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表演基础(实践)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13490、0513500、0513510、0513520开课学期: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课内总学时:72课外总学时:0实习天数:0学分:4一、教学对象:音乐学四年制本科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理解、掌握一般声乐作品的内容、风格,并具有一定的范唱能力,能胜任中等学校音乐课教学和课外声乐活动辅导工作。后两学年主修声乐的学生,应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加深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声乐技能技巧,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具备一般的声乐教学能力。三、教学要求必修课(一、二年级)第一学年:教学要求1、培养正确的歌唱姿态,积极的歌唱心理状态和良好的歌唱习惯。2、建立正确的呼吸方法和咽腔状态。3、以自然声区为基础,着重中声区的训练,力求做到喉头稳定,发音自如流畅。4、逐步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使学生逐渐具有辨别发声正误的能力。5、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歌唱,基本做到吐字清楚。6、培养学生具有理解和分析歌曲的初步能力,能完整演唱初级声乐作品。第二学年:教学要求1、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建立起正确的歌唱状态和良好的声音概念。2、在巩固中声区的基础上,适当扩展音域。并做到声区统一,行腔流畅,状态松弛自然,喉头稳定。3、歌唱基本做到语音清楚,字正腔圆。4、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演唱实践中力求较完整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5、讲授声乐基本理论知识、少年儿童歌唱训练、变声期噪音的训练和保健等有关知识。第三学年:专业方向课1、结合学生的噪音特点,进一步扩展音域,统一声区,逐步获得良好的头腔共鸣
声乐表演基础(实践)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13490、0513500、0513510、0513520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 课内总学时:72 课外总学时:0 实习天数:0 学 分:4 一、教学对象: 音乐学四年制本科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理解、掌握一般声乐作品的内容、 风格,并具有一定的范唱能力,能胜任中等学校音乐课教学和课外声乐活动辅导工作。 后两学年主修声乐的学生,应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加深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声乐技能 技巧,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具备一般的声乐教学能力。 三、教学要求 必修课(一、二年级) 第一学年:教学要求 1、培养正确的歌唱姿态,积极的歌唱心理状态和良好的歌唱习惯。 2、建立正确的呼吸方法和咽腔状态。 3、以自然声区为基础,着重中声区的训练,力求做到喉头稳定,发音自如流畅。 4、逐步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使学生逐渐具有辨别发声正误的能力。 5、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歌唱,基本做到吐字清楚。 6、培养学生具有理解和分析歌曲的初步能力,能完整演唱初级声乐作品。 第二学年:教学要求 1、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建立起正确的歌唱状态和良好的声音概念。 2、在巩固中声区的基础上,适当扩展音域。并做到声区统一,行腔流畅,状态松弛自然,喉头 稳定。 3、歌唱基本做到语音清楚,字正腔圆。 4、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演唱实践中力求较完整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5、讲授声乐基本理论知识、少年儿童歌唱训练、变声期嗓音的训练和保健等有关知识。 第三学年:专业方向课 1、结合学生的嗓音特点,进一步扩展音域,统一声区,逐步获得良好的头腔共鸣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分析和处理歌曲的能力,能够比较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思想内涵,具有一定的歌唱表演意识。3、能较准确地辨别声音的正误,并施以相应的解决办法。具备基本的声乐教学能力。第四学年:专业方向课1、歌唱发声的协调性进一步加强,歌唱的呼吸控制与整体共鸣得到较充分的发展。2、掌握较为完整的发声歌唱技术,不仅能够胜任声乐作品的演唱,且能通过演唱作品,以表现作曲家的思想情感和作品内涵,表现作品的时代风格为主,同时融入自己的审美和理解,有突出的演唱个性。3、在教研室和教师指导下,注意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在第四学年下学期进行一定的基础声乐教学的实习。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必修课在一、二年级开设。第一学年主要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以自然声区为基础,着重中声区的训练,力求做到喉头稳定发音自然通畅,使学生逐渐具有辨别发声正误的能力,基本吐字清楚。第二学年开始针对学生不同情况进行一定训练,使学生基本上能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进行歌唱。巩固中声区、适当扩展音域。专业方向课在三、四年级开设。第三学年选修声乐的学生,还将进一步加深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声乐演唱的技能和技巧,授课形式以个别课为主,辅以适当的声乐讲座。第四学年学生能够将已掌握的声乐基本技能、技巧比较熟练地运用到表演实践当中,能准确地理解和演唱不同类型的中外声乐作品,并具备一般的声乐教学能力。五、教学重点难点1、建立正确的呼吸支持和咽腔状态2、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吐字发音集中、明亮、圆润、流畅,字正腔圆。3、准确地表现声乐作品的风格特色和思想内涵,具有突出的演唱个性和声音特点。4、准确地辨别声音的正误,具备科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备一定的教学和审美能力。六、采用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1、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认真学习中外优秀声乐文化不断总结经验,为发展我国声乐艺术做出贡献。2、选用艺术性较高、有训练价值的中外声乐作品为教材。同时对优秀的声乐新作品,积极选用,不断更新教材。3、注意培养声情并茂的原则。既重视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又注意歌曲内容的表达。教师必须根据大纲规定,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遵照循序渐时的原则,制定每学期授课计划。4、把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努力加强艺术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分析和处理歌曲的能力,能够比较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思想内涵,具 有一定的歌唱表演意识。 3、能较准确地辨别声音的正误,并施以相应的解决办法。具备基本的声乐教学能力。 第四学年:专业方向课 1、歌唱发声的协调性进一步加强,歌唱的呼吸控制与整体共鸣得到较充分的发展。 2、掌握较为完整的发声歌唱技术,不仅能够胜任声乐作品的演唱,且能通过演唱作品,以表现 作曲家的思想情感和作品内涵,表现作品的时代风格为主,同时融入自己的审美和理解,有突出的 演唱个性。 3、在教研室和教师指导下,注意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在第四学年下学期进行一定的基础 声乐教学的实习。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必修课在一、二年级开设。 第一学年主要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以自然声区为基础,着重 中声区的训练,力求做到喉头稳定发音自然通畅,使学生逐渐具有辨别发声正误的能力,基本吐字 清楚。第二学年开始针对学生不同情况进行一定训练,使学生基本上能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进行歌 唱。巩固中声区、适当扩展音域。 专业方向课在三、四年级开设。 第三学年选修声乐的学生,还将进一步加深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声乐演唱的技能和技巧,授课形 式以个别课为主,辅以适当的声乐讲座。 第四学年学生能够将已掌握的声乐基本技能、技巧比较熟练地运用到表演实践当中,能准确地理 解和演唱不同类型的中外声乐作品,并具备一般的声乐教学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正确的呼吸支持和咽腔状态 2、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吐字发音集中、明亮、圆润、流畅,字正腔圆。 3、准确地表现声乐作品的风格特色和思想内涵,具有突出的演唱个性和声音特点。 4、准确地辨别声音的正误,具备科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备一定的教学和审美能力。 六、采用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1、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认真学习中外优秀声乐文化, 不断总结经验,为发展我国声乐艺术做出贡献。 2、选用艺术性较高、有训练价值的中外声乐作品为教材。同时对优秀的声乐新作品,积极选 用,不断更新教材。 3、注意培养声情并茂的原则。既重视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又注意歌曲内容的表达。教师必须根 据大纲规定,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遵照循序渐时的原则,制定每学期授课计划。 4、把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努力加强艺术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
5、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科学的训练方法培养学生。在进行技术训练的同时,也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歌唱审美观和止确的声乐鉴赏能力,使学生在德智体诺方面得到全面发展。6、为了加强声乐教学的管理,实行声乐教学的量化管理方法,即考级、定级制度。要求每学期完成一级的教学与学习,两年必修课结束,达到四级程度。7、教学采用个别课、小组课的形式,二级以下(含二级)以小组课为主。三级以上(含三级)以个别课为主。七、需要注意的问题1、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规范地使用声乐术语,2、充分利用现有教学场地和设施不间断地进行音乐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八、测试内容和方法1、舞台形象(18):精神饱满、气质优雅、神态稳健、胸有成竹,有较强的歌唱表演意识。2、节奏、节拍(18):节奏、节拍准确无误,演唱与伴奏相互交融,配合默契。3、旋律和音准(10):旋律音准确流畅,能正确地唱出旋律中涉及到的装饰音、连音、非连音、跳音、延长音、休止符等。4、声区统一、音色协和(10):演唱声区统一、无换声现象:重唱(小合唱)各声部配合默契、音色统一协和。5、吐字、咬字(16):吐字、咬字符合五音、四呼、十三辙的发音要求。6、曲目完整性(10):演唱完整,歌词正确,段落清晰。7、艺术表现与风格(18):掌握较为完整的发声歌唱技术,不仅能够胜任声乐作品的演唱,且能通过演唱作品,以表现作曲家的思想情感和作品,表现作品的时代风格为主,同时融入自己的审美和理解,有突出的个性。对以上7项内容,评分组教师只对其中一项或两项进行评分。每一项中的具体分值除第一单项不得大于规定分值,最后一单项不得低于零分外,中间的单项分值可以上下浮动。九、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1、《声乐曲选集》(中外1一6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2、《声乐曲选新编300首》,西南师大,1999年。3、《中国独唱歌曲集》,西南师大,1999年。4、胡钟刚、张友刚编著:《声乐实用基础教程》,西南师大,1997年。主要参考书:1、沈湘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2、邹本初著:《歌唱学一一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合唱与指挥
5、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科学的训练方法培养学生。在进行技术训练的同时,也应注意培养 学生的歌唱审美观和正确的声乐鉴赏能力,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6、为了加强声乐教学的管理,实行声乐教学的量化管理方法,即考级、定级制度。要求每学期 完成一级的教学与学习,两年必修课结束,达到四级程度。 7、教学采用个别课、小组课的形式,二级以下(含二级)以小组课为主。三级以上(含三级) 以个别课为主。 七、需要注意的问题 1、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规范地使用声乐术语, 2、充分利用现有教学场地和设施不间断地进行音乐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 八、测试内容和方法 1、舞台形象(18):精神饱满、气质优雅、神态稳健、胸有成竹,有较强的歌唱表演意识。 2、节奏、节拍(18):节奏、节拍准确无误,演唱与伴奏相互交融,配合默契。 3、旋律和音准(10):旋律音准确流畅,能正确地唱出旋律中涉及到的装饰音、连音、非连 音、跳音、延长音、休止符等。 4、声区统一、音色协和(10):演唱声区统一、无换声现象;重唱(小合唱)各声部配合默 契、音色统一协和。 5、吐字、咬字(16):吐字、咬字符合五音、四呼、十三辙的发音要求。 6、曲目完整性(10):演唱完整,歌词正确,段落清晰。 7、艺术表现与风格(18):掌握较为完整的发声歌唱技术,不仅能够胜任声乐作品的演唱,且 能通过演唱作品,以表现作曲家的思想情感和作品,表现作品的时代风格为主,同时融入自己的审 美和理解,有突出的个性。 对以上7项内容,评分组教师只对其中一项或两项进行评分。每一项中的具体分值除第一单项不 得大于规定分值,最后一单项不得低于零分外,中间的单项分值可以上下浮动。 九、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1、《声乐曲选集》(中外1—6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 2、《声乐曲选新编300首》,西南师大,1999年。 3、《中国独唱歌曲集》,西南师大,1999年。 4、胡钟刚、张友刚编著:《声乐实用基础教程》,西南师大,1997年。 主要参考书: 1、沈湘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 2、邹本初著:《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 合唱与指挥
(ChorusandConductor'SPerformance)课程编号:0513400、0513410开课学期:第三、四学期本课程课内总学时:36学时(实践学时36)学分:4一、教学对象音乐学专业本科生。二,教学目的1.总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从事学校音乐教育工作必须具备的多声部合唱作品的演唱能力和多声部合唱指挥作品的训练与教学能力,以及相应的音乐分析、理解和表现能力。同时,旨在通过科际联系的学习模式,综合整体教学方案中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认知素质和审美水平。并通过较广泛的中外合唱指挥文献的接触,积累音乐经验,开阔艺术视野。2.细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将:(1)掌握演唱多声部合唱作品的基本技能和技巧。(2)掌握合唱的基本理论及合唱的基本训练方法。(③)能分析、理解和欣赏不同风格特征、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中外优秀合唱作品。4)了解并掌握儿童歌唱噪音的发展规律及童声合唱训练的方法和手段。(5)指挥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图式与动作相结合,歌曲处理与排练演出相结合。(6)掌握合唱的基本指挥手法和方法。(7)完成科际联系学习模式对所接触合唱作品的分析任务。三,教学要求本课程从突出师范性,提高学生整体音乐素质的目的出发,要求各声部的学生不仅应将本声部的音准、节奏、音色,融合音量、速度及合唱的起声、呼吸、吐字等方面到正确无误。同时,还应对合唱作品的整体结构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包括: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作品的题材、体裁、和声、曲式结构、织体、作品的风格特征以及作品的排练处理等,使学生在实际排练作品提高自己的整体音乐素质。学习合唱指挥,首先要具备听觉的能力,而且要有分析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还要扩充及作品的艺术特点、主题思想、风格等方面。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为了使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获得稳固的合唱理论知识和合唱演唱技能,在教学中,除了合唱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外,应大量接触和演唱中外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特征的优秀合唱作品。从实际排练和演唱作品中掌握、积累尽量多的曲目,并在此过程中应用和巩固学生已学习的,包括乐理、声乐、视唱练耳、和声、曲式、中外音乐史等相关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本课程演唱曲目的体栽应包括中外优秀合唱作品中的同声齐唱、同声二声部合唱、同声三声部合唱、同声四声部合唱;混声齐
(Chorus and Conductor’S Performance) 课程编号:0513400、0513410 开课学期:第三、四学期 本课程课内总学时:36学时(实践学时36) 学分:4 一、教学对象 音乐学专业本科生。 二,教学目的 1.总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从事学校音乐教育工作必须具备的多声部合唱作品的演唱能力和多 声部合唱指挥作品的训练与教学能力,以及相应的音乐分析、理解和表现能力。同时,旨在通过科 际联系的学习模式,综合整体教学方案中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认知素质和审美水平。 并通过较广泛的中外合唱指挥文献的接触,积累音乐经验,开阔艺术视野。 2.细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将: (1)掌握演唱多声部合唱作品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2)掌握合唱的基本理论及合唱的基本训练方法。 (3)能分析、理解和欣赏不同风格特征、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中外优秀合唱作品。 (4)了解并掌握儿童歌唱嗓音的发展规律及童声合唱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5)指挥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图式与动作相结合,歌曲处理与排练演出相结合。 (6)掌握合唱的基本指挥手法和方法。 (7)完成科际联系学习模式对所接触合唱作品的分析任务。 三,教学要求 本课程从突出师范性,提高学生整体音乐素质的目的出发,要求各声部的学生不仅应将本声部的 音准、节奏、音色,融合音量、速度及合唱的起声、呼吸、吐字等方面到正确无误。同时,还应对 合唱作品的整体结构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包括: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作品的题材、体裁、和 声、曲式结构、织体、作品的风格特征以及作品的排练处理等,使学生在实际排练作品提高自己的 整体音乐素质。学习合唱指挥,首先要具备听觉的能力,而且要有分析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还要 扩充及作品的艺术特点、主题思想、风格等方面。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为了使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获得稳固的合唱理论知识和合唱演唱技能,在教学中,除了合唱基本 理论知识的讲授外,应大量接触和演唱中外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特征的优秀合唱作品。从实际排练 和演唱作品中掌握、积累尽量多的曲目,并在此过程中应用和巩固学生已学习的,包括乐理、声 乐、视唱练耳、和声、曲式、中外音乐史等相关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本课程演唱曲目的体栽应包括 中外优秀合唱作品中的同声齐唱、同声二声部合唱、同声三声部合唱、同声四声部合唱;混声齐
唱、混声二声部合唱、混声三声部合唱、混声四声部合唱;同声无伴奏合唱、领唱与合唱、童声合唱。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多声部合唱作品的演唱能力和多声部合唱指挥作品的训练与教学组织能力,以及相应的音乐分析、理解和表现能力。六、教学手段与方法1.教学原则和方法合唱指挥课的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1)因材施教的原则;(2)循序渐进的原则。(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4)注重基础和全面提高音乐素质相结合的原则。(5)精讲多练的原则。(6)教学相长的原则。(7)倡导创造原则。2.教学方法合唱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大课讲授,训练为基本形式。在保证本系音乐教学指导书所规定的教学时数前提下,适当采取小组课的形式,小组以混声四部合唱的声部要求编配,每小组4至8人。本课程特别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除大课讲授、训练外,应特别强调学生在课外小组单位进行练习,为确保这一方法的实施,每个小组应指定一位整体音乐素质较好,且责任心较强的学生为招集人,负责小组的课外训练活动。在小组训练中,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已学习的所有音乐知识、综合地对作品进行整体和局部的分析,并在实际演唱中严格要求每一个成员,做到在合唱要素达到的要求,声情并茂地演唱每一首作品。教师则应负责在课堂中进行抽查,并认真地对每个小组的演唱进行综合讲评。从而达到使学生的整体音乐素质得以提高的目的。教学进度参照教学内容·和要求及附录中所列曲目进行。七、需要注意问题1.供教学用的大教室。2.供教学用的钢琴一架。3.供教学用的合唱架若干数。(根据人数定)4.分析作品的音响一套。5.供教学实践用的演出厅和扩音设备一套。八、测试内容与方式1.评价形式
唱、混声二声部合唱、混声三声部合唱、混声四声部合唱;同声无伴奏合唱、领唱与合唱、童声合 唱。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多声部合唱作品的演唱能力和多声部合唱指挥作品的训练与教学组织能力,以及相应的音乐分 析、理解和表现能力。 六、教学手段与方法 1.教学原则和方法 合唱指挥课的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1)因材施教的原则; (2)循序渐进的原则。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4)注重基础和全面提高音乐素质相结合的原则。 (5)精讲多练的原则。 (6)教学相长的原则。 (7)倡导创造原则。 2.教学方法 合唱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以大课讲授,训练为基本形式。在保证本系音乐教学指导书所规定 的教学时数前提下,适当采取小组课的形式,小组以混声四部合唱的声部要求编配,每小组4至8 人。 本课程特别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除大课讲授、训练外,应特别强调学生在课外小组单位进行练 习,为确保这一方法的实施,每个小组应指定一位整体音乐素质较好,且责任心较强的学生为招集 人,负责小组的课外训练活动。在小组训练中,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已学习的所有音乐知识、综合地 对作品进行整体和局部的分析,并在实际演唱中严格要求每一个成员,做到在合唱要素达到的要 求,声情并茂地演唱每一首作品。教师则应负责在课堂中进行抽查,并认真地对每个小组的演唱进 行综合讲评。从而达到使学生的整体音乐素质得以提高的目的。教学进度参照教学内容·和要求及 附录中所列曲目进行。 七、需要注意问题 1.供教学用的大教室。 2.供教学用的钢琴一架。 3.供教学用的合唱架若干数。(根据人数定) 4.分析作品的音响一套。 5.供教学实践用的演出厅和扩音设备一套。 八、测试内容与方式 1.评价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