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从幼年到成年,骆家辉对中美文化的态度,走过了怎样的历程?这些对你 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分析。(8分) 参考答案 12.()E3分、D2分、C1分。 (A是两代人的努力,B得益于少数族裔身份错误,C很多人士衣锦还乡文中没 有明确) (2)①骆家辉的祖父刚到美国时在白人家庭当佣人,这户人家距离华盛顿州州长的 官邸不到一英里。 ②骆家辉当选华盛顿州州长,意味着他的家族三代人用100年时间取得了在美国 的成功,跨越了象征性的一英里 ③他的“一英里梦想”是美国梦的鲜活体现:所谓“美国梦”就是无论你来自哪 里,什么出身,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得成功。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自豪的原因:艰苦创业、追求梦想、家庭教育: 作出的贡献:作检查官、法官、州长,促进中美关系发展; 百分之百的美国人:热爱美国文化,接受美国教育,维护美国利益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①幼年,接受的是中国文化,说的是汉语吃的是中餐,抗拒美国文化;(2 分) ②青少年时代,向往美国文化,又受家里中国文化的影响,内心痛苦挣扎;(2 ③成年后,在热爱美国的同时,也深深认同自己的华裔身份。(2分)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启示言之成理即可。(共2分) 观点一: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世界一体化进程越来越快,文化融合是 世界大趋势,主动融入自己生活社会的主流文化,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骆家辉 在美国的成功证明了这一点 观点二:融合虽然是国际大趋势,但每个人应该有自己文化上的根。骆家辉政治 生涯的发展得益于他特殊的身份,和他主动采取的向中国传统文化寻根的行动。 观点三:各民族文化差别较大,应求同存异,不同文化和谐共生。骆家辉政坛的 成功在于他接纳了美国文化,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益个人发展和两国交流 莫言-不倦的探索者 杨鸥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又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莫言在接受媒体采 访时说:“听到获奖的消息,我很高兴。但是我觉得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我认 为中国有很多优秀作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所认可。接下来我还是会 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创作上。 作品必须写出自己的特色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说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 史与当代社会”。瑞典文学院还认为,“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 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莫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 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写的是一出出
(4)从幼年到成年,骆家辉对中美文化的态度,走过了怎样的历程?这些对你 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分析。(8 分) 参考答案 12.⑴E 3 分、D 2 分、C1 分。 (A 是两代人的努力,B 得益于少数族裔身份错误,C 很多人士衣锦还乡文中没 有明确) ⑵①骆家辉的祖父刚到美国时在白人家庭当佣人,这户人家距离华盛顿州州长的 官邸不到一英里。 ②骆家辉当选华盛顿州州长,意味着他的家族三代人用 100 年时间取得了在美国 的成功,跨越了象征性的一英里。 ③他的“一英里梦想”是美国梦的鲜活体现;所谓“美国梦”就是无论你来自哪 里,什么出身,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得成功。 (每点 2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 ⑶ 自豪的原因:艰苦创业、追求梦想、家庭教育; 作出的贡献:作检查官、法官、州长,促进中美关系发展; 百分之百的美国人:热爱美国文化,接受美国教育,维护美国利益。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4)①幼年,接受的是中国文化,说的是汉语吃的是中餐,抗拒美国文化;(2 分) ②青少年时代,向往美国文化,又受家里中国文化的影响,内心痛苦挣扎;(2 分) ③成年后,在热爱美国的同时,也深深认同自己的华裔身份。(2 分) (每点 2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 启示言之成理即可。(共 2 分) 观点一: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世界一体化进程越来越快,文化融合是 世界大趋势,主动融入自己生活社会的主流文化,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骆家辉 在美国的成功证明了这一点。 观点二:融合虽然是国际大趋势,但每个人应该有自己文化上的根。骆家辉政治 生涯的发展得益于他特殊的身份,和他主动采取的向中国传统文化寻根的行动。 观点三:各民族文化差别较大,应求同存异,不同文化和谐共生。骆家辉政坛的 成功在于他接纳了美国文化,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益个人发展和两国交流 的部分。 莫言-不倦的探索者 杨鸥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又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莫言在接受媒体采 访时说:“听到获奖的消息,我很高兴。但是我觉得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我认 为中国有很多优秀作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所认可。接下来我还是会 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创作上。” 作品必须写出自己的特色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说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 史与当代社会”。瑞典文学院还认为,“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 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莫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 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写的是一出出
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红高粱》被称为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作 品,从《红高粱家族》到《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再到获得茅盾 文学奖的《蛙》,奠言的作品在主体意向非常充分的视角下展现乡土中国的历史 和命运。莫言说:“我一直在写作形式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力戒重复,从某种意 义上说,作家重复自己比抄袭别人更可耻。 莫言回顾自己的写作生涯称:“我并非什么了不起的文学天才。和大多数普通文 学爱好者一样,我的文学之路也是从阅读和模仿开始的。”他说:“我从1976 年当兵正式开始写作,最初都是模仿外国作家的小说。1981年5月,我的小说 终于在杂志上第一次发表,这篇小说就受到了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 影响。”莫言还承认自己受过福克纳、马尔克斯的影响 待到写作日趋成熟之后,莫言逐步意识到作品必须写出自己的特色,不能一味跟 着西方走,最后还是要回到追求民族化写作上。《檀香刑》《生死疲劳》和《蛙》 就是莫言在探索个性写作和民族化写作过程中的产物 故乡不局限于这片乡土 莫言小说中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故乡高密。获奖后莫言表达了对故乡的一往情 深:“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 等民间艺术。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 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 艺术风格。 莫言谈到,对于一个作家来讲,故乡是很重要的。1984年上军艺以前,找不到 素材来写作,很多时间就是下去体验生活,千方百计找能够让自己感动的故事 到了《透明的红萝卜》阶段之后,一想到过去,想到了童年,就想到了故乡的生 活,感觉好像一条河流的闸门被打开,活水源源不断而来。故乡情结、故乡记忆 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的宝库。 现在莫言对小说中的故乡有了新的理解:小说都讲究有故事和典型人物,但写了 30年,故事也都写的差不多了,渐渐地你就会有一种能力了,把别人的故事变 成你自己的了,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一样。就像我写高密县,但已经 不仅仅是局限于这片乡土了,它可以作为一种风景,发生在美国的、日本的故事 我都可以拿过来用,让它变成发生在高密县,所以乡土也就开阔了。 越是经典越耐得住重读 《纽约时报》著名书评人M. Yhomaslnge在《史诗般的小说,一流的中国作家》 中说:“莫言是世界级的作家,可能是鲁迅、老舍以来最有前途的中国作家。” 对此,莫言表示,“很多书出版时要引用这段话的时候,我就持反对意见。我觉 得抬得太高了,鲁迅、老舍是两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我认为衡量一个作家才华最 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一个作家有没有创造一种独特的文体,而鲁迅、老舍都是创 造了一种独特文体的作家。鲁迅的文体再放50年依然不会过时,老舍的文体中 对北京方言、土语的改造,依然是了不起的。他们的才华是难以超越的。 莫言作品的语言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的小说语言,评论家季红真在上世纪80 年代中期曾有分析。首先是大量的民间口语进入语言;其次通过在传统的经典典 籍《三国演义》和文言文以及翻译小说中找来的东西以及从民间戏曲学来的东西。 谈到阅读,莫言说,现在的书太多了,但是他基本只读经典。“比如说中国几部 古典小说,比如说鲁迅、托尔斯泰的作品,我觉得这些书实际上就足够了。我觉 得越是经典的书越耐得住重读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10月13日,有删改)
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红高粱》被称为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作 品,从《红高粱家族》到《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再到获得茅盾 文学奖的《蛙》,奠言的作品在主体意向非常充分的视角下展现乡土中国的历史 和命运。莫言说:“我一直在写作形式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力戒重复,从某种意 义上说,作家重复自己比抄袭别人更可耻。” 莫言回顾自己的写作生涯称:“我并非什么了不起的文学天才。和大多数普通文 学爱好者一样,我的文学之路也是从阅读和模仿开始的。”他说:“我从 1976 年当兵正式开始写作,最初都是模仿外国作家的小说。1981 年 5 月,我的小说 终于在杂志上第一次发表,这篇小说就受到了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 影响。”莫言还承认自己受过福克纳、马尔克斯的影响。 待到写作日趋成熟之后,莫言逐步意识到作品必须写出自己的特色,不能一味跟 着西方走,最后还是要回到追求民族化写作上。《檀香刑》《生死疲劳》和《蛙》 就是莫言在探索个性写作和民族化写作过程中的产物。 故乡不局限于这片乡土 莫言小说中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故乡高密。获奖后莫言表达了对故乡的一往情 深:“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 等民间艺术。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 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 艺术风格。” 莫言谈到,对于一个作家来讲,故乡是很重要的。1984 年上军艺以前,找不到 素材来写作,很多时间就是下去体验生活,千方百计找能够让自己感动的故事。 到了《透明的红萝卜》阶段之后,一想到过去,想到了童年,就想到了故乡的生 活,感觉好像一条河流的闸门被打开,活水源源不断而来。故乡情结、故乡记忆 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的宝库。 现在莫言对小说中的故乡有了新的理解:小说都讲究有故事和典型人物,但写了 30 年,故事也都写的差不多了,渐渐地你就会有一种能力了,把别人的故事变 成你自己的了,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一样。就像我写高密县,但已经 不仅仅是局限于这片乡土了,它可以作为一种风景,发生在美国的、日本的故事 我都可以拿过来用,让它变成发生在高密县,所以乡土也就开阔了。 越是经典越耐得住重读 《纽约时报》著名书评人 M.Yhomaslnge 在《史诗般的小说,一流的中国作家》 中说:“莫言是世界级的作家,可能是鲁迅、老舍以来最有前途的中国作家。” 对此,莫言表示,“很多书出版时要引用这段话的时候,我就持反对意见。我觉 得抬得太高了,鲁迅、老舍是两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我认为衡量一个作家才华最 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一个作家有没有创造一种独特的文体,而鲁迅、老舍都是创 造了一种独特文体的作家。鲁迅的文体再放 50 年依然不会过时,老舍的文体中 对北京方言、土语的改造,依然是了不起的。他们的才华是难以超越的。” 莫言作品的语言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的小说语言,评论家季红真在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曾有分析。首先是大量的民间口语进入语言;其次通过在传统的经典典 籍《三国演义》和文言文以及翻译小说中找来的东西以及从民间戏曲学来的东西。 谈到阅读,莫言说,现在的书太多了,但是他基本只读经典。“比如说中国几部 古典小说,比如说鲁迅、托尔斯泰的作品,我觉得这些书实际上就足够了。我觉 得越是经典的书越耐得住重读。”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 年 10 月 13 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