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4小节第四拍起同则分,形成a-a关系(后乐句旋律发生变尾)。b)门德尔松失去的欢乐》片断mf+第5小节是第1小节的高三度移位模进,主题形态并未发生改变,故仍以同则分裂开两个乐句,形成a一al的关系(移位同则分加注1以示与同音高同则分的区别)。c)普罗柯菲耶夫《朱丽叶女孩》片断一选自“罗密欧与朱丽叶”舞剧组曲trerehaR中1sssmta中emlmfmpp反行镜像同则分的前后乐句主题关系依然显著,仍适用a一al分割(最形象的应该是将al倒写)。强调开始部分相同,是要将同则分和音乐结构的重复区别开。如果相同是复制的结果(头尾都一样,和声终止也一样),这种情形往往不能视为同则分(准确再现的形式除外),而是结构的重复(Ⅱ:a:IⅡ)。同则分的定义是同头变尾,即开始相同而结束不同(可以是材料的,也可以是和声的)。同则分现象在音乐作品中大量存在,是最典型的音乐陈述手段。同则分之所以成为最典型的音乐陈述手段,首先,它强化了音乐主题、旋律的听觉记忆,加深瞬间即逝的音符在大脑中的印象。其次,a和al的呼应关系有效解决了音乐结构中的平衡和完整性。第二种是异则分,即前后音乐材料的对比关系。前后材料分别是不同的主题或旋律,这样的音乐构造同样必须被视为两部分看待。:2:
异则分的结果表现为a和b的关系,显示它们是由不同音乐材料构成的不同部分。①谱例2柴科夫斯基《十月一秋之歌》片断C两乐句之间的异则分,a句缠绵下行,且略带忧伤。b句迅速上扬,仿佛落叶被秋风卷起,飞舞飘落,乐句间相互的对比显而易见。异则分在音乐作品中同样是最常见的现象,它是打破单一音乐材料垒断,产生新的兴奋点的表达形式。所有高品质音乐都是在寻求发展(单一材料)和对比(多元材料)的最佳结构搭配。因此,音乐作品中能够被断开,形成句、段、部等结构的可靠方法就只是这两种。除此之外,再无其它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些现象看似可以断开,实则是不可以分断的、前后一体的音乐结构。谱例3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一春天》片断看似被休止符分为好几个片断,然而所有休止后的音乐材料并不循环同头,而是接续前面音乐材料之尾部(虚线内模式)延伸发展的一体化陈述。在下面的例子中,音乐以发胖长大的方式扩展,一气呵成、不可分断。①这本书名为《曲式精要》,故以快速入门、清晰明了、简单方便为写作目的。因此,乐句以下的微结构分析不在本书论述范畴之内。关于动机、乐汇、乐节等更学术性的研究,可阅读其它有关曲式与作品分析的论著。.3
谱例4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序曲片断0-4上述的材料分析,是最为简洁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基本能保证高效的分析结果。而材料分析的分类过多过细,往往会带来许多困扰和迷惑。臂如,当分不清对象是英国人还是法国人时,可优先判断为欧洲人;当分不清是肯尼亚人还是乌干达人时,同样可先定性为非洲人,继而再从语言等方面区分国别(同则分)。但绝不可能发生分不清欧洲人和非洲人的情况(异则分)。第二节调性和声的分析相对稳定和清晰的调性和声,在共性写作时期的音乐作品中,是非常重要的结构力因素。因此,正确的分析调性和声,是仅次于音乐材料分析的重要方面。调性分析先从确定主调开始,主调是曲式构建的基础,是使音乐稳定的基石。主调统辖整个作品,通常体现在作品首尾一致的主调主和弦上。谱例5贝多芬《第四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片断头E大P长虾C大调头尾主、属和弦的搭配,清晰地显示出作品的主调是C大调。如果作品首尾的和声不一致,导致发生主调判断模糊困难,这种情况适用看尾不看头的分析原则(以作品的结束和弦确定主调)。因为共性写作时期的音乐,总是结束在主调主和弦上的。.4
谱例6克留科夫《前奏曲》Op.43片断尾#D我四调模糊b小调作品头两小节缺乏任何调性指向,而b小三和弦的结束使主调意味明确。除了稳定的主调外,多数的音乐作品会在某些时间段里离开主调,转移到其它调性上陈述。而所有围绕主调产生的转调陈述,统统作为从属调分析,从属调的结构特征是不稳定和产生离心作用。①从属调分析并无一定之规。一般而言,一对新的属和弦和主和弦结合,音乐又并未立刻回到原调,而是继续新的调方向或再转移,这就可视为进入从属调领域了。谱例7舒曼《梦幻曲》片断oF大调g小调d小调'B大调①共性写作时期,调性才能真正形成转调,因此只有十二个调的调性关系。而所有同主音的大小调,都被视为一个调,它们之间的转换只不过是调式交替而已,并无转调发生。.5
舒曼《梦幻曲》第9~16小节,从主调F大调向从属调领域的g小调、B大调(触碰过渡)和d小调转调。从属调分析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曲式某部分形成相对稳定的从属调领域,使之成为临时的主调。警如复三部的三声中部,回旋曲式的插部及奏鸣曲式的副部等,都是以较稳定的从属调和主调形成大规模的调对比。参见:柴科夫斯基《八月一收获》主调是b小调(复三部曲式两端的调性),中部的从属调领域建立在较为稳定的D大调上(第68小节起),与主调形成方阵型的调对比。二是调性游移不定,音乐一直在不稳定的和声状态中进行(频繁转调),甚至没有明确的调性指向(连续属七或减七和弦的进行,离调和转调的混合等等),这些情况常会在曲式的发展或连接部分见到。参见: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一春天》第一乐章展开部(第87小节起)连续转调,在短短31个小节中的转调序进,分别为D大调、B大调、b小调、f小调、小调、g小调、d小调、A大调(回头准备再现),转调布局按五度调关系递进,目的明确。和声方面则主要体现在终止的分析上。何谓终止?终止并不是孤立的和声现象,它是强化主题(旋律)停顿或结束的音乐语法。所有性质的终止可以归结为两类:第一类称为全终止(亦为收拢性终止),它表示音乐结构的某部分或全部的结束,类似文学语法的句号。全终止的构成条件极为严格和明确,即只能是原位属和弦(属三、属七、属九都可以)解决到原位主和弦的进行(特殊情况下的变格终止,可以是原位下属和弦解决到原位主和弦)。在多数全终止中(尤其是在古典、浪漫中期前),原位主和弦的旋律位置还要求是主音,以表达音乐稳定的结束。谱例8全终止必备和弦9一非必备和弦一第二类称为半终止(亦为开放性终止),它表示音乐只是停顿而未结束,类似逗号。半终止的构成没有限制和要求,可以用任何和弦或和声进行形成半终止(除全终止那一种情况外)。当然,最常见的莫过于用属和弦构成的半终止,所谓“正宗的逗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