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例句是有原文与译文的)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 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其中“因、以 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 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但近几年广东卷主要是卷内句的对照区分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 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 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如: 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常用的关 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 说,还)……,况且。如: 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可不译 【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
1 高考 18 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例句是有原文与译文的)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考纲划定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而、 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其中“因、以、 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 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但近几年广东卷主要是卷内句的对照区分。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 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 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如: 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常用的关 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 说,还)……,况且。如: 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 】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可不译。 【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
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常用关联词语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 首先(起初)……然后……,从而。如 ①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 ②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然后又问到有关革命形势的一些问题和镇头市敌驻军的动静。 ③吃过了饭,老秦跟小福去场里打谷子。】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 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 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转折复句,后一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 同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来。分句之间构成转折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虽 然(虽、尽管)……但是(但、可是、却、而、还是) 但是,但,然而,只是,不过 倒,竞然。如: ①他小小年纪,胆量可不小啊 ②虽然我一见便知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 ③我们几个苦口婆心地给他讲道理,他竟然一句也没听进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②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译文:声音并没有变大,可是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译文:各位如果有这种意思的话,就听我的指挥好了。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可不译 【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 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常用关联词语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 首先(起初)………然后……,从而。如 ①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
2 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常用关联词语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 首先(起初)……然后……,从而。如: ①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 ②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然后又问到有关革命形势的一些问题和镇头市敌驻军的动静。 ③吃过了饭,老秦跟小福去场里打谷子。 】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 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 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转折复句,后一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 同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来。分句之间构成转折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虽 然(虽、尽管)……但是(但、可是、却、而、还是)……,但是,但,然而,只是,不过, 倒,竟然。如: ①他小小年纪,胆量可不小啊。 ②虽然我一见便知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 ③我们几个苦口婆心地给他讲道理,他竟然一句也没听进去。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②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译文:声音并没有变大,可是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译文:各位如果有这种意思的话,就听我的指挥好了。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可不译。 【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 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常用关联词语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 首先(起初)……然后……,从而。如: ①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
②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然后又问到有关革命形势的一些问题和镇头市敌驻军的动静 ③吃过了饭,老秦跟小福去场里打谷子。】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 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 样的习惯。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文言文中的"而”一般是作连词,当"而″表修饰关系时,说明连接的前后内容是修饰关系,相 当于"地",多数情况下它的前面是形容词,后面是动词;当"而”表顺承关系时,它连接的前后 内容是承接的,相当于”就",多数情况下它的前后内容是连续动作。 事实上,通过大量的例句,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它们的细微区别的。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 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有先后关系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而表示修饰关 系的“而”,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作状语的两个 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 文言文虚词“而”字表修饰,还是表承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师教的难点。那么是 不是它们没有规律可循呢?事实通过大量的例句,还是可以找到它们的细微区别的。 、表承接关系的“而”多用于复句中,连接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两个动作。 例如:①先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这句话的意思是:先用尺子度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他)就把尺子放在自己的 座位上了。 这是由两个独立完整的单句组成的复句,两个复句间有明显的关联词“先”,后面省略了与 先”相照应的相关关联词“后”或“然后”。这句话陈述两件事:度其足,置之其坐。两 件事有先后的承接关系。“而”字放在两个有先后关系的单句之间,将两个单句连接起来, 就叫表承接。事实这两个单句组成的这个复句是承接复句 ②庄宗受(之)而藏之于庙 这句话的意思是:庄宗(先)接过箭,(然后)把它藏在庙里。“庄宗受”后省略了宾语“之”, 句子已完整独立。“藏之于庙”。承前省了主语“庄宗”和介词“以”,但也是一个独立完整 的单句,两个意义完整的单句共同组成一个一重复句。从语意上看,两件事、两个动作“受 和“藏”,虽然没有关联词,但有先后的逻辑关系。两个单句组成一个承接复句,“而”字将
3 ②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然后又问到有关革命形势的一些问题和镇头市敌驻军的动静。 ③吃过了饭,老秦跟小福去场里打谷子。 】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 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 样的习惯。"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文言文中的"而"一般是作连词,当"而"表修饰关系时,说明连接的前后内容是修饰关系,相 当于"地",多数情况下它的前面是形容词,后面是动词;当"而"表顺承关系时,它连接的前后 内容是承接的,相当于"就",多数情况下它的前后内容是连续动作。 事实上,通过大量的例句,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它们的细微区别的。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 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有先后关系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而表示修饰关 系的“而”,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作状语的两个 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 文言文虚词“而”字表修饰,还是表承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师教的难点。那么是 不是它们没有规律可循呢?事实通过大量的例句,还是可以找到它们的细微区别的。 一、表承接关系的 “而”多用于复句中,连接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两个动作。 例如:①先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这句话的意思是:先用尺子度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他)就把尺子放在自己的 座位上了。 这是由两个独立完整的单句组成的复句,两个复句间有明显的关联词“先”,后面省略了与 “先”相照应的相关关联词“后”或“然后”。这句话陈述两件事:度其足,置之其坐。两 件事有先后的承接关系。“而”字放在两个有先后关系的单句之间,将两个单句连接起来, 就叫表承接。事实这两个单句组成的这个复句是承接复句。 ②庄宗受(之)而藏之于庙。 这句话的意思是:庄宗(先)接过箭,(然后)把它藏在庙里。“庄宗受”后省略了宾语“之”, 句子已完整独立。“藏之于庙”。承前省了主语“庄宗”和介词“以”,但也是一个独立完整 的单句,两个意义完整的单句共同组成一个一重复句。从语意上看,两件事、两个动作“受” 和“藏”,虽然没有关联词,但有先后的逻辑关系。两个单句组成一个承接复句,“而”字将
它们连接起来,就叫表承接 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舍之。”这个句子有点复杂,可以说它是一个紧缩复句。锲,雕刻,它是一个独词句 句意完整;舍之,舍去雕刻的东西,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动词谓语句。虽然只有四个字,它 却是两个单句组成的复句,而且两件事、两个动作有先后关系,可用“ 就……”的 承接句式来翻译理解。整句译为:“一雕刻,就放弃它。”“而”是表示承接关系的“就”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这是一个复句,“余方心动欲还”是个独立完整的单句,“而大声发于水上”即水上发出很大 的声音,这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单句。两个单句陈述两件事,这两件事有先后关系,它有“我 才想返回,就发现从水上发出了很大的声音”的意思,它符合“ 优……”这种表示 承接关系的复句形式。因而,“而”表承接 二、表修饰的“而”多用于单句,连接两个同时发生的动作,且前一个动词作后一谓语动词 的状语 表承接关系的“而”用于复句,而且两件事或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 却是用在单句的状语与谓语间的连接,如果连接状语是动词,作状语的动词与作谓语的动词 发生的动作行为是同时进行。 例如:①窥镜而自视,又弗如甚。 译文:(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 差太远 窥镜而自视”,它是一个单句。主干是:“邹忌看自己”。这里的“窥镜”是对着镜子看 对着镜子时就能看到自己。前一个动作与后一个动作应该是同时发生,且对着镜子看是看自 己的方式,作“自视”的方式状语。这里的语意,不能说“窥镜”,看镜子,“自视”,然后 看自己。生活的实际是看镜子时已经看到人了,两个动作同时进行,无先后关系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译文: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 这也是一个单句,主干是:“智叟止之”“笑”与“止”同时发生,“笑”修饰谓语“止”的 状态作状态状语 ③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译文: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陋者求之”,“陋者”作主语,“求”作谓语,“之”作宾语。“乃以 斧斤”、“考击”都修饰“求”作“求”的状语。其中,“考击”与“求”同时发生。是边敲 边求的意思。 ④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以”相当于“而”,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余与四人入。“余与四人”作主语,“入”作 谓语。“拥火”修饰“入”作“入”的方式状语。“拥火”这个动作与“入”是同时发生。没 有先后关系。我们不能说,拥火这个动作完成后,再进去。这两个动作是连动的 三,表修饰的“而”,除连接两件事或两个动作外,还用于单句中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 作谓语的状语与谓语之间的连接 状语由形容词、副词以及介词短语充当,文言在这些状语与谓语之间有时用“而”字来连接 例①: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罅。 “(余)徐而察之。”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我)察之”。徐,慢慢地,形容词作状语。修 饰谓语动词“察”的状态。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吾恂恂而起,”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吾起。恂恂,即慢慢地,修饰“起”作状语,表
4 它们连接起来,就叫表承接。 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舍之。”这个句子有点复杂,可以说它是一个紧缩复句。锲,雕刻,它是一个独词句, 句意完整;舍之,舍去雕刻的东西,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动词谓语句。虽然只有四个字,它 却是两个单句组成的复句,而且两件事、两个动作有先后关系,可用“一……,就……”的 承接句式来翻译理解。整句译为:“一雕刻,就放弃它。”“而”是表示承接关系的“就”。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这是一个复句,“余方心动欲还”是个独立完整的单句,“而大声发于水上”即水上发出很大 的声音,这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单句。两个单句陈述两件事,这两件事有先后关系,它有“我 才想返回,就发现从水上发出了很大的声音”的意思,它符合“一……,就……”这种表示 承接关系的复句形式。因而,“而”表承接。 二、表修饰的“而”多用于单句,连接两个同时发生的动作,且前一个动词作后一谓语动词 的状语 表承接关系的“而”用于复句,而且两件事或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 却是用在单句的状语与谓语间的连接,如果连接状语是动词,作状语的动词与作谓语的动词 发生的动作行为是同时进行。 例如:①窥镜而自视,又弗如甚。 译文:(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 差太远。 “窥镜而自视”,它是一个单句。主干是:“邹忌看自己”。这里的“窥镜”是对着镜子看, 对着镜子时就能看到自己。前一个动作与后一个动作应该是同时发生,且对着镜子看是看自 己的方式,作“自视”的方式状语。这里的语意,不能说“窥镜”,看镜子,“自视”,然后 看自己。生活的实际是看镜子时已经看到人了,两个动作同时进行,无先后关系。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译文: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 这也是一个单句,主干是:“智叟止之”,“笑”与“止”同时发生,“笑”修饰谓语“止”的 状态作状态状语。 ③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译文: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陋者求之”,“陋者”作主语,“求”作谓语,“之”作宾语。“乃以 斧斤”、“考击”都修饰“求”作“求”的状语。其中,“考击”与“求”同时发生。是边敲 边求的意思。 ④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以”相当于“而”,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余与四人入。“余与四人”作主语,“入”作 谓语。“拥火”修饰“入”作“入”的方式状语。“拥火”这个动作与“入”是同时发生。没 有先后关系。我们不能说,拥火这个动作完成后,再进去。这两个动作是连动的。 三,表修饰的“而”,除连接两件事或两个动作外,还用于单句中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 作谓语的状语与谓语之间的连接。 状语由形容词、副词以及介词短语充当,文言在这些状语与谓语之间有时用“而”字来连接。 例①: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罅。 “(余)徐而察之。”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我)察之”。徐,慢慢地,形容词作状语。修 饰谓语动词“察”的状态。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吾恂恂而起,”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吾起。恂恂,即慢慢地,修饰“起”作状语,表
示“起”的状态。有人说这种情况,“而”字可译作“地”,在“河曲智叟笑而止之”这种情 况下,“而”字可译作“着”。我认为这两个“而”字没有这两个意思,它是助词,它只起到 帮助两个词连起来的作用。那两个意思是加进去的,但可以加进去的这两个字“地”和“着” 确实是状语的标 例③有志与力,不随以怠。 “不随以怠。”“以”相当于“而”,这是个形容词谓语句,语意独立完整,“不随”,即不随 便,形容词,作“怠”的状语。这里的“而”可译作“地”。 例④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这是个单句,主干是:陋者求之。也可以说,“以斧斤考击”是介词短语作“求”的状语 而”连接修饰谓语的状语与谓语,叫表修饰。这里的“而”也可译作“着”。 总之,“而”表修饰或表承接的区别是: 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两个动作之连接起来。 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 作状语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 起来。“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表承接,如两个动词没有先后 关系,是同时发生且前一动词是修饰后一动词作状语,表修饰,这是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遇到这种情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 、如果“而”前后的两个动词表示的动作是前后相继的,也就是说,后一个动作发生 的时候,前一个动作自动结束,那么,这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如《始得西山宴游记》 披草而坐。”《劝学》:“登高而招。”先“披草”,然后坐下,坐下后,就不需要再“披 草”了;先登上高处,然后向远处招手,招手的时候已登上高处,就不需要再“登”了。因 此,这两个句子中的“而”都表承接。 、如果“而”前的动作与“而”后的动作相伴而生,一辅一主,共始共终,那么这个 “而”就表示修饰关系。如《劝学》:“吾尝跛而望矣。”《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 这里的“跛”和“望”、“拱”和“立”都是同时发生的,以“望”和“立”为中心语意, 以“跛”与“拱”为伴随状态,因此,这两个“而”都表修饰 运用这种方法,我们再来看“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三句中的“而”,似 乎就更容易把握了。这里的“泉”“罍”和“红装”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但它们是否和其 后的“茗”“歌”“红装”都表示“时间上紧相承接”的关系呢?恐怕未必。先看“泉而茗 者”,“汲取泉水”和“煮茶”(也可理解成“煮泉水”和“泡茶”)两个动作的确是前后 相继的,“而”表承接无疑,但如果把“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中的“而”也看作承接关 系,那么两句的大意就是:(先)端上酒杯,然后去唱歌:(先)穿上鲜艳的衣服,然后去 骑驴。这样理解的话,不仅喜庆、欢快的氛围没有了,还多了几分矫情,而且从常理上也很 难讲得通:为什么非要拿了酒杯然后才唱歌?有几个人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换衣服?笔者认 为,这里的“罍”与“红装”描述的是“歌”与“蹇”时的一种状态,不存在孰先孰后的问 题,“而”应表示修饰关系,两句话译为:拿着酒杯唱歌的,穿着盛装骑驴走的】 ①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译文: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译文:项羽紧握剑柄跪直身子说:“客人是干什么的?
5 示“起”的状态。有人说这种情况,“而”字可译作“地”,在“河曲智叟笑而止之”这种情 况下,“而”字可译作“着”。我认为这两个“而”字没有这两个意思,它是助词,它只起到 帮助两个词连起来的作用。那两个意思是加进去的,但可以加进去的这两个字“地”和“着” 确实是状语的标志。 例③有志与力,不随以怠。 “不随以怠。”“以”相当于“而”,这是个形容词谓语句,语意独立完整,“不随”,即不随 便,形容词,作“怠”的状语。这里的“而”可译作“地”。 例④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这是个单句,主干是:陋者求之。也可以说,“以斧斤考击”是介词短语作“求”的状语。 “而”连接修饰谓语的状语与谓语,叫表修饰。这里的“而”也可译作“着”。 总之,“而”表修饰或表承接的区别是: 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两个动作之连接起来。 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 作状语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 起来。“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表承接,如两个动词没有先后 关系,是同时发生且前一动词是修饰后一动词作状语,表修饰,这是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遇到这种情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 一、如果“而”前后的两个动词表示的动作是前后相继的,也就是说,后一个动作发生 的时候,前一个动作自动结束,那么,这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如《始得西山宴游记》: “披草而坐。”《劝学》:“登高而招。”先“披草”,然后坐下,坐下后,就不需要再“披 草”了;先登上高处,然后向远处招手,招手的时候已登上高处,就不需要再“登”了。因 此,这两个句子中的“而”都表承接。 二、如果“而”前的动作与“而”后的动作相伴而生,一辅一主,共始共终,那么这个 “而”就表示修饰关系。如《劝学》:“吾尝跂而望矣。”《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 这里的“跂”和“望”、“拱”和“立”都是同时发生的,以“望”和“立”为中心语意, 以“跂”与“拱”为伴随状态,因此,这两个“而”都表修饰。 运用这种方法,我们再来看“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三句中的“而”,似 乎就更容易把握了。这里的“泉”“罍”和“红装”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但它们是否和其 后的“茗”“歌”“红装”都表示“时间上紧相承接”的关系呢?恐怕未必。先看“泉而茗 者”,“汲取泉水”和“煮茶”(也可理解成“煮泉水”和“泡茶”)两个动作的确是前后 相继的,“而”表承接无疑,但如果把“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中的“而”也看作承接关 系,那么两句的大意就是:(先)端上酒杯,然后去唱歌;(先)穿上鲜艳的衣服,然后去 骑驴。这样理解的话,不仅喜庆、欢快的氛围没有了,还多了几分矫情,而且从常理上也很 难讲得通:为什么非要拿了酒杯然后才唱歌?有几个人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换衣服?笔者认 为,这里的“罍”与“红装”描述的是“歌”与“蹇”时的一种状态,不存在孰先孰后的问 题,“而”应表示修饰关系,两句话译为:拿着酒杯唱歌的,穿着盛装骑驴走的】 ①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译文: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②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译文:项羽紧握剑柄跪直身子说:“客人是干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