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l3=0 网孔方程有两个,即 网孔I:R1I1+R U=0 网孔Ⅱ:-R22+(R3+R43-U1=0 建立辅助方程,将控制量U1用支路电流表示,即 U,=R 将以上四个方程联立即为所求。 作业:P85页3.132 BACK
I1―I2―I3= 网孔方程有两个,即 网孔Ⅰ: R1I1+R2I2―US=0 网孔Ⅱ: ―R2I2+(R3+R4 )I3―μU1=0 建立辅助方程,将控制量U1用支路电流表示,即 U1=R1I1 将以上四个方程联立即为所求。 作业: P85页 3.1 3.2
3.2网孔电流法 1.网孔电流法 由人们主观设想的在网孔中流动的电流称为网孔电流。如图 36(a)所示电路中的I1、ln、/m,它们的参考方向是任意假定 的。直接以设想的网孔电流为变量,对各网孔列写KVL方程而 对电路进行求解的方法称为网孔电流法 R3 图36网孔电流法
3.2 网孔电流法 1. 网孔电流法 由人们主观设想的在网孔中流动的电流称为网孔电流。 如图 3.6(a)所示电路中的IⅠ、 IⅡ、 IⅢ, 它们的参考方向是任意假定 的。 直接以设想的网孔电流为变量, 对各网孔列写KVL方程而 对电路进行求解的方法称为网孔电流法。 + - I 1 R1 R5 I 2 R2 I 3 R3 US1 I 4 R4 I 5 + - US2 + - US3 + - R US 6 I 6 R5 I 5 I 1 R1 I 2 R2 I 4 R I 4 3 R3 图 3.6 网孔电流法
(R+R2+R,l-R2l-R31=Us1-us2-Us3 RⅠ+(R2+R4+R)I-R。I=U2U54 (3-3) R3I1-R6Ⅰ+(R3+R3+R6)Ⅰ=Us3-Us 对照图36(a)和图36(b)中各网孔电流与各支路电流之间的关 系,可以看出,所有支路电流都可以由网孔电流来表示,目 11=I 2=1-1 3=I-1 (3-4) Ⅰ4=I 由此可见,只要能求出各网孔电流,就可进一步求出各支路电流
对照图3.6(a)和图3.6(b)中各网孔电流与各支路电流之间的关 系, 可以看出, 所有支路电流都可以由网孔电流来表示,即 R I R I R R R I U U R I R R R I R I U U R R R I R I R I U U U S S S S S S S 3 1 6 3 5 6 3 5 2 4 6 6 2 4 1 2 3 2 3 1 2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 − = − = = − = − = 6 5 4 3 2 1 由此可见, 只要能求出各网孔电流, 就可进一步求出各支路电流。 (3—4) (3—3)
2.几点说明 (1)设想的网孔电流只是一种计算手段 (2)设想的网孔电流并不违背KCL定律 (3)各网孔电流之间相互独立 3.孔电流法的规范说明网 R+R+R R,+Ra+r RRRRRRUUU 3=R3+R+R 12=R21=-R3 R2=-R R=-R 0o-U Us-U
2. 几点说明 (1) 设想的网孔电流只是一种计算手段。 (2) 设想的网孔电流并不违背KCL定律。 (3) 各网孔电流之间相互独立。 3. 孔电流法的规范说明网 U U U U U U U U U U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S S S S S S S S S S 33 3 5 22 2 3 11 1 2 3 23 32 6 12 21 3 33 3 5 6 22 2 4 6 11 1 2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式(3-3)可写成 RuI+ Ril+ ruI =Usu R2l+R2l+R2I=Us22 (3-5) Rul+RI+R31=Us33 4.网孔电流法的一般步骤 (1)确定网孔及设定各网孔电流的参考方向 (2)建立网孔方程组。 (3)求解方程组,即可得出各网孔电流值。 (4)设定各支路电流的参考方向,根据所求出的网孔电流即可 求出各支路电流。 例33试求图37(a)电路中的电流I。 Q 3 V 图3.7例3.3图
这样式(3― 3)可写成 4. 网孔电流法的一般步骤 (1) 确定网孔及设定各网孔电流的参考方向。 (2) 建立网孔方程组。 (3) 求解方程组, 即可得出各网孔电流值。 (4) 设定各支路电流的参考方向,根据所求出的网孔电流即可 求出各支路电流。 例 3.3 试求图3.7(a)电路中的电流I。 R I R I R I U R I R I R I U R I R I R I U S S S 31 32 33 33 21 22 23 22 11 12 13 11 + + = + + = + + = (3—5) 1 + - I 2 V 1 A 1 1 2 - + 2 V 1 1 1 + - I 3 V 2 - + 2 V 1 1 IⅠ IⅡ IⅢ 图 3.7 例3.3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