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湘潭市中小学教师业务考试 高中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考试时量为150分钟,满分100分。 语言知识及运用(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唱和显赫溘然长逝欲壑难填 饬炽热叱咤风云插翅难飞 C.小憩迄今同仇敌忾休戚相关 D.唆使夙愿肃然起敬追根溯源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切磋洽谈会悬梁刺骨覆水难收 B.气概水笼头风雨如晦落荒而逃 C.招募度假村有恃无恐试目以待 D.怅惘挖墙脚功亏一篑矫枉过正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海外华侨华人纷纷发表声明或谈话,坚决拥护 《反分裂国家法》 ②在灿烂的灯光中,由24名聋哑演员表演的“千手观音”精妙绝伦,_人心。 ③控制人口和实行计划生育,使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 了4年 A.制定振奋推迟 B.制定震撼推迟 C.制订振奋延迟 D.制订震撼延迟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我们真诚地希望常昊夺取世界冠军之后再接再厉,不断带给人们惊喜 B.我们学校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校庆一百周年的各项准备工作。 C.市中心许多商业广告牌被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的宣传画取而代之 D.近十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夜景观”建设琳琅满目,发展十分迅速。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远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奏效的。 B.知识分子一般眼界比较开阔,富有正义感,民族的荣辱、国家的盛衰,往往更能激 起他们的一腔报国之情。 C.我们在本月中旬前后有个重要会议,所以现在就要好好准备 D.地震发生之后,当地政府及解放军部队全力救助,目前灾区群众已住进了临时帐篷, 防止余震再次发生。 湘潭市2006年中小学教师业务考试试卷高中语文第1页共8页
湘潭市 2006 年中小学教师业务考试试卷 高中语文 第 1 页 共 8 页 2007 年湘潭市中小学教师业务考试 高中语文试卷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2 分,每小题 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唱和. 显赫. 溘.然长逝 欲壑.难填 B.整饬. 炽.热 叱.咤风云 插翅.难飞 C.小憩. 迄.今 同仇敌忾. 休戚.相关 D.唆.使 夙.愿 肃.然起敬 追根溯.源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切磋 洽谈会 悬梁刺骨 覆水难收 B.气概 水笼头 风雨如晦 落荒而逃 C.招募 度假村 有恃无恐 试目以待 D.怅惘 挖墙脚 功亏一篑 矫枉过正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 海外华侨华人纷纷发表声明或谈话,坚决拥护 《反分裂国家法》。 ② 在灿烂的灯光中,由 24 名聋哑演员表演的“千手观音”精妙绝伦, 人心。 ③ 控制人口和实行计划生育,使我国 13 亿人口日的到来 了 4 年。 A.制定 振奋 推迟 B.制定 震撼 推迟 C.制订 振奋 延迟 D.制订 震撼 延迟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我们真诚地希望常昊夺取世界冠军之后再接再厉 ....,不断带给人们惊喜。 B.我们学校正在紧锣密鼓 ....地进行校庆一百周年的各项准备工作。 C.市中心许多商业广告牌被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的宣传画取而代之 ....。 D.近十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夜景观”建设琳琅满目 ....,发展十分迅速。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远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奏效的。 B. 知识分子一般眼界比较开阔,富有正义感,民族的荣辱、国家的盛衰,往往更能激 起他们的一腔报国之情。 C. 我们在本月中旬前后有个重要会议,所以现在就要好好准备。 D. 地震发生之后,当地政府及解放军部队全力救助,目前灾区群众已住进了临时帐篷, 防止余震再次发生。 注意事项: 1、本考试时量为 150 分钟,满分 100 分。 2、答题时,请将所有试题答案写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及答题卷一并上交。 3、凡答案未写在答题卷上的均不给分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既然是汉语,就与汉民族,中华民族紧密相联。中学语文要不要突出民族传统?我 以为是无需设问的 B.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为了民族的利益,两岸应尽快携起手来。 C.朱自淸笔下的“荷塘月色”,体现了朱自清心中追求的美好精神境界。 D.李煜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一江春水”比喻愁之多, 愁之绵绵无尽,生动形象,概括性又极强。 二、(8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源远流长的鸣虫文化 许多人也许都有这样的儿时记忆用几个玻璃瓶精心饲养一些或自己或大人打着 手电筒循声捉来的蟋蟀,有时喂点辣椒,有时喂点南瓜花,甚至喂鸡蛋黄。没事时让它们与 朋友们的蟋蟀一决高下,观赏它们力与勇的角逐。当见到自己麾下的“战将”长须飞舞,奋 勇拼杀,凯旋得意,其他蟋蟀狼狈逃窜时,便不免感到一丝丝的快意…. 《诗经七月》篇中写道:“五月螽斯动股,六月沙鸡(还是螽斯的种)振羽,七月 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可见细心的人们很早就已经把螽斯与蟋 蟀的活动同季节联系起来。唐朝《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宫中秋兴,妃妾辈皆以小金笼 贮蟋蟀,置于枕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亦效之”。到宋朝时期,斗蟋蟀已经成为一项相当 普遍的娱乐活动,当时“家家皆养促织 不论老幼男女,皆以引斗为乐”。到了明代 玩赏蟋蟀品种不断増加,进而扩大到螽斯等类群,当时人们用土炕进行批量人工繁殖蟋蟀与 螽斯。清代康熙皇帝十分喜欢螽斯和蟋蟀,在宫中设有专门负责繁殖它们的工匠。晚清 以后螽斯和蟋蟀饲养几乎已普及到千家万户,为各阶层人士青睐。 我国饲养蟋蟀的历史早于螽斯,因为它们除了会鸣叫外还会格斗。斗蟋蟀是我国 民间传统的民俗活动,是最具东方色彩的我国古文化的一部分。在蟋蟀爱好者眼里,它们的 格斗并不亚于古罗马斗兽场的血腥格斗场面,这些小小的昆虫战斗起来,同样具有经得起创 伤,忍得住伤痛,顽强拼搏的精神,那种“英猛之态,甚可观也″的气概,以及胜利者发岀 湘潭市2006年中小学教师业务考试试卷高中语文第2页共8页
湘潭市 2006 年中小学教师业务考试试卷 高中语文 第 2 页 共 8 页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既然是汉语,就与汉民族,中华民族紧密相联。中学语文要不要突出民族传统?我 以为是无需设问的。 B.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为了民族的利益,两岸应尽快携起手来。 C.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体现了朱自清心中追求的美好精神境界。 D.李煜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一江春水”比喻愁之多, 愁之绵绵无尽,生动形象,概括性又极强。 二、(8 分,每小题 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0 题。 源远流长的鸣虫文化 许多人也许都有这样的儿时记忆:用几个玻璃瓶精心饲养一些或 自己或大人打着 手电筒循声捉来的蟋蟀,有时喂点辣椒,有时喂点南瓜花,甚至喂鸡蛋黄。没事时让它们与 朋友们的蟋蟀一决高下,观赏它们力与勇的角逐。当见到自己麾下的“战将”长须飞舞,奋 勇拼杀,凯旋得意,其他蟋蟀狼狈逃窜时,便不免感到一丝丝的快意…… 《诗经·七月》篇中写道:“五月螽斯动股,六月沙鸡(还是螽斯的一种)振羽,七月 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 可见细心的人们很早就已经把螽斯与蟋 蟀的活动同季节联系起来。唐朝《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宫中秋兴,妃妾辈皆以小金笼 贮蟋蟀,置于枕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亦效之”。到宋朝时期,斗蟋蟀已经成为一项相当 普遍的娱乐活动,当时“家家皆养促织”,“不论老幼男女,皆以引斗为乐”。到了明代, 玩赏蟋蟀品种不断增加,进而扩大到螽斯等类群,当时人们用土炕进行批量人工繁殖蟋蟀与 螽斯。清代康熙皇帝十分喜欢 螽斯和蟋蟀,在宫中设有专门负责繁殖它们的工匠。晚清 以后螽斯和蟋蟀饲养几乎已普及到千家万户,为各阶层人士青睐。 我国饲养蟋蟀的历史早于螽斯,因为它们除了会鸣叫外还会格斗。 斗蟋蟀是我国 民间传统的民俗活动,是最具东方色彩的我国古文化的一部分。在蟋蟀爱好者眼里,它们的 格斗并不亚于古罗马斗兽场的血腥格斗场面,这些小小的昆虫战斗起来,同样具有经得起创 伤,忍得住伤痛,顽强拼搏的精神,那种“英猛之态,甚可观也”的气概,以及胜利者发出
的凯旋之音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应该是饲养蟋蟀在我国长兴不衰的原因之一。当然,蟋蟀得 宠另一个原因是它也充当了人类的赌博工具。有人专门考证,饲养蟋蟀的记录至少从两三干 年前就开始有了,甚至早在新石器时代,甲骨文中的‘秋″宇就形似蟋蟀。养斗蟋蟀在唐代 就已经开始,而且当时以此为赌博方式的风气盛行。史称“蟋蟀宰相”的南宋宰相贾似道和 蟋蟀皇帝”朱瞻基(明宣宗)更是把这种冈气发展到了极点,“贏得”了史学家“玩虫丧国 的骂名。与他们一样昏庸的明朝重臣马土英,同样因为玩虫误国,步了其后尘,被史学家戏 称“蟋蟀相公″。当时的民间也同样如此。景徳镇岀土的大量“大明宣徳年制″蟋蟀盆罐更 是足以说明,斗蟋蟀在当时早已风靡全国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国许多城市相继成立了蟋蟀协会、蟋蟀俱乐部等蟋蟀 研究、娱乐性组织,蟋蟀市场在许多城市,尤其是我国北方地区,盛况空前,台湾民间也同 样保留着这一风俗。“斗蟋”开始登上大雅之堂,天津国际友好城市艺术节,举办了蟋蟀格 斗观摩赛。北京亚运会期间,蟋蟀格斗获准在北京龙潭湖庙会举行比赛。美国-电台在它的 《看东方》节目中,甚至把中国的“斗蟋”作为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向世界介绍。 (2004年第4期《大自然探索》) 7.根据原文,下列对螽斯和蟋蟀的介绍不准确的一项是 A.古人很早就能把螽斯与蟋蟀的活动同季节联系起来。 B.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从宫廷到民间,养蟋蟀已经广泛流行 C.到宋朝时,斗蟋蟀就已成为一项相当普遍的娱乐活动,南宋宰相贾似道更因其对蟋 蟀的嗜爱而赢得“蟋蟀宰相”的称号 D.明清时期,玩赏蟋蟀的品种不断増加,人工繁殖蟋蟀与螽斯技术已有相当发展 8.以下不属于作者认为“饲养蟋蟀在我国长兴不衰”原因的一项是 A.我国饲养蟋蟀的历史悠久,饲养蟋蟀的记录至少从两三千年前就开有了 B.蟋蟀间的格斗非常具有观赏性,其顽强拼搏的精神令人赞叹。 C.蟋蟀十分擅长鸣叫,尤其是格斗胜利者发出的凯旋之音更具魅力 D.养斗蟋蟀进行赌博活动的风气很早就开始盛行。 9.下列对“斗蟋蟀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民俗活动,是最具东方色彩的我国古文化的一部分” 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至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生动地描写养斗蟋蟀的例子。 B.养斗蟋蟀在我国自古以来有着广泛的基础,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名流雅士,喜爱 者不乏其人。 湘潭市2006年中小学教师业务考试试卷高中语文第3页共8页
湘潭市 2006 年中小学教师业务考试试卷 高中语文 第 3 页 共 8 页 的凯旋之音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应该是饲养蟋蟀在我国长兴不衰的原因之一。当然,蟋蟀得 宠另一个原因是它也充当了人类的赌博工具。有人专门考证,饲养蟋蟀的记录至少从两三千 年前就开始有了,甚至早在新石器时代,甲骨文中的“秋”宇就形似蟋蟀。养斗蟋蟀在唐代 就已经开始,而且当时以此为赌博方式的风气盛行。史称“蟋蟀宰相”的南宋宰相贾似道和 “蟋蟀皇帝”朱瞻基(明宣宗)更是把这种风气发展到了极点,“赢得”了史学家“玩虫丧国” 的骂名。与他们一样昏庸的明朝重臣马士英,同样因为玩虫误国,步了其后尘,被史学家戏 称“蟋蟀相公”。当时的民间也同样如此。景德镇出土的大量“大明宣德年制”蟋蟀盆罐更 是足以说明,斗蟋蟀在当时早已风靡全国。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国许多城市相继成立了蟋蟀协会、蟋蟀俱乐部等蟋蟀 研究、娱乐性组织,蟋蟀市场在许多城市,尤其是我国北方地区,盛况空前,台湾民间也同 样保留着这一风俗。“斗蟋”开始登上大雅之堂,天津国际友好城市艺术节,举办了蟋蟀格 斗观摩赛。北京亚运会期间,蟋蟀格斗获准在北京龙潭湖庙会举行比赛。美国一电台在它的 《看东方》节目中,甚至把中国的“斗蟋”作为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向世界介绍。 (2004 年第 4 期《大自然探索》) 7.根据原文,下列对螽斯和蟋蟀的介绍不准确的一项是 A.古人很早就能把螽斯与蟋蟀的活动同季节联系起来。 B.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从宫廷到民间,养蟋蟀已经广泛流行。 C.到宋朝时,斗蟋蟀就已成为一项相当普遍的娱乐活动,南宋宰相贾似道更因其对蟋 蟀的嗜爱而赢得“蟋蟀宰相”的称号。 D.明清时期,玩赏蟋蟀的品种不断增加,人工繁殖蟋蟀与螽斯技术已有相当发展。 8.以下不属于作者认为“饲养蟋蟀在我国长兴不衰”原因的一项是 A.我国饲养蟋蟀的历史悠久,饲养蟋蟀的记录至少从两三千年前就开有了。 B.蟋蟀间的格斗非常具有观赏性,其顽强拼搏的精神令人赞叹。 C.蟋蟀十分擅长鸣叫,尤其是格斗胜利者发出的凯旋之音更具魅力。 D.养斗蟋蟀进行赌博活动的风气很早就开始盛行。 9.下列对“斗蟋蟀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民俗活动,是最具东方色彩的我国古文化的一部分” 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至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生动地描写养斗蟋蟀的例子。 B.养斗蟋蟀在我国自古以来有着广泛的基础,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名流雅士,喜爱 者不乏其人
C.蟋蟀格斗所表现的顽强拼博的精神,本身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今天,我国许多地区还保留着这一风俗,“斗蟋”开始登上大雅之堂。 10.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经》中的描写可以看出蟋蟀活动的季节比螽斯要晩许多。 B.唐代以前饲养蟋蟀更多的是为蟋蟀的鸣叫声所吸引,斗蟋蟀还不是很普遍。 C.螽斯之间很少发生蟋蟀式的血腥战斗 D.新石器时代甲骨文中的“秋”字形似蟋蟀并不能说明那时就有人饲养蟋蟀。 、文盲文阅读(8分,每小题2分) 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为里监门吏。然县中 贤豪不敢役,县中皆谓之狂生。 及陈胜、项梁等起,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郦生闻其将皆握鹹①,好苛礼自用 不能听大度之言,郦生乃深自藏匿。后闻沛公将兵略地陈留郊,沛公麾下骑土适郦生里中② 子也,沛公时时问邑中贤士豪俊。骑士归,郦生见,谓之曰:“"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 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 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土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輒解其冠, 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郦生曰:“弟言之。”骑土从容言如郦生 所诫者。 沛公至高阳传舍③,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 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日:“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日:“竖 儒④!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 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郦生因言六 国从横时。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日:“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 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 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 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郦食其为广野君。 (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湘潭市2006年中小学教师业务考试试卷高中语文第4页共8页
湘潭市 2006 年中小学教师业务考试试卷 高中语文 第 4 页 共 8 页 C.蟋蟀格斗所表现的顽强拼博的精神,本身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D.今天,我国许多地区还保留着这一风俗,“斗蟋”开始登上大雅之堂。 10.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经》中的描写可以看出蟋蟀活动的季节比螽斯要晚许多。 B.唐代以前饲养蟋蟀更多的是为蟋蟀的鸣叫声所吸引,斗蟋蟀还不是很普遍。 C.螽斯之间很少发生蟋蟀式的血腥战斗。 D.新石器时代甲骨文中的“秋”字形似蟋蟀并不能说明那时就有人饲养蟋蟀。 三、文言文阅读(8 分,每小题 2 分) 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为里监门吏。然县中 贤豪不敢役,县中皆谓之狂生。 及陈胜、项梁等起,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郦生闻其将皆握齱①,好苛礼自用, 不能听大度之言,郦生乃深自藏匿。后闻沛公将兵略地陈留郊,沛公麾下骑士适郦生里中② 子也,沛公时时问邑中贤士豪俊。骑士归,郦生见,谓之曰:“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 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 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士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 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郦生曰:“弟言之。”骑士从容言如郦生 所诫者。 沛公至高阳传舍③,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 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 儒④!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 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郦生因言六 国从横时。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 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 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 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郦食其为广野君。 (节选自《史记 · 郦生陆贾列传》)
注:①握齦:同“龌龊″,指器量狭小,拘泥于小节。②里中:同乡。③传舍:古时供 往来行人居住的旅舍、客舍。④竖儒:骂人的话,指无见识的儒生。竖,竖子,小子。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 徇:攻占,夺取 B.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 下:归附 C.郦生曰:“弟言之 弟:小弟 D.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 冲:交通要道 1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B.郦生乃深自藏匿/今君乃亡赵走燕 C.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素善留侯张良 D.沛公麾下骑士适郦生里中子也/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1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骑士归,郦生见,谓之曰 代上文的“骑士” 郦生曰:“弟言之。” 代“我”,即郦生自己 C.延郦生上坐,谢之 代上文的郦生 D.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 代上文的“陈留”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郦食其虽然只当了一名看管里门的下贱小吏,但是陈留高阳县中的贤士和豪强却不 敢随便役使他,是因为他放荡不羁,是一位出名的“狂生” B.郦生虽然穷困潦倒,很不得意,但是他胸怀大志,有着非凡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 事见解。在遇到开明的君主沛公后,就自然地得以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C.郦生去见沛公的时候,沛公叉开双腿坐着,以这种姿势见宾客,是一种不礼貌的态 度,这个细节体现出沛公的“慢而易人”,也和下文礼遇郦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郦生出语不凡,寥寥数语,就使沛公迅速转变了傲慢的态度,不但道歉,而且主动 问计,并立即采纳了夺取陈留县的意见,由此也可见刘邦确实是一个“豁达大度,从谏如流” 的英雄人物。 四、文言文翻译、古诗词赏析和古诗文默写(14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 ②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 1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湘潭市2006年中小学教师业务考试试卷高中语文第5页共8页
湘潭市 2006 年中小学教师业务考试试卷 高中语文 第 5 页 共 8 页 注:①握齱:同“龌龊”,指器量狭小,拘泥于小节。②里中:同乡。③传舍:古时供 往来行人居住的旅舍、客舍。④竖儒:骂人的话,指无见识的儒生。竖,竖子,小子。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 徇:攻占,夺取 B.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 下:归附 C.郦生曰:“弟.言之。” 弟:小弟 D.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 冲:交通要道 1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B.郦生乃.深自藏匿/今君乃.亡赵走燕 C.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素善.留侯张良 D.沛公麾下骑士适.郦生里中子也/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1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骑士归,郦生见,谓之曰 代上文的“骑士” B.郦生曰:“弟言之。” 代“我”,即郦生自己 C.延郦生上坐,谢之 代上文的郦生 D.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 代上文的“陈留”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郦食其虽然只当了一名看管里门的下贱小吏,但是陈留高阳县中的贤士和豪强却不 敢随便役使他,是因为他放荡不羁,是一位出名的“狂生”。 B.郦生虽然穷困潦倒,很不得意,但是他胸怀大志,有着非凡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 事见解。在遇到开明的君主沛公后,就自然地得以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C.郦生去见沛公的时候,沛公叉开双腿坐着,以这种姿势见宾客,是一种不礼貌的态 度,这个细节体现出沛公的“慢而易人”,也和下文礼遇郦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郦生出语不凡,寥寥数语,就使沛公迅速转变了傲慢的态度,不但道歉,而且主动 问计,并立即采纳了夺取陈留县的意见,由此也可见刘邦确实是一个“豁达大度,从谏如流” 的英雄人物。 四、文言文翻译、古诗词赏析和古诗文默写(14 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 分) ①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 ②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 1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4 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