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职员透过玻璃门看着男孩的背影消失在街道的拐角,转身对我说道:“先生,你真 的不应该从中插一杠。” 我不应该插一杠?”我大声说道,“就你们那些该死的规定,难道他不需要一个人来 保护他的利益吗?” “有人正在保护他的利益。”他平静地说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银行。” 我无法相信这个白痴居然会这样说。“瞧,”我揶揄道,“我们只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 但你也许愿意跟我解释解释银行如何保护那个孩子的利益 “当然,”他说道,“今天早上我们得到消息,街上的一帮流氓已经勒索这个孩子一个多 月。那帮混蛋强迫他每周取一次钱给他们。显然,那个可怜的孩子由于太过害怕而没有把这 件事告诉任何人。那才是他为什么如此烦恼的原因。取不到钱,他害怕那些流氓会打他。不 过警察已经知道这件事,今天他们也许就会实施抓捕行动。” “你的意思是说根本没有年龄太小而不能取钱的规定?” 我从没听说过这个规定。现在,先生,你还需要开户吗?” 17.“银行里的男孩”为什么会引起“我”的兴趣?请简要概括。(4分) 18.选文用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2分) 19.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的表情 (2)在我跟银行职员辩论的时候,男孩满怀希望地紧挨着我 20.文中“我”的“插一杠”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4分) 21.综观全文,你看出“黑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中你悟出了什么?(5分) 【答案】17.(4分)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初中生,而非银行的顾客:银行职员不给这位开了 账户的14岁的男孩取钱 18.(2分)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 19.(4分)(1)男孩因害怕挨打但又取不到钱而灰心失望。(2)“我”的主动帮助让男孩 看到了希望,因此紧紧地靠着“我”。 20.(4分)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从侧面烘托出“黑人”保护孩子利益的执着:欲扬先抑。 (1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银行职员透过玻璃门看着男孩的背影消失在街道的拐角,转身对我说道:“先生,你真 的不应该从中插一杠。” “我不应该插一杠?”我大声说道,“就你们那些该死的规定,难道他不需要一个人来 保护他的利益吗?” “有人正在保护他的利益。”他平静地说。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银行。” 我无法相信这个白痴居然会这样说。“瞧,”我揶揄道,“我们只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 但你也许愿意跟我解释解释银行如何保护那个孩子的利益。” “当然,”他说道,“今天早上我们得到消息,街上的一帮流氓已经勒索这个孩子一个多 月。那帮混蛋强迫他每周取一次钱给他们。显然,那个可怜的孩子由于太过害怕而没有把这 件事告诉任何人。那才是他为什么如此烦恼的原因。取不到钱,他害怕那些流氓会打他。不 过警察已经知道这件事,今天他们也许就会实施抓捕行动。” “你的意思是说根本没有年龄太小而不能取钱的规定?” “我从没听说过这个规定。现在,先生,你还需要开户吗?” 17.“银行里的男孩”为什么会引起“我”的兴趣?请简要概括。(4 分) 18.选文用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2 分) 19.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 分) (1)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的表情。 (2)在我跟银行职员辩论的时候,男孩满怀希望地紧挨..着我。 20.文中“我”的“插一杠”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4 分) 21.综观全文,你看出“黑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中你悟出了什么?(5 分) 【答案】17.(4 分)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初中生,而非银行的顾客;银行职员不给这位开了 账户的 14 岁的男孩取钱。 18.(2 分)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 19.(4 分)(1)男孩因害怕挨打但又取不到钱而灰心失望。 (2)“我”的主动帮助让男孩 看到了希望,因此紧紧地靠着“我”。 20.(4 分)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从侧面烘托出“黑人”保护孩子利益的执着;欲扬先抑。 (1 点 2 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1.(5分)性格(3分,答出一点1分,答出两点3分)关注细节,小心谨慎:耐心热情, 关心客户:热爱工作,忠于职守。启示:(2分)言之成理即可。 8.(2011·河北省唐山市) 一个人的奔跑 那是一个再也经典不过的夜晚,喧嚣的墨西哥城终于渐渐安静了下来,奧运会田径比赛 的主体育场也慢慢地被笼罩在夜色之中,享誉国际的记录片制作人格林斯潘,将当天马拉松 比赛优胜者们领取奖杯、庆祝胜利的镜头都制作完毕了,才发现体育场内已空无一人 “我该回宾馆休息了。”早已疲倦的他自言自语地说 就在格林斯潘刚要离开体育场时,他突然看见一个右腿沾满血污、绑着绷带的人跑进体 点后,才突然一下子瘫倒在地……格林斯潘意识到,这是一名马拉松运动员。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格林斯潘走了过去,询问这名运动员为什么要这么吃力地跑到终点。 这位来自坦桑尼亚、名叫艾克瓦里的年轻人轻声回答道:“我的国家从两万公里外把我 送来这里,不是叫我在这场比赛中起跑,而是派我来完成这场比赛的。我要跑到终点,尽管 我已经在奔跑队伍的最后面,但我有着和他们一样神圣的目标:我要跑到终点,即使已经不 再有人为我加油,我也必须这样做,因为我的背后有着祖国的凝望……” 听了艾克瓦里的话,格林斯潘早已热泪盈眶。很快,他就用镜头将奥运史上这最动人的 幕传递到了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摘自《格言》杂志2005年5月号) 请准确概括文末作者所说的“奥运史上这最动人的一幕”指什么。(50字内)(4分) 对艾克瓦里的行为,格林斯潘对先是“ 最后是“ (各填文中的一个词), 说说这种情感变化的原因。(5分) 13.《格言》杂志在刊载这篇文章时配发了图片,图片下方还有一行揭示文章主旨的文字。 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你觉得最可能是下列哪一句话。()(3分) A.坚持到底就是胜利。B.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C.责任重于荣誉。D.奥运会重在参 与 1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加点的“祖国的凝望”的?为了这一“凝望”,无数志士仁人被感奋 激发着。请你也说出一个类似的故事。(6分) 【答案】11.坦桑尼亚运动员艾克瓦里在奥运会马拉松比赛中(1分)虽因受伤而远远的落 在后面(1分)却仍然坚持跑完了全程(1分)。语言表达简洁流畅(1分)。12.“好奇”“热 泪盈眶”(各1分),格林斯潘是被艾克瓦里牢记着自己作为运动员的责任(或“祖国的凝 望”)所感动。(3分)(若只是泛泛而说“被感动”,只得1分)13.C.责任重于荣誉 14.祖国人们的嘱托、注视和期待。(3分)故事语言流畅,围绕“责任”与“祖国”(3 分)
21.(5 分)性格(3 分,答出一点 1 分,答出两点 3 分)关注细节,小心谨慎;耐心热情, 关心客户;热爱工作,忠于职守。 启示:(2 分)言之成理即可。 8.(2011·河北省唐山市) 一个人的奔跑 那是一个再也经典不过的夜晚,喧嚣的墨西哥城终于渐渐安静了下来,奥运会田径比赛 的主体育场也慢慢地被笼罩在夜色之中,享誉国际的记录片制作人格林斯潘,将当天马拉松 比赛优胜者们领取奖杯、庆祝胜利的镜头都制作完毕了,才发现体育场内已空无一人。 “我该回宾馆休息了。”早已疲倦的他自言自语地说。 就在格林斯潘刚要离开体育场时,他突然看见一个右腿沾满血污、绑着绷带的人跑进体 育场,这个人气喘吁吁、一瘸一拐地跑着,但却没有停下来。他顺着跑道跑了一周,抵达终 点后,才突然一下子瘫倒在地……格林斯潘意识到,这是一名马拉松运动员。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格林斯潘走了过去,询问这名运动员为什么要这么吃力地跑到终点。 这位来自坦桑尼亚、名叫艾克瓦里的年轻人轻声回答道:“我的国家从两万公里外把我 送来这里,不是叫我在这场比赛中起跑,而是派我来完成这场比赛的。我要跑到终点,尽管 我已经在奔跑队伍的最后面,但我有着和他们一样神圣的目标:我要跑到终点,即使已经不 再有人为我加油,我也必须这样做,因为我的背后有着祖国的凝望……” 听了艾克瓦里的话,格林斯潘早已热泪盈眶。很快,他就用镜头将奥运史上这最动人的 一幕传递到了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摘自《格言》杂志 2005 年 5 月号) 11.请准确概括文末作者所说的“奥运史上这最动人的一幕”指什么。(50 字内)(4 分) 12.对艾克瓦里的行为,格林斯潘对先是“ ”,最后是“ ”(各填文中的一个词), 说说这种情感变化的原因。(5 分) 13.《格言》杂志在刊载这篇文章时配发了图片,图片下方还有一行揭示文章主旨的文字。 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你觉得最可能是下列哪一句话。( )(3 分) A.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B.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C.责任重于荣誉。 D.奥运会重在参 与。 1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加点的“祖国的凝望”的?为了这一“凝望”,无数志士仁人被感奋 激发着。请你也说出一个类似的故事。(6 分) 【答案】11.坦桑尼亚运动员艾克瓦里在奥运会马拉松比赛中(1 分)虽因受伤而远远的落 在后面(1 分)却仍然坚持跑完了全程(1 分)。语言表达简洁流畅(1 分)。12.“好奇”“热 泪盈眶”(各 1 分),格林斯潘是被艾克瓦里牢记着自己作为运动员的责任(或“祖国的凝 望”)所感动。(3 分)(若只是泛泛而说“被感动”,只得 1 分)13. C.责任重于荣誉。 14.祖国人们的嘱托、注视和期待。(3 分)故事语言流畅,围绕“责任”与“祖国”(3 分)
9.(2011·山东省东营市)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 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 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 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 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 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 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 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 失,更难过得多 一郑振铎《猫》 13.梳理选文中“我”情感的变化过程,完成下列填空。(2分) 无奈 14.从选文及课文全文来看,“我们”断定猫咬死鸟的根据和这只猫遭受冤屈的原因分别是什 么?(3分) 15.根据选文,对“我”做简要评价。(3分) 【答案】 13.答案:愤怒悔恨悲痛 评分:答对一空得1分,答对两空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4.答案:根据,它常常对鸟笼望着。原因,①“我”的主观臆断。②猫自身存在的弱点
9.(2011·山东省东营市)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 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 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 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 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 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 了 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 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 亡 失,更难过得多。 ——郑振铎《猫》 13.梳理选文中“我”情感的变化过程,完成下列填空。(2 分) 无奈 14.从选文及课文全文来看,“我们”断定猫咬死鸟的根据和这只猫遭受冤屈的原因分别是什 么?(3 分) 15.根据选文,对“我”做简要评价。(3 分) 【答案】 13.答案:愤怒 悔恨 悲痛 评分:答对一空得 1 分,答对两空得 2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14.答案:根据,它常常对鸟笼望着。原因,①“我”的主观臆断。②猫自身存在的弱点
缺陷 评分:根据1分:原因答对一个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本题共3分。 15.答案:①凭表明现象判断是非,不可取。②惩戒邪恶,表明其正义感。③发现冤屈无辜 后悔自责,表明其内心善良、严于自省。 评分:答对一个方面得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10.(2011·山东省聊城市) 带套袖的孙犁先生 ①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 会了《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 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他又问:“你读过《铁木前 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 ②一九七九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作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 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箐二位编辑热情请去 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 ③一九七九年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 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 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 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 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 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丟了怿可惜的。” ④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 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 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 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⑤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一万五千 字,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 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 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 ⑥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 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 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 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 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
缺陷。 评分:根据 1 分;原因答对一个得 1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本题共 3 分。 15.答案:①凭表明现象判断是非,不可取。②惩戒邪恶,表明其正义感。③发现冤屈无辜 后悔自责,表明其内心善良、严于自省。 评分:答对一个方面得 1 分,共 3 分。意思对即可。 10.(2011·山东省聊城市) 带套袖的孙犁先生 ①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 会了《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 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 ....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他又问:“你读过《铁木前 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 ②一九七九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作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 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箐二位编辑热情请去 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 ③一九七九年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 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 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 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 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 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④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 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 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 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⑤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一万五千 字,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 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 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 ⑥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 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 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 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 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
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⑦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 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 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 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⑧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 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 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 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 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 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 ⑨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 德行、人生的质朴和美丽 (摘自《从梦想出发》,原文略有改动) 15.“我”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时的情形如何?三次相见,他分别给了“我”什么印象? (6分) 16.作者借助“套袖”想要表达什么?(2分) 17.第①段作者为什么用“妄想”“大言不惭”这两个词?(4分) 18.第③段画线句优美的原因是什么?(4分) 19.第⑨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4分) 20.徐光耀老师为什么先让“我”读孙犁而非他的作品?并谈谈你的感悟。(4分) 【谷案】 15.第一次见孙犁,他正在捡豆粒,他给了“我”一种亲切感。第二次见孙犁,他正和保姆 准备糊窗缝。“我”看到了他的朴实,虽年老仍洋溢着活力与激情。第三次见孙犁他大约 是在写作。“我”看到了他的平易近人、质朴热情。 16.借助“套袖”,表现了孙犁先生亲切热情、质朴勤俭、激情活力、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等 人格魅力。 17.少时,“我”自视才高,便敢有当做家的梦想。现在看来,自觉有些狂妄,故称“妄想” 那时,“我”自以为读了几篇文章,就懂了孙犁。现在忆起,真是少年轻狂,故称“大言 不惭”。 18.“看见”“站起”“亮”“微笑”等动词的运用,生动逼真地让孙犁的质朴热情跃然纸上: 人物的语言描写体现了口语化的风格,自然真切地让孙犁的亲切朴实呼之欲出 19.劳动是让人尊重的行为,一个人对待劳动的态度,反映了一个人的德行。戴套袖的大作
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⑦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 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 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 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⑧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 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 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 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 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 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 ⑨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 与德行、人生的质朴和美丽。 (摘自《从梦想出发》,原文略有改动) 15.“我”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时的情形如何?三次相见,他分别给了“我”什么印象? (6 分) 16.作者借助“套袖”想要表达什么?(2 分) 17.第①段作者为什么用“妄想”“大言不惭”这两个词?(4 分) 18.第③段画线句优美的原因是什么?(4 分) 19.第⑨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4 分) 20.徐光耀老师为什么先让“我”读孙犁而非他的作品?并谈谈你的感悟。(4 分) 【答案】 15.第一次见孙犁,他正在捡豆粒,他给了“我”一种亲切感。第二次见孙犁,他正和保姆 准备糊窗缝。“我”看到了他的朴实,虽年老仍洋溢着活力与激情。第三次见孙犁他大约 是在写作。“我” 看到了他的平易近人、质朴热情。 16.借助“套袖”,表现了孙犁先生亲切热情、质朴勤俭、激情活力、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等 人格魅力。 17.少时,“我”自视才高,便敢有当做家的梦想。现在看来,自觉有些狂妄,故称“妄想”; 那时,“我”自以为读了几篇文章,就懂了孙犁。现在忆起,真是少年轻狂,故称“大言 不惭”。 18.“看见”“站起”“亮”“微笑”等动词的运用,生动逼真地让孙犁的质朴热情跃然纸上; 人物的语言描写体现了口语化的风格,自然真切地让孙犁的亲切朴实呼之欲出。 19.劳动是让人尊重的行为,一个人对待劳动的态度,反映了一个人的德行。戴套袖的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