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这神是和圣对立的名词,而神则是超圣人底一种人格。在 这里,这神是和“智”对立,知是智者,而神则是神人。《庄子 外物》:“圣人之所以喊天下,神人未尝过而问焉”。这神人,显 然是超呆人底-种人格。《系辞传》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神无方而易无体。 智只是“通乎昼夜之道”,是有方的:而神则是无方的。事实的 推理,不能说过去这样那样,未来也一定是这样那样;一切的判 断,要完全看事实的发展,从数量上底变动,一直推到底,跟着 看将去,才能认识出未来的真实的变化,这是知来。《易》家说: 变化不测之谓神。 知道变化不测,这是神人的事,不是知者所能知道底事。不仅是 知者所不能知道,有时就是圣人亦不一定能够知道:这叫做神。变 化不测,就是无方;而神就是《易》无方就是无体。所以说神 无方而《易》无体”,神和《易》,异名而同实。 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易》家郑重申明,《易》是知来 之学。我们还可以更明白的说,在《易》家看来“数往”、“藏往”、 是史学的事;而知来,则是“神学”的事。因此,《易》不只是 史学,而是神学。我们上面说过,“六经,皆事也”。事包括过去 事现在事及未来事,而《易》则是要推知未来的事。孔子说:“殷 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 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这就是说,三十年为一世,虽三干年的 未来的事亦是可知道的。“因”是根据的意思;只要有根据,根 据前提以推理新的判断,这是可能的,不是不可能的。《易》所说 底神,以及上面所说底神学,自然不是今天所说底神学 The ology, 而是在《易》本身所限定底神学。 《吕氏春秋·长见篇》: 吕太公望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二君相谓曰:“何以治 PDF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试用版本创建w, fineprint,com,cn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国”?太公曰:“尊贤上功”。周公曰:“亲亲上功”。太公曰: 鲁自此削矣”:周公曰:“鲁虽弱,有齐者必非吕氏矣”。 这-段故事,并见于《韩诗外传·十》及《淮南子·齐俗训》。太 公知道鲁之必削,周公知道有齐者,必非吕氏,以后都成事实,刘 安以为这是太公和周公底长见;这“长见”就是《易》所说“神 以知来”底神。这是人底事,从事象事理的存在情况而推见其所 限定底事,不是不可知底天神的事 王充《论衡·实知篇》亦提及这一段故事: 周公治鲁,太公知其后世当有削弱之患;太公治齐,周 公睹其后世当有劫弑之祸;见法术之极,睹祸乱之前矣 王充对周公和太公的长见,神而不以为神;他以为这是他们能见 得法术之极,所以能睹到祸乱之前,他以为这是“实知”,有论 理根据的,亦有存在根据的;而不是今天神学家所说底不可思议 的知。所以,他又说: 鲁侯老,太子弱,次室之女,倚柱而啸。由老弱之征,见 败乱之兆也。妇人之知,尚能推类以见方来,况圣人君子才 高知明者乎! 粢兆察迹,推原事类。春秋之时,卿大夫相与会遇,见 动作之变,听言谈之诡,善则明吉祥之福,悲则虞凶妖之祸 明福虞祸,远图未然,无神怪之知,皆由兆类 他提出“推类以见方来”,他又说,“审兆察类”,“无神怪之知 针由兆类”这推类和察类,就是知来底论理根据和存在根据。是 可知的,不是不可知的,但亦不是“神怪之知 这在《易》家说来: 牝马地类。(《坤·彖传》) 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同人·大象传》) 万物暌而其事类也。(《睽·彖传》) 方以类聚。(《系辞传》) PDF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试用版本创建w, fineprint,com,cn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传》) 其取类也大。(《系辞传》) 否泰,反其类也。(《杂卦传》) 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系辞传)》 他们提出这“类”字,在认识论上应该就是类概念 Genus一类底 东西。认识就是判断,而判断即为概念所构成。由于前提的两概 念底关连,然后获得一个新的概念底判断。所以推理作用的判断 就是由已知而求出未知。《易》家说 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这“引伸”,就是推理作用,“触类而长之”,就是由于前提的两 概念底关连,而引伸出一个新的判断;“天下之能事”,亦就是 如此而止。他们又说: 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 未来的事,是可知的;但是超过这样的作用,是没有法子知道的。 《易》底所谓“知来”,应该作如是解说,才是正解。王充说:“可 知之事者,思虑所能见也”。就是说,一切可知之事,都是由思 虑的认识作用而来,这是《易》的知来底注脚。 《易》家说: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 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这是圣人对于《易》的大用,卜筮亦是四种大用之一。《易》家 盛赞这卜嬷 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 所以有时就称这蓍龟为“神物”。我常说,《易》有两个时代的 《易》,有宗教的《易》有形而上的和实证的《易》。换句话说, 有神权时代的《易》,有人权时代的《易》。解决难事的权,操 PDF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试用版本创建w, fineprint,com,cn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之于神,湄之神权;操之于人自己,谓之人权。在神权时代,这 蓍龟是有它的大用的、《易》家说: 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 神权时代的人,不能解决一个问题底时候,这神物可以在“民用 之前发生神的作用的。但到了人权时代,虽然用这神物,但是神 参加一半,人自已亦参加一半,我们看穆姜的一段话 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 史日:是谓《艮》之《随》≡≡随其出也!君必速出! 姜曰:亡。是于《周易》日,“随,元亨利贞,无咎。元, 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 1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然,固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昝。今我妇人而与于乱;固在 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 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姣,不可谓贞。有四德者,随而无咎。 我皆无之,岂随也哉!我则取恶,能无咎乎?必死于此,弗 得出矣。 蓍龟这个神物,虽然告诉穆姜“随,元亨享利贞,无咎”但是,她 自以为“我则取恶,能无咎乎”?她对于她自己的前途,极度悲 观、她没有采取蓍龟这个意见,而是自己完全用人事的存在惰况, 照常理、断定她自己的命运,已经陷于绝境。到后来,她被季孙 行父幽困而死,她还是有她的聪明的。 穆姜请教了蓍龟,蓍龟告诉她的正面,她却从反面看,反而 对了。所以我说,蓍龟參加了一半,她自己亦参加了一半还有, 就以自己为蓍龟,完全靠他自己的“知高才明”,而料事如神,不 爽铢黍、《春秋左氏》襄二十八年传记下了郑游吉的一段话: 蔡侯之姻晋也,郑伯使游吉如楚;及汉,楚人还之,曰: “宋之盟,君实亲辱。今吾子来,寡君谓吾子姑还,吾将使驵 奔问诸晋而以告” PDF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试用版本创建w, fineprint,com,cn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子太叔归,复命;告子展曰:“楚子将死矣!不修其政德 而贪昧于诸侯以逞其欲;欲久,得平?《周易》有之,在《复》 之《顾》三三日,“迷复凶”。其楚子之谓乎!欲复其 愿而弃其本,复归无所,是谓“迷复”;能无凶乎?” 游吉没有请教蓍龟,他只是征引了《复》上六爻辞“迷复凶”,根 据“欲复其愿而弃其本”底理论,断定楚子将死。他在鲁襄公二 十八年八月说底话,而楚子昭于同年十月,果然死去,这不能不 说是料事如神知高才明了。 由于穆姜和游吉底两段故事——其实,此事类尽多,这里不 具征引—《易》到了春秋时代,完全进入实证的《易》,人权 的《易》,不复是宗教的,亦不复是形而上的,道理说来,娓娓 动听,丝丝入扣,没有一句话不是实在的,可捉摸的。《易》家 说底神以知来,应该作如是看,才是正解。一般人,容易把《易》 当“神物”看,所以,我在这里特别阐明,要想把《易》从神圣 的世界,拉回到人的世界。 1参阅马浮著《宜山泰和会语合刻·楷定国学名义篇》页八——十 民国二十九年七月四川嘉定留润斋刻本 2见《史记·太史公自序》。 3见《礼记·经解篇》。 1见《准南子·泰族训》。 见《春秋繁露》。 见《史记·太史公自序》2 7参阅日本五来欣造著刘百闵译《儒教对于德国政治思想之影响》 商务民二十七年版。 妈)《连山》二卷,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 《归藏》一卷,同前。 国见梁启超《中国史学之成立与发展》 PDF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试用版本创建w, fineprint,com,cn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