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意境的特征 顾祖钅
文学意境的特征 ——顾祖钊
文学意境溯源 ■“意境”一词,源于佛经,佛家认为: 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所观之 理也谓之境,能观之心谓之智。这里 所说的“智”与“境”,在文学方面 就是“意”与“境”。我国古代学者 对于“意境”一词也多有闻述
文学意境溯源 ◼ “意境”一词,源于佛经,佛家认为: 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所观之 理也谓之境,能观之心谓之智。这里 所说的“智”与“境” ,在文学方面 就是“意”与“境” 。我国古代学者 对于“意境”一词也多有阐述
“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 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 ■唐代诗僧皎然在《诗式》中专辟“取境”一章,提出“境”字, 即“诗境”,说诗要取境 ■唐代王昌龄在《诗格》中,甚至直接岀现了“意境”这个概念: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 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 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 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 矣 ■唐代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 言》中,把“意境”描绘为“意象”; 眀清时代王夫之又把“意境”概括为“情景”。(神者、巧者) 直到近代王国维继承并发展了源远流长的“境界”说,深入全面地 探讨了“意境”的含乂,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契机。他在《人间词话》 中指出:“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 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 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 ◼ 唐代诗僧皎然在《诗式》中专辟“取境”一章,提出“境”字, 即“诗境”,说诗要取境。 ◼ 唐代王昌龄在《诗格》中,甚至直接出现了“意境”这个概念: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 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 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 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 矣。” ◼ 唐代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 言》中,把“意境”描绘为“意象”; ◼ 明清时代王夫之又把“意境”概括为“情景”。(神者、巧者) ◼ 直到近代王国维继承并发展了源远流长的“境界”说,深入全面地 探讨了“意境”的含义,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契机。他在《人间词话》 中指出:“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 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文学意境的特征 ■情景交融——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景中藏情 情中见景 情景并茂 ■虚实相生——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 ■韵味无穷——意境创造的审美特征
文学意境的特征 ◼ 情景交融——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景中藏情 情中见景 情景并茂 ◼ 虚实相生——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 ◼ 韵味无穷——意境创造的审美特征
景中减情 切景语皆情语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一首寓离情于写景之中的送别诗。首句点出送别的 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 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 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 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 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蘅塘退士评曰:“烟花三月下扬州”乃“千古丽句
景中藏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一首寓离情于写景之中的送别诗。首句点出送别的 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 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 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 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 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蘅塘退士评曰: “烟花三月下扬州”乃“千古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