在以后拍摄电影时,卓 别林把小提琴当做一种重要的演出道具,曾在多部影片中使用过。卓别林在专科 学校学习了两年,打下了很好的文化基础。 1912 年,卓别林随卡乐诺哑剧院到美国进行巡回演出。在美国,卓别林观看了 当时还处于萌芽时期的电影,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加入到美国电 影界,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 卓别林一生共拍了 79 部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位电影评论家曾这样评论 他:“当他笑的时候,全世界许多民族和国家跟着他哈哈大笑;当他悲伤的时候, 全世界都回响着悲伤的哭泣声。他小小的手势也会那样轻易地激起人们的感 情······他的确称得上是一位电影魔术师。” (选自《世界名人》,有删改) 19.文章第 2 自然段中的划线部分的描述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4 分)
20.电影评论家对卓别林“他的确称得上是一位电影魔术师。”的评价说明了什 么?(5分) 21.你觉得卓别林在逆境中获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19.①第2自然划线部分证明了“卓别林正是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学到了很多东 西。”为下文写他的成功作了铺垫。(2分) ②这些描述突出表现了卓别林善于观察的特点,说明了他的成功绝不仅仅是因为 天赋或幸运。(2分) 20.①卓别林一生共拍了79部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分) ②他可以在电影中用自己的悲伤、笑,甚至小小的手势轻易地激起人的感情,突 出了其高超的电影表演技巧。(2分) ③专业人士对卓别林的电影表演的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认可。(2分) 21.①善于观察。例如:他经常到伦敦街头看发生的新鲜事情;他很小的时候就 留心观察母亲练功时的手势和表情。 ②家庭熏陶。例如:卓别林的母亲是一位善于运用面部表情的演员,她练功时也 很勤奋,成为了卓别林的启蒙老师。 ③爱学好学。例如:向“下层人民”学习,培养出了过人的幽默感;跟街头音乐 家学习;向自己的母亲学习;去专科学校学习 (从“善于把握机会,发挥特长;勤奋刻苦;兴趣广泛;有心人的帮助”等方面 作答也可以。)(每一点原因与分析2分,只答原因或者只有分析只给1分。其 它原因与分析合理可酌情给分。) 骆家辉:一英里梦想 提到61岁的骆家辉,总有两个离不开的话题,一是他的华裔血统,二则是“美 国梦” 100年前,我的祖父乘蒸汽船到了美国华盛顿州。他在一个白人家庭当佣人 这户人家距离州长官邸不到一英里路程。我们家族用了一个世纪,才从那幢当佣 人的房子搬到了州长的房子里。”“我的父亲骆荣硕在二战爆发前加入美国陆 军,战后回到西雅图,开了个小杂货铺,在美国扎下根来。”这是骆氏家族的转 折点,也是他整个人生的开端。 骆家辉1950年出生于西雅图,上幼儿园前,骆家辉还不会讲英语,因为家里人 只说台山话;在幼儿园时,他还因为不爱吃美式早餐而被教员打了手板。现在, 他喜欢喝星巴克的摩卡咖啡,有时还亲手调制,并用流利的美式英语与记者畅谈 咖啡文化。 1968年,骆家辉考上耶鲁大学。几年后,又取得了波士顿大学法学学位。因为 出色的法学教育背景,骆家辉受聘在华盛顿州金县的检察院办公室工作。1982 年,成功竞任华盛顿州议会众议员。1996年更是以58%的优势选票当选华盛顿州 州长,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亚裔州长一一而该州只有约5%的亚裔人口。这也 是骆家辉第一次完成他的家族百年来的“一英里梦想”。“骆家辉就是美国梦的 主角。”在1997年的国情咨文中,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如此评价骆家辉的当选 时隔12年,这一评价被另一位民主党总统奥巴马重新复述了一遍。“骆家辉懂
20.电影评论家对卓别林“他的确称得上是一位电影魔术师。”的评价说明了什 么?(5 分) 21.你觉得卓别林在逆境中获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19.①第 2 自然划线部分证明了“卓别林正是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学到了很多东 西。”为下文写他的成功作了铺垫。(2 分) ②这些描述突出表现了卓别林善于观察的特点,说明了他的成功绝不仅仅是因为 天赋或幸运。(2 分) 20.①卓别林一生共拍了 79 部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 分) ②他可以在电影中用自己的悲伤、笑,甚至小小的手势轻易地激起人的感情,突 出了其高超的电影表演技巧。(2 分) ③专业人士对卓别林的电影表演的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认可。(2 分) 21.①善于观察。例如:他经常到伦敦街头看发生的新鲜事情;他很小的时候就 留心观察母亲练功时的手势和表情。 ②家庭熏陶。例如:卓别林的母亲是一位善于运用面部表情的演员,她练功时也 很勤奋,成为了卓别林的启蒙老师。 ③爱学好学。例如:向“下层人民”学习,培养出了过人的幽默感;跟街头音乐 家学习;向自己的母亲学习;去专科学校学习。 (从“善于把握机会,发挥特长;勤奋刻苦;兴趣广泛;有心人的帮助”等方面 作答也可以。)(每一点原因与分析 2 分,只答原因或者只有分析只给 1 分。其 它原因与分析合理可酌情给分。) 骆家辉:一英里梦想 提到 61 岁的骆家辉,总有两个离不开的话题,一是他的华裔血统,二则是“美 国梦”。 “100 年前,我的祖父乘蒸汽船到了美国华盛顿州。他在一个白人家庭当佣人, 这户人家距离州长官邸不到一英里路程。我们家族用了一个世纪,才从那幢当佣 人的房子搬到了州长的房子里。”“我的父亲骆荣硕在二战爆发前加入美国陆 军,战后回到西雅图,开了个小杂货铺,在美国扎下根来。”这是骆氏家族的转 折点,也是他整个人生的开端。 骆家辉 1950 年出生于西雅图,上幼儿园前,骆家辉还不会讲英语,因为家里人 只说台山话;在幼儿园时,他还因为不爱吃美式早餐而被教员打了手板。现在, 他喜欢喝星巴克的摩卡咖啡,有时还亲手调制,并用流利的美式英语与记者畅谈 咖啡文化。 1968 年,骆家辉考上耶鲁大学。几年后,又取得了波士顿大学法学学位。因为 出色的法学教育背景,骆家辉受聘在华盛顿州金县的检察院办公室工作。1982 年,成功竞任华盛顿州议会众议员。1996 年更是以 58%的优势选票当选华盛顿州 州长,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亚裔州长——而该州只有约 5%的亚裔人口。这也 是骆家辉第一次完成他的家族百年来的“一英里梦想”。“骆家辉就是美国梦的 主角。”在 1997 年的国情咨文中,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如此评价骆家辉的当选。 时隔 12 年,这一评价被另一位民主党总统奥巴马重新复述了一遍。“骆家辉懂
得‘美国梦’,他令‘美国梦’鲜活起来。”2009年,已离任州长近6年的骆 家辉正式宣告复出,就任奥巴马政府的商务部部长。 “我的成功,大概要归功于我的家庭教育。”骆家辉在接受采访时提及,“我们 家庭的基本理念就是重视教育。作为第二代移民,我的父母从祖父那里看到了文 化的重要性,也体会到华人在美国创业的艰辛,他们对教育的重视影响了我。我 对自己的华裔身份非常自豪 在华盛顿州长任上一年多后,骆家辉才和祖先的家乡第一次发生了联系。1997 年10月,骆家辉以私人身份开始了自己的寻根之旅,借道香港回台山祭祖。对 新任州长的骆家辉来说,这多少有点“衣锦还乡”的感觉。他和夫人先乘车来到 了水步镇,再按照台山的习俗,下车扛着大烧猪,点了香烛拜祭祖先。对骆家辉 来说,返乡祭祖,也是他个人政治生涯的另一个开端。从这一年开始,骆家辉开 始为中国高层所熟知。他在北京受到了江泽民的接见。在骆家辉访华之前,中美 关系正处在由低谷趋向缓和的敏感期,他的寻根之旅,也因此被媒体评论为“中 美关系融冰的一次试探”。《香港商报》则报道说,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国高官 几乎每次访美时,都会与骆家辉见面。也许,这种源于血统的关系,使得骆家辉 成为中美两国关系特殊的“润滑剂”。 骆家辉言谈温和,态度理性,尤其注重家庭生活,完全符合传统的在美华人形象 但一旦涉及国家利益和价值观的问题,他的言谈就会变得格外谨慎。骆家辉说过: 我以我的中国血统而自豪,我以我的祖先而自豪,我以华裔为美国的贡献而自 豪,但我是百分之百的美国人。”骆家辉曾感慨地回顾了自己年少时如何想做 “标准的美国人”而挣脱中华文化影响的心路历程。整个青少年时代,他既要面 对教师要求的“美国化”,又要面对父母的“努力往同拉”一一有的时候,骆家 辉希望自己的午饭能像美国同学一样带烤苹果派,而不是米饭。他挣扎得非常痛 苦,甚至为此和父母关系紧张。成年以后,他才开始在热爱美国的同时,深深认 同自己的华裔身份。他意识到,亚洲移民因为人种原因,很难像大部分欧洲移民 那样被完全同化,华人实际上永远摆脱不了“美国人”前面的“华裔”二字 尽心尽力维护和争取美国利益的言谈和行动,相信会一直伴随着骆家辉的外交生 涯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从骆家辉的祖父起,他的家庭就扎根美国,三代的努力为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 的物质基础,他的成长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和奥巴马的成功之路类似,骆家辉从政的成就也得益于他的少数族裔身份,因 而他能在亚裔人口仅占5%的华盛顿州当选州长 C.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使骆家辉回中国寻根,如同很多成功人士的“衣锦还 乡”,完全按照家乡的习俗祭祖的行为赢得了华人的赞誉 D.华裔血统使骆家辉在中美交流活动中具备了特殊的优势,可能是这种优势让他 在中美关系的敏感时期起到了改善两国关系的作用。 E.本文记述了骆家辉的成长过程,着重表现了他同时受中美两国文化影响的特 点,在世界逐渐走向一体化的今天,他的经历值得关注。 (2)请根据传记内容,简析标题“一英里梦想”的含意。(6分 (3)骆家辉说“我以我的祖先而自豪,我以华裔为美国的贡献而自豪,但我是 百分之百的美国人”。骆家辉为祖先自豪的原因是什么?骆家辉为美国做出了哪 些贡献?为什么他自认为是百分之百的美国人?(6分)
得‘美国梦’,他令‘美国梦’鲜活起来。”2009 年,已离任州长近 6 年的骆 家辉正式宣告复出,就任奥巴马政府的商务部部长。 “我的成功,大概要归功于我的家庭教育。”骆家辉在接受采访时提及,“我们 家庭的基本理念就是重视教育。作为第二代移民,我的父母从祖父那里看到了文 化的重要性,也体会到华人在美国创业的艰辛,他们对教育的重视影响了我。我 对自己的华裔身份非常自豪。” 在华盛顿州长任上一年多后,骆家辉才和祖先的家乡第一次发生了联系。1997 年 10 月,骆家辉以私人身份开始了自己的寻根之旅,借道香港回台山祭祖。对 新任州长的骆家辉来说,这多少有点“衣锦还乡”的感觉。他和夫人先乘车来到 了水步镇,再按照台山的习俗,下车扛着大烧猪,点了香烛拜祭祖先。对骆家辉 来说,返乡祭祖,也是他个人政治生涯的另一个开端。从这一年开始,骆家辉开 始为中国高层所熟知。他在北京受到了江泽民的接见。在骆家辉访华之前,中美 关系正处在由低谷趋向缓和的敏感期,他的寻根之旅,也因此被媒体评论为“中 美关系融冰的一次试探”。《香港商报》则报道说,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国高官 几乎每次访美时,都会与骆家辉见面。也许,这种源于血统的关系,使得骆家辉 成为中美两国关系特殊的“润滑剂”。 骆家辉言谈温和,态度理性,尤其注重家庭生活,完全符合传统的在美华人形象。 但一旦涉及国家利益和价值观的问题,他的言谈就会变得格外谨慎。骆家辉说过: “我以我的中国血统而自豪,我以我的祖先而自豪,我以华裔为美国的贡献而自 豪,但我是百分之百的美国人。”骆家辉曾感慨地回顾了自己年少时如何想做 “标准的美国人”而挣脱中华文化影响的心路历程。整个青少年时代,他既要面 对教师要求的“美国化”,又要面对父母的“努力往同拉”——有的时候,骆家 辉希望自己的午饭能像美国同学一样带烤苹果派,而不是米饭。他挣扎得非常痛 苦,甚至为此和父母关系紧张。成年以后,他才开始在热爱美国的同时,深深认 同自己的华裔身份。他意识到,亚洲移民因为人种原因,很难像大部分欧洲移民 那样被完全同化,华人实际上永远摆脱不了“美国人”前面的“华裔”二字。 尽心尽力维护和争取美国利益的言谈和行动,相信会一直伴随着骆家辉的外交生 涯。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从骆家辉的祖父起,他的家庭就扎根美国,三代的努力为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 的物质基础,他的成长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和奥巴马的成功之路类似,骆家辉从政的成就也得益于他的少数族裔身份,因 而他能在亚裔人口仅占 5%的华盛顿州当选州长。 C.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使骆家辉回中国寻根,如同很多成功人士的“衣锦还 乡”,完全按照家乡的习俗祭祖的行为赢得了华人的赞誉。 D.华裔血统使骆家辉在中美交流活动中具备了特殊的优势,可能是这种优势让他 在中美关系的敏感时期起到了改善两国关系的作用。 E.本文记述了骆家辉的成长过程,着重表现了他同时受中美两国文化影响的特 点,在世界逐渐走向一体化的今天,他的经历值得关注。 (2)请根据传记内容,简析标题“一英里梦想”的含意。(6 分) (3)骆家辉说“我以我的祖先而自豪,我以华裔为美国的贡献而自豪,但我是 百分之百的美国人”。骆家辉为祖先自豪的原因是什么?骆家辉为美国做出了哪 些贡献?为什么他自认为是百分之百的美国人?(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