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课程与教学概论 ■1、课程的词源分析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小立课程,大作工夫”。 在西方,课程( 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 育家斯宾塞(H. 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 currere”-词派生出 来的,意为“跑道”(race- course)。根据这个词源,最 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 course of study) 简称学程
◼ 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 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 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最 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 简称学程。 ◼ 1、课程的词源分析 ◼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小立课程,大作工夫
2、关于课程概念的不同界说及其实际意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课程的定义是,“课业及进程 据所教学科教学秒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中列出9种不同的课程定 义,即: (1)在学校教育中,为了使儿童和青年掌握一系列思 维和行为的方式,而将潜在的经验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起 来,这种经验组织就叫课程。 (2)学生在学校指导下经验的全部历程。 (3)(4)4(5)(6)> 7(8)9)>
2、关于课程概念的不同界说及其实际意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课程的定义是,“课业及进程。广 义指所教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 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中列出9种不同的课程定 义 ,即: ◼ (1)在学校教育中,为了使儿童和青年掌握一系列思 维和行为的方式,而将潜在的经验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起 来,这种经验组织就叫课程。 ◼ (2)学生在学校指导下经验的全部历程。 ◼ (3),(4),(5),(6)>> (7),(8),(9)>>
实际意义: (1)课程是学科(内容)、教材 (2)课程是经验 (3)课程是目标 (4)课程是计划 (5)其他观点 古特莱德( Goodlad,1979)提出五种不同水平的课程, 即理想课程;文件课程;理解课程;实施课程;经验课 程
实际意义: (1) 课程是学科(内容)、教材 (2) 课程是经验 (3) 课程是目标 (4) 课程是计划 (5) 其他观点 ◼ 古特莱德 (Goodlad,1979) 提出五种不同水平的课程, 即理想课程;文件课程;理解课程;实施课程;经验课 程
对课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次来理 解,形成了对课程概念的不同认识。 对课程概念的理解也随着人们对课程研究的 不断深入,而不断地发展和延伸。 不同学者对课程的理解不尽相同,也存在 些偏颇之处
◼ 对课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次来理 解,形成了对课程概念的不同认识。 ◼ 对课程概念的理解也随着人们对课程研究的 不断深入,而不断地发展和延伸。 ◼ 不同学者对课程的理解不尽相同,也存在一 些偏颇之处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受新的哲学社会思潮如建构主义、后现 代主义思想的启示,人们对课程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课程的 内涵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课程观念呈现出如下一些变化: 1、强调课程是学习者实际经验与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课 程观念呈现出从学科中心到以人为本的转向。 2.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创新的过程 超链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受新的哲学社会思潮如建构主义、后现 代主义思想的启示,人们对课程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课程的 内涵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课程观念呈现出如下一些变化: ◼ 1、强调课程是学习者实际经验与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课 程观念呈现出从学科中心到以人为本的转向。 ◼ 2.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创新的过程。 超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