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二十四诗品校注译评 然苦心形容,易至浸滞,何能独立物表,与化为徒哉!故进 之以《超诣》。 玄神既超,风致或乏,如释迦如来,坐宝莲台,讲大乘法,非 不超超玄著,而听者迷而思卧,佐以天女散花,缨络宝盖,随风 摇荡,则心忧神怡,翻翩有凌云之意矣。故进之以《飘逸》。 既已飘逸,然或局于一隅,贪看鸳鸯戏水,忘却波浪接天 是第见羚羊挂角,却未知香象渡河也。故必贝宫珠阙,出没变 幻,花雨香林,顷刻有无,齐天地于一瞬,等嵩华于秋毫,乃为诗 家之极致也。故进之以《旷达》 其在《易》曰:变动不拘,周流六虚,天地之化,逝者如斯。 盖必具此境界,乃为神乎其技,而诗之能事毕矣。故终之以《流 动》。 人们看得很清楚:他在“先之以《雄浑》、终之以《流动》”之间,用了 二十二次“进之以”某品,便把二十四品如同串红辣椒似的缀成一串。 这算什么“脉络”? 这里,我们应该指明,《续解》作者的这种说法,从表面看,是模拟 《易传·序卦》而来的。请看,《序卦》说: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 《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 《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 《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讼必 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 《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 有礼,故受之以《履》。《履》者,礼也。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 《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四 ①[清]杨振纲著:《诗品续解》,见郭绍虞集解《诗品集解》,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年版,第3一42页 2高亨著:《周易大传今注》,齐鲁书社1979年版,第643一645页
绪论 019 按《周易》上经三十卦,叙其顺序,用了二十八次“受之以”某卦,把 它们贯串起来:下经三十四卦,也用了三十二次“受之以”某卦,把它们 贯串起来。问题是:《易传·序卦》的“受之以”某卦,是有规律的,而《续 解》用二十二次“进之以”某品,把《二十四诗品》串起来,却不显示任何 规律。 先说《序卦》所显示的规律。 大化流衍,生生不息,阴阳相动,万物滋生,这是《周易》为人们所 描绘的一幅关于世界万物的起源、构成、生化与变迁的图式。《易传·系 辞》日“一阴一阳之谓道”,说明了《周易》的思想本质,也成为《周易》的 哲学总纲。《周易》卦象就是建立在阳爻(一)和阴爻(--)两个符号基 础上的,这两个符号按照阴阳消长的规律,经过排列组合而衍生八卦: 三 王当 乾 坤 震 坎 离 良 兑 八卦分阴、阳两类,乾,由三个阳交组成,为纯阳之卦:坤,由三个 阴爻组成,为纯阴之卦;震、坎、艮三卦皆由一个阳交、二个阴爻组成, 其爻画皆为五,为奇数,属阳卦:巽、离、兑三卦皆由一个阴爻、二个阳 交组成,其交画皆为四,为偶数,属阴卦。由此可见,八卦的构成与排 列,正体现了阴阳对立统一的思想。 单卦共八个,称为“经卦”,八经卦通过重迭,排列组合为六十四 “别卦”。六十四卦的爻画,如乾,画作(乾下乾上):坤,画作(坤下 坤上);屯,画作(震下坎上);余类推《周易》全书六十四卦就是这么 得来的。 因为《周易》是按照阴阳对立统一思想构成的,所以《序卦》叙述卦 的顺序,便如孔颖达《周易正义》所说: 今验六十四卦,二二相耦,非覆即变。覆者,表里视之遂成
020二十四诗品校注译评 两卦。《屯》、《蒙》、《需》、《讼》、《师》、《比》之类是也。变者,反覆 唯成一卦,则变以对之。《乾》、《坤》、《坎》、《离》、《大过》、《颐》 《中孚》、《小过》之类是也。① 两卦相邻,不反则对,这就是《序卦》说明六十四卦之间关系的规 律。乾坤相对,泰否相对,是显例;屯蒙相承,蒙需相承,是显例。因而 我说:阴阳对立统一规律乃是《序卦》说明词的哲学思想。 再说《二十四诗品》是平列的二十四首诗,没有一以贯之的脉络。 《二十四诗品》是对二十四种诗歌意境、风格的描绘。诗人的创作 个性总是以清新、深刻的情思贯注于感人的形象中而形成意境,形成 各自的独特风格。《文心雕龙》有《体性》篇,专论文学风格和个性统一 的问题。《体性》篇中的“体”,即是今人所说的风格:“性”,即指个性。 《体性》指明作者创作个性形成的基因,乃是“情性所铄,陶染所凝”,这 与人的气质、才智、学力、习染都有关系。长期养成的创作个性,便成 了独特的个性;由这种独特个性决定着作品的独特风格。因此,我认 为,诗的风格,就每位诗人说,有独特性,才是卓然一家或大家。每位 诗人的独特风格,各有其美。读者凭个人爱好,可能各有所偏:评论家 对各种风格则当一视同仁,鉴赏百家。司空图正是从鉴赏百家的角 度,写出《二十四诗品》,每品平列,各自独立,各不相属。这是不持偏 见的人们所认同的。 《续解》作者怎么找出“脉络”的?请看,他摹拟《序卦》的说明方 式,把“受之以”某卦换成“进之以”某品,于是《二十四诗品》就有了所 谓的“脉络”。但我不得不说,这“脉络”的脉管里没有周流全身的血 液,这“脉络”只如同一根“麻线”,用来串红辣椒则可,用来串《二十四 诗品》,则只能说些废话。他明知“原无次第”,却硬要强作解人,便甘 ①[唐]孔颍达撰:《周易正义·序卦》,见[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 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5页
绪论021 心说废话 说空话总要找点根据,根据是什么?他说“又恐雄过于猛”,“故进 之以《冲淡》”;“又恐绝无颜色”,“故进之以《纤秾》”;“纤则易至于冗 长,称则或伤于肥,…故进之以《沉著》”,等等。人们应该看透,他的 理论根据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石上的。这根据实际不存在(或未必 有)。因此,这根据成了无根无据。 无根无据,而竟然能说一通空洞无物的话,这就不能不“归功”于 《续解》作者长期经受的八股文训练了。 (三)评《二十四诗品浅解》所谓“伦次” 清道光乙未(1835年),山东蓬莱杨廷芝撰《二十四诗品浅解》,除 《二十四诗品大序》外,特作《二十四诗品小序》,申述他对《二十四诗 品》“伦次”的看法,录之如下: 诗不可以无品,无品不可以为诗,此《诗品》之所以作也。 予总观统论,默会深思,窃以为兼体用、该内外,故以《雄浑》先 之。有不可以迹象求者,则日《冲淡》。亦有可以色相见者,则 曰《纤秋》。不《沉著》、不《高古》,则虽《冲淡》、《纤秾》,犹非妙 品。出之《典雅》,加之《洗炼》;《劲健》不过乎质,《绮丽》不过乎 文:无往不归于《自然》。《含蓄》不尽,则茹古而涵今:《豪放》无 边,则空天而廓宇,品亦妙矣。品妙而斯为极品。夫品,固出于 性情,而妙尤发于《精神》:《缜密》则宜重、宜严,《疏野》则亦松 亦活;《清奇》而不至于凝滞,《委曲》而不容以径直:要之无非 《实境》也。境值天下之变,不妨极于《悲慨》;境处天下之赜,亦 有以拟诸《形容》。超则轶乎其前,诣则绝乎其后(《超诣》):飘 则高下何定,逸则闲散自如(《飘逸》):旷观天地之宽,达识古今 之变(《旷达》),无美不臻,而复以《流动》终焉。品斯妙极,品斯 神化矣。廿四品备,而后可与天地无终极。品之伦次,定品之 节序,全则有品而可以定其格,亦于言而可以知其志。诗之不
022|二十四诗品校注译评 可以无品也如是夫!四 《浅解》所谓“伦次”,即条理顺序。他要说明《二十四诗品》排列顺 序的道理。道理何在?他没有明确交待,只大施作八股文截搭题的手 段,装腔作势,发一通空洞无物的高论。下面,让我先简单介绍所谓八 股文截搭题,然后再分析《浅解·小序》这篇妙文。 八股文又称《四书》文。《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 子》。明、清时,规定童生学习《四书》,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合法 的课本。童生考秀才(称为“小试”),作文章要代圣人立言,其题材即 以《四书》为限。主试者出题,当然出自《四书》。如题《其为仁之本与· 子日巧言令色》,取自《论语·学而》第二章之末句与第三章之首句,截 两章尾首搭缀成题。主试者出如此之类的怪题,主要是为了防止应 试者猜题或抄袭事先熟读背熟的前人文章(当时书商刻售早已中试的 卷子)。应试者作“截搭题”文章,又要代圣人立言,那就只好就“毫无 意义的题目”作出一篇毫无意义的文章来。 八股文,本来就是只讲形式不讲内容的。八股就是个形式,文章 开始第一句叫“破题”,在这一句里,扼要说明对题目的理解;紧接两 句,继续说明,叫“承题”;下边是“起讲”,起讲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末 股四个段落发议论。这四段,每段写成两股对偶的文字,就像一副长 对联。四段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浅解》作者经受八股训练,久之而成为思维定势,遇到要论述的 问题,便显示一套八股手段,发一通空洞议论。对《诗品》,他明知《雄 ①[清]杨廷芝著:《二十四诗品浅解·二十四诗品小序》,见孙昌熙、刘淦校点 《司空图(诗品)解说二种》,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85一86页 ②参见褚斌杰著《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第468一472页。 ③参见冯友兰著《三松堂自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 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