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临床表现:结合病理生理变化来阐明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症状和体征。 4.特殊检查:X线、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5.并发症:心功能不全、心房颜动、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和动脉栓塞等。 6.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2)鉴别诊断:乳头肌功能失调等。 7.治疗: (1)代偿期的治疗。 (2)失代偿期的治疗。 (3)外科手术治疗:讲解手术指征。 8.预防。 【教学方式】 讲课,结合临床见习典型症状示教。 第十三章高血压病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2.掌握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掌握高血压病的治疗原则及急救处理。 【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因和发病机理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失调、内分泌、摄钠过多和遗传因素等均参与发 病过程。 3.临床表现: (1)一般征象:头痛、头晕、失眠、乏力等。 (2)并发症表现:心、脑、肾受累时的相应表现。 (3)临床分型:缓进型高血压病和急进型高血压病作扼要介绍。 (4)特殊类型高血压。 4.实验室及特殊检查:尿常规、血脂、肾功能、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和眼底检查等。 5.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参照1979年全国心血管流行病学及人群防治座谈会制定的诊断标准。 (2)鉴别诊断:肾实质病变、嗜铬细胞瘤等。 6.治疗:降压药物的选择和应用,高血压危症处理。 7.预防。 ·21·
·21· 3.临床表现:结合病理生理变化来阐明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症状和体征。 4.特殊检查:X 线、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5.并发症: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和动脉栓塞等。 6.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2)鉴别诊断:乳头肌功能失调等。 7.治疗: (1)代偿期的治疗。 (2)失代偿期的治疗。 (3)外科手术治疗:讲解手术指征。 8.预防。 【教学方式】 讲课,结合临床见习典型症状示教。 第十三章 高血压病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2.掌握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掌握高血压病的治疗原则及急救处理。 【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因和发病机理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失调、内分泌、摄钠过多和遗传因素等均参与发 病过程。 3.临床表现: (1)一般征象:头痛、头晕、失眠、乏力等。 (2)并发症表现:心、脑、肾受累时的相应表现。 (3)临床分型;缓进型高血压病和急进型高血压病作扼要介绍。 (4)特殊类型高血压。 4.实验室及特殊检查:尿常规、血脂、肾功能、X 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和眼底检查等。 5.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参照 1979 年全国心血管流行病学及人群防治座谈会制定的诊断标准。 (2)鉴别诊断:肾实质病变、嗜铬细胞瘤等。 6.治疗:降压药物的选择和应用,高血压危症处理。 7.预防
【教学方式】 讲课,结合临床见习典型症状示教。 第十四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2.掌握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掌握心绞痛的防治及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 【教学内容】 1.概述:关于冠状动脉硬化心脏病的命名,缺血性心脏病的定义和分类,本章只讲述 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2.病因和发病机理:由于冠状循环改变引起冠状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心 肌缺血、坏死的机理。 3.临床表现: (1)心绞痛:重点介绍典型心绞痛部位、性质、放射部位、持续时间、诱因、缓解方 式等,心绞痛的分类。 (2)急性心肌梗死:疼痛特点、胃肠症状、并发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时的症状 和体征。 4.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血沉、血脂、血糖、血清酶、肌红蛋白、肌凝蛋白轻链、心电 图、超声心动图及放射性核素等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参照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 (2)鉴别诊断:主要为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与急腹症的鉴别。 6.治疗: (1)心绞痛的治疗。 (2)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 7.预防。 【教学方式】 讲课,结合临床见习典型症状示教。 第十五章病毒性心肌炎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病的病因病理。 2.掌握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熟悉本病的防治原则。 ·22·
·22· 【教学方式】 讲课,结合临床见习典型症状示教。 第十四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2.掌握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掌握心绞痛的防治及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 【教学内容】 1.概述:关于冠状动脉硬化心脏病的命名,缺血性心脏病的定义和分类,本章只讲述 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2.病因和发病机理:由于冠状循环改变引起冠状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心 肌缺血、坏死的机理。 3.临床表现: (1)心绞痛:重点介绍典型心绞痛部位、性质、放射部位、持续时间、诱因、缓解方 式等,心绞痛的分类。 (2)急性心肌梗死:疼痛特点、胃肠症状、并发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时的症状 和体征。 4.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血沉、血脂、血糖、血清酶、肌红蛋白、肌凝蛋白轻链、心电 图、超声心动图及放射性核素等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参照 1979 年世界卫生组织“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 (2)鉴别诊断:主要为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与急腹症的鉴别。 6.治疗: (1)心绞痛的治疗。 (2)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 7.预防。 【教学方式】 讲课,结合临床见习典型症状示教。 第十五章 病毒性心肌炎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病的病因病理。 2.掌握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熟悉本病的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因病理:讲述本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 3.临床表现常见症状与体征。 4.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血常规、血沉、血清酶、免疫球蛋白、心电图、X线检查和病 毒分离等。 5.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参照1987年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座谈会制订的诊断参考标准。 (2)鉴别诊断:风湿性心肌炎、心肌梗死、原发性心肌病。 6.治疗:休息、促进心肌代谢药物、控制心力衰竭、纠正心律失常和调节免疫功能等。 7.预防。 【教学方式】 讲课,结合临床见习典型症状示教。 第三篇消化系统病 第一章胃炎 【目的要求】 1.了解胃炎的病因及病理特点。 2.掌握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了解用药原则及预防。 【教学内容】 第一节急性胃炎 1.病因和发病机理。 2.病理。 3.临床表现: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 4.诊断。 5.治疗。 6.预防。 第二节慢性胃炎 1.概述。 2.病因病理:病因可能与理化因素、细菌因素、中枢神经功能失调、胆汁返流、免疫 因素有关(包括幽门螺杆菌)。 病理分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胃液分析、胃镜检查及X线检查等。 ·23·
·23· 【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因病理:讲述本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 3.临床表现常见症状与体征。 4.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血常规、血沉、血清酶、免疫球蛋白、心电图、X 线检查和病 毒分离等。 5.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参照 1987 年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座谈会制订的诊断参考标准。 (2)鉴别诊断:风湿性心肌炎、心肌梗死、原发性心肌病。 6.治疗:休息、促进心肌代谢药物、控制心力衰竭、纠正心律失常和调节免疫功能等。 7.预防。 【教学方式】 讲课,结合临床见习典型症状示教。 第三篇 消化系统病 第一章 胃炎 【目的要求】 1.了解胃炎的病因及病理特点。 2.掌握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了解用药原则及预防。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急性胃炎 1.病因和发病机理。 2.病理。 3.临床表现: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 4.诊断。 5.治疗。 6.预防。 第二节 慢性胃炎 1.概述。 2.病因病理:病因可能与理化因素、细菌因素、中枢神经功能失调、胆汁返流、免疫 因素有关(包括幽门螺杆菌)。 病理分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胃液分析、胃镜检查及 X 线检查等
5.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2)鉴别诊断:消化性溃疡、胃癌、慢性胆囊炎。 6.治疗: (1)一般治疗。 (2)对症治疗。 (3)其他治疗。 7.预防。 【教学方式】 讲课,结合临床见习典型症状示教。 第二章消化性溃疡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2.掌握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熟悉本病的并发症及处理原则。 【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因与发病机理:可能与胃酸及胃蛋白酶增多、精神神经因素、胃黏膜屏障降低因 素、幽门螺杆菌以及其他如各种内分泌因素等。 3.临床表现: (1)症状:重点介绍上腹部疼痛的特点和规律。 (2)体征。 4.实验室检查与其他:胃液分析、胃镜检查、X线检查、粪便隐血检查等。 5.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 6.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2)鉴别诊断:胃癌、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胆囊炎与胆结石、钩虫病、胃泌 素瘤。 7.治疗: (1)一般治疗。 (2)药物治疗。 (3)并发症的处理。 (4)中医药治疗。 8.预防。 ·24·
·24· 5.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2)鉴别诊断:消化性溃疡、胃癌、慢性胆囊炎。 6.治疗: (1)一般治疗。 (2)对症治疗。 (3)其他治疗。 7.预防。 【教学方式】 讲课,结合临床见习典型症状示教。 第二章 消化性溃疡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2.掌握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熟悉本病的并发症及处理原则。 【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因与发病机理:可能与胃酸及胃蛋白酶增多、精神神经因素、胃黏膜屏障降低因 素、幽门螺杆菌以及其他如各种内分泌因素等。 3.临床表现: (1)症状:重点介绍上腹部疼痛的特点和规律。 (2)体征。 4.实验室检查与其他:胃液分析、胃镜检查、X 线检查、粪便隐血检查等。 5.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 6.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2)鉴别诊断:胃癌、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胆囊炎与胆结石、钩虫病、胃泌 素瘤。 7.治疗: (1)一般治疗。 (2)药物治疗。 (3)并发症的处理。 (4)中医药治疗。 8.预防
【教学方式】 讲课,结合临床见习典型症状示教。 第三章胃癌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病的病因、病理及其与临床的关系。 2.掌握本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 3.了解本病的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因与发病机理:病因可能与遗传、饮食、环境因素或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 恶性贫血等疾病有关。 3.病理:大体形态为弥漫浸润型、溃疡型、肿块型:细胞形态学分为腺癌、黏液腺癌、 未分化癌、实质性癌。转移途径为淋巴转移、血行转移、直接转移、移植转移。 4.临床表现:上腹部不适、食欲不振、消瘦、恶心、呕吐、呕血或黑便、腹部肿块、 淋巴结肿大、腹水、恶病变等。 5.实验室检查与其他:血液检查、粪便隐血检查、胃液检查、X线钡餐检查、胃镜检 查及活体组织检查、B超检查、血清检测癌胚抗原(CFA)等。 6.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2)鉴别诊断:胃溃疡、慢性胃炎、临近器官的肿瘤。 7.治疗: (1)外科手术疗法。 (2)内科疗法。 (3)中医药治疗。 8.预防。 【教学方式】 讲课,结合临床见习典型症状示教。 第四章溃疡性结肠炎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病的病因、病理。 2.掌握各种慢性腹泻的鉴别诊断。 3.熟悉本病的治疗方法。 ·25·
·25· 【教学方式】 讲课,结合临床见习典型症状示教。 第三章 胃癌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病的病因、病理及其与临床的关系。 2.掌握本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 3.了解本病的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因与发病机理:病因可能与遗传、饮食、环境因素或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 恶性贫血等疾病有关。 3.病理:大体形态为弥漫浸润型、溃疡型、肿块型;细胞形态学分为腺癌、黏液腺癌、 未分化癌、实质性癌。转移途径为淋巴转移、血行转移、直接转移、移植转移。 4.临床表现:上腹部不适、食欲不振、消瘦、恶心、呕吐、呕血或黑便、腹部肿块、 淋巴结肿大、腹水、恶病变等。 5.实验室检查与其他:血液检查、粪便隐血检查、胃液检查、X 线钡餐检查、胃镜检 查及活体组织检查、B 超检查、血清检测癌胚抗原(CFA)等。 6.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2)鉴别诊断:胃溃疡、慢性胃炎、临近器官的肿瘤。 7.治疗: (1)外科手术疗法。 (2)内科疗法。 (3)中医药治疗。 8.预防。 【教学方式】 讲课,结合临床见习典型症状示教。 第四章 溃疡性结肠炎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病的病因、病理。 2.掌握各种慢性腹泻的鉴别诊断。 3.熟悉本病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