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秦始皇喜爱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业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译文: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译文: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 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译文:给你三支箭,你可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④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与妻书》) 译文:希望你(还是)好好地抚养他,使他像我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译文: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译文: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错了!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译文:尽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译文: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木,难道 又能把这大山的土石怎么样? ③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译文: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这就是 我这次游山的心得 ④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译文:你都跑了一千多里路了,难道还有谁不知道的吗?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译文:难道是真没有千里马吗?还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11
11 译文:秦始皇喜爱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业。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译文: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译文: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 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译文:给你三支箭,你可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④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与妻书》) 译文:希望你(还是)好好地抚养他,使他像我。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译文: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译文: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错了!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译文:尽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译文: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木,难道 又能把这大山的土石怎么样?" ③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译文: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这就是 我这次游山的心得。 ④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译文:你都跑了一千多里路了,难道还有谁不知道的吗?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译文:难道是真没有千里马吗?还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译文:唉!这是真的呢?还是做梦呢?还是传信的弄错了真实情况呢? 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 译文:如果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 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译文: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 呢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译文:在追寻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上 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 ②静女其姝。(《离骚》) 译文:那个姑娘文静而漂亮。 【何其】译为“怎么”,“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译文: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 劲呢 6.【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并且你说的话也不对 ②且臣少仕朝,历职郎署。(《陈情表》) 译文: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五人墓碑记》) 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之前竖立碑石,来表彰他们的事迹。 ④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译文:向南撤退,鲁肃直接去迎他,与刘备在当阳县长坂坡相会。鲁肃转达孙权的意思,(和 他)讨论天下大事的势态,表示恳切慰问的心意,并且问刘备说 ⑤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译文:他所率领的中原军队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早己疲惫 2.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译文:臣死都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我推辞呢!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译文:古时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够远了,尚且跟从老师请教。 3.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12 译文:唉!这是真的呢?还是做梦呢?还是传信的弄错了真实情况呢? 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 译文:如果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 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译文: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 呢?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译文:在追寻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上 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 ②静女其姝。(《离骚》) 译文:那个姑娘文静而漂亮。 【何其】译为“怎么”,“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译文: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 劲呢! 6. 【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并且你说的话也不对。 ②且臣少仕朝,历职郎署。(《陈情表》) 译文: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五人墓碑记》) 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之前竖立碑石,来表彰他们的事迹。 ④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译文:向南撤退,鲁肃直接去迎他,与刘备在当阳县长坂坡相会。鲁肃转达孙权的意思,(和 他)讨论天下大事的势态,表示恳切慰问的心意,并且问刘备说。 ⑤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译文:他所率领的中原军队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早已疲惫。 2.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译文:臣死都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我推辞呢!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译文:古时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够远了,尚且跟从老师请教。 3.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