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限定所发生底关连而言。照《易》家的意见,时间空间以及 人间等,绝不是一些事物,而是一些关连 《说文》:“理,治也”。《段注》:“《战国策》,《郑人谓玉之未 理者为璞’是理为剖析也。玉虽至坚,而治之得其鳃理,以成器 不难,谓之理”。就事象底纷繁的浑沌的存在情况,而整理出事象 限定所发生底关连,亦即剖析出享物之鳃理;是之谓事理。 《庄子·养生主》: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 朦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骆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狐乎 庖丁所说底“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就是指事 理之鳃理,而整理出事物由于事象限定所发生底关连而言;而这 些关连,是固然的,是限定所具有的。 由于事象认识所剖析出来底事物的鰓理,形成其最基本的普 通的判断,谓之原理 Principle。一种学术,其能成为科学的学术, 要具有三个条件:第一,要有理由 Reason;与原因 Cause;第二,要 有系统 Systen;第三,要有方法 Method申言之:第一是根本原 理 Fundamental Principle,第二是存在原理 Existent F.,第三是实 践原理 Practical F.我们拿《易》来说:“《易》有太极”太极是 根本原理,“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三极是存在原理。“圣人 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③3人极是实践原理。以下分 开来说 根本原理、是种具有普遍性及必然性底判断;它不再以其 他的判断为基础,而是以其自己本身作为其他判断底基础。所以 根本原理、亦称第一原理。在《易》,谓之太极。《说文》:“极, 栋也”极,便是屋顶上底栋梁,没有比它再高的了,所以是第一 原理。郑玄《易赞》 即《易序》说“易”有变易、不易及 25 PDF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试用版本创建w, fineprint,com,cn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简易三义。而《易》即以变易为它的第一原理。我们看《系辞传》 怎样货《易》: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 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 天下之疑”。 《系辞传》作者述孔子对于《易》的礼赞,变易是《易》的第一原 理;它冒天下之道;它以其自己本身作为其他判断底基础,而不 再以其他的判斷为其基础。所以说,“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 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我们再看《系辞传》又怎样进一步再来赞 《易》: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 则静而正;以言平天地之间,则备矣! 这又说明,《易》的第一原理,是具有普性及必然性麻判断。《易》 有太极,后人把太极画一个图⑦,象征太极。这就是说,太极没 有别的东西,就是两仪,就是阳和阴,半面是阳面,半面是阴面, 阳面和阴面,便是太极。《系辞传》说, 阖一辟谓之变”那 就是说,什么叫做变?门底一阖一辟,就是门底变,亦就是门底 太极。所以,变易是《易》底第一原理或根本原理。 在存原理,是说一些简单的法则,在事物的存在情况之下有 其一致性和确实性的。由于这种法则底建立和形成,我们可以明 了事物是循着什么规则发生和发展。《系辞传》有下面底一段话: 天下之至囔而不可恶也,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 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这说明,事物的存在情况是“至喷”而且是“至动”的,我们不 要讨厌,我们亦不要弄得没有主意;只要我们对于一种事物的存 在情况,循着法则,加以假定,然后再加以研讨,我们就会对于 种享物的发展进程(变化),有了把握。这些法则,是有它的 致的确实的体系。在《易》,叫做“典常”,叫做“典要”,亦叫 PDF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试用版本创建w, fineprint,com,cn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做“典则”都是和存在原理底体系,其有同一性质底概念。《系 辞传说 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 极之道也。 进退和登夜,分明指出了易底根本原理,而三极之道,则分明提 出了易》底存在原理。六爻在着动,三百大十爻都在着动.这 是“天下之至动”但是却有个“三极之道”。这“三极之道”,当然 是在“〈易》有太极”之下而建立起来的。《说卦传》: 背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 道,l阴与阳;立地之道,且柔与刚;立人之道、臼仁与义 三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 故《易》六伉而成章。 这三才和极、是同一范畴。以相对而绝对底法则性来说,是“三 极”;以性能来说、是“三才”;以作用来说,则是时间空间人 间底三大方式。《易》事理学在其特殊科学的实在科学底立场上, 允分运用这时间、空间、人间底三大方式,以建立其特殊的存在 原理与体系。《易》家说“时大”,说“时义大”说“时用大”,这 是指时间的“极”,《易》家说,“天下之大宝曰位”,这是指空 间的“极":《易》家又说,“何以守位?日人”,这是指人间的 “极”c而成功其三极之道,亦就是《易》底存在原理与体系。这 存在原理与体系,是有它的一致性与确实性的,而是事物的存在 情况底…一些关系和连络、亦就是体系的结构所以,郑玄说底“不 易”底易.就是指着存在原理具有它的一致性和确实性而说的。 根本原理,就是论理原理,是指认识作用所以成为真的根源 底原理。存在原理,就是实在原理,是指事物的实体界所以能发 生一切事物的存在情况底原理,亦就是指一切事物的存在情况底 所以然底原理。除了论理和实在底二种原理以外还有行为原理, 伦理凉理、亦就是实践原理,是指行为的最后目的或是支配行为 PDF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试用版本创建w, fineprint,com,cn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底最高原理。人的行为是自由的;他自己的动作,并不是被决定, 而是由他自己去决定,去选择,《系辞传》说: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就是这个道理。虽然如此说,但人的行为,并不是完全不一致的, 或是多样性的,而是異有一些规则性的由于这种行为的规则性, 形成了一种可捉摸的形式,而表现出一些原理和原则。《系辞传》 说: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 这“典礼”就是指着人的行为和实践,具有一些一致性的原理和 原则来说的。这人的行为或实践底原理原则,并不是被外面的事 物去决定,而是在人的心理生活上有着自己的基础。《困·彖传》 说 内难而能正其志。 说明了人的行为在其心理生活上是有其自己的基础,亦就是人的 行为底最后的目的或是支配人的行为底最高的原理和原则。人,对 于事物的实际存在情况底认识,不免是片面的,而且由于各自的 爱憎情感和智力差别难免使知识的客观性受到了蒙蔽和阴影:于 是想方法要在人的心理生活上有其确实的基础。《系辞传》说: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 亲,易从则有功。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 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能研诸虑,以定天下 之吉凶。 乾的知险、坤的知阻,是认识作用底感性和悟性底两大作用。“能 说诸心,能研诸虑”,显然是心理生活上底基础。而这心理生活上 底基础、不要使知识的客观性受到了蒙蔽和阴影,于是《系辞传》 又说: 易其心而复动。 PDF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试用版本创建w, fineprint,com,cn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这…易其心”、就是要在人的心理生活上筑好确实的基础。人的心 理生活有」确实的基础,因此、人的行为便具有规则性,而表现 行为的必然性或是伦理的必然性 Moral Necessity;而构成人的伦 理法则或是行为和实践底原理。郑玄所说底“易”的“易简”底 第义.便是这个伦理法则底实践原理。 关」易》的三大原理—根本原理,存在原理,和实践原 理。这壁不再阐说、以下再作分论,此处只说到这里为止 六 事象的认识、事理的剖析,都是为的判断;这判断,在《易》 谓之“占”“占事知来”,判断一件事、就是要知道这件事底未来 的发展和结果。“极数知来之谓占”,根据数量上底变动,一直 看上去,郯道未来的发展,是怎样一回事,这就叫做占。判断作 用,实在是个认识作用的进展;它以前提的判断为论理的基础, 而推理出个新的判断。只要这前提的判断是真实的,那推理的 判断亦自然是真实的。所以,推理是由已知而求出未知。 易》家说 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说卦传》 他说、《易》是逆数,不是顺数。什么叫做“逆”?逆是迎的意 思,一个人在前面,还没有到来,我们迎将上去,叫做逆。《玉 篇》亦说、“逆,度也,谓先事预度之也。”它就引了《说卦传》 “《易》,逆数也”这一条为证。这“逆,度也”底意思,自然亦 是推理的意思 《易》家又说 神以来,智以藏往。 藏往”和“数往”是同样的意思。在这里,《易》家似乎说.藏 往是知者的事,而知来,即是神人的事。这神,不是天神地祇的 神,而是圣和神对称底神。《孟子·尽心》:“圣而不可知之之谓 PDF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试用版本创建w, fineprint,com,cn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