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本章难点: (1)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3.2实践教学 红色旋律”四个一工程(支撑教学目标5、6) 1.教学目标: 本门课程的社会实践主要以“红色旋律”系列活动为依托,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 加深对书本知识的了解,培养其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独立撰写实践报告,对相关问题 形成清晰的表达,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 任感。 2.主要内容: 结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旋律”特色教学活动,学生需要参加一次“红色旋律” 讲坛、阅读一部红色题材书籍、观赏一部红色经典影片、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最后 撰写心得体会,提交总结报告。对课堂教学形成有益的补充,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 课堂,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课程学时分配 课 学时 讲 内 容 「讲课实验上机 1|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2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3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4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5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6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7|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8为新中国而奋斗 9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0复习总结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1、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图文并茂、声画结合,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2、互动式教学法。采用网上答疑,红色旋律QQ群,电子邮件等方式,解答学生困 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其他教学手段: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以及录像教学等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 六、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15 本章难点: (1)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3.2 实践教学 “红色旋律”四个一工程(支撑教学目标 5、6) 1.教学目标: 本门课程的社会实践主要以“红色旋律”系列活动为依托,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 加深对书本知识的了解,培养其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独立撰写实践报告,对相关问题 形成清晰的表达,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 任感。 2.主要内容: 结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旋律”特色教学活动,学生需要参加一次“红色旋律” 讲坛、阅读一部红色题材书籍、观赏一部红色经典影片、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最后 撰写心得体会,提交总结报告。对课堂教学形成有益的补充,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 课堂,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课程学时分配 讲 课 内 容 学 时 讲课 实验 上机 1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2 2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2 3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4 4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4 5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4 6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2 7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6 8 为新中国而奋斗 4 9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2 10 复习总结 2 合 计 32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1、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图文并茂、声画结合,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2、互动式教学法。采用网上答疑,红色旋律 QQ 群,电子邮件等方式,解答学生困 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其他教学手段: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以及录像教学等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 六、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1、教学目标1、2、3、4的达成度通过闭卷笔试成绩综合考评(80分) 2、教学目标5、6的达成度通过红色旋律四个一报告成绩考评(20分) 七、成绩评定 本课程是考试课:考试的形式采用闭卷;本课程成绩以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为主,占 80%,燕山大学特色实践教学“红色旋律”四个一报告占20%,共100分。 八、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课程教材: 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修订版。 课程主要参考书: 1.马克思:《鸦片贸易史》、《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茅海建:《戊戌变法史考》,三联书店2002年版 5.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建国方略》,见《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 社1981年版 7.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8.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8月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 、三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7年版 12.【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下卷),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 版 1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 15.《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6.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4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制定人:李晔 审定人:李晔 批准人:刘永志 2015年11月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16 1、教学目标 1、2、3、4 的达成度通过闭卷笔试成绩综合考评(80 分); 2、教学目标 5、6 的达成度通过红色旋律四个一报告成绩考评(20 分). 七、成绩评定 本课程是考试课;考试的形式采用闭卷;本课程成绩以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为主,占 80%,燕山大学特色实践教学“红色旋律”四个一报告占 20%,共 100 分。 八、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课程教材: 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年修订版。 课程主要参考书: 1.马克思:《鸦片贸易史》、《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2.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年版 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 4.茅海建:《戊戌变法史考》,三联书店 2002 年版 5.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6.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建国方略》,见《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 社 1981 年版 7.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8.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年 8 月 版 9.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一、二、三册),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10.《毛泽东选集》(1-4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11.【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 2007 年版 12.【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1912-1949》(上、下卷),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13.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2 年 版 14.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1 年 版 15.《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 16.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4 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年版 制定人:李晔 审定人:李晔 批准人:刘永志 2015 年 11 月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 The Fundamental Tenets of marxism 课程编码:09110030 学时:32 学分:2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必修课 课程类别:理论课 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开课学期:第2学期 适用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 、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讨论和实践使学生具备几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1、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掌握马克思主 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 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辩证统 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 任感。 3、能够针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撰写报告、设计文稿、陈述发言, 进行较为清晰的表达。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教学目标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8-1熟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 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教学目标1 电子科学与技术工程实践中理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深入认识,教学目标2 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 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培养诚实、|教学目标3 范,履行责任。 守信、爱岗、敬业的品德。 三、课程的基本內容 3.1理论教学(支撑教学目标1、2) 1、绪论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讲授,使学生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本章主要内容 (1)马克思的生平简介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1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 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The Fundamental Tenets of Marxism 课程编码:09110030 学 时:32 学 分:2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必修课 课程类别:理论课 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开课学期:第 2 学期 适用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讨论和实践使学生具备几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1、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掌握马克思主 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 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辩证统一。 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 任感。 3、能够针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撰写报告、设计文稿、陈述发言, 进行较为清晰的表达。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教学目标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 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 电子科学与技术工程实践中理 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 范,履行责任。 8-1 熟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深入认识, 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培养诚实、 守信、爱岗、敬业的品德。 教学目标 1 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 3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 3.1 理论教学(支撑教学目标 1、2) 1、绪论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讲授,使学生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本章主要内容: (1)马克思的生平简介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 2、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 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本章主要内容: (1)世界的物质性 (2)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3)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3、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讲授,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能动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本章主要内容: (1)认识与实践 (2)真理与价值 4、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标: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确立辩证唯物历史观,提高学 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的能力。 本章主要内容: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5、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教学目标: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本章主要内容: (1)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6、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教学目标:掌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 新变化的特点和实质,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本章主要内容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2)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教学目标:掌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 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清醒看待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本章主要内容: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18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 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本章主要内容: (1)世界的物质性 (2)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3)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3、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讲授,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能动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本章主要内容: (1)认识与实践 (2)真理与价值 4、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标: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确立辩证唯物历史观,提高学 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的能力。 本章主要内容: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5、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教学目标: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本章主要内容: (1)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6、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教学目标:掌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 新变化的特点和实质,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本章主要内容: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2)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7、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教学目标:掌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 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清醒看待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本章主要内容: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1)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3)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8、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教学目标: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深刻认识 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打下扎实的基 础 本章主要内容: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2)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2随堂测验与讨论(支撑教学目标2、3) 教学目标:通过随堂测验促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 法,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解释解决社会、政治和文化等相关领域中存在的复杂问题;通 过讨论课的设置促使学生针对相关理论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和探讨,使高深的理论知识 转化为自身的观点方法,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理论素养 主要内容 本课程属于教硏室成员分头上课、集中管理,随堂测验题目和讨论题目由任课教 师在任课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自主设置。建议主题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作用、资本主义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 可能性等问题 33社会实践(支撑教学目标1、3) 教学目标:本门课程的社会实践主要是通过参加相关活动和阅读本领域中的经典 著作促使学生了解相关领域中的动态和趋势,独立撰写报告和心得体会,对相关问题 形成清晰的表达,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主要内容: 结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旋律”特色教育活动,促使学生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完 成“四个一”报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程分工合作,各完成其中的两个“一”。本门课程主要完成“一次讲坛”和“一本好 书”。“一次讲坛”是促使学生在现场参加“红色旋律”讲坛或者在网上观看讲坛视 频的基础上撰写500字左右的心得体会。“一本好书”是促使学生在阅读本领域中经 典著作的基础上抄录其中一段或多段,然后针对抄录段落撰写自己的阅读体会,促使 学生对经典著作真读、真学、真用。 四、教学安排 本课程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以随堂测验、讨论课和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主要 是在课下完成,学生完成后提交“四个一”报告,教师针对实践报告进行批阅,有针 对性地进行答辩,不占用课程学时,但计算本课程的社会实践学时。 建议课程学时分配如下表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19 (1)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3)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8、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教学目标: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深刻认识 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打下扎实的基 础。 本章主要内容: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2)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2 随堂测验与讨论(支撑教学目标 2、3) 教学目标:通过随堂测验促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 法,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解释解决社会、政治和文化等相关领域中存在的复杂问题;通 过讨论课的设置促使学生针对相关理论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和探讨,使高深的理论知识 转化为自身的观点方法,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理论素养。 主要内容: 本课程属于教研室成员分头上课、集中管理,随堂测验题目和讨论题目由任课教 师在任课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自主设置。建议主题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作用、资本主义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 可能性等问题。 3.3 社会实践(支撑教学目标 1、3) 教学目标:本门课程的社会实践主要是通过参加相关活动和阅读本领域中的经典 著作促使学生了解相关领域中的动态和趋势,独立撰写报告和心得体会,对相关问题 形成清晰的表达,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主要内容: 结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旋律”特色教育活动,促使学生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完 成“四个一”报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程分工合作,各完成其中的两个“一”。本门课程主要完成“一次讲坛”和“一本好 书”。“一次讲坛”是促使学生在现场参加“红色旋律”讲坛或者在网上观看讲坛视 频的基础上撰写 500 字左右的心得体会。“一本好书”是促使学生在阅读本领域中经 典著作的基础上抄录其中一段或多段,然后针对抄录段落撰写自己的阅读体会,促使 学生对经典著作真读、真学、真用。 四、教学安排 本课程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以随堂测验、讨论课和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主要 是在课下完成,学生完成后提交“四个一”报告,教师针对实践报告进行批阅,有针 对性地进行答辩,不占用课程学时,但计算本课程的社会实践学时。 建议课程学时分配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