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考题型解读 辨析语境,选用恰当的词语,使句意完整、准确 (二)解题思考步骤 (1)辨析词义。(2)辨析语境 (三)常见词义的辨析角度 A.实词 现代汉语的词十分丰富,有相当多表达同类概念的意义上相同或相近的词。有意义完全 相同的,如“生日”与“诞辰”;有意义相近的,如“危害”与“残害”;还有一些多义词 只在某个意义上构成交叉的同义关系,如“骄傲”在“荣誉感”上与“自豪”构成同义,在 自高自大”上与“自满”构成同义。在词语辨析上可以从如下角度去考虑: 1、词义范围的大小不同 例如 ①在那里,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我国的侵略战争。(范围最大) ②还是在第二次战役的时候,有一支志愿军的部队去切断敌人的逃路。(范围较小) ③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烈的战斗—一松骨峰战斗。(范围最小) 2、词义的轻重不同 例如 ①但是,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词义较轻) ②他永远是一个能以生命相托付的最可信任的同志。(词义较重) ③苏维埃共和国是给他们指出解放道路的可以信赖的灯塔。(词义最重) 3、词义侧重的方面不同 例如 ①上校同志的话像洪亮的钟声,一句句在大伙儿的心里响着。(侧重在音域宽宏) ②一声长长的嘹亮的呜叫声,从不远的地方传来。(侧重在音色清脆、高远) ③大家又笑起来,比刚才笑得更响亮,更长久。(侧重在声音响度大 4、词义的个体与集体不同 例如 ①要想读书看报,至少得掌握最常用的词三千多个。(表示个体或普遍概念) ②一个人如果不认真学习口头和书面语言,他的词汇一定是贫乏的。(表示集合概念) 5、适用对象不同 例如: ①周总理正亲切地注视着我,目光中充满了关切,充满了爱护
11 (一)高考题型解读 辨析语境,选用恰当的词语,使句意完整、准确。 (二)解题思考步骤 (1)辨析词义。(2)辨析语境。 (三)常见词义的辨析角度 A.实词 现代汉语的词十分丰富,有相当多表达同类概念的意义上相同或相近的词。有意义完全 相同的,如“生日”与“诞辰”;有意义相近的,如“危害”与“残害”;还有一些多义词 只在某个意义上构成交叉的同义关系,如“骄傲”在“荣誉感”上与“自豪”构成同义,在 “自高自大”上与“自满”构成同义。在词语辨析上可以从如下角度去考虑: 1、词义范围的大小不同 例如: ①在那里,1937 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我国的侵略战争。(范围最大) ②还是在第二次战役的时候,有一支志愿军的部队去切断敌人的逃路。(范围较小) ③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烈的战斗——松骨峰战斗。(范围最小) 2、词义的轻重不同 例如: ①但是,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词义较轻) ②他永远是一个能以生命相托付的最可信任的同志。(词义较重) ③苏维埃共和国是给他们指出解放道路的可以信赖的灯塔。(词义最重) 3、词义侧重的方面不同 例如: ①上校同志的话像洪亮的钟声,一句句在大伙儿的心里响着。(侧重在音域宽宏) ②一声长长的嘹亮的呜叫声,从不远的地方传来。(侧重在音色清脆、高远) ③大家又笑起来,比刚才笑得更响亮,更长久。(侧重在声音响度大) 4、词义的个体与集体不同 例如: ①要想读书看报,至少得掌握最常用的词三千多个。(表示个体或普遍概念) ②一个人如果不认真学习口头和书面语言,他的词汇一定是贫乏的。(表示集合概念) 5、适用对象不同 例如: ①周总理正亲切地注视着我,目光中充满了关切,充满了爱护
②那是标志着学生们对老师衷心爱戴的歌 ③同志们亲手纺的线织的布做成衣服,穿着格外舒适,也格外爱惜。 (例①“爱护”用于对人或物的保护;用于物多指机器、国家财产。例②“爱戴”只用于人, 目限于下对上、群众对领袖、学生对老师的敬爱与拥护。例③“爱惜”只用于珍惜会消耗掉 的东西。如时间、生命、粮食等。) 6、搭配对象不同 例如: ①“拿摩温”为着要对东洋婆表示他管督的严厉,打得比平常格外着力。 ②严格地说,这些古城不能称为真正的城市。 ③苍白的脸色越来越严肃了。 (例①“严厉”常与“制裁、批评、处分、惩罚”等词语搭配。例②“严格”常与“遵守、 执行、要求、监督”等词语搭配。例③“严肃”多与“态度、作风、气氛”等词语搭配。) 7、词性和句法功能不同 例如: ①我国两千年前就发明了指南车。 ②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有了指南车的发明 ③秘密被发现了,宪警们把这个地下印刷所全挖出来了。 ④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⑤如果她发觉是件代替品,她会怎样想呢? ⑥我们从窗口跳下去,落脚太重,被敌人发觉了。 (就词性上说,上例中的“发明”“发现”既可以作动词,如①③句,又可以作名词,如②④ 句;而“发觉”则只能作动词。就语法功能上说,“发现”“发觉”都可以有被动句式,如 ③⑥句;而“发明”则没有这种用法。) 8、感情色彩不同 例如: ①小米加步枪的延安精神永远鼓舞我们战胜一切困难。 ②见群众不宣传,不鼓动,不演说,不调查,不询问,不关心其痛痒。 ③他这个人啊,骄傲、自负,总是鼓吹自己 (上例中的“鼓舞”是褒义词,如①句。“鼓动”是中性词,用于褒义,指激发、动员,如 ②句;用于贬义,指怂恿,如“鼓动闹事”,贬义用得较少。“鼓吹”如今多用作贬义,如 ③句。) 9、语体风格不同 例如: ①于是出版社又来商量,说是很多读者要求重印。(侧重于口语)
12 ②那是标志着学生们对老师衷心爱戴的歌。 ③同志们亲手纺的线织的布做成衣服,穿着格外舒适,也格外爱惜。 (例①“爱护”用于对人或物的保护;用于物多指机器、国家财产。例②“爱戴”只用于人, 且限于下对上、群众对领袖、学生对老师的敬爱与拥护。例③“爱惜”只用于珍惜会消耗掉 的东西。如时间、生命、粮食等。) 6、搭配对象不同 例如: ①“拿摩温”为着要对东洋婆表示他管督的严厉,打得比平常格外着力。 ②严格地说,这些古城不能称为真正的城市。 ③苍白的脸色越来越严肃了。 (例①“严厉”常与“制裁、批评、处分、惩罚”等词语搭配。例②“严格”常与“遵守、 执行、要求、监督”等词语搭配。例③“严肃”多与“态度、作风、气氛”等词语搭配。) 7、词性和句法功能不同 例如: ①我国两千年前就发明了指南车。 ②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有了指南车的发明。 ③秘密被发现了,宪警们把这个地下印刷所全挖出来了。 ④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⑤如果她发觉是件代替品,她会怎样想呢? ⑥我们从窗口跳下去,落脚太重,被敌人发觉了。 (就词性上说,上例中的“发明”“发现”既可以作动词,如①③句,又可以作名词,如②④ 句;而“发觉”则只能作动词。就语法功能上说,“发现”“发觉”都可以有被动句式,如 ③⑥句;而“发明”则没有这种用法。) 8、感情色彩不同 例如: ①小米加步枪的延安精神永远鼓舞我们战胜一切困难。 ②见群众不宣传,不鼓动,不演说,不调查,不询问,不关心其痛痒。 ③他这个人啊,骄傲、自负,总是鼓吹自己。 (上例中的“鼓舞”是褒义词,如①句。“鼓动”是中性词,用于褒义,指激发、动员,如 ②句;用于贬义,指怂恿,如“鼓动闹事”,贬义用得较少。“鼓吹”如今多用作贬义,如 ③句。) 9、语体风格不同 例如: ①于是出版社又来商量,说是很多读者要求重印。(侧重于口语)
②机构是可以组织的,条例大有商榷的余地。(侧重于书面语) ③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商讨科学发展规划。(具有庄重色彩) ④为了全胡同的事,大家常常到一块儿商议。(用于较普通的场合) ⑤天刚刚黎明,他就起身走了。(文学用语) ⑥情报送到了,战斗大概在明天拂晓时进行。(军事用语) B.虚词主要考查搭配习惯 1关联词。比如:不是……而是……,不是……就是 不但……而且 即使……也… 2.介词结构。 例如:一只大鸟(从、在)水面上飞起 (从……上……示的是动态的。在…上……表示的是静态的。故而应选“从"。) 3.副词。 例如:中美关系(一再、再三)动荡,不符合双方根本利益 (“一再”、“再三”都有一次又一次的意思,在表示人的主观的动作行为前面,两个 词都可以用。但不用于人的时候,只能用“一再”不能用“再三”。) (四)有效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近义词的辨析涉及了很多角度,但在解题过程中关键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规律和技巧。 1.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 义。语境就是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也就是上下文。对于一段文字来说,它所处的那篇文 章是它的语境;对于一句话来说,它所处的那个语段是它的语境;对于一个词来说,它所 处的那句话是它的语境;一个成语是该成语中每个字的语境。要确定词语的意思,必须把 它放在语境中考虑。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一个语境中,每个词都只能有一个 固定的意义(特定的双关修辞例外)。比如“深”在“夜深人静”中是“时间晚”的意思 在“深深的海洋”中是“离地平面距离大”的意思,“深红色的外衣”中是“颜色浓重”的 意思,在“情意深长”中是“厚重”的意思,在“内容深奥”中是“不易懂,难度大”的意 思。可见语境对词义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词语使用的正确与否,主要是看其适合语境与否 选择恰当词语,要先把握语境含义及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我国大型深水港一山东石臼港的建设进展顺利,(截止、截至)九月中旬,已完成全 年施工计划的90% (从语境看,是整个事件的中间暂停,将来还要继续进行。因而用“截至″就比较恰当。 因为“截止”是指到某时间停止,不再发展;“截至”是指截止到某时间、事件仍会发展。)
13 ②机构是可以组织的,条例大有商榷的余地。(侧重于书面语) ③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商讨科学发展规划。(具有庄重色彩) ④为了全胡同的事,大家常常到一块儿商议。(用于较普通的场合) ⑤天刚刚黎明,他就起身走了。(文学用语) ⑥情报送到了,战斗大概在明天拂晓时进行。(军事用语) B.虚词主要考查搭配习惯 1.关联词。比如:不是……而是……,不是……就是…… 不但……而且……,即使……也…… 既然……就…… 2.介词结构。 例如:一只大鸟(从、在)水面上飞起。 (从……上……表示的是动态的。在……上……表示的是静态的。故而应选“从”。) 3.副词。 例如:中美关系(一再、再三)动荡,不符合双方根本利益。 (“一再”、“再三”都有一次又一次的意思,在表示人的主观的动作行为前面,两个 词都可以用。但不用于人的时候,只能用“一再”不能用“再三”。) (四)有效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近义词的辨析涉及了很多角度,但在解题过程中关键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规律和技巧。 l.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 义。语境就是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也就是上下文。对于一段文字来说,它所处的那篇文 章是它的语境;对于一句话来说,它所处的那个语段是它的语境;对于一个词来说,它所 处的那句话是它的语境;一个成语是该成语中每个字的语境。要确定词语的意思,必须把 它放在语境中考虑。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一个语境中,每个词都只能有一个 固定的意义(特定的双关修辞例外)。比如“深”在“夜深人静”中是“时间晚”的意思, 在“深深的海洋”中是“离地平面距离大”的意思,“深红色的外衣”中是“颜色浓重”的 意思,在“情意深长”中是“厚重”的意思,在“内容深奥”中是“不易懂,难度大”的意 思。可见语境对词义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词语使用的正确与否,主要是看其适合语境与否。 选择恰当词语,要先把握语境含义及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我国大型深水港--山东石臼港的建设进展顺利,(截止、截至)九月中旬,已完成全 年施工计划的 90%。 (从语境看,是整个事件的中间暂停,将来还要继续进行。因而用“截至”就比较恰当。 因为“截止”是指到某时间停止,不再发展;“截至”是指截止到某时间、事件仍会发展。)
2、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选其符合语境义者。注意辨别同义词或近义词在 意义、色彩、运用这几方面的细微差别。(拆解法 例如: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化装、化妆)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 (语境意义是明显的,是指她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阔太太。“化装”与“化妆”,相异语素 是“装”与“妆"。都有修饰、打扮意义,但“装″有服装义,“化装″就是改变自己的服饰 而装扮成某种身份的人,“妆”就是打扮义,使自己容颜美丽。因而应选“化装 3.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再判断该选何词。(造句法)有些近义 词没有相同或相异的语素,通过语素比较鉴别是不行了,从词语本身的意义、功用又辨析不 清,那就把所辨析的词语放入日常习惯用语中,由此而区分出其异同,再选合适的。 例如:他(迟疑,犹豫)不决地伫立着,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迟疑”“犹豫”都有“一下不能判定”的意思。迟疑不决、犹豫不决,这些词语都正 确。只有放到日常习惯语境去体味其差异,才能判定应选哪-个。“我请他帮助,他迟疑了 下,还是跟我走了。”“我凊他帮忙,他犹豫了一下,同意了。″“迟疑”常指行动而言,“犹 豫”常指态度而言,因而据语境应选“犹豫"。) 4.运用反义词推究法 就是通过同义词的各自相应的反义词的不同来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别 例如: ①敌人的退却是虚假的,要引我们上钩才是它们真正的企图。 ②他拒绝我,是虚伪么? (要辨析上例中“虚假”与“虚伪”的细微差别,可通过它们的反义词来判断。“虚 假”与“真实”构成反义词,故其着重于“假”,指情况与实际不相符合,多用以形容事物 的内容、证据、情况、情节、因素、成分、成绩等较抽象的事物,有时也用于人的言行;而 虚伪”与“诚实”构成反义词,故着重于“伪”,用于形容故意作假,不诚实,多指言语、 行为、作风、态度、道德、品质等有关人的言行表现。) (五)词语辨析常见的误区 1、重解法,忽积累 词语辨析其实是需要下很大功夫积累记忆的,因为像“以至、以 致”“考查、考察”这类词语,不记忆其解释,几乎难以靠技法区分。 2、靠不成熟的语感进行辨析,缺乏可靠的判断依据。 3、小语境,不考虑大语境 例如:2002年东城的模拟 有应变的 的竞争性,有 的兼容性,有继承的创造性 灵活性、适应性协作、节制个性、宽泛 又如:2003东城一模
14 2、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选其符合语境义者。注意辨别同义词或近义词在 意义、色彩、运用这几方面的细微差别。 (拆解法) 例如: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化装、化妆)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 (语境意义是明显的,是指她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阔太太。“化装”与“化妆”,相异语素 是“装”与“妆”。都有修饰、打扮意义,但“装”有服装义,“化装”就是改变自己的服饰 而装扮成某种身份的人,“妆”就是打扮义,使自己容颜美丽。因而应选“化装”。) 3.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再判断该选何词。(造句法)有些近义 词没有相同或相异的语素,通过语素比较鉴别是不行了,从词语本身的意义、功用又辨析不 清,那就把所辨析的词语放入日常习惯用语中,由此而区分出其异同,再选合适的。 例如:他(迟疑,犹豫)不决地伫立着,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迟疑”“犹豫”都有“一下不能判定”的意思。迟疑不决、犹豫不决,这些词语都正 确。只有放到日常习惯语境去体味其差异,才能判定应选哪一个。“我请他帮助,他迟疑了 一下,还是跟我走了。”“我请他帮忙,他犹豫了一下,同意了。”“迟疑”常指行动而言,“犹 豫”常指态度而言,因而据语境应选“犹豫”。) 4. 运用反义词推究法 就是通过同义词的各自相应的反义词的不同来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别。 例如: ①敌人的退却是虚假的,要引我们上钩才是它们真正的企图。 ②他拒绝我,是虚伪么? (要辨析上例中“虚假”与“虚伪”的细微差别,可通过它们的反义词来判断。“虚 假”与“真实”构成反义词,故其着重于“假”,指情况与实际不相符合,多用以形容事物 的内容、证据、情况、情节、因素、成分、成绩等较抽象的事物,有时也用于人的言行;而 “虚伪”与“诚实”构成反义词,故着重于“伪”,用于形容故意作假,不诚实,多指言语、 行为、作风、态度、道德、品质等有关人的言行表现。) (五)词语辨析常见的误区 1、 重解法,忽积累 词语辨析其实是需要下很大功夫积累记忆的,因为像“以至、以 致”“考查、考察”这类词语,不记忆其解释,几乎难以靠技法区分。 2、 靠不成熟的语感进行辨析,缺乏可靠的判断依据。 3、 小语境,不考虑大语境。 例如:2002 年东城的模拟 有应变的 ,有 的竞争性,有 的兼容性,有继承的创造性。 灵活性、适应性 协作、节制 个性、宽泛 又如:2003 东城一模
道路的 、居民的迁动,是老城区在消失的同时也带走了老北京风情。 拓宽、拓展 三、成语误用 考查成语的运用是近年高考中必备的题型。从1995年到2000年的六届高考来看 考查形式是以选出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为主,只有1996年考查选择与句意最贴切的成语 填空。该题型对考生有一定难度。结合平常报刊中成语的误用,无外乎是以下八类 (一)改造成语。或者换词,或者出现错别字。 例如: 1、面对不幸,是怨天忧人,还是勇敢地迎接命运的挑战? 2、他们家穷得家徒四璧 (例1中的“怨天忧人”属换词误用,看似通顺,实则无此成语,应为“怨天尤人” 例2中“家徒四璧”属别字误用应为“家徒四壁”。此类尚有如“寥若辰星(晨)”、“入 目三分(木)”、“心”不在蔫(焉)”“大刹风景(杀、煞、“坚忍不拔(韧)”“蔽帚自珍(敝)” 等误用例子。考生只要平时稍有留意,即不难发现 (二)不了解成语意思,望文生义 例如: 3、小说是虚构的,但其人其事看来也并非空穴来风,无中生有。 4、我本来就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例3“空穴来风”本意是“比喻消息或传言并非完全没有根据”,却常被误解为 “没有根据的消息或传言”而用错。例4“差强人意”本意是“尚能使人满意”,却常被 误解为逸强去干什么事”。此类误用尚有如“醍醐灌顶”(误为“使人难受、痛苦”),以 及高考已考过为“望其项背”(误解为“难以达到某种境界”)、“万人空巷”(误解为街 上空无一人”)、“火中取粟”(误解为“获得好处”)。) (三)对成语意思理解不准确,似是而非 例如: 5、体育馆内万余名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振聋发聩,淹没了馆外的惊雷。 6、如果上海有一家银行人均创收达四万元,谁都会不以为然 例5“振箮发聩”本意是“比喻唤醒糊凃麻木的人”却被误解为“声音大得震聋了 耳朵。”改为“震耳欲聋”即可。例6“不以为然”原意为“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 的成语改为短语“不以为奇”就行了。另如有人把“不孚众望”作“不负众望”理解而 误用。高考还考查过“莘莘学子”“汗牛充栋”“洗心革面”“左右逢源”的误用。) (四)把成语作修饰语用,修饰作用又不当
15 道路的 、居民的迁动,是老城区在消失的同时也带走了老北京风情。 拓宽、拓展 三、成语误用 考查成语的运用是近年高考中必备的题型。从 1995 年到 2000 年的六届高考来看, 考查形式是以选出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为主,只有 1996 年考查选择与句意最贴切的成语 填空。该题型对考生有一定难度。结合平常报刊中成语的误用,无外乎是以下八类。 (一)改造成语。或者换词,或者出现错别字。 例如: 1、面对不幸,是怨天忧人,还是勇敢地迎接命运的挑战? 2、他们家穷得家徒四璧。 (例 1 中的“怨天忧人”属换词误用,看似通顺,实则无此成语,应为“怨天尤人”; 例 2 中“家徒四璧”属别字误用,应为“家徒四壁”。此类尚有如“寥若辰星(晨)”、“入 目三分(木)”、“心”不在蔫(焉)”“大刹风景(杀、煞)、“坚忍不拔(韧)”“蔽帚自珍(敝)” 等误用例子。考生只要平时稍有留意,即不难发现。) (二)不了解成语意思,望文生义。 例如: 3、小说是虚构的,但其人其事看来也并非空穴来风,无中生有。 4、我本来就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例 3“空穴来风”本意是“比喻消息或传言并非完全没有根据”,却常被误解为 “没有根据的消息或传言”而用错。例 4“差强人意”本意是“尚能使人满意”,却常被 误解为逸强去干什么事”。此类误用尚有如“醍醐灌顶”(误为“使人难受、痛苦”),以 及高考已考过为“望其项背”(误解为“难以达到某种境界”)、“万人空巷”(误解为街 上空无一人”)、“火中取粟”(误解为“获得好处”)。) (三)对成语意思理解不准确,似是而非。 例如: 5、体育馆内万余名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振聋发聩,淹没了馆外的惊雷。 6、如果上海有一家银行人均创收达四万元,谁都会不以为然。 (例 5“振聋发聩”本意是“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却被误解为“声音大得震聋了 耳朵。”改为“震耳欲聋”即可。例 6“不以为然”原意为“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 的成语改为短语“不以为奇”就行了。另如有人把“不孚众望”作“不负众望”理解而 误用。高考还考查过“莘莘学子”“汗牛充栋”“洗心革面”“左右逢源”的误用。) (四)把成语作修饰语用,修饰作用又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