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质的科学论述;掌握人生价值选择和评价的原则及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实践 中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本章主要内容: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5、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支撑课程教学目标1、3)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道德的起源,道德的历史发展,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及当 代价值,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及主要内容:理解道德的功能与作用,中华传统美德 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理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 心与原则;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本章主要内容 (1)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2)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3)继承与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4)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6、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支撑课程教学目标1、3、4)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公共生活、职业生活以及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了解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了解个人品德及其作用;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弘扬家庭美德,追求崇高道德境界 本章主要内容: (1)社会公德 (2)职业道德 (3)家庭美德 (4)个人品德 7、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治体系(支撑课程教学目标2、4)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含义、本质、特征、产生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 特征、作用与运行,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与制度,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我国的程序 法律部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容;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的意义,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本章主要内容: (1)法律的概念及发展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3)我国的宪法与法律部门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8、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支撑课程教学目标2、4)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法治思维的含义、特征、基本内容,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理 解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及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本章主要内容: 5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5 质的科学论述;掌握人生价值选择和评价的原则及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实践 中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本章主要内容: (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5、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支撑课程教学目标 1、3)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道德的起源,道德的历史发展,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及当 代价值,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及主要内容;理解道德的功能与作用,中华传统美德 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理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 心与原则;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本章主要内容: (1)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2)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3) 继承与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4)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6、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支撑课程教学目标 1、3、4)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公共生活、职业生活以及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了解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了解个人品德及其作用;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弘扬家庭美德,追求崇高道德境界。 本章主要内容: (1) 社会公德 (2) 职业道德 (3) 家庭美德 (4) 个人品德 7、学习宪法法律 建设法治体系(支撑课程教学目标 2、4)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含义、本质、特征、产生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 特征、作用与运行,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与制度,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我国的程序 法律部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容;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的意义,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本章主要内容: (1) 法律的概念及发展 (2)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3) 我国的宪法与法律部门 (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8、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支撑课程教学目标 2、4)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法治思维的含义、特征、基本内容,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理 解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及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本章主要内容: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1)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2)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3)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9、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支撑课程教学目标2、4)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含义,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的基本内容;理解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引导学生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本章主要内容: (1)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2)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3)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32讨论课(支撑课程教学目标1、2、3、4) 1、教学目标 通过讨论课使学生加深对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髙学生综合运用本课程知识,分析 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 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2、主要内容 本课程将在绪论的第二次课和第四章的第二次课,分别组织一次2学时的讨论课,要 求学生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讨论,采用小组讨论、集中讨论、学生代表发言等组织形 式 四、教学安排 本课程由课堂教学、讨论课两部分组成。 课堂教学围绕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授课。 讨论课2次,设置在绪论第二次课及第四章第二次课。 建议学时分配如下表 学时 讲 课 内 容 讲课实验上机 (践) 1|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2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3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 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4 5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 6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 7第六章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治体系 8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2 9第八章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 6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6 (1)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2)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3) 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9、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支撑课程教学目标 2、4)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含义,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的基本内容;理解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引导学生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本章主要内容: (1)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2)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3) 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3.2 讨论课 (支撑课程教学目标 1、2、3、4) 1、教学目标 通过讨论课使学生加深对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本课程知识,分析 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 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2、主要内容 本课程将在绪论的第二次课和第四章的第二次课,分别组织一次 2 学时的讨论课,要 求学生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讨论,采用小组讨论、集中讨论、学生代表发言等组织形 式。 四、教学安排 本课程由课堂教学、讨论课两部分组成。 课堂教学围绕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授课。 讨论课 2 次,设置在绪论第二次课及第四章第二次课。 建议学时分配如下表: 讲 课 内 容 学 时 讲课 实验 (践) 上机 1 绪 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4 2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4 3 第二章 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园 4 4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4 5 第四章 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 2 6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2 7 第六章 学习宪法法律 建设法治体系 2 8 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2 9 第八章 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 4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合计 五、教学方法 1、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 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第二课堂,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延伸和深化本课 程的教学。 2、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课堂互动、多媒体教学和第二课堂的实践 教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 六、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 (1)课程教学目标1的达成度通过闭卷笔试和讨论课成绩综合考评 (2)课程教学目标2的达成度通过闭卷笔试成绩进行考评; (3)课程教学目标3的达成度通过闭卷笔试和讨论课成绩综合考评 (4)课程教学目标4的达成度通过闭卷笔试和讨论课成绩综合考评。 七、成绩评定 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平时表现、讨论课和结课考试。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 方法如下: 1、平时表现本门课程的所有环节均要求学生参与并签到,不得缺勤,每缺勤一次扣 2分。无故缺勤5次者,取消本门课程的考核资格 2、讨论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3-4个讨论题目,每班分成2个讨论小组,各小组 任选一个讨论题目;每位同学运用所学相关理论知识,针对讨论主题,结合具体案例,对 该讨论题目进行客观辩证的分析,提出能够引领社会风尚的积极对策,完成讨论发言提纲 参加课下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推选出一位同学在课上进行汇报 每位同学的讨论课成绩由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两部分构成 (1)小组成绩占课程成绩的10%,根据每组同学课下讨论、课上汇报情况综合评定。 (2)个人成绩占课程成绩的20%,根据学生撰写的讨论课总结报告进行评定。 3、结课考试采取闭卷笔试形式,结课考试成绩占课程成绩的70%。 八、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建议教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8月。 2、主要参考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第一版).人民出版社,1972 列宁选集(1-4)(第一版).人民出版社,1960; 毛泽东选集(1-4)(第一版).人民出版社,1960; 顾明远主编.中国教育家展望21世纪(第一版).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7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7 10 讨 论 4 合 计 32 五、教学方法 1、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 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第二课堂,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延伸和深化本课 程的教学。 2、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课堂互动、多媒体教学和第二课堂的实践 教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 六、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 (1)课程教学目标 1 的达成度通过闭卷笔试和讨论课成绩综合考评; (2)课程教学目标 2 的达成度通过闭卷笔试成绩进行考评; (3)课程教学目标 3 的达成度通过闭卷笔试和讨论课成绩综合考评; (4)课程教学目标 4 的达成度通过闭卷笔试和讨论课成绩综合考评。 七、成绩评定 课程成绩包括 3 个部分,分别为平时表现、讨论课和结课考试。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 方法如下: 1、平时表现 本门课程的所有环节均要求学生参与并签到,不得缺勤,每缺勤一次扣 2 分。无故缺勤 5 次者,取消本门课程的考核资格。 2、讨论课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 3-4 个讨论题目,每班分成 2 个讨论小组,各小组 任选一个讨论题目;每位同学运用所学相关理论知识,针对讨论主题,结合具体案例,对 该讨论题目进行客观辩证的分析,提出能够引领社会风尚的积极对策,完成讨论发言提纲, 参加课下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推选出一位同学在课上进行汇报。 每位同学的讨论课成绩由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两部分构成: (1)小组成绩占课程成绩的 10%,根据每组同学课下讨论、课上汇报情况综合评定。 (2)个人成绩占课程成绩的 20%,根据学生撰写的讨论课总结报告进行评定。 3、结课考试 采取闭卷笔试形式,结课考试成绩占课程成绩的 70%。 八、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建议教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 年修订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年 8 月。 2、主要参考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第一版).人民出版社,1972; 列宁选集(1-4)(第一版).人民出版社,1960; 毛泽东选集(1-4)(第一版).人民出版社,1960; 顾明远主编.中国教育家展望 21 世纪(第一版).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文词主编.在北大听讲座(1-10)(第一版).新世界出版社,2003 胡凯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新论(第一版).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解 析(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宋元林等著.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论(第一版).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詹万生主编.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第一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编.百年民族精神(第一版).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骆汉城等著.中国诚信报告(第一版).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 制定人:马慧婷 审定人:刘永志 批准人:王新华 2016年9月 8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8 文词主编.在北大听讲座(1-10)(第一版).新世界出版社,2003; 胡凯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新论(第一版).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解 析(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宋元林等著.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论(第一版).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詹万生主编.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第一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编.百年民族精神(第一版).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骆汉城等著.中国诚信报告(第一版).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 制定人:马慧婷 审定人:刘永志 批准人:王新华 2016 年 9 月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A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 The Modern Chinese history Program A 课程编码:19110110 学时:32学时 学分:2 开课学期:第3学期 先修课程:无 课程类别:理论课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必修课 适用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 、课程的教学目标 1、了解外国资本一帝国主义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 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以及近代以来的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 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使学生自觉地继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 统,进一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发展与 国家命运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担当意识 2、了解近代以来中国面临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 两项历史任务,使学生认识到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取民族独立 和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 进步性,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3、正确认识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 共和国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增 强拥护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4、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联系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 建设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5、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问题、辨别历 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历史观和价值观,能够运 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学生利用历 史知识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 6、通过课堂发言、小组讨论、随堂测验和撰写“四个一”报告等途径,培养学生 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具备基本的 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职业素养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A 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The Modern Chinese History Program A 课程编码:19110110 学 时:32 学时 学 分:2 开课学期:第 3 学期 先修课程:无 课程类别:理论课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必修课 适用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1、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 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以及近代以来的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 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使学生自觉地继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 统,进一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发展与 国家命运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担当意识。 2、了解近代以来中国面临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 两项历史任务,使学生认识到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取民族独立 和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 进步性,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3、正确认识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 共和国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增 强拥护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4、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联系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 建设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5、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问题、辨别历 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历史观和价值观,能够运 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学生利用历 史知识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 6、通过课堂发言、小组讨论、随堂测验和撰写“四个一”报告等途径,培养学生 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具备基本的 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