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世致用》学案 高卫青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 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学习《浙东学术》,了解章学诚反对“空言学问”、提倡“切于人事”的学术思想, 体会浙东学术的务实精神。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作者,疏通课文 2、探究“经世致用″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经世致用”学术精神和务实的精神。 第一课时 相关链接 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 王夫之等人的学说。“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 胸怀天下,;“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 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 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 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代表人物有顾炎武
1 《经世致用》学案 髙卫青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 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学习《浙东学术》,了解章学诚反对“空言学问”、提倡“切于人事”的学术思想, 体会浙东学术的务实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作者,疏通课文。 2、探究“经世致用”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经世致用”学术精神和务实的精神。 第一课时 相关链接 “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 王夫之等人的学说。“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 胸怀天下,;“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 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 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 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代表人物有顾炎武
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李塨、王源等等。清初学者在总结明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深感明季学风的空疏不实,对国家、民族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 未有不误人国家者”。他们要求学术反虚就实,提倡经世致用的真学问和“以实为宗”的新 学风。他们学风的特点是:务当世之务,康济时艰,反对脱离社会实际;勇于任事,不务空 谈,“生存一日当为民办事一日”;致力于创新,绝不蹈袭古人;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 他们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社会问题的一切方面。 预学检测 纪政事也:“纪”通 剿()袭菑()畲( 自主学习: 结合注释自读全文,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知识检测:写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含义。 文之( )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日明( )道也,纪政事也,察民 隐( )也,乐道人之善也。着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 矣。若夫(至于那)怪力乱神之事,无稽(考证)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 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子书自《盂》、《荀》之外,如《考》《庄》《管》《商》《申》《韩》,皆自成 一家言。至《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故取诸子之言汇而为书,此子书之 变也,今人书集一一尽出其手,必不能多,大抵如《吕览》、《淮南》之类耳。其() 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後世之所不可无,而後为之,庶乎其传也与?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 通鉴》、马贵与《文献通考》,皆以( )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後世不可无之书。而其
2 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李塨、王源等等。清初学者在总结明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深感明季学风的空疏不实,对国家、民族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 未有不误人国家者”。他们要求学术反虚就实,提倡经世致用的真学问和“以实为宗”的新 学风。他们学风的特点是:务当世之务,康济时艰,反对脱离社会实际;勇于任事,不务空 谈,“生存一日当为民办事一日”;致力于创新,绝不蹈袭古人;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 他们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社会问题的一切方面。 预学检测 纪政事也:“纪”通 剿( )袭 菑( )畲( ) 潢( ) 摭( )我华( ) 自主学习: 结合注释自读全文,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知识检测:写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含义。 文之( )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 )道也,纪政事也,察民 隐( )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 矣。若夫(至于那)怪力乱神之事,无稽(考证)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 损于己 ,无益于人 ,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子书自《盂》、《荀》之外,如《老》《庄》《管》《商》《申》《韩》,皆自成 一家言。至《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故取诸子之言汇而为书,此子书之一 变也,今人书集一一尽出其手,必不能多,大抵如《吕览》、《淮南》之类耳。其( ) 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後世之所不可无,而後为之,庶乎其传也与?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 通鉴》、马贵与《文献通考》,皆以( )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後世不可无之书。而其
中小有舛漏,尚亦不免若後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所以然者,其() 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 文人者矣。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日:“文章岂不贵,经训乃笛畲( 根源,朝满夕己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而宋刘挚之 训子孙,每日:“土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然则以文人名于世, 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黄鲁直言:“数十年来, 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後生,故华而不实。”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而陆文裕所记刘文靖 告吉土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 《宋史》言: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 以及物 合作探究: 1、研习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回答问题 (1)、本则观点是什么? (2)、“文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原因是什么? (3)、无益之文有何弊端? (4)、本则使用什么论证方法? 2、研习第二则《著书之难》
3 中小有舛漏,尚亦不免。若後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所以然者,其( ) 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唐宋以下,何文人之( )多也!固( )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 文人者矣。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 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 )。潢潦无 根源,朝满夕己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而宋刘挚 之 训子孙,每曰:“士当以( )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然则以文人名于世, 焉足重( )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黄鲁直言:“数十年来, 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後生,故华而不实。”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而陆文裕所记刘文靖 告吉士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 《宋史》言: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 以及物。 合作探究: 1、研习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回答问题 (1)、本则观点是什么? (2)、“文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原因是什么? (3)、无益之文有何弊端? (4)、本则使用什么论证方法? 2、研习第二则《著书之难》
(1)、从著书的角度,作者肯定了哪些书、否定了哪些书?作者提岀了一个怎样的著 书原则? (2)作者认为古人中还有谁做到了此原则?作者为何推崇此二人? (3)作者认为今人坚持了著书原则吗?原因何在? (4)本则的观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研习第三则 (1)、作者开篇就慨叹“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文人多,不好吗?为什么单 说“唐宋以下”? (2)、韩愈之诗是什么意思? (3)、作者引用韩愈和刘挚的话有什么作用?
4 (1)、从著书的角度,作者肯定了哪些书、否定了哪些书?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著 书原则? (2)作者认为古人中还有谁做到了此原则?作者为何推崇此二人? (3)作者认为今人坚持了著书原则吗?原因何在? (4)本则的观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研习第三则 (1)、作者开篇就慨叹“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文人多,不好吗?为什么单 说“唐宋以下”? (2)、韩愈之诗是什么意思? (3)、作者引用韩愈和刘挚的话有什么作用?
(4)、作者引述西汉扬雄和宋代黄庭坚的话,目的何在? (5)、作者引用本朝掌故——空同的辩驳,作用是什么? (6)、最后一段,作者引用欧阳修的话,表明了什么? (7)本则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我的疑惑: 语文科代表收集疑问,课后师整理疑问。 总结归纳 课文节选的《日知录》三则,并见于该书卷十九,集中体现了他关于作文、著述及立身 处世的观点,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思想。 训练评估:
5 (4)、作者引述西汉扬雄和宋代黄庭坚的话,目的何在? (5)、作者引用本朝掌故——空同的辩驳,作用是什么? (6)、最后一段,作者引用欧阳修的话,表明了什么? (7)本则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我的疑惑: 语文科代表收集疑问,课后师整理疑问。 总结归纳: 课文节选的《日知录》三则,并见于该书卷十九,集中体现了他关于作文、著述及立身 处世的观点,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思想。 训练评估: