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 7、叫我惊讶的是悬挂于屋门前旗杆上一面如火如荼的国旗 8、导游带着大家饱览了莫高窟美轮美奂的彩塑和壁画。 (例7“如火如荼”意为“比喻气势旺盛或热烈”,用来修饰国旗是不当的。例8“美 轮美奂”用来“形容高大华美(专指建筑物,而不是其他形式的美)。”句中显然弄错了修 饰的对象。此类词语误用,高考已考查过的有“美轮美奂”“首当其冲”,另有如“夸 夸其谈”也常用作修饰词而出错。) (五)没弄清成语意思,用上成语后,使句中词语与词语表意重复。 例如 9、坐在笔者身边的一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了。 10、华西村在海内外遐迩闻名 (例9“忍俊不禁”本已有“忍不住发笑”的意思,与后面“笑起来”重复。例10成 语中“遐迩”与前面“在海内外”重复。) (六)对成语本身的感情色彩没把握住,褒贬不分。此种情况在成语误成中最常见,又 分为两种情形 1褒义成语误作贬义成语用 例如 11、日元贬值势如破竹,亚洲经济灾难深重 12、他“小时偷针,长大偷金”,一生矢志不移强烈追求的就是行窃。 (例11应换为贬义词“狂泻不止”或“一泻干里”。例12应换为贬义词“顽劣不 化”。褒义成语常被误用的另有“叹为观止”“天作之合”“凤毛麟角”等。) 2.贬义成语误作褒义成语用。 例如: 13、成名歌手签约上海,高林生是始作俑者 14、他就是这种认准了,就执迷不悟地把路走到底的人 (例13“始作俑者”比喻首开恶例的人。被误作“第位”用了。例14“执迷不悟” 本为“坚持错误而不觉悟。”句子作褒义词用显然不当。贬词褒用岀错的成语常有“触 目惊心”“连篇累牍”“弹冠相庆”“不知所云”以及高考已考查过的“炙手可 热”“无所不为”“半斤八两”“趋之若鹜”“处心积虑”“殚精竭虑”等等。) (七)运用成语时,分不清施动方与受动方 例如: 15、不论什么时候,冰心都是亲切随意,如坐春风,娓娓动听,自如自在地发表她的观 点 16、两人宽的拾级而上的青岗石山道,忽陡忽缓,忽弯忽拐 16
16 例如: 7、叫我惊讶的是悬挂于屋门前旗杆上一面如火如荼的国旗。 8、导游带着大家饱览了莫高窟美轮美奂的彩塑和壁画。 (例 7“如火如荼”意为“比喻气势旺盛或热烈”,用来修饰国旗是不当的。例 8“美 轮美奂”用来“形容高大华美(专指建筑物,而不是其他形式的美)。”句中显然弄错了修 饰的对象。此类词语误用,高考已考查过的有“美轮美奂”“首当其冲”,另有如“夸 夸其谈”也常用作修饰词而出错。) (五)没弄清成语意思,用上成语后,使句中词语与词语表意重复。 例如: 9、坐在笔者身边的一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了。 10、华西村在海内外遐迩闻名。 (例 9“忍俊不禁”本已有“忍不住发笑”的意思,与后面“笑起来”重复。例 10 成 语中“遐迩”与前面“在海内外”重复。) (六)对成语本身的感情色彩没把握住,褒贬不分。此种情况在成语误成中最常见,又 分为两种情形。 1.褒义成语误作贬义成语用。 例如: 11、日元贬值势如破竹,亚洲经济灾难深重。 12、他“小时偷针,长大偷金”,一生矢志不移强烈追求的就是行窃。 (例 11 应换为贬义词“狂泻不止”或“一泻千里”。例 12 应换为贬义词“顽劣不 化”。褒义成语常被误用的另有“叹为观止” “天作之合”“凤毛麟角”等。) 2.贬义成语误作褒义成语用。 例如: 13、成名歌手签约上海,高林生是始作俑者。 14、他就是这种认准了,就执迷不悟地把路走到底的人。 (例 13“始作俑者”比喻首开恶例的人。被误作“第一位”用了。例 14“执迷不悟” 本为“坚持错误而不觉悟。”句子作褒义词用显然不当。贬词褒用出错的成语常有“触 目惊心”“连篇累牍”“弹冠相庆”“不知所云”以及高考已考查过的“炙手可 热”“无所不为”“半斤八两”“趋之若鹜”“处心积虑”“殚精竭虑”等等。) (七)运用成语时,分不清施动方与受动方。 例如: 15、不论什么时候,冰心都是亲切随意,如坐春风,娓娓动听,自如自在地发表她的观 点。 16、两人宽的拾级而上的青岗石山道,忽陡忽缓,忽弯忽拐
(例15“如坐春风”比喻同品德高尚而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句中误用在施动 者(冰心)身上了。例16“拾级而上”本意是“沿着石阶而上”,只能用于施动者人,不 能作修饰语用,改作“依山而上”即可。) 八)成语运用时,没有注意其语法搭配,有的谓语动词不能带宾语;有的能带宾语也 须防搭配不当的情况。此类成语误用情况复杂,较难发现,更需留意 例如 17、他往四周一看,就有了出奇制胜叛军的妙计了 18、这则笑话,因为对旧中国办事推诿,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当事诸公”,讽刺得很 有力量,在民间广为流传。 19、记者赶到他生前的单位,耳濡目染了许多平凡而又动人的故事 20、他穿着一身灰色笔挺的西装革履 (例17“出奇制胜”意为“用奇兵奇计制服对方,取得胜利”,可作谓语、宾语 其后不带宾语。句中带了宾语“对方”不当。例18“漠不关心”,多作谓语,谓语前常 有介宾短语作状语,后面也不能带宾语,句子带上了“人民疾苦”不当。例19成语“耳 濡目染”指见很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中受到影响,而该句表达非此意思。例20本已有动 词性,不宜作“穿着”的宾语。) 附一:成语误用例说 1、望文生义 例①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 例②发展生产力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例③三人成虎,人多为王;这似乎成了宗派主义者们的信条。 例④也许有人认为唐代王维除了作诗之外别无长物,其实,王维的画也是作得不错的。 例⑤主观主义者的滥调文章实属不刊之论。 辨正 ①中“文不加点”并非“写文章不加标点”而是“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能写成” ②中“首当其冲”不是“首要的”之意,它比喻最先受到冲击、压力、攻击或首先蒙受灾难 ③中“三人成虎”与“人多为王”不同义,它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 ④中“别无长物”不是说“别无长处”,而是指“形容家贫,一无所有”。 ⑤中“不刊之论”也不是“不能刊登的言论”而是指“不能改动的言论”’“形容绝对正
17 (例 15“如坐春风”比喻同品德高尚而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句中误用在施动 者(冰心)身上了。例 16“拾级而上”本意是“沿着石阶而上”,只能用于施动者人,不 能作修饰语用,改作“依山而上”即可。) (八)成语运用时,没有注意其语法搭配,有的谓语动词不能带宾语;有的能带宾语也 须防搭配不当的情况。此类成语误用情况复杂,较难发现,更需留意。 例如: 17、他往四周一看,就有了出奇制胜叛军的妙计了。 18、这则笑话,因为对旧中国办事推诿,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当事诸公”,讽刺得很 有力量,在民间广为流传。 19、记者赶到他生前的单位,耳濡目染了许多平凡而又动人的故事。 20、他穿着一身灰色笔挺的西装革履。 (例 17“出奇制胜”意为“用奇兵奇计制服对方,取得胜利”,可作谓语、宾语, 其后不带宾语。句中带了宾语“对方”不当。例 18“漠不关心”,多作谓语,谓语前常 有介宾短语作状语,后面也不能带宾语,句子带上了“人民疾苦”不当。例 19 成语“耳 濡目染”指见很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中受到影响,而该句表达非此意思。例 20 本已有动 词性,不宜作“穿着”的宾语。) 附一:成语误用例说 1、望文生义 例①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 例②发展生产力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例③三人成虎,人多为王;这似乎成了宗派主义者们的信条。 例④也许有人认为唐代王维除了作诗之外别无长物,其实,王维的画也是作得不错的。 例⑤主观主义者的滥调文章实属不刊之论。 辨正—— ①中“文不加点”并非“写文章不加标点”,而是“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能写成”。 ②中“首当其冲”不是“首要的”之意,它比喻最先受到冲击、压力、攻击或首先蒙受灾难。 ③中“三人成虎”与“人多为王”不同义,它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 ④中“别无长物”不是说“别无长处”,而是指“形容家贫,一无所有”。 ⑤中“不刊之论”也不是“不能刊登的言论”,而是指“不能改动的言论”’“形容绝对正 确
此外如“鄙吝复萌”,并非专指“吝啬”;“碧落黄泉”更不是“命归黄泉”。 在浩瀚的成语之中,望文生义的现象随时都可能发生,我们不得不加以留意。 2、反用其义 例①一过春节,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偌大一个村庄只落得万人空巷,好不清冷。 例②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有口皆碑,不容抹杀。 辨正 ①中“万人空巷”,意即“很多人走出巷而聚集在一块,形容人多,场面热烈” ②中“有口皆碑”,意即“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到处受到赞扬” 3、褒贬额倒 例①《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一回,活画了蒋干这个不学无术,胸无城府的腐儒形象 例②(春天的故事)曲词优美,为群众喜闻乐见,真不愧为阳春白雪, 辨正 ①中“胸无城府”,形容襟怀坦白,不隐瞒什么。含褒义。 ②中“阳春白雪”,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含贬义。 4、使用对象配错 例①各种花卉,争奇斗研;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 例②民谣云:“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足见贾府金玉之多,简直达到了汗牛充栋的地 例③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真是巧夺天工 辨正 ①中“国色天香”,原指色香俱备的牡丹花,不用于“各种花卉 ②中“汗牛充栋”,形容图书很多。不用指金玉之类 ③中“巧夺天工”,意为“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而“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本身就是天 然,不在“人工”之列 5、误用典故 例①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 例②让梨推枣是广为传颂的谦让美德的表现;假如只有一个梨子的时候,孩子们难道不应该 让给妈妈吗? 辨正一
18 此外如“鄙吝复萌”,并非专指“吝啬”;“碧落黄泉”更不是“命归黄泉”。 在浩瀚的成语之中,望文生义的现象随时都可能发生,我们不得不加以留意。 2、反用其义 例①一过春节,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偌大一个村庄只落得万人空巷,好不清冷。 例②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有口皆碑,不容抹杀。 辨正—— ①中“万人空巷”,意即“很多人走出巷而聚集在一块,形容人多,场面热烈”。 ②中“有口皆碑”,意即“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到处受到赞扬”。 3、褒贬额倒 例①《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一回,活画了蒋干这个不学无术,胸无城府的腐儒形象。 例②(春天的故事)曲词优美,为群众喜闻乐见,真不愧为阳春白雪。 辨正—— ①中“胸无城府”,形容襟怀坦白,不隐瞒什么。含褒义。 ②中“阳春白雪”,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含贬义。 4、使用对象配错 例①各种花卉,争奇斗研;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 例②民谣云:“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足见贾府金玉之多,简直达到了汗牛充栋的地 步。 例③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真是巧夺天工。 辨正—— ①中“国色天香”,原指色香俱备的牡丹花,不用于“各种花卉”。 ②中“汗牛充栋”,形容图书很多。不用指金玉之类。 ③中“巧夺天工”,意为“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而“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本身就是天 然,不在“人工”之列。 5、误用典故 例①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 例②让梨推枣是广为传颂的谦让美德的表现;假如只有一个梨子的时候,孩子们难道不应该 让给妈妈吗? 辨正——
①中“秦晋之好”,指两姓联姻,并非指两国关系友好。 ②中“让梨推枣”,用指兄弟关系友爱,不用于母子关系。 6、人称或角度不当 例①厂长的发言确定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例②在家里,爸爸做事总是先斩后奏,什么事情都是做了以后才让我们知道 辨正 ①中“抛砖引玉”,用于第一人称谦让之辞,不适用以第三人称叙述。 ②中“先斩后奏”,用于下级把事情处理完后再向上级报告,不适用于平辈关系或上对下。 7、不分程度轻重 例①考前每个考生都应充分做好复习准备,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 常水平的发挥。 例②为了出版这本画册,他义无反顾地放弃了休息时间 辨正一 ①中,“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也特指死亡,程度很重,不适于用于句①。 ②中,“义无反顾”,意思是“道义上不容许徘徊退缩;只能勇往直前”。而句中“为出版 画册而放弃休息时间”与“道义”无关 8、缩小词义使用范围和数量关系 例①菊花盛开,姹紫嫣红,煞是好看。 例②大家齐聚一堂,欢迎这位从海外归来的莘莘学子。 辨正 ①中,“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花卉鲜艳娇美。而“菊花”并不代表各种花卉。 ②中,“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生。而“这位”并不等于“众多”学子 9、尊卑关系颠倒 例①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例②正值老教授八十寿辰之际,晚辈们集体送去了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恭祝您老长命富 辨正 ①中,“不耻下问”,意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②中,“长命富贵”,旧时用于对小孩的祝福。 显然,①②中的两个成语的使用,颠倒了尊卑关系
19 ①中“秦晋之好”,指两姓联姻,并非指两国关系友好。 ②中“让梨推枣”,用指兄弟关系友爱,不用于母子关系。 6、人称或角度不当 例①厂长的发言确定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例②在家里,爸爸做事总是先斩后奏,什么事情都是做了以后才让我们知道。 辨正—— ①中“抛砖引玉”,用于第一人称谦让之辞,不适用以第三人称叙述。 ②中“先斩后奏”,用于下级把事情处理完后再向上级报告,不适用于平辈关系或上对下。 7、不分程度轻重 例①考前每个考生都应充分做好复习准备,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 常水平的发挥。 例②为了出版这本画册,他义无反顾地放弃了休息时间。 辨正—— ①中,“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也特指死亡,程度很重,不适于用于句①。 ②中,“义无反顾”,意思是“道义上不容许徘徊退缩;只能勇往直前”。而句中“为出版 画册而放弃休息时间”与“道义”无关。 8、缩小词义使用范围和数量关系 例①菊花盛开,姹紫嫣红,煞是好看。 例②大家齐聚一堂,欢迎这位从海外归来的莘莘学子。 辨正—— ①中,“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花卉鲜艳娇美。而“菊花”并不代表各种花卉。 ②中,“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生。而“这位”并不等于“众多”学子。 9、尊卑关系颠倒 例①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例②正值老教授八十寿辰之际,晚辈们集体送去了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恭祝您老长命富 贵”。 辨正—— ①中,“不耻下问”,意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②中,“长命富贵”,旧时用于对小孩的祝福。 显然,①②中的两个成语的使用,颠倒了尊卑关系
10、比喻不当 例①辩论会上,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教授真有一种如坐春风之感。 例②好一幅“梅花闹春”图,这妙手回舂”之作,把人们带到了融融春光之中。 辫正 ①中,“如坐春风”比喻受到良师的教诲”。 ②中,“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术高明,能把病人治好。 11、搭配不当 例:这篇杂文对社会时弊的议论更是惟妙惟肖。 辨正 “惟妙惟肖”:形容刻画或描摹非常逼真。而句中的主语是“议论”,“惟妙惟肖”与它搭 配,显然不当。 12、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例①在那磋舵岁月,我们的革命先辈爬雪山,过草地,吃了多少苦啊! 例②节日的夜晚,华灯齐放,流光溢彩,美轮美奂。 辨正 ①中,“磋陀岁月”:原意为“把时间白白地耽误过去,而句中理解为“艰苦岁月”了,牵 中,“美轮美奂”:形容屋宇华丽、高大众多。句中将此词用以形容灯光,实属附会之词。 13、似是而非,彼此误代 例①乐于助人本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在有的人看来,这是一种迁腐 例②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另眼相看 例③对贫困地区,大家又是捐钱又是捐物,真是无所不至 辨正 ①中“无可厚非”应换为“无可非议”。 ②中“另眼相看”应换为“刮目相看 ③中“无所不至”意思是“什么坏事都做或坏事都做遍了”。若换成“无微不至”就好了 14、词不达意,自相矛盾 例:离家出走的小燕来到公园电话亭:“妈,我成了断线风筝,无家可归了。” 辨正
20 10、比喻不当 例①辩论会上,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教授真有一种如坐春风之感。 例②好一幅“梅花闹春”图,这妙手回春”之作,把人们带到了融融春光之中。 辩正—— ①中,“如坐春风”比喻受到良师的教诲”。 ②中,“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术高明,能把病人治好。 11、搭配不当 例:这篇杂文对社会时弊的议论更是惟妙惟肖。 辨正—— “惟妙惟肖”:形容刻画或描摹非常逼真。而句中的主语是“议论”,“惟妙惟肖”与它搭 配,显然不当。 12、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例①在那磋舵岁月,我们的革命先辈爬雪山,过草地,吃了多少苦啊! 例②节日的夜晚,华灯齐放,流光溢彩,美轮美奂。 辨正—— ①中,“磋陀岁月”:原意为“把时间白白地耽误过去,而句中理解为“艰苦岁月”了,牵 强。 ②中,“美轮美奂”:形容屋宇华丽、高大众多。句中将此词用以形容灯光,实属附会之词。 13、似是而非,彼此误代 例①乐于助人本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在有的人看来,这是一种迂腐。 例②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另眼相看。 例③对贫困地区,大家又是捐钱又是捐物,真是无所不至。 辨正—— ①中“无可厚非”应换为“无可非议”。 ②中“另眼相看”应换为“刮目相看”。 ③中“无所不至”,意思是“什么坏事都做或坏事都做遍了”。若换成“无微不至”就好了。 14、词不达意,自相矛盾 例:离家出走的小燕来到公园电话亭:“妈,我成了断线风筝,无家可归了。” 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