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课程教学目标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81熟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教学目标1 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电子科学观,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教学目标2 与技术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教学目标3 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覆想有深入认识,树立良好的 教学目标4 教学目标5 盖标准毕业要求8) 人生观,培养诚实、守仨 爱岗、敬业的品德。 教学目标6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 3.1理论教学 1.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支撑教学目标1、2、5、6)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节的讲述,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以及西方资本主 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主要矛盾及基 本特征;掌握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本章主要内容: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2)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支撑教学目标1:了解外国资本一帝国主义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 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3)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支撑教学目标2) 本章重点 (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基本特征 本章难点 (1)如何理解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2)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2.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支撑教学目标1、5、6)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节的讲授,使学生了解资本一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理解近 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意义,掌握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 本章主要内容: (1)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支撑教学目标1:了解外国资本一帝国主义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苦难) (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10 二、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教学目标 8、职业规范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 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电子科学 与技术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 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覆 盖标准毕业要求 8) 8-1 熟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有深入认识,树立良好的 人生观,培养诚实、守信、 爱岗、敬业的品德。 教学目标 1 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 3 教学目标 4 教学目标 5 教学目标 6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 3.1 理论教学 1.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支撑教学目标 1、2、5、6)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节的讲述,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以及西方资本主 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主要矛盾及基 本特征;掌握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本章主要内容: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2)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支撑教学目标 1: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 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3)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支撑教学目标 2) 本章重点: (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基本特征 本章难点: (1)如何理解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2)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2.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支撑教学目标 1、5、6)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节的讲授,使学生了解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理解近 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意义,掌握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 训。 本章主要内容: (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支撑教学目标 1: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苦难) (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支撑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 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 (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支撑教学目标1) 本章重点: (1)反对外国侵略斗争的意义 (2)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 本章难点: (1)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3.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支撑教学目标1、2、5、6)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本章主要内容: (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支撑教学目标1 支撑教学目标5:客观评价洪秀全等历史人物) (2)洋务运动的兴衰 (支撑教学目标1) (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支撑教学目标1 支撑教学目标5:客观评价康有为、梁启超等历史人物) 本章重点: (1)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性 (2)洋务运动的性质 (3)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教训 本章难点: (1)洋务运动的成就和局限 (2)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教训 4.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支撑教学目标1、2、5、6) 教学目标 了解辛亥革命的爆发的历史条件及其过程,理解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 本章主要内容 (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支撑教学目标1 支撑教学目标2:辛亥革命的爆发使学生认识到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社会制度,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有利地回击“告别革命”论) (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支撑教学目标1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11 (支撑教学目标 1: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 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 (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支撑教学目标 1) 本章重点: (1)反对外国侵略斗争的意义 (2)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 本章难点: (1)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3.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支撑教学目标 1、2、5、6)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本章主要内容: (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支撑教学目标 1 支撑教学目标 5:客观评价洪秀全等历史人物) (2)洋务运动的兴衰 (支撑教学目标 1) (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支撑教学目标 1 支撑教学目标 5:客观评价康有为、梁启超等历史人物) 本章重点: (1)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性 (2)洋务运动的性质 (3)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教训 本章难点: (1)洋务运动的成就和局限 (2)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教训 4.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支撑教学目标 1、2、5、6) 教学目标: 了解辛亥革命的爆发的历史条件及其过程,理解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 本章主要内容: (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支撑教学目标 1 支撑教学目标 2:辛亥革命的爆发使学生认识到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社会制度,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有利地回击“告别革命”论) (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支撑教学目标 1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支撑教学目标5:对孙中山、袁世凯等历史人物的进行客观评价) (3)辛亥革命的失败 (支撑教学目标3:正确认识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 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必然性) 本章重点: (1)革命与改良的论战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本章难点: (1)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2)为什么说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5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支撑教学目标1、2、3、5、6) 教学目标: 了解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兴起,理解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马 克思主义,掌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及其伟大意义。 本章主要内容]: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支撑教学目标1:五四运动能够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的关 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担当意识。) (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支撑教学目标3: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支撑教学目标1、支撑教学目标3) 本章重点: (1)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本章难点: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 6.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支撑教学目标1、2、3、5、6) 教学目标: (1)了解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2)理解土地革命的兴起、发展及其挫折 (3)掌握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 本章主要内容: (1)对革命道路的艰苦探索 (支撑教学目标1,支撑教学目标2) (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支撑教学目标3 支撑教学目标5:客观评价博古、王明等历史人物)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12 支撑教学目标 5:对孙中山、袁世凯等历史人物的进行客观评价) (3)辛亥革命的失败 (支撑教学目标 3:正确认识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 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必然性) 本章重点: (1)革命与改良的论战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本章难点: (1)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2)为什么说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5.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支撑教学目标 1、2、3、5、6) 教学目标: 了解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兴起,理解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马 克思主义,掌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及其伟大意义。 本章主要内容]: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支撑教学目标 1:五四运动能够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的关 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担当意识。) (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支撑教学目标 3: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支撑教学目标 1 、支撑教学目标 3) 本章重点: (1)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本章难点: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 6.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支撑教学目标 1、2、3、5、6) 教学目标: (1)了解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2)理解土地革命的兴起、发展及其挫折 (3)掌握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 本章主要内容: (1)对革命道路的艰苦探索 (支撑教学目标 1 ,支撑教学目标 2) (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支撑教学目标 3 支撑教学目标 5:客观评价博古、王明等历史人物)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本章重点: (1)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本章难点: (1)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的 (2)中国革命要走向成功,为什么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7.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支撑教学目标1、2、3、5、6) 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的罪恶 (2)理解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 (3)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4)如何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 本章主要内容: (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支撑教学目标1支撑教学目标2 支撑教学目标5:将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与日本今天对二战历史的态度相联系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支撑教学目标1:将抗战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今天 海峡两岸关系以及爱国统一战线相联系) (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支撑教学目标1) (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支撑教学目标1 支撑教学目标3: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胜利中的地位和贡献,加深对“历 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5)抗日战争胜利及其意义 (支撑教学目标1:联系今天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设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支撑教学目标5:深化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的认 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本章重点 (1)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其意义 本章难点: (1)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意义 (2)实事求是地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8.为新中国而奋斗(支撑教学目标1、2、3、5、6) 教学目标: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13 本章重点: (1)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本章难点: (1)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的 (2)中国革命要走向成功,为什么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7.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支撑教学目标 1、2、3、5、6) 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的罪恶 (2)理解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 (3)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4)如何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 本章主要内容: (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支撑教学目标 1 支撑教学目标 2 支撑教学目标 5:将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与日本今天对二战历史的态度相联系,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支撑教学目标 1:将抗战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今天 海峡两岸关系以及爱国统一战线相联系) (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支撑教学目标 1) (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支撑教学目标 1 支撑教学目标 3: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胜利中的地位和贡献,加深对“历 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5)抗日战争胜利及其意义 (支撑教学目标 1:联系今天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设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支撑教学目标 5:深化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的认 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本章重点: (1)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其意义 本章难点: (1)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意义 (2)实事求是地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8.为新中国而奋斗(支撑教学目标 1、2、3、5、6) 教学目标: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了解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的历史及其基本经 验。 本章主要内容: (1)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支撑教学目标1,2 (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包围中 (支撑教学目标3) (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支撑教学目标3:通过民主党派中间道路的破产,分析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 民共和国的历史必然性 支撑教学目标5: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与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相联系,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 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 (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支撑教学目标3) 本章重点 (1)二战后中国面临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2)国民党政权陷入全民包围的原因 (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及其原因 本章难点: (1)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9.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支撑教学目标1、4、5、6)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创造性地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 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 程。 本章主要内容: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支撑教学目标4: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 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2)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支撑教学目标4) (3)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支撑教学目标4 支撑教学目标5: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的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分 析中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 本章重点: (1)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14 了解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的历史及其基本经 验。 本章主要内容: (1)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支撑教学目标 1,2) (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包围中 (支撑教学目标 3) (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支撑教学目标 3:通过民主党派中间道路的破产,分析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 民共和国的历史必然性 支撑教学目标 5: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与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相联系,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 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 (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支撑教学目标 3) 本章重点: (1)二战后中国面临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2)国民党政权陷入全民包围的原因 (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及其原因 本章难点: (1)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9.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支撑教学目标 1、4、5、6)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创造性地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 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 程。 本章主要内容: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支撑教学目标 4: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 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2)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支撑教学目标 4) (3)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支撑教学目标 4 支撑教学目标 5: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的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分 析中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 本章重点: (1)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